很多年前,讀到高中時,以為學校會如同其他比較進步開明的學校一樣,會在高中進行文理分組,結果非常失望。作為一個欠缺數理科細胞的學生,足足三年,就被解析幾何、高等代數、物理、化學及生物等理科折騰到死去活來。而為了免於不及格,只好加倍努力學習,卻犧牲本來用來鑽研語文史地等喜愛的時間。高中畢業,有幸讀大學,當然會選心儀的文科,更慶幸從此擺脫討厭到極的理工科。
大學主修教育,大二有一科教育社會學。第一節課,教授還沒有講課,就問了一個讓全班支支吾吾的問題,就是教育的目的在培養甚麼人?當筆者被點到名站起來回答時,只能很空泛的說培養身心健全的人。經過一段討論,教授給出了標準答案,就是培養適應社會的人與篩選社會菁英。這兩者分別對應了教育在社會穩定與社會流動中的不同角色。換言之,教育就是要培養一個普通的良好公民,進一步再培養社會菁英。
到底怎樣是普通公民?原來就是乖乖讀文科的學生,以後當一個盡責的老師,或者在寫字樓當一名恪守本職的會計。而怎養才是經篩選的菁英呢?原來就是理工科很厲害的學生,將來就要當上醫生、工程師、臨床心理學家等。雖然,這樣的分法未免過於牽強,但是,從來,在家長、教師、甚至整個社會,都有重理輕文的偏見,甚至說讀理工科的學生比較聰明,讀文商科的學生比較普通。今天,澳門絕大部份的高中,都仍然盛行文理分組,重理輕文的情況依然沒變。
文理分科所為何事?
高中文理分科確實與教育的社會適應與菁英篩選功能有關,但其效果取決於制度設計與社會結構。文理分科的初衷之一是讓學生根據興趣與能力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向,提升未來適應社會的能力。然而,這一機制是否真正促進社會適應,取決於三個關鍵因素:首先,現代社會需要跨學科知識與靈活應變能力,但分科過早可能限制學生的學習範圍,使其難以適應快速變遷的社會。例如,文科生可能缺乏數據分析能力,理科生則可能欠缺批判性思維與社會理解能力。其次,分科後,學生的職業選擇往往受到學科背景的影響,這可能使部分人因過早決定而錯失更合適的職涯方向。再來,若分科後的教育內容無法與社會實際需求接軌,可能導致部分學生畢業後難以適應市場。例如,過度偏重某一領域的課程可能讓畢業生缺乏跨領域合作的能力。
文理分科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具有篩選功能,但其篩選標準是否合理,則難以經得起科學的質疑。許多國家的高中文理分科與大學入學考試高度綁定,學生在分科後便進入不同的升學競爭軌道。例如,理科通常被視為通往「高薪專業」(如醫學、工程、金融等)的捷徑,而文科則相對受到冷落,這使得文科生在進入菁英階層時處於劣勢。再者,文理分科可能強化社會階層的固化。例如,中產與上層階級的家庭往往更重視理科,並提供額外資源幫助孩子在理科領域發展,從而提升他們進入菁英階層的機會;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能因為缺乏資源而較容易選擇文科,進一步影響其社會流動性。更甚,如果教育系統過度強調理科,可能導致文科人才(如社會學者、哲學家、作家)不足,影響社會的文化與價值觀發展,進而影響整體社會進步。因此,許多國家開始改革高中課程,嘗試淡化文理分科,例如芬蘭採用綜合性課程,美國則以選修課制度代替強制分科。這些趨勢顯示,單純依賴分科來實現教育目的,可能未必是最佳策略。回到澳門,經過多次的高中課程改革,政府頒令要文理兼修。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般學校文理兼修只是門面應酬功夫,文理分組仍然是主流。
AI世代,文科教育統治數字世界
今年一月,DeepSeek的就像高票房電影《哪吒1&2》般橫空出世,驚豔亮相,給世界扔下了一枚科技核彈。似乎就在一夜之間,DeepSeek憑藉其便宜實用的「親民」特點火爆全網,登頂中美App Store免費榜第一,直接碾壓了ChatGPT、Google Gemini一眾AI。開發人梁文峰據報身家可達近萬億超越Nvidia黃仁勳 。於是,在許多家長群中,又掀起讀理工科發大達,讀文科乞食的熱烈討論。
也許,當大家三分鐘熱度過去,開始回復冷靜理性,就知道文理不分組的時代應該是正道。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政治的文科生史葛.科特理(Scott Hartley)在其暢銷書《文藝呆與科技宅──文科教育統治數字世界》(The Fuzzy and the Techie:Why the Liberal Arts Will Rule the Digital World)一書中就揚言說:「科技固然重要,但需要與文科教育對心理以及歷史、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理解結合,才能發揮出其價值,真正為人服務。」
科特理本身是文科生,卻成為AI巨頭的領航人,他的核心觀點是科技與人文應該互補,而非對立,強烈指出中學階段不應過早分文理,以培養跨學科能力。強調人文與科技的融合,人文素養如何驅動科技創新,科技如何增強人文價值。研究顯示,跨學科學習有助於批判思維、創造力與適應能力的培養。
教育強國芬蘭,早於多年前已踐行現象導向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PhBL),取消學科界線,整合學習內容,連續多年在PISA測試中取得佳績。美國近年將STEM轉向STEAM(加入藝術、人文),強調跨領域能力。新加坡的中學教育提供多樣化的課程組合,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能力選擇不同的科目組合,而非嚴格的文理分科。
當然,衛道之士及保守派教育人士仍然深信文理分組有助於提升競爭力。文理分組的做法起源於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期,當時社會需要專精的技術人員和學術研究者,因此學校開始將學生分為人文與科學兩大類別。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仍沿用這種分科模式,因此中學也相應地維持這種結構,以便學生適應大學課程。許多國家的大學錄取方式依賴標準化考試,並將科目分為不同領域。例如中國的「高考」有理科與文科之分,英國A-Level也要求學生選擇特定學科組合。在這種框架下,讓學生早點選擇學科方向有助於準備更專業的考試內容,提高升學競爭力。教育系統往往根據學科分配師資與資源,特別是理工科需要更多設備(如實驗室、工程設施)。維持文理分組能讓學校更有效管理資源。師資培訓和教學法也大多以專科為基礎,因此維持分組能避免教師負擔過重。
文理必須分組背後,仍然存在非常可怕的「客觀與邏輯」迷思。在許多文化中,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被視為「客觀」、「嚴謹」的學科,需要高度的邏輯推理能力,因此被認為更能衡量一個人的「智力」。相較之下,文科(如歷史、哲學、語言學)涉及較多主觀分析與表達,容易被誤解為「沒有標準答案」或「比較容易」。許多國家的教育體制更重視量化評估,而理科的測驗通常是標準化試題,較容易進行客觀評分。文科的評分方式較具彈性(如作文、論文評分),導致家長認為其評價標準不如理科明確,因此對文科生的能力產生質疑。但是,但過早分流可能導致學生錯失探索其他領域的機會,抑制創新能力,應以選修制、專題導向學習等方式,取代過早的文理二分法。
企業不只需要技術專才,也需要能夠溝通、分析問題並理解人類需求的人才。例如,人工智慧發展需要倫理學家、哲學家來探討其社會影響。許多純技術性工作將被自動化取代,而創意、批判思維、溝通能力(通常是文科強項)將變得更加重要。科技產業不再只由工程師主導,未來的領導者需要能夠結合科技與人文,發展更具影響力的產品和服務。
文理分組雖然有其歷史與體制上的原因,但未來的教育趨勢正朝向跨學科發展。社會對於「理科比較聰明、出路比較好」的觀念主要來自於經濟需求、考試制度與刻板印象。然而,未來的就業市場將更加重視綜合能力,文理融合的教育模式將成為新趨勢。因此,學校應該提供更多跨學科學習的機會,而家長和社會大眾也應重新評估不同學科的價值,為學生提供更具彈性的學習與職業發展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