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 星期一

當青少年視死為解放時該怎麼辦?


    早前,內地一所中學舉行迎新活動,包括師生聚餐,有同學就發現在餐廳上掛了一幅橫額,上面寫著「欢迎新老师生前来就餐」,竟把一眾師生嚇傻,餐廳的行文意思是「歡迎新來的師生進餐」;被嚇壞的師生理解為「歡迎新老師『生前』來進餐」,真係大吉利是!須知道,中文的同音字詞,標點符號位置,容易產生歧義。就像「解放」一詞,可以理解為放長假,可以從職場解放,喘一口氣;「解放」亦可以理解是政治上指擺脫束縛、壓迫,使群眾重獲自由。「解放」亦可以理解是透過成功自殺,免除人間之苦,得以解脫。

青少年視自殺為解脫

    香港青年辦公室與香港生死學協會早前合作調查中學生對死亡的看法,發現普遍學生認同生命有意義,但從細項分析則發現,有過半學生視死亡為一種解脫。根據研究數據,雖然大部份學生認為生命有意義,但在277位受訪學生當中,有23.5%曾認真想過自殺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更有31.4%常懷疑自己為甚麼活著。面對死亡,更有51.1%表示他們視死亡為解除生命苦難的方法。

    近十年,許多大學及研究機構先後做了很多青少年自殺的研究,不約而同地發現青少年將自殺視為「解放」的比率超高,如《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影響》這份研究指出,青少年常會將自殺視為擺脫壓力的方式,特別是在面臨無法處理的學業、家庭和社會壓力時。《青少年自殺的文化和心理學影響》這篇研究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中,青少年自殺觀念雖稍有差異,但是,青少年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中成長,缺乏正面的疏解方式,容易將自殺理解為一種「解放」壓力的途徑。該研究還指出,社交媒體對這一觀念的傳播起到了強化作用。再者,《自殺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壓力管理的困境》這份報告指出,青少年自殺率上升與心理健康問題之間的關聯,特別是在青少年無法找到積極的壓力管理方法時。研究表明,青少年若未能獲得支持和適當的心理輔導,便容易將自殺誤解為一種解脫的方式。又如《社交媒體對青少年自殺風險的影響》這份研究探討,社交媒體如何影響青少年的自殺觀念。發現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接觸到自殺內容或網絡霸凌時,容易加強對自殺的錯誤認知,並認為自殺是一種「解放」手段。原來,家庭都是一個造成青少年自殺的鬥獸場,《家庭環境與青少年自殺傾向》這份研究表明,成長於強大壓力的家庭環境的青少年,在面對長期情緒痛苦時容易將自殺視為擺脫痛苦的最佳方式。

當自殺不斷被誤判與污名化時

    對於自殺,我們一直持負面的批判態度,視自殺者軟弱、短視、消極等。可是,根據專業前線社工及心理師所言,自殺者都嘗試努力解決困難,但苦無辦法,亦求助無援,逼不得已才走上絕路。換句話說,一般人很容易誤判自殺者的想法及行徑。沒想到,連專業的生命教育工作者,竟亦會污名化自殺者。

    近日,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兼生命教育中心主任謝向榮在一場記者會上,因其有關防自殺技巧的言論引發了廣泛爭議,最終作出公開道歉。謝向榮在記者會上提到,七成學生對生活感到絕望或迷茫,並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其實只要為人設想,便會知甚麼是禮儀、甚麼是智慧、甚麼是責任感、甚麼是尊重。如果你會多想社會責任、家長期望、你走後家人會怎樣,其他人會怎樣,你會多設想這個精神便不會做傻事。睇下啲雞仔孵化,你已經有生命教育,就唔會做傻事。」

    謝向榮的言論傾刻引起了教育界和精神健康界的強烈反彈,關注學童自殺學生聯席在社交平台亦發表聲明,批評謝向榮的言論不當,認為其建議將自殺問題簡單化及污名化,並將責任歸咎於學生自身的價值觀錯誤。聯席指出,學生面臨的壓力來自多方面,僅僅強調責任感和尊重並不能解決問題。

    關注學童自殺學生聯席提出了多項反駁意見。首先,他們認為謝向榮將自殺歸因於單一因素,忽視了其他潛在因素的影響。其次,聯席指出,學生為他人設想並不能解決他們面臨的困境,反而可能加重他們的壓力。第三,聯席批評謝向榮使用「做傻事」這樣的詞語,認為這種說法輕視了學生面臨的壓力。第四,聯席呼籲教育界和相關人士注意言論,避免進一步傷害學生。第五,看到雞仔孵蛋,怎能直接得出已經受到生命教育,又怎能得出不會做傻事的結論呢?

    其實,近年,政府多個部門都舉辦了很多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培訓,試圖幫助家長、教師、社工、醫護人員提升其面對孩子自殺的專業能力。惟是,要掌握輔導的技巧不難,要去除對自殺者的誤判與污名觀念實在難上加難。


認真探究「自殺等於解放」的深層意涵

    「自殺等於解放」這一觀念的根源涉及心理健康、文化觀念、家庭互動、社會壓力等多方面因素。這種思維往往在心理困境無法有效排解、生活壓力過重,以及缺乏支持系統的情況下形成。

    首先,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往往讓個體感到極度痛苦和無助,產生對生命的厭倦感。抑鬱症患者尤其容易出現「死亡解放」的想法,因為疾病使他們陷入持久的痛苦中,對未來不抱希望。當這些情緒困擾無法緩解時,死亡便被認定是「解脫痛苦」的唯一出路。所以,學校也好,社區也好,無論是面對學生、家長、教師或公眾,普及心理與精神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工程,當社會大眾都能以同情理解的態度看待自殺者的想法,樂意陪伴度過難關,幫助他們認清辦法可以比困難多,也許就能扭轉自殺者的尋死意欲。

  現代社會中激烈的競爭、成就壓力以及高期望會使青少年更容易產生長期焦慮,尤其在強調讀書才能成功的文化背景下,導致自我價值的低落。如果個人缺乏足夠的支持系統和壓力疏解途徑,這些壓力便會逐步累積,讓人感到無法承受。此外,某些文化或家庭中對失敗的羞辱感,也可能加深他們將死亡視為逃避途徑的傾向。

    別以為現代青少年網友遍天下就很合群,事實上,大部份青少年都充滿孤立和疏離,這種群體中的社交孤立會讓人缺乏歸屬和支持。孤立無援的人更容易將死亡視為擺脫寂寞和痛苦的方式,特別是在缺乏人際支持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死亡等於解放」的想法。於是,拓展線下的真實人際交往學習及磨練,才能彌補網絡社交的空虛、自卑或被忽視。

  最深層及最難碰觸的是過去經歷與創傷,這些重大創傷、虐待、家庭暴力或其他不幸事件的人,常常感到內心難以治癒的痛苦。這種痛苦會讓他們對生活的未來失去信心,但又難以啟齒,從而認為死亡是唯一解脫。然而,這其實是對心理創傷缺乏適當處理的結果,而非生命本質的真實反映。所以,應多舉辦增進青少年深層信任的活動,無論是工作坊、露營宿營、歷奇生活營等,都能促進青少年打開心扉,積壓多年的困擾一旦鬆綁,自然就容易找到出路。

  種種研究顯示,無論是電影、電視劇、動漫、小說、甚至媒體報導,均將自殺渲染成浪漫的行徑,認為自殺可以帶來解脫與平靜,讓人們對死亡產生不切實際的認知。當生活中的痛苦超出承受範圍時,這種偏差的死亡觀念容易讓人將死亡誤解為擺脫痛苦的解放方式。

    「死亡等於解放」的想法是當下青少年,甚至成人的應對機制,誤以為可以真實解脫。痛苦雖然難以避免,但透過支持系統、心理健康治療、正確的情緒管理和心理疏導,可以有效幫助人們應對挑戰。社會需要正視這一問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營造包容的社會環境,提供更多疏解壓力的途徑,使人們意識到困難只是暫時的,而生命擁有更多值得期待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陪伴孩子渡過《混沌少年時》

      串流平台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爆紅,筆者似是未看過如此多的評論,其中包括每集一個鏡頭直落,故事比真實還要逼真,是學校與家庭都必須好好欣賞及吸納教訓的好影片等等。就連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下議院答問大會中回應議員提問期間,都呼籲學校或者家長與學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