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已故中國總理周恩來曾說過一句話:「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意思是,即使在經濟狀況困難或資源匱乏的情況,教育仍然應該被優先考慮,並得到充分的支持和投資。這句話強調了教育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因為教育能夠提高個人的知識和技能,開闊視野,並為未來的生活創造更多機會。「再苦不能苦孩子」指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注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學習條件。因此,即使條件艱苦,也應努力為孩子提供支持和關愛,讓他們在良好的環境中健康快樂成長。
今年八月上旬,多名立法議員關注包班津貼金額多年未有增加。社文司歐陽瑜司長表示,上次調整是在二〇二〇年九月,今年教育預算雖有增加,但預算緊張,包班津貼未有上調,政府正在研究明年有無條件增加。她提到,教育局設立學校發展資助計劃,初衷是鼓勵資源少的學校申請,以促進平衡發展。無疑,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年年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儘管被詬病教育回報不似預期,但起碼做到「再窮不能窮教育」。惟是,若問不能窮教育,就等於孩子不受教育之苦嗎?顯然不是,如香港、日本及南韓,教育投入越高,但越是走菁英篩選劣質教育制度之路,孩子就越苦,越被「壯烈」犧牲掉!
功課多、測驗多、活動多,學生苦不堪言
童年時,一週上三十九節課,每天四樣功課左右,一週只有一兩次默書,而只是到測驗週才有大測。那時,學校留行背書,同學去行長背書,行長去班長背書,班長去班主任背書。三次都背不會就要留堂,在全校集中的留堂室向當席老師背好才能走。筆者很多次快要夕陽西下,才背好回家。就是因為有背書制度,減省了很多小測,亦告訴我們有些書只要會背就可以。到了高中,依然有背書制度,那個年代,沒有文理分組,通常同學文又得、理又得,我們照樣畢業,照樣考上心儀的大學。
這一代的中小學生,每天的功課起碼五樣以上,還有小組功課、潛能訓練等一大堆,天天不是有小測就是大測,甚至同一天,兩三科測驗已司空見慣。今天,不知何故,背書制度消失了,所有本來只需背懂的東西,就變成大小測驗。打從幼稚園開始到高中,學生的課業越來越繁重,放學後上補習班,就越來越夜才能回家,回家吃過不知道是晚飯還是宵夜,還要繼續溫習到凌晨一點,才可以上床。遇上有測驗,還要清晨五六點就要爬起來再溫習。網路上有很多家長群組,主要話題不外是功課及測驗量龐大,孩子快崩潰,不知如何是好!
二○一六年底,時任教青局局長梁勵出席「澳門講場」探討本澳學生學習水平問題。多名家長致電節目反映,子女學業壓力大,連休息的時間都不夠,學校當學生是「超人」般操練。梁勵回應稱,課程改革的原意是希望減少教學內容,發掘學生的興趣和潛質,採用多元化學習模式,提升綜合能力。
無疑,公立學校是教青局控制的學校,很容易就做到梁勵講的減負,可是,在私立學校,只有不斷增負。二○一八年,澳門學聯與澳門青年研究協會月前開展全日制中學生學習壓力調查,共發出1022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974份。調查發現:學習壓力是澳門中學生最主要的壓力來源,依次為學習壓力、升學壓力、家庭壓力、社交壓力、感情壓力、工作壓力。四成多中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壓力適度,還有四成多認為自己有過多的學習壓力。澳門中學生的學習壓力來源依次為升學與前途、父母期望、同學競爭、自我要求、老師期望。
調查還顯示,近六成澳門中學生表示,非傳統評核方式(除考試、測驗、日常功課外的評核方式)占總分數比重在20%或以下。課堂參與和小組報告是最主要的非傳統評核方式。做功課時間和課外學習時間與學生的壓力程度成正比,且影響較大;測驗次數的增多也會稍稍增加學生的壓力指數,但不明顯。考試頻度和非傳統考核比重與學生的壓力程度關係不大。調查顯示,每日做功課時間或課外學習時間在三小時以上的學生壓力程度處於嚴重等級的均占六成, 高於平均水準約三成。
到了二○二一年,教青局長老柏生關注學生功課量及測驗量,提到有關完善家課和評核的指引,並指出會將家課量和測驗量納入學校綜合評鑑的指標內容。而會上有大部分傳媒都關注到有關學生功課評核指引的問題,老柏生表示,會親自落學校與校方探討學生功課量的問題,希望讓家課和評核的指引讓學生有更好學習環境,而不是為他們帶來壓力。
老柏生表示,二○二一學年實施新指引,優化有關家課和評核的指引方向,包括為學校的教學領導機關推動多元評核;推動學校在學生手冊中加入欄目或家長問卷,讓家長可向學校反映意見;教青局會走訪學校,了解學校實施多元評核的經驗;舉辦教師培訓;將家課量和測驗量納入學校綜合評鑑的指標內容;今學年將部署和起動有關多元評核的專項評鑑,其中以中、英、數、常識等科目作為研究重點。
儘管政府做了很多法規,立了很多指引,可是,多元綜合評核制度從未真正落實,學生依然被傳統的評核制度折騰。
當學校教育窮到只剩小測大測時怎麼辦?
澳門有別於香港、台灣、南韓及日本,澳門貴為世界第二大人均收入最富庶的地區,僅次於盧森堡。教育看起來成績很輝煌,可是,劣質陳腐的教育制度依然根深柢固,惡性競爭實屬勞民傷財,效益低劣,學生的苦依然要代代受。這種現象實在不難改變,澳門大多數學校都是一條龍制,十五年免費教育資源不虞匱乏,加上升大學易過借火,理應很容易建立一套簡單、減負、快樂學習的教育制度。
澳門有四所大學設有教育學院,無論公私立都好,都接受政府資助津貼。目前,大學教育學院為了爭排名,鮮少做本地研究,因為,本地研究難登國際期刊,對改善大學排名毫無幫助。政府理應強勢要求大學,透過優質貼地的師範教育培養與時並進,決意造就快樂教學的教師。再者,四所大學都開設教育博士課程,亦設有相關的教育研究中心,政府理應要求大學進行更多惠及本地教育改革的研究,甚至要將成果付諸實踐。
證諸西方大學都有責任進行本土研究,如在課堂教學方法改進方面,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曾進行「積極學習」(Active Learning)的研究,研究發現讓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參與、進行小組討論和互動活動,可以提升學習效果。這些發現推動了當地學校在課堂上採用更多互動式教學方法,而不僅僅是講授式教學,提升了學生的理解力和參與度,亦扭轉了傳統評核的守舊風尚。
在學習心理健康支持方面,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學院研究了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學業表現之間的關係,發現心理健康支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有積極影響。隨後,許多當地學校增設了心理輔導員,並推廣心理健康課程,幫助學生應對壓力,提高學業表現和情緒健康。
在教育科技應用方面,麻省理工學院(MIT)教育學院進行了「數碼學習」的研究,探索了如何通過在線學習平台和教育應用來輔助教學,特別是針對數學和科學。這些研究成果推動了當地學校採用數碼學習工具,如平板電腦和學習應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具互動性,也讓老師能更精準地追蹤學生進度並提供個性化指導。
當下,教青局應與大學及中小學合作,開展多個覆蓋全澳學校網的研究,針對當前學校仍然以傳統的功課與測驗,透過量化與質性研究,專業的教育心理與學生健康分析,之後評論其利害得失,提出具體改善意見,致力推動學校全面執行,讓孩子不再受無意義的苦,真正快樂學習。
生的學習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