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 星期一

功課測驗壓迫學生 快樂學習解放孩子

 

    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於今年六月以問卷形式調查中學生課餘生活狀況,訪問本澳十四所中學共1769名中學生,顯示學生同時承受多種壓力困擾,其中,壓力依序為課業、人際關係、情感、家庭及兼職。有90.32%受訪者有不同程度的課業壓力,77.49%受訪者有家庭及學校的人際關係壓力,63.09%有情感壓力。值得關注的是「過多」的補習班或興趣班會讓中學生感到焦慮,其中有18.77%受訪者對參與補習班或興趣班活動「經常」或「總是」感到疲憊。面對龐大的壓力自然會尋找減壓的方法,根據是次調查,上網活動以壓倒性的比例位居課餘生活的首位,約有94.29%的中學生每天課後會選擇上網,同時睡覺、觀看電視與享受音樂,以及打電子遊戲已成為學生不可或缺的三大主要活動方式。

    誠如上週筆者撰文說,功課多、測驗多、活動多,學生苦不堪言,亦是讀書的主要壓力根源。讓我們重返人生的目的,不外是成為一個身心健康且快樂生活的人,而學校教育就是透過知識的學習及品德的修煉,幫助學生達成預期的人生目的。可惜,事於願違,學校教育竟然成為壓迫學生、樂學淪為苦學、甚至導致學生走上絕路的最後一根稻草。

家庭與學校必須深入認識《受壓迫者的教育學》

    就是次調查,學聯建議家校應共同教導中學生管理壓力,學會如何健康地面對壓力及挫折,並建議政府多關注並持續投入資源,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無疑,政府已投放很多資源去建構四級聯防,試圖穩住學生的情緒,疏導學生的壓力,可是,這一系列措施為何一直沒有明顯成效,皆因沒有直指問題的焦點。換成另一個角度來說,今天,澳門的學校仍然採取填鴨式教育,以知識記憶為教學目標,而衡量這個目標是否達到,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功課多、默書測驗多、再來是考試多。從上述的調查充份顯示,功課測驗已經成為很具殺傷力武器,無時無刻在壓迫折騰學生,試問苦學何來快樂的人生呢?如果學校把功課、測驗與考試抽走,也許只剩下一個教育空殼而已。AI時代的來臨,已經衝擊到填鴨式教育體無完膚,學校教育已經病入膏肓,要找出問題根源及對症下藥。

    世界著名教育學者弗雷勒的論述與實踐深具參考價值,甚至掀動全世界的教育改革邁向自由解放。弗雷勒生於身處一九三○年代的政治動蕩與經濟危機的巴西,他曾因挨餓而偷食物,亦因太窮被逼輟學,後來,幸得好心校長減免學費,才讀完中學,考上大學讀法律。一九四七年,弗雷勒在巴西東北部教導農民和工人識字,推動社會全面改變,竟被逮捕,被勸喻離國,流亡智利,直到二十五年後才能回家。這些經歷讓終生關心教育的弗雷勒發展出舉世矚目的受壓迫者的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依循弗雷勒《受壓迫者的教育學》中的觀點來看,今天中小學生的課業壓力可以被批判為一種壓迫性的教育方式。弗雷勒認為傳統教育採用「存款式教育」(banking education),教師將知識「存入」學生的頭腦,期待學生被動接受,而不鼓勵主動思考或質疑。今日中小學教育,完全以考試領導教學,透過「存款式教育」將學生變成「分數機器」,使他們在壓力之下只專注於測驗考試,忽略了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力。這樣的壓迫教育忽視了學生的真實需求,對其身心健康和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作業和測驗考試的沉重壓力可以被視為壓迫性教育,學業成績被視為個人和家庭榮譽的指標,亦為邁向人生勝利組的最重要指標。這樣的壓迫性教育模式在多方面體現:大量作業、頻繁測驗,以及高標準學業要求。日積月累的微壓力導致學生焦慮和疲憊,甚至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甚至成為自殺就是解放的推進器。

讓教育成為解救與解放學生的重要工具

    根據弗雷勒晚年的巨著《自由的教育學》(Pedagogy of Freedom),採取更嚴厲的批判,教育應該是促進自由和自我解放的過程,學生應該被鼓勵去思考、探索和批判現實世界。相對於課業壓力過重的應試教育,一種解放性的教育應該重視學習的樂趣與生活的意義,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成為自身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弗雷勒認為「被壓迫者」身上是住著「壓迫者」的身影與價值觀,今天,手握學生成績生殺之權的教育者,想當年,也曾被同樣的教育方式迫害過。這樣的「媳婦熬成婆」式折騰傷害,已經一代又一代傳下去,若沒有經過不斷地反省、對話,那獲得自由之後,就會以另一種「壓迫者」姿態出現。

    「被壓迫者」若想成為「真正自由人」,身上是肩負兩種任務:一是掃除壓迫大環境,另一則是掃除過去耳濡目染的「壓迫者」價值觀。弗雷勒認為,絕大部分的教育體制都是為「壓迫者」服務的「存款式教育」;要想達到真正的自由解放,我們必須翻轉過來,提出一套「被壓迫者」的教育學,也就是「提問式教育」。

    弗雷勒認為教育應該建立在「提問」與「對話」的基礎上,師生之間是平等的夥伴,彼此互相學習和交流。通過提問推進學生的創意與批判能力,透過對話,讓學生懂得欣賞尊重不同角度思考的可貴,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而非主導,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形塑自己的觀點。

    為甚麼猶太人被公認為世界菁英,別弄錯,從來,猶太人最討厭「存款式教育」。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媽媽不會問孩子今天學小甚麼,而是問孩子今天問了甚麼有價值的問題。一天,學校不揚棄「存款式教育」,學校教育只會訓練出一代又一代記憶奴隸。教師只適宜在課堂裡作短講,然後,就要用「提問式教育」,透過討論,甚至爭論,讓真理與知識越辯越明,越辯越學得快樂及牢固。    

    根據弗雷勒的解放性教育理論,一種真正支持學生成長的教育模式應該鼓勵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激發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探索精神,讓教育成為一種自我解放的過程。間間學校都號稱以學生為本,貨真價實的以學生為本就應該讓學生有多方參與的機會,換句話說,真正為學生好,以學生為本就應該賦權(empowerment)給學生,從教科書制定、評核標準、教室公約等,都允許學生參與,亦要認真採納他們的意見。從遊戲心理學的觀點看,有份參與制定遊戲規則,參與者一定倍加投入,亦因為有份制定規則,亦無任何藉口有異議,當然,這樣的遊戲會讓參與者學得更多更快樂。

    今天,連天然資源很不足的新加坡,都逐步放棄多功課多測驗多統考的教育模式。為了減輕學生考試壓力,新加坡教育局早前宣布,從二○一九年起,小一和小二將不再有測驗考試,中一生的年中考試會取消,到了二○二○學年起,也會取消小三、小五和中三的年中考試。除了取消考試,明年起學生的成績單,不會顯示班級名次、同級的最高及最低分,只有學生的表現分,包括品行、體能、參與度、課外活動及教師評語。全世界跌破眼鏡,新加坡在PISA測試、IB分數,甚至連牛津劍橋升學榜單上都名列第一,依然能夠人才輩出。

    新加坡的成功經驗足以證明單靠給沉重的功課、排山倒害的測驗考試已經落伍,尤其在AI發達的年代,許多目前學校的運作方法已經可以透過AI瞬間處理好。再從學習原理去看,今天的學校育把一大堆數據(data)及(information)強塞進學生的腦袋裡,就以為完成教育任務。可是,猶太人的教育經驗,新加坡的減負措施,均指向培養學生自由快樂的思考,尤其是造就他們擁有創意解難的人生智慧(wisdom),而這個正是新加坡多年以夢寐以求要栽培的人才。

    澳門是個彈丸小城,學生人口少,既有十五年免費教育,亦有高入大學率,是時候解救學生及解放教育,不要再用知識價值折舊率高的多功課多測驗去壓迫學生,還學生學習自由自主,讓孩子成為快樂人,這比四級聯防更高招,更有成效。

    新特首快上任,救救受課業壓迫的孩子,來一個天翻地覆的教育解放改革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陪伴孩子渡過《混沌少年時》

      串流平台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爆紅,筆者似是未看過如此多的評論,其中包括每集一個鏡頭直落,故事比真實還要逼真,是學校與家庭都必須好好欣賞及吸納教訓的好影片等等。就連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下議院答問大會中回應議員提問期間,都呼籲學校或者家長與學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