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警經調查發現,一名已婚二十多年的婦人被丈夫多次虐待,事主不想家庭破裂,一直啞忍,未有報案。近年,這名慣犯變本加厲,更兩度逼事主脫去衣服再毆打,事主去年曾經報案,但最終放棄追究刑事責任。前兩週一個晚上,事主外出後回家,被丈夫強行脫去事主衣物拍照,要求事主跪地認錯,更將其綑綁及用布帶塞口,頭部撞向木凳,導致事主頭部及身體多處受傷。虐待超過兩小時,事主終於鼓起勇氣報警求助,司警鎖定嫌疑人因為家庭鎖事與感情問題導致家暴妻子,將其拘捕。
婦聯勵苑主任黃莉莉表示,家暴一宗都嫌多,開展不同層面的普法宣傳,做好受虐婦女及兒童的庇護服務尤其重要。總結個案經驗為持續優化《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及配套機制提出建議,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尊重、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為婦女兒童構建安全幸福的美好家園。
今年三月,社會工作局公佈《家庭暴力個案中央登記系統2023年全年簡報》。去年共有四十宗(七男三十三女)懷疑家庭暴力個案,其中配偶個案二十六宗(二男二十四女)、兒童個案十一宗(三男八女)、家庭成員間的暴力個案三宗(二男一女);按家庭暴力行為分類,身體暴力有二十三宗、精神侵害有八宗、性侵犯有五宗、多重暴力/侵害有四宗。前述案件是家暴慣犯,對妻子及孩子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
看罷報導與相關數據,筆者非常同情這位女士,亦欣賞她挺身而出與遲來的勇氣。婦聯的建議亦有其道理。不過,這些建議也許只能治標,未能治本。治本之道在於預防教育,讓學生透過正規教育,成人透過持續教育,專注從心理及精神層面,提昇對自我認識、鑑識他人、感情生活的風險管理等教育,最終成為一個健康,且能以成熟手段處理衝突的人。
如果在投入一段感情,甚或要結婚一起生活,也許,知道自己的性格、能耐與權利是非常重要的。與此同時,亦應該知道對方是否有足夠的條件與愛心,才決定付託終生。再者,雖然自古希臘以來,蘇格拉底振臂高呼,知道你自己(Know thyself)是人生的最重要的任務,斯多葛主義(Stoicism)哲學家已經警告世人,情緒是人與人交往最大的敵人,尤其焦慮與憤怒的情緒更會讓人遭致沉重的傷害。所以,孫子才會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孟子更說:「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人之相識,貴在知心」。原來,及早知道是一道現實生活中保護自己的最有力防火牆。
先同大家玩一個心理遊戲
先賣個關子,同大家玩一個知己知彼的心理遊戲,名為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這一道窗分為四格,展示了關於自我認知和他人對自己的認知之間落異。第1區是開放快樂區,是自己和他人都了解自己的區域;第2是盲點區,是他人了解自己但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區域;第3是隱私區,是他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了解自己的區域;第4潛意識區,是他人及自己均不了解自己的區域。人終其一生,就在自知、人知、相知等多個生活圈遊走。 如果用100分填入四個空格裡,大底可以從你的分數分配得知你有多自知之明。
1. 開放快樂區 我知道 你知道 |
2. 盲點待開發區 我不知道 你知道 |
3. 隱私尊重區 我知道 你不知道 |
4. 潛意識漸開區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 |
好多人都渴望被知道,但又很怕別人知道太多,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至兩個禁區,很怕別人闖進來。兩個人從男女朋友,最後成為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夫妻,我們不斷會闖進對方的隱私區,甚至連潛意識區都被挖出來。所以,知道比愛更難,更危險,更容易受傷。
中國內地著心理諮商師叢非從在《原來懂比愛更重要》一書中,就有一段很美很有價值的我知你知的文字,她說:「因為別人的懂,可以讓我活得更簡單;如果他懂我,我就不用思考如何表達了;如果他懂我,他就能高質量地陪伴我了;如果他懂我,就能幫我解決困難了;如果他懂我,我只需要像嬰兒一樣,呼哧呼哧地喘氣,一切需求就都可以得到滿足,不必覺得那麼累了。」
原來,要去知道一個人是件非常消耗能耐的事情,許多時候,男人都是比較粗心大意的,根本不知道女的在「嬲乜嘢」,可是,女的會變得更生氣,因為,她除了嬲男的不知道她最開始「嬲乜嘢」外,她會添加一件新的嬲爆事件,就是「嬲他唔知她嬲咩嘢」。
一段理性與感性處理得宜的夫妻關係,很需要建立在不斷透過我知道自己,對放亦好奇主動去知道對方的互動,即是說凡事有商有量,凡事皆知對方的弱點與難點,彼此包容。當遇上我不知,而對方知道時,也許我這一方,要闖開心扉,好好認識不自知的自己,從而與對方攜手邁向我知道你知道的開放快樂區。
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曾受傷,都曾設置許多自我設限的紅線。過去,我們太美化夫妻關係,甚至道德綁架,誤以為夫妻無事不可對方言,認為絕對忠誠是幸福婚姻的必要條件。其實,適當尊重對方的底線,不刻意碰觸對方的禁區,假以時日,時機與勇氣兼備時,這個我知道你不知道的區域就會進一步縮小,而又邁向多一點我知道你知道這個我稱之為開放快樂區。
自佛洛伊德以來,世人都知道潛意識對一個人的成長構成正負面的影響,甚至,很多夫妻感情很好,但就卡在某些節點上,嫌隙往往來自很神秘難測的潛意識區。很多童年時被虐打的孩子,刻意地把這些不幸的記憶鎖在潛意識區,長大以後,以為童年的不快亦隨之過去。實際上,往往在很多瑣碎但煩人、親密而碰到童年傷口的相處中,再次如火山般一爆不可收拾。家庭心理學家說,許多家暴的加害人都是童年時的家暴受害人,他無法擺脫過去痛苦的經歷,而又偏偏重蹈父輩加害人的覆轍。
看《玩轉腦朋友2》引導孩子認識阿焦是家暴的始作俑者(含一點劇透)
曾經讓世人大開眼界,把難以具體化生活化的內在情緒,演繹得簡單而明白的電影《玩轉腦朋友》,其續集《玩轉腦朋友2》終於登場。這一回,主角竟然是一個新人,就是阿焦,其實就是焦慮 (Anxiety)。心理學家說,對已經發生的事不安是憂鬱,對未生的事不安是焦慮。所謂焦慮是指擔心或害怕有不好的事情發生,身體會顫抖、抽搐,感覺發抖、緊張或心神不定等,會預早提出各種應對的策略,但許多時候是壓力大與理智。
故事一開始,主角韋莉就十三歲,踏入青春期了,自自然然會在自我認同及人際認同產生很多新的期望,期望過多就變成焦灼不安,不懂處理往往就設法抑壓,抑壓不了就會火山爆發。
中國人是非常含蓄的民族,我們抑壓情緒的能力真的超勁,習慣把真實情感隱藏起來。就像電影中,阿焦把第一集幾個主要的腦內情感,如阿樂阿愁阿燥等射到大腦深處一樣,即前述的潛意識區。前一集的阿驚遇上阿焦,兩人一見如故,阿驚不止一次讚賞阿焦,更視他為偶像。因為阿驚讓韋莉避過眼前的危險,而阿焦則避開未來的危險,比起來更厲害。
不錯,阿焦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不斷為韋莉掃除困境,贏取未來,但是,世事無常,不是所有事情都是意料中順利發生的事。阿焦以為,一切安排好,一切盡在掌控之中,就可以取代阿樂,讓韋莉成為人生勝利組。第二集帶出一個更重要的訊息,更與現實世界緊扣,人生的所有經歷,不管好與壞都很重要,都能成就今天的你,誠如韋莉父母對韋莉說:「我愛你不是因為你好,而是因為你是你。」
今天,學校教育仍然以古希臘以來的學術藝能學科為主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完全脫節。西方先進國家,已把哲學思辯、社會適應、心理韌性、情緒管理等納入學校課程,從小在預防教育上讓孩子學習如何從家庭生活中學習自力自強,免於家暴的焦慮與恐懼。澳門政府可有想到知己知彼,相知相惜的教育不亞於AI及愛國教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