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真正的教師專業發展是甚麼?

     行政會完成討論《非高等教育教學人員的專業發展制度》行政法規草案,該法規將於今年九月一日生效,此法適用對象包括公立及私立學校、公共部門及機構的教學人員。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志明指出,有關評核與培訓關乎教師晉級資格,培訓參與不足將影響教師晉級。所謂的晉級是指教師從第五級升到第一級的頂點,循序漸進的晉升,可能要花上二十幾年的時間,私立學校教師第一級的薪金是同校第六級教師的1.3倍或以上而已。

    專業發展活動分兩類,第一類為核心發展活動和一般發展活動、第二類為校本培訓活動和其他實體培訓活動,活動時數須符合法定的百分比。而「專業發展活動」內容則包括:提升教學知能與素養、促進學生成長與輔導學生的能力,以及提升教育行政管理能力等。教青局局長龔志明指出,專業發展活動培訓是教師晉級的其中一個要件,即約為一年三十小時的培訓,若條件不足將影響教師晉級。龔局長說大概一年都有接近二十二萬個人次的培訓小時,準備好給老師去選擇。

一年進修三十個小時就是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制度是指為教師提供持續學習和專業成長機會的系統,旨在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專業知識和教育質量。這套制度通常包括多種形式的培訓和發展活動,如工作坊、研討會、課程、課堂觀摩、合作學習和在線學習平台。先進國家地區的中小學教師每年規定的在職培訓時間和其對教師晉升機會的影響因國家和地區而異。美國教師每年大約需要二十到三十小時的專業發展培訓,但各州要求不同。完成規定的培訓是教師評估和晉升的一部分,有助於獲得更高的薪資和職位。英國教師每年需要至少三十小時的持續專業發展(CPD)。定期參與培訓對教師的評估和晉升有正面影響,通常是晉升至高級教師或管理職位的必要條件。德國教師根據聯邦州的規定,一般需要每年參加一定數量的培訓課程,具體時間不一。參加和完成培訓對教師晉升有顯著影響,並且是績效評估的一部分。日本教師每年需要參加約三十到四十小時的在職培訓。參加培訓是教師評估的重要部分,對晉升有積極影響。澳洲教師每年需要完成約二十到一百小時的專業發展活動,根據各州規定不同。完成這些培訓活動是教師職業發展和晉升的重要條件。加拿大教師每年需要參加約二十到四十小時的專業發展培訓,各省要求不同。持續專業發展對教師的評估和晉升有直接影響,有助於提高職業地位和薪酬。

    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世界趨勢呈現出多樣化和持續性,反映了教育技術進步、教學方法創新和全球化教育需求的變化。其中,澳門政府正努力趕上的是教師科技整合能力,包括在線學習平台、虛擬教室和教育應用程序的使用。教師可以靈活地參與各種線上培訓,獲取全球最佳教學資源,提高技術應用能力以適應日新月異的教學需求。資訊科技發達更大力推進個性化教學,教師能夠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培訓內容,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並更好地應對教學挑戰。隨著跨學科學習成為顯學,專業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合作,有助於獲得不同學科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促進教學創新和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推而廣之,教師專業發展越來越注重教師之間的社群學習和合作,建立學習共同體和專業學習社群,通過分享經驗和資源,相互支持和學習,提升整體教學質量和專業能力。這方面有代表性的國家實施如芬蘭,注重教師自主學習,提供豐富的資源和支持,鼓勵教師參與國際交流和進修;新加坡實施全面的教師專業發展框架,提供豐富的培訓課程和實習機會,強調實踐應用和創新教學。

    總結來說,在大多數先進國家,完成規定的在職培訓不僅是法定要求,還對教師的職業發展和晉升機會有直接的影響。持續的專業發展被視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說真的,一年進修三十個小時是輕而易舉的事。

教師專業倫理操守是發展制度的靈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於一九六六年教明示:「教師應被視為一種專門性職業,是一種需要有教師嚴謹地與不斷地研究,以獲得專門知識與特別技能而提供的公共服務;教師對於其所教導之學生的教育與福祉,負起個人與協同的責任感。所謂專業必須具備以下特質:一、必須運用專門的知識與技能;二、必須經過長期的專門訓練;三、必須強調服務的觀念,而不計較經濟報酬;四、必須享有相當的獨立自主權;五、必須有自律的專業團體與明確的倫理信條;六、必須不斷地在職進修。

    教師專業發展制度通常不僅涵蓋教學技能和專業知識,還包括教師的倫理操守。教師的倫理操守是指教師在面對自己、學生、家長、同事、上司、以及社會大眾,在教學與非教學過程中應該遵循的道德和倫理標準,以確保對學生和學校社群的尊重和公平。美國的中小學教師倫理守則和行為準則由各州教育部門制定,並要求教師遵守。這些準則通常包括誠實、尊重、專業行為、保密等方面。學區和學校會通過培訓、工作坊和手冊等方式教育教師相關的倫理規範,教師違反品德操守可能面臨紀律處分,包括警告、停職、甚至撤銷執照。  總體而言,先進國家通過明確的行為準則、定期的培訓和監督機制,以及嚴格的紀律處分來確保教師的品德操守,從而維護教育系統的整體質量和公信力。

    澳門特別行政區第3/2012號法律《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第一條第二款訂明:「本法律的目的是提升教學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保障,以建立一支優秀的教學人員隊伍」,法理上賦予澳門教師專業的保障。不過,倘若從專業倫理的角度,澳門教師可自發性訂定相關的行為規範,其作用有二:一方面對內規範成員的專業表現;另方面對外保護服務對象的權益,進而取得大眾對此職業的肯定。

    無論是公校和私校教師應自發性地訂定「教師公約」,以進一步提升其專業規範和專業地位。很可惜,直到今天,除了公職教師協會外,沒有看到由教師組成的專業團體,自然無法制定出恰當的「教師公約」。反觀社會工作領域,根據第5/2019號法律《社會工作者專業資格制度》第十條第一及第二款,《社會工作者倫理工作守則》是根據社會工作領域的核心價值及指導性原則制定,並由倫理規範及工作指引組成,而工作指引內載有社工執業所遵循的原則、責任和義務。根據同法律第七條(七)項及第十條第三款的規定,經社會工作者專業委員會於二零二零年三月五日全體大會通過的《社會工作者倫理工作守則》, 並於二零二零年三月六日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以通告形式公佈。社工領域有社專會及社工倫理守則,教育領域內兩者皆欠奉。

教師倫理操守理應都是專業發展制度的重要組成

    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倫理操守趨勢體現了對教師職業道德的高度重視,並通過明確的行為準則、持續的倫理培訓和嚴格的監督機制來保障教育質量和學生福祉。綜觀各國,無論由上而下,或者是教育專業團體自發,都明確制定實施倫理準則,涵蓋誠信、尊重、公正、保密、專業責任等方面,提供行為標準,使教師了解並遵守職業道德,提高教育質量和學校文化。近年,許多國家地區都出現教師嚴重違反倫理守則,甚至做出違法行為,於是,持續加強倫理培訓,包括道德哲學、道德判斷、倫理案例分析、情境模擬和討論,使教師能夠不斷更新和深化對倫理問題的理解和應對能力,促進道德判斷和專業決策。再者,學校和教育機構設立監督機制,定期評估教師的行為,確保其遵守倫理準則。在澳門,政府只有透過第42/2022非高等教育公立學校教師的工作表現評核制度》去評核老師。其實,倫理守則除了保障老師外,更是用來保障學生的基本權益,包括尊重學生隱私、維護學生安全和保障學生公平待遇。

外籍家傭的悲歌

 

 

    今年一月二十日媒體報導,澳門發現一宗懷疑吊頸自殺個案,一名外籍女子在氹仔大連街一住宅單位內懷疑吊頸自殺,經搶救無效宣告死亡。死者僱主的母親入房查看,發現死者在房間內吊頸自殺,立即報警求助。經對屍體表面檢查,並沒有發現任何可疑傷痕,在現場並檢獲兩封懷疑遺書。

    四月十三日媒體報導,澳門一名東南亞籍外傭於四月墮樓死亡,司警調查期間懷疑外傭涉嫌盜竊家裡共六萬澳門元利市錢,被其僱主非法禁錮及執行私刑,最終不勝壓力輕生,當局拘捕一名任職治安警的三十六歲姓梁女子,以及其任職導遊的三十四歲姓薛男友,二人涉觸犯「嚴重脅迫」、「剝奪他人行動自由」及「不當扣留證件」罪被落案起訴。澳門治安警察局已對涉事警員採取停職措施,重申一直重視警員的紀律及操守,對於所有違法違紀行為必定依法嚴肅處理,追究相關責任,絕不姑息。

    七月二十九日媒體報導,一名中年外地家傭昨晚在僱主家中洗手間上吊身亡,司警局初步將案件列作屍體發現處理,死因有待法醫檢驗確定,而案件已交由局方的調查科跟進。死者於本月二十二日到上述單位擔任家傭工作,平日沒有異常行為,直至昨晚七時許,死者突然反鎖自己於洗手間內,女戶主曾多次拍門要求開門,但均沒有回應。隨後女戶主自行撞門發現死者於洗手間內上吊,故立即報警求助。

    短短半年間,彈丸小城澳門,連續發生多宗外籍女家傭命案,反映出女性外勞在澳門的工作、生活、情緒、經濟、人際等範圍都出現明顯的困境。目前,澳門有超過十八萬外勞,二二二年在本澳從事家傭約有兩萬四千人,澳門外勞職業中介協會會長歐陽廣球指,自疫情後,約三百至四百名外傭陸續開展申請來澳的手續,二二三年整年上升多約兩千名。即是說,目前從事家傭的人數可能到兩萬七千人,甚或更多。

    一直以來,家傭以菲律賓、印尼、越南及緬甸等地。外傭的薪資水平參差不齊,視乎家庭的需求,一般家庭維持四千至五千元的中位水平;若是照顧無自理能力的長者、幼兒或傷殘人士,薪資會在六千元左右。對比這些家傭在自己國家的收入,在澳門當家傭也許已經很不錯了。不過,錢能夠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每一個家傭的背後,都有一個動人可泣的悲涼故事。

一個在澳門工作十六年的菲律賓家傭的悲歌

    海倫在澳門當家傭已經超過十六年,獨力養大家鄉四個孩子,為了省錢,很少回家,總是透過視像電話與子女經營遙距的親子關係,但就賠上了風雨飄搖的婚姻,這樣的情況實在多不勝數。海倫已經把澳門視為自己的家,亦從一個少不更事的少女變成一個剛鐵神奇女俠,家頭細務,照顧小孩及病患長者,都頭頭是道,亦學會樂觀面對工作及生活。海倫笑言已在家鄉買了山地,等到無法工作要回老鄉時,都不會拖累仔女。像海倫為了一頭家,犧牲個人的幸福,就是菲律賓女傭的寫照。

    無容置疑,全球輸出女性家傭最多的國家是菲律賓。菲律賓經濟相對較為落後,國內工作機會有限,工資水平較低,促使許多菲律賓人尋求海外工作機會,以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和支持家庭,男士可能從事保安,女士可能從事家傭。菲律賓政府積極支持海外勞工輸出,設有專門的機構如菲律賓海外就業管理局(POEA),來管理和促進海外就業,提供培訓和保障。由於菲律賓人普遍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使得他們在國際勞工市場上更具競爭力,尤其在英語是主要交流語言的國家和地區。再者,菲律賓女性家傭以其溫和、勤勞和適應能力強而聞名,使得她們在世界各地的僱主中廣受歡迎。根據二年的資料,菲律賓的總勞動人口大約有四千四百萬人,大約兩百四十萬海外勞工(OFWs),其中大約60%是女性,可以推算出約有2-3%的勞動人口從事海家傭工作,她們分佈在全世界,她們的悲歌亦傳遍整個地球。

一個在澳門工作不超過一年的緬甸家傭悲歌

    嬌嬌是個才二十出頭的緬甸人,有兩個兒子,一個三歲及一個一歲。嬌嬌一家生活在緬北最戰亂的地方,用民不聊生來形容已經非常客氣。歷盡千辛萬苦,嬌嬌才安全來到澳門,尚算順利找到一份住家工,照顧一家五口,其中一個跟自己的小兒子一樣大。

    嬌嬌的父親逃避戰亂下落不明,由母親冒著砲火照顧兩個幼子,丈夫就遠走泰國打工。嬌嬌只能用視像電話跟母親連繫,兩個兒子越來越不認得媽媽了。有時候,嬌嬌會躲在一邊,低聲飲泣。一天,主人買了一台玩具消防車給兒子玩,視像電話的另一端,嬌嬌兩個兒子聽到警報聲非常恐慌,以為轟炸又來,扔下電話就跑,足見緬甸的局勢有多煎熬老百姓。

    真讓世人摸不著頭腦,緬甸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市民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困境中,戰事連連,軍閥割據,自從獨立以來,經歷了多次軍事政變和長期的軍事統治,政治局勢一直不穩定。最近一次軍事政變發生在二二一年,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政治動盪。緬甸有多個民族,長期以來,政府與各民族武裝組織之間的衝突不斷,這些內部衝突造成了大量的平民傷亡和流離失所,影響了國內的安全和穩定。再者,長期的軍事統治和腐敗問題使得緬甸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經濟結構單一,就算有豐厚的天然資源,都無從讓國家富強安康。最後,由於政治問題和人權紀錄,緬甸多次受到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這進一步限制了其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的機會。

    緬甸女性的平均月薪因地區、行業和職位不同而有較大差異。根據估算報告,緬甸女性從事農業和手工業,每月平均薪資在五十至一百美元之間;製造業和服務業每月平均收入大約一百至一百五十美元之間;教師和公共服務部門的女性月薪相對較高,一般在一百五十至兩百五十美元之間;如果是醫生、律師和高級管理人員等專業女性的月薪可能會更高,有的甚至達到五百美元或以上。一個沒有受多少教育的緬甸婦女,來到澳門都可以賺到五百美元,這一筆錢如同菲傭一樣,足以養活全家。

    外地家傭在個人、家庭和生活範圍內面臨的困境實非外人道。許多家傭面臨超長工作時間、缺乏休息日和假期,工作環境可能不夠安全或舒適。在澳門,家傭的權益保障非常不足,基本權利如工資、休息、醫療等得不到充份的保障。再者,家傭可能面臨語言不通、文化差異帶來的溝通困難和適應問題,這會加劇她們的孤立感和壓力。最重要亦是最沉重的壓力是來自離鄉背井、長期與家人分離,以及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工作壓力,家傭容易感到孤獨和焦慮,甚至可能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無論是來自那一個國家的家傭,普遍都會遭到社會排斥和歧視,社會地位較低,缺乏社會支持。外籍家傭的醫療和社會保險覆蓋率較低,在生病或發生意外時,得不到及時和充分的醫療照顧。

    許多家傭來到澳門之前,好像都上過一些培訓班。可是,語言、文化、飲食等差異,逼使他們到澳門以後,要努力學習,才能保住飯碗。勞工事物局與婦聯合辦家傭培訓計劃,免費提供五十個小時的培訓,主打是烹飪、再加家居衛生、長者照顧、幼兒安全、職業操守及安全、法律須知、還有正念減壓。授課語言以粵語輔以英語翻譯。出發點很好,可是,要在九月逢星期一至五早上九點半至十二點上課,這個時段是大人上班小孩上學,除非家中長者去了老人中心,幼兒上了托兒所,那是最需要傭人的時候,到底有多少個雇主可以讓家中女傭上這個課呢

    其實,努力賺錢,奉獻家庭,才是外籍家傭故事的底色,他們不是無慾溫順的機器人,當中的犧牲實在太大,天天照顧雇主的家人,卻被逼扔下自己的家人,自然悲從中來。目前,澳門人浮於事,表面上失業率好像很低,實在找到一份好工非常困難,甚至外傭被視為搶澳門人飯碗。所以,面對澳門失業嚴重,外勞過多,特區政府不可能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人力與人道之間,理應有所平衡兼有所作為。

說好《健康澳門藍圖》故事之後又如何?

     衛生局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澳門健康城市成立二十周年總結大會暨《健康澳門藍圖》發佈會,明確訂立了二十項具體目標和五十二個評估指標,涵蓋了健康風險因素、精神健康、慢性病、傳染病等範疇。有關精神健康問題,衛生局局長羅奕龍受訪時表示,政府會優化四級聯防機制,在社區上營造關愛的環境,通過不同層面去做健康教育工作,使市民面對壓力情況時可以更加學會如何支援自己的情緒。

    羅奕龍致表示,特區政府期望到二○三○年本澳能達致總體目標,即全民健康素養有所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重大慢性病得以控制以及居民生活質量持續改善。「藍圖」又提出三大政策方向,包括關口前移,將干預的關口前移到疾病的病因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以及早期治療;第二是資源下沉,一方面通過公私營醫療機構的協作,共同做好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另一方面,通過與機構、社團、企業和學校的合作,創設有利居民健康的環境;第三是觀念轉變,鼓勵居民從被動變成主動採取措施-預防疾病發生。

    健康比財富更重要,特區政府力倡澳門健康藍圖,市民一定舉腳贊成。際此國家成立七十五年,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澳門健康城市成立二十周年,一起說好澳門健康藍圖故事是每一個居民應有之義。故事總有起承轉合,凡是賣座的電影電視劇例必開拍前傳或外傳,也許,特區政府先給市民一個全面的的健康城市二十年回顧傳,如二○○九年到二○一九年,慢性病有60%增長,有80%死於慢性病;每四個十六歲澳門市民就有一個患上高血壓等;亦要把這二十年的成就說好給市民知道。正所謂鑑往知來,才能制定精準政策及相應評估指標。

充分借鏡《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特區政府非常強調《健康澳門藍圖》的制定主要是參照二○一六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世界衛生組織及若干國家的發展藍圖制定而成。所以,關心中國同胞及澳門市民健康的大眾,也許值得瀏覽有關文件,尤其是中央制定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綜觀而言,特區政府的確是根據這份完整詳細的文件去制定澳門的健康藍圖。不過,好像亦有蒼海遺珠,就如第九章,就主打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這是非常值得參考運用。

在這一章裡,第一節很鮮明的說「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實施中醫臨床優勢培育工程,強化中醫藥防治優勢病種研究,加強中西醫結合,提高重大疑難病、危急重症臨床療效。大力發展中醫非藥物療法,使其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發揮獨特作用。發展中醫特色康復服務。」近年,中醫及中西醫結合已經是醫療及基礎保健的發展趨勢。尤其是中醫是我國的文化及醫療瑰寶,從日常的養生、推拿按摩、針炙放血等療法,到精準用藥,都是西醫所欠缺的。

再者,西醫的設施及藥品一向都是佔整個醫療開支的重要且昂貴部份,而傳統中醫,從望聞問切到服食草藥,其開支遠比西醫便宜,但又不失其療效。當特區奉行量入為出,節省公共開支政策,也許,讓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置入相關藍圖也許可以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

第二節主要是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服務,大力傳播中醫藥知識和易於掌握的養生保健技術方法,加強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運用,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小,我們就聽過上醫治未病,凡是健康藍圖首要任務在預防而治療次之。所以,普及全民上醫治未病的觀念應該是重中之重。官方非常重視健康藍圖由學校做起,換句話說,學校的健康教育理應加入更多中醫及養生的教材,從觀念、中醫常識、養生之道,都大有可為。傳統以來,學校都以儒家文化教導為主,如果說養生,也許老莊及佛學的說法亦非常重要,如果,小孩從小就懂得呼吸、無為、禪修、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等養生想法,對於身心靈的整體健康成長是很有裨益的。再者,拓展中醫醫院服務領域,為群眾提供中醫健康諮詢評估、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等治未病服務。不知道這些重要的評估是否已經列入《健康澳門藍圖》裡,也許都可以跟市民說說看。

在第三節有推進中醫藥繼承創新,亦是很重要。過去,普羅大眾一直誤以為中醫不科學,陳腔濫調。其實,近年澳門致力中醫產業,不斷創新,也許,應該把中醫的創新成果展示在這宏偉的藍圖裡,亦應致力推廣普及教育,豎立端正的中醫養生治病的優秀文化觀念,如此,才能達到「自家健康、自家管理」的目標

    最後,第二章的戰略主題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共享」的概念比《健康澳門藍圖》的「下沉」較積極正面。「關口前移」是國內近年慣用語,用廣東話讀真的很蹺口,但凡蹺口就不容易記住。預防在先或者提前預防也許比較順口容易記。

 

高齡化的澳門,全民謹記健康決定因素,每天過好健康生活

    根據《澳門人口預測2022-2041》,預計二○二三年老年人口上升至14.2%,步入老齡社會,二○四一年接近超老齡社會的臨界點;同時,據有關資料顯示,二○二二年澳門新生嬰兒出生率處於全球第四低水準。嚴重的老齡少子化問題對社會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影響日益凸顯,澳門如何應對這一嚴峻現實問題?○二三年澳門步入老齡社會,到了二○三六年長者人口將佔本地人口比例24.7%,每四名本澳居民當中便有一名長者,到二○四一年接近超老齡社會的臨界點時,就更難推展健康藍圖了。

    綜觀整個《健康澳門藍圖》,似是沒有把高齡化列入重點考慮。以目前官方的資料,以高血壓為例,患病率已高達26%,知道自己已得了病的知曉率是70%,進行治療的79%,而最不樂觀的是控制率只有50%。須知道,澳門從二○○七年開始全面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涵蓋幼稚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各個階段市民。換句話說,目前的長者,受過大學教育的並不多,高中畢業已經很不錯。普及教育水平不足的高齡人士,要能掌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是很困難的,政府相應的長者保健與慢性病的醫療開支仍然是個很沉重的負擔。

    從衛生當局提供的健康決定因素的理論,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受四個因素影響,遺傳佔30%。筆者查閱資料,發現目前醫學界確認與遺傳有關的癌症分成兩大類,一種是「遺傳性癌症」,發生在少數家族,因為遺傳了某種特定的基因而致癌,但它占所有癌症的罹患比例不到1%;第二種是「家族性癌症」,就是家族成員中有多人罹患一種或多種癌症。家族性癌症可見於多種常見的癌症,這類癌症占全部癌症的5-10%。就算有遺傳因子影響,政府也好,患者或高危人士也好,都應該循其他途徑改善自己的健康。

    第二個佔20%健康決定因素是環境與社會。澳門是個不夜城,都市生活壓力龐大,尤其是學生的學業、職場打工仔、甚至家庭緊張關係,都造成很無形的健康壓力。須知道,身心醫學發達的今天,情緒是佔疾病發生因素的50%。所以,目前,精神醫學更是整個醫療體系中佔比重越來越大的部份。目前,澳門自青少年到長者,自殺率高企不下,環境社會因素是幕後的黑手,但又難以應對。

    第三個佔40%健康決定因素是個人行為,政府能做的很有限,儘可能從社區教育及立法入手,如控煙及限酒。至於健康飲食及堅持運動,政府只能透過大眾體育,或者持續教育津貼幫忙一點。誠如前述,一個人的情緒好壞絕對左右健康的好壞,這又牽涉到市民是否願意學習更多中醫或養生哲學。

    第四個健康決定因素是僅佔10%的醫療服務。顯然,政府都很清楚,醫療是最花成本可是成效遠比預防差,所以,大家都應該說好健康澳門藍圖故事,更應該管好自己的健康。

    中國人常說,病從口入,在美食非常多樣又吸引的澳門,管不了嘴,百病自然叢生,管得了嘴,健康基本得到保障。

孩子往左走,父母往右走,怎麼辦?

     暑假又到了,許多父母擔心孩子只顧玩手機,早已排滿了暑期活動;許多孩子埋怨父母暑假仲辛苦過上學。其實,親子間可以利用暑假放鬆平常緊張的心情,最理想還是要多騰出時間聊聊天,增進親子間的和諧關係。

    今天的小學生,還會按照父母的種種安排過一個非常充實的暑假,要是到了初中高中,青春期的譟動,孩子往左走,父母往右走,輕則冷戰幾個小時,重則關係陷於疏離。當父母強迫孩子要往右走,而孩子偏要往左走時,不可預知的悲劇隨時發生。所以,跨世代之間的相處,絕非閒事,也許暑假,親子間來修幾個跨世代教養學分。

許多父母誤以為一家人住在北森蒂納爾島North Sentinel Island

    北森蒂納爾島座落在印度洋,屬於安達曼群島的一部分。北森蒂納爾島是一座非常封閉的島嶼,堪稱現代世外桃園。居民非常抗拒外來者,曾經試過將登上島的漁夫和傳教士殺害。二一八年,一名二十六歲的美國人買通漁民帶他登島,從此消聲匿跡。因此,印度政府頒布了法例,但凡接近北森蒂納爾島的4.8公里範圍內即屬違法。雖然在數千年前已經開始有人類在北森蒂納爾島上活動,但森蒂納爾人依舊過著原始生活,以捉魚維生,而且島上沒有農作物和金屬製品,更沒有任何資訊科技進駐。

    人類學家估計北森蒂納爾島還處於石器時代的發展,親子間完全沒有跨世代隔閡。也許,很多都市父母很羨慕北森蒂納爾島的父母,因為,他們不必勞氣喝令孩子放下手機,也不會擔心孩子沉迷Tik Tok,更不會憂心孩子會因為與父母意見相左而自尋短見。

    雖然科技改變了世界,惟是,有不少都市父母的教養思維與態度仍然固化在舊時代,孩子要聽教聽話,順從父母的安排,沿著父母指點的方向去努力,一定會成為人生勝利組。許多父母都掌握資訊科技,但不接受科技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親子間的關係與教養之道。北森蒂納爾島的父母總會以家庭及集體優先,孩子默默順從。可是,今天的澳門,資訊科技及社會發展已令孩子徹底奉行個人主義,給大人的觀感是非常自戀及自我中心。

    世界變了,要是父母孩子各執一詞,只會各走各路。如果父母仍然堅持向右走是最佳的選擇,只會與孩子的關係漸行漸遠。如果孩子仍然堅持自我中心才是正道,就會面臨許多挫敗,但又沒有足夠的能耐與資源應對。所以,大人還是要多走一步,回頭牽著孩子的手,坐下來慢慢談,一起面對跨世代的家庭動態局面。

認識家庭動態(Family DynamicsABC

    世界著名家庭治療師米紐慶(Salvador Minuchin)打過一個比方說,一個面向北極前進的探險者,發覺無論怎樣努力,總是達不到目的地。原來,它不知道自己站在一塊漂向南方的浮冰上,面向前方,腳步卻漂向另一個方向,所謂身不由己,就是這個道理。浮冰只是冰山一小角,底下藏著自己及別人都看不見的部份,才是背後的動力或阻力,是家庭關係的動態所在,主宰了每個家庭成員的心思念慮,人人都被這股動力東拉西扯。

    米紐慶提出家庭動態理論,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行為和情感關係,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家庭的整體運作。家庭動態包括家庭成員如何溝通、解決衝突、分配角色和職責、表達情感和彼此支持。家庭動態充份體現在溝通模式是開放還是閉鎖,直接和間接,背後隱藏著權力及角色的分配,家庭規則運作的彈性和適應性等,都會影響親子關係及孩子健康成長。

    筆者早前受邀到一所男校,參加一場師生家長互動論壇,主題是青少年談戀愛怎麼辦在一個寬敞的體育館裡,坐滿了小五到高三的學生,教師與家長都有出席。校方邀請了一位心理學家跟家長同學講解青少年談戀愛會碰上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問題,並提出很標準的答案,只看到家長及孩子都表現沉默。到了筆者主持的問答互動環節,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態度,就開放給學生問他們想得到解答的疑問。不過,筆者有一個簡單的要求,所有發言的同學、家長及教師,都必須從座位走到講台前發言。突然,一陣柴台聲,筆者連忙回應說,如果連站起來,從自己的舒適圈走出來的勇氣都欠奉,何來有資格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呢頓時,鴉雀無聲。

    一會兒,有一個看起來最多是初一的可愛男生從山上跑下來,拿起麥克風問,怎樣才算是喜歡一個女孩我這個年紀談戀愛是否不對現場馬上引發一陣喧鬧聲。筆者看無人舉手回答,就直接回答說,如果你跟一個女孩在一起,心都跳,臉都紅,但又很雀躍;如果你她各在一方,你仍然很牽掛她,很想見到她,見到她又依依不捨,你大概已經很喜歡他。那可愛的男生一直點頭稱是,看起來很害羞但又很滿意地跑回自己的位置。

    有一位家長跑下來,說她的孩子正唸初中,已經在談戀愛,非常擔心,擔心影響學,擔心要奉子成婚,擔心從此不聽父母的話,不贊成又可以點呢也許,這是一眾家長的心聲。筆者問那位家長做了甚麼這位家長說不知道可以做甚麼筆者建議說,坦然跟孩子說出一切的擔心,但是,亦要跟孩子說,媽媽會陪伴你一起面對談戀愛的喜怒哀樂,不離不棄,其他就見步行步罷了。

    我們不是活在靜態的北森蒂納爾島,而是活在非常動態、瞬息萬變的資訊科技社會裡。不可能採取北森蒂納爾島的父母以不變應萬變的固守態度去面對天天在變的孩子。誠如前述,家庭動態是孩子及家長都踩踏著一塊浮冰,要一個往左,一個往右,還是樂意踏上同一塊冰,同心同行呢

 

善於應對家庭動態,孩子往左走,父母往右走,又何妨?

    家庭動態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與青少年的自我發展、人際關係、生涯規劃,甚至自殺風險有密切關係。誠如前述,無論誰向左誰向右,最緊要有揭傾」。作為都市開明的家長,理應從小與孩子構建開放和支持性的溝通關係,切莫老是站在道德高地,更要揚棄事事教訓的口吻。如果家庭中有開放和支持性的溝通模式,青少年更有可能分享他們的困擾和壓力,從而獲得情感支持和解決問題的幫助。就如前述,青少年談戀愛不應成為父母的夢魘,而是成為與孩子有商有量的一個人生課題。如果父母採取閉鎖和批判性的溝通,缺乏理解和支持,青少年可能會感到孤立無援,增加抑鬱和自殺的風險。

    在家庭中感受到愛和關懷的青少年,通常有較高的自尊和情感穩定性,減少自殺風險。如果青少年感到被家庭忽視或情感上疏離,可能會感到孤獨和絕望,增加自殺風險。青春期的孩子避免不了與父母的衝突,須知道,頻繁的家庭衝突會增加青少年的壓力和焦慮感,並可能導致他們採取極端行為來逃避壓力。衝突避免不了,可是,聚焦於,即以事論事,無論事態有多嚴重,有多超出父母能接受的底線,都應該表達出愛孩子勝於一切,即是說仍然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誠如前說,與孩子同心同行包括接納他們的不是與過錯。致力締造和諧的家庭環境,有助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減少他們感到絕望或無助的機會。

    最後,許多父母習慣掌權及過度控制孩子的一切。過度控制和高壓的家庭環境可能使青少年感到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增加無助感,甚至增加自殺風險。賦予青少年適當的自主性和決策權有助於他們發展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減少自殺風險。再者,父母總是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這樣會拉遠親子間的心理距離。要努力與孩子達成一致的期望,合理的期望和支持有助於青少年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和成就感。

    脈搏的跳動應該是規則、圓滑及有彈性,觸摸時可以感覺到每一個脈動都很清楚。家庭動態又稱為家庭脈搏,一個健康的家庭脈搏同樣具備可討論又彈性的家庭運作規範,喜樂也好,哀怒也好,都向對發出清楚的訊息,才能知道如何應對,找到家庭動態的最佳平衡點。

2024年8月1日 星期四

讀《弱勢者視角下的香港未來》觀照當下的澳門

 


    港澳兩地,曾同屬殖民地,一個英治,一個葡治,已成歷史,但總留下管治遺風;港澳回歸,同屬中央管治下的特別行政區,奉行一國兩制及高度自治;港澳同文同語,都用繁體字與廣東話;港澳兩地,民情接近;香港以金融航運,曾幾何時,是全球最大的貨運碼頭,飛機航班更冠絕全球。澳門從小漁村,轉型為手工業、製造業,最後,賴博彩旅遊支撐整個澳門經濟。

    港澳兩地,區情大同小異,弱勢群體都承受著殖民主義的禍害,兩地政府同樣奉行剩餘型的社會福利模式Residual Model,政府在社會福利扮演有限的角色,除了在社會救助和基本的社會服務方面承擔主要責任外,其他社會服務和福利領域基本上依靠市場、非政府組織和就業者個人。所以,港澳兩地的社會工作都曾走過極具救濟色彩的路線,澳門社會工作局的前身就被市民習慣稱作救濟會。

    無庸置疑,社會工作的主要服務對象為社會弱勢者,直到今天,兩地政府有意無意之間,仍奉行剩餘福利模式,意思是政府作最後防線,只在市場失效時才會介入,務求對市場作出最少的干預。即使面對困難,一般人都被鼓勵自行尋找解決方法。

    近日,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書,名為弱勢者視角下的香港 未來》,由一群關心弱勢者的學者專家,撰寫了一系列關心弱勢社群的論文,旨在從弱勢者的角度,探討目前最為關注的社會議題。筆者有幸拜讀,獲益匪淺,意外發現對當前澳門的社會福利現狀,既有針砭亦有啟發,堪值觀照參考。

別遺忘社會裡的弱勢者 

    北京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在《可能性的藝術》一書中說:「這個世界上,比悲慘更可怕的,是不為人知的悲慘。一旦有了信息的開放和流通,社會教有了推動變化的槓桿。」劉教授意有所指,高居廟堂之上,坐冷氣辦公室的高官,很容易紙上談兵,不知弱勢者的艱困。幸好,如果真心為民的官員,樂意兼聽,誠如劉教授說的,打開眼界心扉,如雪片飛來的信息起碼不會讓政府的福利政策荒腔走板。

    美國作家亞瑟.高登(Arthur Golden)」說:「逆境就像一陣強風,它撕去我們身上的一切,只留下那些撕不掉的東西,讓我們看清自己的真實面目,而不僅僅是我們可能喜歡的樣子。」新冠肺炎肆虐三年,全球皆陷於逆境,走出疫情的陰霾,不得不承認我們都曾經深深感受到弱勢者的處境與困惑。今天,社會大眾理應與弱勢者同行。說真的,每一個都是弱勢者,都有被照顧的渴望與需要;同樣,每一個弱勢者都是一面鏡子,照出整個社會的脆弱處及痛處,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推搪對弱勢者應有的照顧。

    在這本論文集裡,有學者問「你覺得一個人之所以窮,主要係因為個人因素(例如懶惰、大洗),定係社會因素(例如制度唔公平、資源被壟斷)造成?」結果顯示47 .3 %的人回答社會因素。其實,港澳兩地,雖然表面富裕,身陷於貧窮的弱勢者確實不少,別以為窮人都是咎由自取,許多貧窮是代際相傳;別以為政府敷設的義費教育網,大力資助貸款給窮孩子上大學,就順理成章達致社會均等流動。專家告訴我們,貧富懸殊是鐵一般的社會現實,貧富均衡為一種社會價值,政府與社會有責任去解決這個問題。

銀髮力量不容小覷

    誠如前述,港澳仍然看到剩餘型的社會福利模式的痕跡,亦慣用金融的方式處理長者退休福利。眾所周知,老齡化社會是全球化趨勢,港澳都逃不了這個厄運。香港的學者指出,邏輯不難理解,一旦僱員的平均退休年齡推遲,意味着他們會多交幾年稅,以及對政府的公共退休金作出供款;同時,他們也會更推遲幾年才領取退休金,領取退休金的年期相應縮短。長遠而言,今天的壯年僱員普遍的受教育水平及技術水平都較過往的老年人為高,當他們步入老年的時候,這些都會成為他們能夠繼續留在職場的生產力基礎。不過,低學歷而欠專門技能的長者,也許只能靠開的士、小巴、又或是當護衛員維生。的確,很多次,看到香港的致命交通事故,肇事者不少已過七十的司機。

    在澳門,政府早年透過賭稅駕設了社會保障制度,讓年過六十者可以提早領養老金。再者,澳門政府自二○○八年,開始發放現金分享,自今,仍然每個永久居民獲每年一萬元的現金,當然亦有其他的津貼,年過六十五歲更享有免費醫療等。公務員踏入六十五歲的第二天,就必須執包袱」退休,背後潛藏兩個原因,一是公務員一直被市民詬病冗員過多,二是疫情後賭稅大不如前,政府必須緊縮開支。再來, 居澳勞動人口共37.91萬人,勞動力參與率為67.6%,但外勞就高佔18萬人以上。雖然,澳門失業率只有2.5%,但是,為年輕人而言,人浮於事、薪資低、外勞搶飯碗,可選工種窄就是當前澳門貧富懸殊的狀況。所以,家有長者,那敢輕言退休

聾人文化給澳門的啟發

    傳統以來,我們都把盲聾啞視為身體的殘障缺陷。時代已經不同了,香港及世界學者告訴我們,表面上,鼓勵聾人破除聽障,協助弱聽人士重拾聽力,好讓他們的生活重回正軌,好像是一個不證自明的想法。可是,尊重差異顯然是普世價值,依循這個進路,最恰當的講法是,弱聽的她們與健聽的我們只是有一些差異(difference),又或者她們與我們只是能力上有點不同。當然,目前港澳兩地的種種無障礙設施已大為進步,但是,社會體制、法律,乃至學校和工作間的設計仍然沒有為他們帶來便利,甚至跟一般人一樣。近年,保存聾人文化是世界潮流所趨,換句話說,一般人更應尊重他們的的生活習慣、溝通方式、好讓他們受到充足的尊重,澳門亦步亦趨。

劏房的過去與現在,明天如何了?

    也許,生活得無憂無慮的澳門人,以為劏房只是香港有,此言差矣。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曾於二二一年七月十六日「全國港澳研究會研討會」上表明要「告別劏房、『籠屋』」。劏房已不止是一種本地基層居民的住屋類型,更已深入中央官員的關注視線中。其實,夏主任所言不單只香港。澳門亦是寸金尺土之地,樓價近十年飛升十多倍。如果按照香港屋宇署二二四年對劏房的定義為:「分間單位,俗稱『劏房』,一般是指在建築物原先經批准的圖則上顯示的一個樓宇單位,被分間成兩個或以上的獨立房間」。澳門,其實有不少的低收入家庭及個人住在板間房,甚或劏房裡。澳門政府提出的房屋階梯又似空中樓閣,弱勢者依然困在身心皆劏房裡啊

氣候變化下的香港弱勢社群

    世界氣象組織(WMO, 二四)發布《二二三2023 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確認,二二三年是有紀錄以來最溫暖的一年,全球近地表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高出1 .45℃,氣候變化帶來的只是一時半刻的不方便,但對無數戶外工作的勞工,又或是居住條件差的家庭,無疑是個百上加斤的煎熬,尤其是對長期在狹窄生活的長期病患、出入不便的長者、家庭主婦及劏房戶等弱勢社群帶來無聲的生命威脅。

    近年,澳門政府推出水電費補貼,也許都能幫到一點。可是,當高層富戶、政府辦公大樓、大型商場及食肆,不停開冷氣,甚至把溫度調得很低,溫室效應下,整個澳門只會越來越熱,而相關的環保部門又束手無策。對氣候變化負上最小責任的弱勢社群,現正承受最大氣候風險,這種富人排碳,窮人埋單的現實是不公不義。如同香港一樣,澳門都是氣候危城,大家要「覺醒」,還是繼續「裝睡」呢?

弱勢者提醒我們要實踐設計思維及系統思維

    在新自由主義思想體系下,個人和家庭責任比政府和公共責任重要,政府只會為最不能自助者提供支援及服務,強調非正規照顧和家庭照顧。正因如此殘疾社群吸收了這種「弱勢」和弱者的思維,並將問題置於自身之上,不去提出訴求和倡導權利。香港學者,提醒我們,弱勢者提醒我們要實踐設計思維及系統思維,才能達致社會公義。

點解要拆旅遊塔側24小時自由波地?

 


 

    今年初,政府已發佈消息,預計年底動工的澳門半島南岸海濱綠廊第二期的用地範圍,包括部份巴士公司臨時巴士停泊區外,還有在旅遊塔旁、全澳唯一全天候開放的戶外球場,後者將要停用取消。為政府而言,體育局及市政署提供的室內戶外體育場地有十幾二十個之多,少了一個自由波地沒甚麼大不了,但為熱愛運動的青少年及成人,少了唯一的自由波地就很大件事啊!

    根據政府的二期設計方案,會新增五人足球場、籃球場及練習場的球場區,以及大眾健身區。對於該體育場何時要關閉,市署廳長何萬謙未有回答,但表示是次項目會盡量先啟動建造鄰近舊大橋一側,即包括球場區自由波地部分,以便市民可以較快使用到新球場。不知道何時才會建成,是否24小時開放,政府沒有公示。

 

自由波地的十大社會價值

    在西方社會,如美國、加拿大、德國、荷蘭、澳洲等國家都廣設24小時開放的自由波地供公眾使用,尤其是在大城市和公共設施完善的地區。這些球場包括籃球場、網球場和足球場等。

    推廣普及自由波地具有多方面的益處,這些益處涵蓋了健康、社會、經濟等多個領域:1.促進健康:自由球場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參與體育運動,有助於提高身體素質,減少肥胖和相關疾病的發生率。2.心理健康:體育運動被證明可以減壓、提升情緒和改善心理健康。3.社交互動:自由波地是許多熱愛運動的青少年,甚至成人聚腳地,除了打球,實際上還有許多具社交意義與價值。4.增強社區凝聚力:自由波地為家住附近的居民提供了一個社交平台,促進社區成員之間的互動和交流。5.社會包容:自由波地對所有人開放,不分年齡、性別或社會地位,有助於促進社會包容和公平。6.提高生活便利:自由波地使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進行運動,增加了運動的便利性和靈活性。 7.娛樂與休閒:自由波地為公眾提供了免費的娛樂和休閒場所,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8.經濟效益,降低醫療成本:通過促進全民健身,自由球場可以在長期內幫助降低公共健康支出和醫療成本。9.教育與成長:自由波地為青少年提供了安全的活動場所,有助於他們的身心發展和社交技能培養。10.減少犯罪率:自由波地提供了有益的活動選擇,有助於減少青少年犯罪和社會不良行為,促進社會安定。

 

沒有任何規劃的總體規劃何來有計劃的自由波地?

    日前,特區政府嚴格按照《土地法》及《城市規劃法》等法例規定,妥善管理及利用特區的土地資源。過去社會所指的閒置土地,經過特區政府多年努力已收回並成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國有土地」,總面積約72萬平方米。當中,已有約19萬平方米土地利用作興建政府辦公樓、倉庫、長者公寓、公共房屋,以及經公開競投發展私人樓宇,佔比約26%。透過切合地區現況和社會發展實際需求進行規劃利用,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不知道,特區政府可有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慷慨一點,多建設幾個24小時運作的自由波地呢?

    根據政府的通佈,總體規劃就規劃範圍土地劃分多類用途,包括公用設施區、生態保護區、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等,同時提出於多區增設公用設施區,主要用作建設及提供尤其是政府機關、文化、教育、康體等較大型的全澳性公用設施,並透過複合利用,加強公用設施的可達性及與居住區的連接性,以擴大服務覆蓋範圍。特區政府正按序開展各區詳細規劃的編製工作,每一分區的詳細規劃均會基於當區現狀和發展需要配置相應的公用設施,並以複合利用原則,不斷完善整體規劃佈局,增加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優化民生配套服務和公共設施建設。

    特區政府鄭重公告,在綜合審視意見和作出研究後,認為合符公共利益時,才會將部分土地提供作臨時用途。現時已有部分土地被臨時作為公共綠化休憩空間或兒童遊樂場,如:觀音像海濱休憩區、黑沙臨時綠化休憩空間、林茂塘市政臨時休憩區,以及近期公佈的臨時澳門戶外表演區

    如果仔細探究特區政府的總體規劃」,只有一大堆東拼西湊的模糊文字,完全缺乏所謂規劃的短中長計劃,有的就是一連串臨時用途的措施。如果大家有去觀音像海濱休憩區及林茂塘市政臨時休憩區,怎會想到如此精美亮麗的兒童遊樂設施是臨時性質;更誇張的是臨時澳門戶外表演區」,連造價竟高達8,478萬至1.13億元,工期最長一百多個工作天,原來是為了為配合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打造澳門作為演藝之都」。那麼,臨時措施動輒過億元,短期的是幾十億,中期是幾百億,長期是幾千億嗎

    政府的規劃總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如位於氹仔中央公園地庫的圖書館,全層面積為2,200平方米,採用大量的透光玻璃門窗作為分隔設計。該館設置了四個主要區域,包括閱覽區、兒童圖書館、報刊閱覽區及影音資料室,當中設置了兒童劇場、戶外花園、多功能室、育嬰室,以及設於公園層的自助還書服務站等。氹仔人口約只有澳門本島的一半,為何氹仔中央圖書館的面積竟然是望廈圖書館、紀念孫中山公園黃營均圖書館、黑沙環公園黃營均圖書館及青洲圖書館加起來的面績還要多出679平方米。不知道政府做了甚麼研究及評估,得出氹仔居民比北區居民要更寬闊的圖書館呢

    特區政府特別關注幼兒及兒童的遊樂,各區除了有煥然一新的公園外,還有上述專為兒童的臨時休憩區。可是,能滿足時下青少年24小時隨時可以去打波的設施,就只有目前旅遊塔側的臨時自由波地。尚且,這個設施簡陋的臨時自由波地,與這些昂貴的臨時休憩區相比,真是蚊比同牛比。澳門是個人口密集的小城,自由波地實在佔地不多,只要稍為規劃,盤點要設置自由波地的區份與數量,查核區份的收歸國有閒置土地,再進行簡易的平整工程,加裝相關球類設備,提供洗手間及飲水機,架設欄網等安全設施,就可以馬上使用。

   

     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後,許多本來參與放學後校園開放的計劃全部停擺。目前,正值暑假快來,雖然政府正開始一年一度的暑期活動,但仍然有很多學生想利用餘暇去打球。特區政府可否儘快聯繫學校,給予適當的津貼,讓校園裡的球場可以馬上開放給公眾,何樂而不為呢

 

承辦承辦的2024年世界中學生籃球錦標賽所為何事?

    由國際中學生體育聯合會主辦,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承辦的2024年世界中學生籃球錦標賽於624日至72日期間在澳門舉行比賽,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37支隊伍齊聚澳門角逐錦標,共117場賽事已順利完成。

    這項盛事,政府及學校都動員了很多學生去觀戰,尤其要捧澳門隊場。誠如官方的說法,是次錦標賽旨在促進世界各地青少年之間的文化交流,提高學生的體育水平和競技能力,展現專業水準及出色的團隊合作精神,並在比賽和文化交流上收穫友誼,感受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具有中華歷史文化的城市魅力,成果豐碩。
   
這項錦標賽能參加的學生只是少數,深信政府都想透過是次盛事能掀起青少年熱愛觀賞籃球,甚至愛上打籃球的熱潮。惟是,如果場地不足,限制諸多,只會打消青少年的興致。我想政府總希望青少年多留在球場運動,少躺平在家玩手機。

    澳門是個24小時運作的大都會,別指望這一代孩子九點睡覺。主事官員可以抽空去自由波地看看,越夜越多青少年打球。背後的原因很多,有的真是很喜歡運動,有的是為宣洩不快情緒,有的是為經營人際關係,有的是逃避家嘈屋閉」等,真的不勝枚舉。

    兒童及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翁,總體規劃」怎有不大力投資在他們身上的道理呢?特區政府欠青少年很多個24時自由波地啊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