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7日 星期五

低出生率是高質量教育展現的契機

 


    根據論盡媒體五月二十四日報導,立法議員林宇滔提出相關質詢時說,自二一九年,澳門出生率由8.9‰跌至去年的5.5‰,去年僅得3,712名嬰兒出生,比二二一年的5,026名減少了1314名(26%)。學年的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基本上已完成,超過一半的學校仍有剩餘學額(三十六間仍接受報名、十間正在進行候補),不少學校的收生情況比預期中更差,而小規模學校更感削校危機迫在眉睫。

     多年以來,有賴賭收豐厚,政府一直奉行《免費教育津貼制度》的優勢規定,即非高等教育每班學生人數為二十五人至三十五人,但收生二十五人的班級已經給予三十五人的津貼,甚至,政府推出優化班師比政策,致使很多學校實施雙班主任制,讓學生在各方面都得到適切的照顧。但是,好景不常,二二一年起,政府要求部分班級人數應向三十五人「靠攏」,誠如林議員說變相削減學生教育資源,更令每名學生實質分配到的教育資源減少,老師要照顧的學生數量增加,在客觀條件上教育質素明顯亦會受到影響。」此舉不單令收生不平均情況加劇,弱勢學校收生更難,名校大校K1增班至政府喊停,但弱勢學校則一班都不成。林議員憂慮說不少弱勢學校面對收生及資員不足必須裁減人手,令數以百計的本地教師失業,也令本澳多元教育的優勢褪色。

    的確,曾經風光過,優越過的教育良策,引來鄰近地區的艷羨,今天,卻引爆出一個又一個教育危機。當然,賀特首回應議員提問關於調整教學模式、優化小班制、增加各項教育資源應對的問題時竟反問收生不足的學校是否師資出現問題,甚至責成校長檢討有否好好培養教師;又指縮班是增加政府開資,現時本澳十五年免費教育,按入網學校每班(平均)三十三名學生計算,每名學生的教育資源投入是六十至七十萬元。若以十五、二十人一班計算,每名學生投入會增加到一百萬元甚至翻倍,反問公帑能否如此支撐下去?

    對此番言論,林議員認為,特區政府根本未有正面面對問題及考慮任何改善措施和政策方案。他續稱現代教育重視多元發展,對教學設備及環境的要求高、需求大,弱勢學校硬件資源和配套不足同樣影響招生,政府應針對性地推出支援及傾斜扶持弱勢學校,平衡本澳整體的教育資源,為規模較小的學校建立生存空間。因材施教,沒有最好的學校,只有最適合學生的學校,政府應該為本澳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環境及公平的教育資源,才能真正提升整體教育質素,培養未來人才。針對未來的非高等教育學校的收生不足情況日漸嚴峻,部分學校面臨削校危機等問題,他要求政府交有何整體的教育發展藍圖及清晰具體的目標,以及如何因應每間學校的實際情況訂立適當的發展規劃。要求當局交代會否因應本澳實際情況調整每班收生人數標準,有何具體措施提高人均教育資源,確保教育質量,如何落實一校一策針對性地協助弱勢學校提升教育質素,以及對於缺乏硬件資源和配套的學校,當局有何針對性支援措施及傾斜政策。

低出生率對學校教育產生的巨人衝擊

    其實,賀特首說得亦沒有錯,收生不足的學校是否師資出現問題,甚至責成校長檢討有否好好培養教師,只是沒有對準問題的焦點。導致出生率低的情況牽涉整個社會環境等因素,其中包括一、澳門整體經濟不理想,打工仔面臨低薪、工時長、前途不明朗等因素,經濟負擔壓力如家庭開支及供樓等成本劇增,肯生一個已經很夠膽了。二、社會價值觀念改變,養兒防老思維已經被拋棄,核心家庭甚或不生家庭大增,導致出生率下滑。三、避孕科技讓生育計畫可以掌控,更不利於生育。四、上述因素都會引發晚婚與晚育的結果,生育率就更加低處未見低了。特區政府有空可參考台灣台中市政府的策略,並沒有如台北或高雄般面臨低出生率的危機,反而透過社會環境整治,出生率反而彪升。      

    既然特區政府很鮮明地採取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管治理論,以適者生存、汰弱留強的商業概念去面對低出生率,把責任指向學校實在有點敷衍塞責。十五年免費教育是公共政策,政府一力承擔所有開支,理應同學校一起共渡時艱。學校只能從開源及節流兩方面著手,盼望能逃過殺校的命運,甚至可以殺出一條活路。很殘忍的事實將要擺在眼前,弱勢學校會首當其衝,面臨再縮班繼而殺校的命運,而教師就算不斷進修,中小幼的教師資格都讀完,都有可能面臨失業的厄運。

低出生率是高質量教育展現的契機 

    二三年,本澳的財政儲備接近六千億元,為何不能為澳門下一代投放更多的教育資源?綜觀各國教育改革成功的經驗,皆以投放龐大資源到非高等教育,而其經濟回報率也是最可觀的。特區政府果有遠見的話,應將非高等教育班級人數下調到二十五人,甚或二十人,真正落實小班教學。

    舉個新鮮熱辣的例子,二二二年,日本每名女性一生中生育的孩子數量的總和生育率(日本稱:合計特殊出生率)為1.26。有見出生率持續下降,政府在今年四月以前,保育士/幼教老師與幼兒的師生比,三歲的班級是1:20,四歲、五歲是1:30。長達七十六年都沒有改變,日本政府終於宣佈,從四月開始,三 歲兒童班級的師生比,將從 1:20 變成1:15;而 四至五歲兒童班級的師生比,則會從 1:30 改為 1:25。澳門低出率第一個重災區是幼稚園,開源就是多給內地外地幼兒移民到澳門,又或是仿傚日本,進一步優化師生比。以目前澳門的財政穩健,完全是可以做到的。關鍵是如何降低人數而又能提升教育素質,這是賀特首非常關注的部份。

    筆者同意,如果間間學校的辦學同質性高而又效果不卓越,汰弱留強是必然的陣痛。學校面對愈來愈競爭的社會,必須重新思考學校經營的理念與方向,並因應社會脈動和時代潮流調整學校經營的策略。

    低出生率促進多元、精緻、創新的教育,滿足不同孩子需求。澳門低出生率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嚴峻,無論是政府或是學校,應該採取逆思維,視每一個小孩都是寶,而不是一個計量單位或符號。應該給予最精緻的教育,以滿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創造不同的教育特色,家長就能為孩子選擇最適合的學校。如筆者曾經撰文,澳門要有一所自然學校。在九澳,有九澳聖若瑟學校及雷鳴道學校,都面臨收生的困難,政府、辦學團體及九澳村居民,可否共同努力,辦一所鄉村學校,讓自然教育中以人為本及回歸自然的優質教育在澳門真正崛起。

    曾經,於一九九八年創立的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隸屬於澳門大學教育學院管理,最早的名字包含實驗學校(laboratory school),擔負探索和檢驗澳門政府或教育學院進行的某種教育理論,又或進行教育改革試驗任務的學校。可是,很快實驗性質就消失了。今天,特區政府可以邀請澳大、聖大及城大教育學院,一起尋覓幾所小校,改組成為實驗學校,開創澳門做為一個現代都試應有的學校教育。目前,重災區在幼稚園,可以嘗試投放資源讓有心辦學的團體,以福祿貝爾、蒙特梭利、華德福教育、生態教育、探索體驗等教育理念開展澳門幼兒教育新篇章。

    眾所周知,德國一向以職業教育帶動經濟及社會發展,澳門政府正致力推動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中,1是按照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要求,促進旅遊休閒多元發展,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4是持續推動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産業發展。那麼,大力發展相應的初中職業陶冶及高中的職業技術教育,打好各學科的基礎,進大學後就能學得更專精。

    面對低出生率,不是緊縮開支,相反,更應該精準投資,為澳門打早高新專才,非高等教育擔當更基本更扎實的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