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又稱為天主聖名之城,自一九二九年開始,「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首次在澳門舉行,是天主教「花地瑪聖母瞻禮及九日敬禮」的一部分,旨在紀念一九一七年在葡萄牙花地瑪堂區發生的「花地瑪聖母顯現」。聖像出遊是澳門富有特色的宗教慶典儀式,於二○一九年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五月十三日,出遊隊伍自玫瑰堂步行至西望洋聖堂,沿途誦念玫瑰經及唱聖詩,場面壯觀。
同樣都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佛誕節,為澳門人來說不僅是公眾假期,更是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誕辰的節日。佛教傳入中國後,展轉南傳到澳門,澳門佛教寺廟的興建則以明末的普濟禪院為始,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定為浴佛節,活動內容當然少不了在噴水池舉行的浴佛儀式,還有佛學開示、最讓人拍案叫絕的舞醉龍、免費派發齋飯,路環譚公廟側還有神功戲慶祝,期望透過眾多活動,廣結善緣,宏揚佛法。
别以為進教堂望彌撒,或者入廟燒香拜神是行禮如儀,實在,透過儀式讓我們的精神生活更豐盈。那怕是在家祈禱誦經,與家人打個招呼,都充滿儀式感的力量。誠如著名童話巨著《小王子》裡,狐狸對小王子說:「如果你下午四點鐘來,從三點鐘開始,我就開始感覺到快樂,時間越臨近,我就越來越感到快樂。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發現了幸福的價值,但是如果你隨時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準備好迎接你的心情了,這應當有一定的儀式。」小王子問道:「儀式是什麼?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不等於儀式感
筆者從小在天主教會學校唸書,每日上下午共唸四次經,包括天主經、聖母經及光榮經,遇上五月十月,更要誦唸玫瑰經。打從幼稚園開始,已背到滾瓜爛熟,但只算是「唸口簧」罷了。一直到中學畢業後領洗成為教徒,才慢慢在祈禱中領會到經文的意義與價值。唸唸有詞是儀式,明白體會是儀式感。同樣,客觀的壓力是儀式,產生的焦慮才是儀式感。每日,有成千上萬的遊客踏足大三巴牌坊,對導遊講的故事也許充耳不聞,但一定舉起手機打個卡,這也是一種儀式,可是,這個打卡儀式是否帶來儀式感就只能見仁見智了。
大家在電視上常看到新戲或新劇開拍時,必有開機儀式,也就是擇個良辰吉日,弄個拜神祈福儀式。案桌都會用紅絨布遮蓋,供奉關帝,兩旁是香爐、燒豬及鮮美水果。然後,由監製、導演、主角等依次上香拜神,最後掀開機器的紅布,宣佈開機。通常,領軍人物都會閉目誠心祈求,盼望新戲獲高票房高收視。
早在公元前一千兩百年前,印度已有踏火路儀式,踏火路的人必須赤腳踏過一片攤平的灰燼或石頭。如果純從理性與生物學來看,可以算是無意義迷信的自殘行為。可是,千百年來,許許多多的部落文化都有踏火路儀式,參與者的目的是為了經驗到心理上的重生,藉由火燙腳板的具體經歷達到潔淨心靈,甚至獲得浴火重生的感受。無庸置疑,人的心裡總會埋藏罪惡感,都想藉由種種儀式緩解罪惡感,如天主教的告解聖事就是。
專家學者認為儀式就是一組預先設定好的象徵性動作序列,通常以禮儀形式而又帶有重覆特徵,看起來缺乏直接實用目的。換言之,儀式包含三個要素。首先,它由固定連續發生的行為組成,一個接一個,並以禮儀形式和重覆最為典型;其次,這些行為具有象徵意義;最後,這些儀式通常沒有具體目的,但就可能產生很主觀的精神獲益目的。儀式感真的很弔詭,因為通常儀式都欠缺科學理據,難以驗證,又不一定有因果關係,甚至很多熱衷儀式的人們並不太瞭解儀式的意涵,甚至看起來毫無意義,但是,千百年來,儀式帶來的儀式感卻代代相傳。
積極而言,所有虔心參與儀式都是群體行為,會為團體或組織帶來相互認同及歸屬感,從而讓個人的身心靈得到安頓;再者,儀式感會讓陷於人生低谷的人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更會在儀式中找到希望;儀式感亦為很多從事藝術的朋友獲得很主觀且難以言喻的美感;儀式感更為感情婚姻帶來幸福的催化劑,所以,有錢人會花上千萬元辦一場世紀婚禮,就算是窮光蛋,都會摺一隻紙戒指用作定情信物,皆因裡頭潛藏著豐厚的幸福儀式感。
四招提升生活幸福儀式感
說實在,別小覷小小的儀式及其帶來的儀式感,無論是個人、家庭、工商機構、社群組織,甚至宗教團體,都一直憑此引領著個人及社會的永續發展。一、獨樂樂的儀式感 :有不少人一起床,就伸一個懶腰,其實都是一種儀式感,意味著懶洋洋該止步了,要踏出面對現實生活了。不少基督徒在吃早餐前,都會閉目短禱,感恩上主賜給大地各種食物;就算沒宗教信仰的人,都流行拿起手機拍一拍桌上食物,然後分享到社交媒體去,也許都是一份個人的儀式感。其實,當一個人專注地活在當下,儀式感就產生奇妙的化學作用。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終生沒有離開小鎮科尼斯堡,每天傍晚都定時出門散步,鄰居看他一出門就知道要煮晚飯。這種儀式的不斷沉澱,最終成為他的名言:「有兩樣東西,在我心裡喚起的敬畏與讚歎就愈強烈,就是頭頂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二、倆口子的愛情儀式感:無論是婚前的送花,又或是婚後的各種紀念日活動,儀式感都是維繫情侶間感情不可或缺的元素。婚姻專家說,最重要的婚後儀式感莫過於一有空就手牽手,還要含情默默地凝視對方。現代社會通常都是雙職夫妻,下班回家還要耗費所餘無幾的精力去關顧家庭及孩子的各種需要,直到筋疲力盡倒下為止。可是,專家建言說,無論多累,都要提起意志,睡前花個十分鐘訴說心中情,就算是柴米瑣事亦可以。當然,彼此伸出手來,為對方輕輕按摩沉重的肩膀,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儀式感。遇上衝突,都能床頭打架床尾和是多麼美麗的儀式感啊!
三、增進家庭關係維繫的儀式感:大人小孩天天面對沉重工作及課業壓力,在在需要種種儀式感帶來源源不絕的動力才能支撐下去;再者,家庭儀式感可以提升一家人的歸屬感和幸福感,也能讓血緣相連的家人們感覺自己得到重視。許多父母會從小給孩子講繪本故事,就是一種精神食糧的儀式感;許多家庭都會一週一起上館子,如果都能放下手機,面對面侃侃而談,其幸福儀式感真是無與倫比啊!
四、上學上班更加需要儀式感:今天,上學上班都是過勞的活動,產生的倦怠感正在無聲無息地侵蝕我們的健康。建立上課與工作的儀式感,能讓我們焚膏繼晷地熱愛學業及工作的同時,也能從容平靜面對一整天的挑戰。一個緊湊的課堂後的小息,坐在教室椅子上發呆,放空腦袋幾分鐘,都是別具意義的儀式感。在高效產出的工作壓力和接踵而來的難關中,深呼吸幾分鐘,甚至來一趟短打座位瑜伽,都能保持一顆澄明平穩的心,可以繼續奮戰下去。
儀式要是用來體現權力,又或是用作宣傳洗腦,很可能產生弄巧反拙的儀式感。生活中的儀式感,不是矯情,而是一種積極向上、恬淡樂觀的生活態度,讓人相信自己配得起更好的生活。儀式感是把本來單調、普通及重重覆覆復的事情,變得別具意義與價值。關鍵在於對儀式要心懷敬畏之情。敬畏是面對超出自身認知的狀闊景觀,從心底湧現的正能量感受,而這份感受,讓我們在無趣的日子尋覓到獨特的樂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