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人工智能(AI)的興起引爆對就業市場的負面影響。雖然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都展現出非凡的能力,很多目前依靠勞動密集的工作已經開始消失,且很快會無影無蹤。舉一個鮮活的例子,美國的肉類加工已經成功地從人手轉向了機器。二○二一年始,全球領先的雞肉、牛肉、豬肉及加工食品的生產商和供應商泰森食品(Tyson Foods)表示,三年內投資十三億美元用於自動化,員工數量已少三分之一,產量卻高30%。
本澳近年著力科技領域發展,並加大科普教育力度。教青局代表早前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時表示,為配合「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局方從政策、課程教學、資源投入等多方面推動科普教育,正開展修訂「基本學力要求」及「課程框架」,目前規劃在小學、初中及高中資訊科技科,約四分一至三分一課時教授人工智能或編程內容,基本學力要同步增加人工智能及編程相關核心素養,預計今年落實並實施。別以為只有勞動工作受影響,就連專業工作亦被逐漸取代。再舉一個例子,韓國銀行調查局雇用分析隊於二○二三年十一月公布的報告書則指出,韓國勞動力有12%可被人工智能取代,取代可能性高的專業工種為化學、發電及會計等。
澳門是個蛋彈丸小城市,仍然非常依賴勞動密集,可有想到大力發展人工智能,人機職場爭奪,在還沒有取得利潤前,已經失業大軍處處,哀鴻遍野;又或是樂觀而言,人工智能的步步進逼,我們的創意及升值能力必須不斷增強,才能生存下來。當然,能生存的人就有更多悠閒的時間與家人共處,甚或做自己喜歡的事。
人工智能的總有極限
當瓦特發明蒸汽機時,許多工人第一個反應是很快會失業,可是,經過一段短時間的陣痛後,沒有人會說蒸汽機搶走工人的飯碗,毀了工人的家庭;當發明電動機取代農夫牽著牛耕田時,沒有人會說農夫從此失業了。今天,人工智能的確勢如破竹,有說機器人可以比外科醫生做更精密的手術,有說機器人比整個律師團隊更快找到案件的全球案例,甚或提出具體答辯建議。無疑,人工智能是一種龐大及迅速的演算法,又不會肚子餓及疲倦,所以,我們很怕被人工智能打敗,甚至毀滅。
當大家都說人工智能會超越人腦,它的發展沒有界限,只說對了部份,即是說,人工智能與人作單項比賽,人都會輸。其實,不要說跟人工智能比,人跟動物作單項比賽,我們都會輸。我們沒有牛的力氣,沒有鷹的視野,更沒有豹的速度。可是,人的創意與技術發展出更具立體的競爭力。記住,萬物都有極限,人工智能既然是人類發明設計的,並且是模仿大腦運作模式運行,自然還比不上大腦的整體應對能力。當然,人工智能存在一定極限,但這個極限可能難以確定,因為它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經過不斷探索和創新,大力推動相關技術發展,它的單項能力仍然是人類無法比擬,不過要超越人腦是不太可能。舉例來說,機器寵物狗已經發明了,在外觀上、動作上、聲音上也許都堪比真正的狗,常言道,狗是人類最忠實朋友,注入人工智能的狗可以撒嬌、可以玩耍,但要真的能與人心靈交流,彼此感受到對方的忠誠,應該還是無法做到。
早在二○一二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湯瑪斯‧哈通(Thomas Hartung)博士領導的團隊,就成功透過改變人類皮膚樣本,培養出「類大腦器官體」(brain organoids)。哈通團隊指出,電腦科學和人工智能仍不斷推動技術革命,但已經到達了一個瓶頸,即使科學家可以參照人類思惟過程,開發出人工智能,卻始終無法完全複製人類大腦的所有能力。就算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製造出有血有肉的人形機器人,但是,我們卻無法製造出靈魂。
看猩凶帝國電影 懂人機共存之道
看完《猿人爭霸戰:猩凶帝國》(Kingdom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心情實在有點奇異。故事寫上集三百年後,人類被自行研發的病毒幾近毀滅,可是,就導致猿人的智力及語言能力大增,甚至統治了地球。牠們由領袖彼沙墨士凱撒帶領,是徹頭徹尾的暴君,一邊在建立自己帝國,同時奴役其他部落及搜捕人類。最令人震驚的有兩點,一是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下,演員扮作猿人毛髮纖毫畢現時,還仔細看到他臉上的肌肉變化,男主角人猿Noah一次又一次的抉擇前,臉上表情變化,是過去的電腦技術望塵莫及的。另一個亮點是,人猿竟然千方百計幫助人類重生,甚至極力倡議要人與猿和平共存。如果這齣電影是人工智能的隱喻,豈不是很諷刺,有一天,當人工智能勝過人類,甚至反過來統治人類時,竟然會由機器人主動提出要與人類和平共存。
臺灣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童子賢說,人工智能不是一個產品,而是科技進展到一個階段後,自然存在環境的重要要素,就像幾十年前的網絡,大家已經不會強調電腦有連網功能,因為這已經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存在,且息息相關。他認為把時間拉長看,未來所有電腦都會是AI PC。我們不會與空氣與水為敵,我們只會努力學習善用空氣與水增進人類的福祉。同樣,我們亦應該以此態度看待人工智能。
人仍然是萬物之靈,因為只有我們有獨一無而的靈魂
人類的獨特優勢是靈魂、良知、創新、同理及臨危應變的智慧。所以,當我們要在高等與非高等教育範疇培養人才時,不應只集中培養人工智能的技術,這樣是徒勞無功的。反而,要集中培養上述的能力。尤其當人工智能已經學會說謊的今天,更應該培養現代澳門公民的品德修養。《象與騎象人》一書作者強納森.海德(Johathan Haidt)說,騎象人扮演的角色更像是顧問,有意識的思考與計畫,讓人可以著眼於長期目標而非眼前的誘惑,而大象則是我們內心的感覺、本能反應、情緒和直覺,屬於內心自動化的部分。我們應該是騎象人,而人工智能是一頭象而已。
坊間有很多預言書,在在發出很驚人的警告,細數未來被人工智能淘汰的工作,又或者說仍然有多少工種永遠不會遭到淘汰。其實,只會有機械重覆,又或是透過統計演算就能拿到答案的行業才敵不過人工智能。我們生存在今天人工智能的時代,應該具備人工智能的科技與素養,尤其素養比技術更重要更`根本。
在未來,如果我們要站穩職場,創造思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可惜,目前在學校、政府政策、科研發展等方面,都過度重視技術,就如當時得令的STEAM教育,常常集中培養動手能力,卻忘了天馬行空的創意思維更具長遠競生力。儘管人工智能非常擅長針對單一領域的任務進行優化,但它無法選擇自己的目標,無法跨領域構思,無法進行創造性的思考,也難以具備那些對人類而言不言自明的常識。
世界不是由一對火山岩石組成,而是由人與人的互動組成。同理心已被公認是人工智能無可取代的能力。人工智能沒有同情、關愛之類的感同身受,無法在情感方面實現與人類的真正互動,無法給他人關懷。所以,從學生到人才培養,少不了栽培同情理解及聆聽陪伴的能力。所以,醫生、心理及精神科醫生、職業治療、物理治療、護理、按摩等專業工作是人工智能不可取替的。
儘管研究員、工程師、設計師、律師等專業工作有部份被人工智能取代;甚至,人工智能可以繪圖、寫論文、寫小說等。但是,誠如前述,這些工作總有人性化、靈活應變的部份,這都是人工智能無法代工的。有人說,人工智能只是效率極高的剪貼簿,是二手資訊整理的專家。
世界上只有人才會想到及設定目的,其它物種只有本能的目的。正因為如此,亞里士多德才會說,所有物種,就算機器,都沒有自身的目的,都必須為人類所創造及服務。世界上亦只有人類擁有高貴的靈魂及感人肺腑的情操,當然亦有立體靈活的統整創意能力。如果有一天,人類製造的人工智能都有靈魂及同理心,只怪人自招滅亡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