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7日 星期四

教師所以跳樓尋死 因為抵禦不了欺凌

     ○○一年九月六日,一位曾獲頒香港傑出教師獎、在校內又被選為「老師眼中的好老師」的中學男教師楊耀聲,疑因長期全副身心投入教務工作,精神壓力大而出現問題,趁深夜家人熟睡時,從住處高處墮下死亡。楊老師在其任教的中學內一直兢兢業業工作,一身兼十六項職務,深得校內師生敬重,死訊傳到校內,引起全校頗大震動。這位鞠躬盡瘁」的好老師,真正的死因是被種種難以拒絕的職務欺凌至死。

    一九年,香港華三院李東海小學教師林麗棠月在校內墮樓身亡,死因裁判官周慧珠裁定林麗棠死於自殺。據了解,林老師熱愛工作,但懷疑遭到校校長羅婉儀多番針對留難,以及其他種種劣行令林老師身心重創。換句話說,是職場凌及制度不利林老師申訴,才導致林老師走上絕路。

    二○二二年,正是新冠肺炎在中國大爆發之際,河南有位中學女教師上網課時,被學生及外人持續惡意刁難,辱罵干擾,女教師疑不堪受辱在家「猝死」。事件雖有警方介入調查,但官方一直沒有作實查辦,死者家屬後來獲知,檢察部門指涉事者為未成年人及在網絡空間行惡,實在無法起訴,死者女兒不滿,誓要追究到底。

    沒料到,彈丸小城的澳門,繼上兩週,有初中女生疑因校園欺凌在家跳樓自殺後,日前,一位在名校任教科學的女老師亦疑因不堪上司欺凌,留下一紙遺書,晚上九點左右,在家縱身跳樓自殺身亡。事件真的震驚澳門教育界,甚至整個社會,連日來,在社交媒體報導與批評一浪接一浪。

    真的不明白,每每有自殺案,治安部門總以「屍體發現案」公示,姓名不知、性別不知、年紀不知,總之記者點問都三不知,教人覺得在澳門,自殺是一件很羞愧,必要以隱會晦的手法處理不可。借鑑香港及其他地區,同樣的自殺案如上文所述,死訊的發佈非常透明公開。再者,澳門慣用所有自殺案都說死因要進一步查明了解,而香港會用由死因裁判官公示。然後,澳門每一季度又要拖了很久才公佈自殺數據,難道這樣的處理方式真的會遏止自殺之風嗎?顯然,有關當局真的要拿出一套文明科學的說詞出來說服市民。  

放棄絕不羞恥失敗,反而是健康人生的重要選項

    教師雖然都是人,都是血肉之驅。惟是,一直以來,普羅大眾對老師寄予厚望,包括在言教、身教、師德等。一個心智很脆弱的老師,怎能透過言傳身教去引領學生成為堅強的人呢一個在學校被欺凌的老師,怎能挺身而出,為被欺凌的學生討回公道呢

    有人說,東家唔打打西家,最多轉行,都不用死巴!的確,不是人人都適合當老師,當老師基本的要求是對人感興趣,有起碼的生存韌力,有誨人不倦的能耐等。須知道,老師也曾是學生,在傳統的教導裡,人的價值往往建基於努力、不肯放棄、好成績、有卓越表現,這些都是過去教育的遺害。真正的是,人並不是因為做了甚麼才有價值,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價值。可惜,我們一直活在充滿現實功利的家庭與學校氛圍裡,努力與成就是被肯定的指標,誰敢說放棄就是弱者,就應被嗤之以鼻。

    時代已經不同了,今天,「放棄」是人生的必修學分,沒有放棄的能力,多數人會活在拼命活但活得很痛苦的無底旋渦中。換句話說,放棄與堅持同等重要。其實,世界上沒有「堅持就會成功」的定律?堅持並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必須同時具備放棄的選項,能夠擁有兩者能力的人,才可以過得快樂又獲得成功。有時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同樣,放棄,可以讓人生更幸福。許多世界頂級富人及學者,都曾經先放棄,才通往成功之路。

    無論是個人透過閱讀也好,或者是教青局舉辦的教師在職進修活動也好,無妨推展在別的地方已經大行其道,如放棄就是力量」等課程。讓老師能  從「堅持=成功」的桎梏中解脫。學會放棄的力量能為人生帶來什麼改變;放棄帶來成長和學習,以及建構新目標的能力;缺少了放棄的能力,多數人會洩氣地在原地踏步;知道何時該停止堅持,採取放棄,人生才會圓滿;當目標無法達成時,放棄是一種健康又適合的回應。

    天天飽受職場欺凌的老師們,如果真的抵禦不了,逃出魔掌不是丟臉的事,生命誠可貴。別再被教育經濟學上有所謂「沉沒成本」(sunk cost)所害,甚麼守得雲開見月明都是遙遙無期美麗說詞,珍惜當下的脆弱自我甚於一切。

教育法律與學校制度管理上的存在頗多欺凌的空間

    澳門傳統以來,都是個以私立學校為主體的教育體制,所以,無論教育法律修改多少次,仍然對私立學校給予很模糊的自主空間。試看第9/2006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第三十五條的教學、行政及財政自主部份,一、教育機構享有教學自主權。二、私立教育機構尚享有行政和財政自主權。

    雖然,幾乎所有私立學校都參加免費教育系統,都由政府來承擔學校日常運作一切開支,加諸有很多教育法規章則,政府理理能妥善管理學校,避免私校權力過大。惟是,當大學校面對小政府,又或是小學校面對大政府時,所謂的學校自主就難以公允表現,亦變相成為校方權力過大,欺凌權力幾近零的老師,而政府亦愛莫能助。

    另外,第三十八條管理一、學校的管理應確保教學人員、學生、家長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參與。二、辦學實體須為學校設立校董會,並任命校董會成員。三、辦學實體應根據專有法規所定的原則制定校董會章程,章程內應載明校董會的權責、組成及運作模式。四、私立學校的校董會章程,須提交教育行政當局 確認。五、私立學校校長由校董會委任,並向校董會負責。六、學校校長負責學校的日常管理,須按適用法例以專職擔任其職務。誠如前述,只要花一點時間看清政府有關校董會的要求,只能用模糊不清來形容。本來,很多學校都在校董會下設校監,理應好好監督校長及學校日常運作,尤其關注教師的切身權益是否被學校欺壓。可是,現實在澳門,鮮有聽聞校監真的能為老師爭取權益及應有公道。

    在先進國家地區,無論是公校還是私校,校董會都由辦學團體、學校人員、家長及社區代表組成,形成一股既推動又制衡學校權力的制度。當校董會裡有教師代表時,教師被欺凌的聲音就能直達校董會,這樣,就很有可能阻止老師自殺的悲劇發生。

    再者,多年前,澳門有學校引入香港的家長教師會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是一個獨立註冊組織,用意是增強家長的參與,推動校政民主化的進程。可是,來到澳門之後,就變成家長必須與學校合作的社團,家長變成幫助推動學校各種活動的義工,教師的份額與力量尤其微薄,教師遇上欺凌更別指望家教會能幫上一把。

教師業績要求一波接一波都是欺凌的根源所在

    一二年,《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獲立法會通過,政府似是想透過高姿態處理教師待遇問題。教師分級本來是用意良好,讓老師可以隨著年資及表現可以晉升,待遇亦有改善。可是,特區政府始料未及很多學校視甚於,藐視資深教師在整個學校發展的優質價值,當教師越有表現,越往第二及第一級教師邁進時,就是教師被辭退的時候。有不少學校寧願請一個五級新入行教師,聽教聽話、工資便宜,甚至有學校辭退兩個高級教師,省下的錢可以作別的用途,甚至是成為自己年終獎金。

    隨著政府大力推動基本學力,增加人工智能等科學學習的比重,所有在校老師都進入一個惡性競爭圈,都要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有卓越表現,帶領學生拿獎就能留低,一獎都無的很可能不獲續約等。學校慢慢變成一個師生名利競逐鬥獸場,日積月累的壓力,無形中成為一股沉鬱而不易察覺的負能量,於是,有一天,只要有一件輕微的事觸發,就會引發出自殺的行為。

學校領導!請來上一門品德發展與道德領導課

      六月十一日立法會議員口頭質詢大會上,議員宋碧琪質詢,希望特區政府支持學校設立帶薪休假進修制度,使學校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回應中表示,自二零二零/二零二一學年起推出千名教師精英培訓計劃,同時每學年為不同職級的教學人員舉辦近九百項、合共三萬五人次名額、多元化、具針對性的培訓課程,包括新入職教師培訓計劃、中高層管理人員儲備人才培訓課程、學校領導儲備人才培訓課程等,並推出跨校教研先導計劃,結合教育基金資助學校舉辦培訓和交流活動,多方位地支持教學人員的專業發展。

    無疑,教青局每年都安排了很多不同在職培訓給學校不同工作的人員,很多課程的質量亦是很高的。在眾多的課程中,大部份都集中增進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惟是,當前的社會日趨功利現實,強化教師的崇高品德與領導能力也許是當務之急。別以為道德領導只是為學校中高層乃至校長開設,就算一個普通科任教師,亦必須學會如何被人領導,然後如何領導自己,繼而學好如何領導別人,方能讓教育工作日臻完善,言傳身教引領學生的思想品德走上正途。

    再者,近年,教青局針對學校中高層,甚至校監校長等管理層,都開辦了專業的培訓。惟是,這些課程比較集中教授行政、管理、績效等知識與技能。須知道,校董會、校監與校長處於學校管理最頂層,道德領導對整所學校的行政、財政及教學都會構成很深遠的正負面影響,個人品德發展及道德領導是學校管治的靈魂與核心要務,皆不可偏廢。

修習被人領導、領導自己、領導別人的課程,畢生受用無窮

    打從我們出生開始,要依賴父母的照顧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我們就活在被父母領導的世界裡,一切言聽計從。慢慢,我們從父母的照顧中學習到自理,承擔自己可以扛起來的責任,這就叫領導自己。再長大一點,當我們具備多元化的知識及能力時,我們開始去領導別人。

    與世無爭的教員,不介意被領導,甚至視某些職場折騰在所難免,最緊要是驚無險又到下班。有中層人員甘於一直被領導,揸住雞毛當令戰,從主管領到少許權力,就會肆意透過領導別人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卻置同事的權益與教育素質於不顧。至於已躋身學校高層者,手握重大權力及資源,隨時操人員任免的任免大權,學校人事波動一定影響教育素質的穩定發展。

如何成為道德品質的領導?

    談學校道德領導,一定要認識美國教育學者舍己凡尼T. J. Sergiovanni),他是這個專業領域的先驅。一九九二年,舍己凡尼出版了名著道德領導:達到學校改進之心》(Moral leadershipGetting to the heart of school improvement。在這本經典名著裡,舍己凡尼劈頭就指出,過去的領導理論過於重視領導者的能力和作為,忽略了與道德相關的品質,如信念、良知、愛心、同理心、價值觀等,必須千方百計彌補;這些重要的道德品質能喚起被領導者的正義感、品格操守以及責任感等能力,以端正的力量推動其教育工作。

    舍己凡尼將領導的權威分為下列五種,筆者考量,其實是把雙刃劍,既可以完善道德領導,但亦可以假借用來作不道德領導。

1.科層權威bureaucratic authority:這種權威領導來自於學校制度所賦予,領導者既是被領導者,亦是領導者,但權力受學校辦事章則約束和層級節制,容易行按本子辦事,架床疊屋,廢事失事,甚至增加平庸之惡的風險。舉例:許多學校部門主管按規矩辦事,事事以三個或五工作天設限,卻處處以無辦法或無能為力搪塞,往往逼使很多老師要動用私下的資源及人脈去處理公家的教務,招致團隊士氣低落。

2.心理權威psychological authority:這種權威領導來自憑個人努力經營的人際關係網,通常會以酬賞和鼓勵方式領導肯定言聽計從的部屬,容易養成部屬功利心理。對於不聽話耿直的屬下,卻用威嚇、冷待等方式務要對方就範,如不識相,時機一到,就會遭到解僱。

3.技術理性權威technical-rational authority:這種權威來自受過科學管理的人員,憑標準化、科學化和品質化方式來領導老師及職員,容易使部屬過於機械思維的技術人,缺乏人本管理精神。學校服務的對象是有血有肉有靈魂,更甚的是有個別差異,問題是目前很多學校太依賴標準化作業流程,於是,總平均59.5分的學生就要留級,甚或開除,真是啼笑皆非。

4.專業權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這種權威領導來自於專業知識,領導者以專業能力來領導部屬,尊重部屬的專業自主性,容易激發部屬潛能,亦容易出現過度專業理性的弊病。本來,專業權威理應得到尊重及禮遇,可是,如果在一個很不專業的上司管理下,外行人領導內行人,專業之死就頻頻出現。又如果整個團隊矯枉過正,事事皆以專業考量,因材施教就不在學校絕跡。

5.道德權威moral authority:這種權威領導來自於責任感和義務心,領導者以良知者化身領導部屬,能夠以身作則,容易激起部屬團隊精神的正能量。道德權威一旦被濫用,就成為吃人的禮教,一句有違師德就可以讓老師飯碗不保。

    綜上所述,道德領導不僅是技術或權威的運用,更是一種道德態度。道德領導是校董、校監與校長樂意超越傳統科層權威的桎梏,以道德權威為基礎,透過本身的道德修為及影響力,在道德價值廣傳的互動中,激發學校成員的責任與義務,使其自動自發且心悅誠服的為學校奉獻,締造良師益友的教育氛圍紛。

    道德領導的實施策略有1.落實公平正義,對事不對人,所有教職員都有平等權利,在一完善的學校體制下,創設自由平等的工作權利。2.重視人性價值,發揮關懷精神。行政人員除要完成學校任務,亦應關心成員的需要與福祉,給予必要的尊重、鼓勵與支持。3.建立開放氣氛,透過民主參與的價值,讓所有人有機會表達聲音,維護本身權益。亦即在決定過程要經過廣泛參與,專注聆聽,維持公正的程序過程。4.在行動中反省,有了反省,個體才能檢視、修正以有慣性行為,透過思考,才能打破機器模式的行政集權性格。如此,未來的行動才能圓融,也能尋找到教育意義與創意。

日進於德,時刻執行道德領導的職責

    學校道德領導課,總要有道德發展ABC開始,從道德心理學家皮雅傑的道德發展三大階段,即無律走向他律,再由他律走向自律,更深入探討,課程裡還應該深入介紹郭爾堡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讓參與學習的中高層人員能好好認清自己的道德發展旅程,難點在那裡?健全發展的阻礙是甚麼?如何日進於德呢?換句話說,道德發展是指一個人在道德敏感度、道德判斷、道德動機、道德品格、道德信念等的健全發展及相應成熟表現。校長要率先與同事一起建構學校的道德願景、崇高教育使命與信念,強調以協作、磋商、服膺真理的方式實施領導。一個有道德操守的校長,不僅需要自身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能夠在複雜的利益衝突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而且還需要在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之間表現出更高程度的一致性,成為整個人群的道德典範和行為表率。

    學校的發展有賴在財政、行政與教學三方面的健全運作,作為學校的最高管理層,即校董會、校監與校長,必須清楚在免費教育制度內,運用公帑,所以要制定公平、透明、量入為出等的學校財政預算,會計帳目必須真誠確實,財政資金分配必須聚焦於提昇教育素質,即教師的薪資及用於教學的支出佔大部份,餘下的用作一般消耗性開支。行政應以扁平簡約為原則,避免層級過多,造成諸人事與資源的爭奪與浪費。教學應以學生的品德培育為優先,學業成績僅次。當然,學校在建構校園文化方面,理應積極締造正面、親和、對話、聆聽的氛圍,如此,學校才能在充滿道德氣息下得到良好的發展。

看《全職乖孫》透視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甜酸苦辣

 


 

    早前,社會文化司長歐陽瑜回應議員李靜儀和羅彩燕有關質詢時說,截至今年四月底,共有逾二百六十個照顧者家庭獲發照顧者津貼,金額合共約一千二百六十八萬元。受惠對象包括不能自行坐立的長期卧床、重度或極重度的智力、自閉症和肢體殘疾人士,涵蓋了社會最關注、有生活自理方面依賴別人長期及密集照顧人士的低收入照顧者家庭,落實了政府對弱勢社群的關顧和支援。

    的確,照顧者津貼真的落實了政府對弱勢社群的關顧和支援。也許支援就是指金錢上的,儘管有受惠者抱怨津貼只是杯水車薪;而關顧如果指的是身體上的照料,心靈上的陪伴,還有精神上的撫慰,要政府提供這樣的關顧似是奢求,從來都只有家人才可以做到。所以,通常我們講的照顧者就是家人。實在,要承擔起照顧者的職責真是五味雜陳。隨著澳門進入超高齡社會,人人都會成為照顧者,繼而成為被照顧者,整個社會理應對兩者給予更多的同情與理解,甚至崇高的敬畏。

   《全職乖孫》(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是一齣扣人心弦、笑中有淚、淚中有人生智慧的好電影,值得所有人去看,尤其主管相關社會工作的官員、社工、照顧者及被照顧者更不可錯過。

    這一齣英文直譯為如何在外婆過世前賺到數百萬元的電影,講一個叫明仔的外孫與他的外婆住在同一屋簷下的生活點滴。明仔是一個十多歲的廢青,很不容易說服單親媽媽輟學,全職在家打電競,揚言可以賺錢養活媽媽,現實是媽媽要打工養他,而他就一事無成。

   明仔從堂妹小梅得知一個最快賺到最多錢的方法。小梅本來是一個護士,辭工回家照顧命在旦夕的爺爺,盤算著爺爺的繼承人都已經過世,其遺產即一間大屋,就會落入自己手裡。雖然,泰國華人向來重男輕女,但是,那位爺爺還是突破傳統限制,死後將大屋及現金都留給小梅。眼看小梅從此生活無憂,明仔決意搬去跟外婆住,還不時請教堂妹,如何能博取外婆的歡心,最後能成功獲得遺產。

    在泰國生活的華人,一直奉行宗教、誠敬、勤儉樸實、重男輕女的生活文化。這個故事就聚焦於三代人的錯綜複雜關係。帕特波尼蒂帕特(Pat Boonnitipat)是一位素人,從未粉墨登場,但就演活了愛恨交織的外婆角色。外婆親歷了重男輕女的悲苦,年輕時一直照顧久病纏身的父親,可是父親去世後,卻把價值連城的大屋留給未盡過孝道的哥哥。外婆後來知道自己得了末期腸癌,登門去懇請哥哥給她一百萬,好讓她能葬身於一塊好山地下。可是,就被無情的哥哥一口拒絕,還絕情地跟她說以後不要再來找他。沒想到,中國人總是傷痛代代傳,當外婆快死時,她知道大兒子靠炒股票已經發達,所以,就把自己住的破屋留給小兒子阿水。阿水亦是個廢老,終日無所事事,酗酒爛賭,欠下一身債,幸得母親贈屋,還清賭債。

    明仔小時候曾與外公外婆同住,是個很怕鬼的小孩,經常睡在阿公阿婆中間。長大後,不想自己的媽媽獨居,遂搬回家住。外婆天天五點起床煲粥,然後推到街邊賣,本來過著很有規律的生活,卻因為明仔的貪念入住起了戲劇性的變化。

    外婆生活的是傳統的舊時代,明仔當然屬於e世代,兩個活在平行時空的人生活在一個狹窄的屋子裡,擦出習慣與倫理迥異,悲喜交集的關係。明仔向來是個夜睡晚起的廢青,為了遺產,只好早起。外婆跟他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聰明的他就反駁說,早起的蟲子被鳥吃,外婆聽後,只用手輕輕敲明仔的頭。沒想到,這一段婆孫之愛,竟在彼此照顧中默默起了互相改變的作用。

    中國人有句老話,媳婦熬成婆,一個深受重男輕女之苦的外婆,隨著自己患了末期癌症,生命步入黃昏,一切卻歷史重演。婆婆最愛大兒子阿強,但阿強只關心自己的事業及家庭,但亦覬覦婆婆的遺產。婆婆也愛小兒子阿水,但他很不成器,但婆婆還是把屋子留給他。婆婆對女兒似乎最不關心,但女兒卻複製了母親的命運,最有孝心照顧她,也許,她最能理解寡婦的孤獨。但是,現實就是現實,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明仔心酸自己的媽媽為外婆奉獻了那麼多,甚至為了照顧外婆而將超級市場的工作改成夜更,好方便白天可以照顧外婆。明仔知道婆婆心裡亦很清楚,女兒是唯一真心照顧她的人,卻老是離不開這個傳統的輪迴,偏偏天天惦記的是自己的不孝子。這個女兒還是會抱怨母親,亦說出很讓婆婆揪心的話媽媽,你慷慨地把財產留給兒子,卻把癌症留給女兒。  

    看《全職乖孫》透視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甜美歲月。本質善良的男孩子,當隨着成長而慢慢地變得社會化,變得更功利現實,在浮躁的生活中忘記年少時感受到的純粹的愛。異化成一個徹頭徹尾的躺平廢青。這個原本動機不純的「全職乖孫」行動,始料未及,回到兒時久住的婆婆家,再次讓他已被蒙塵的內心,一步步被清潔洗滌,不知覺地讓兒時單純、善良的一面再展現在外婆前,如溫情地哄陪腹痛的外婆入睡、早起和外婆一起擺攤收檔、攙扶外婆時兩人在路上聽她的碎碎唸等。

    表面和藹溫暖又聰明,但又倔強固執的外婆,會假裝不在意地向子女提出一起玩牌的建議、逢周末總是穿戴整齊緊張地坐在門前的板凳,期待來探望自己的家人,忍痛穿着孩子送給自己不適合鞋號的鞋子,只要是孩子的一丁點心信意,管他背後有謀財的動機,外婆依然甜在心頭。得之患癌的外婆,突然間變成不太能自理,竟然背著明仔脫掉上衣,要他幫用濕毛巾擦身,外婆跟明仔說我都這麼老了,我都不怕尷尬,你怕甚麼啊?」突然,明仔想起早前請教小梅,小梅說要成為婆婆心中的第一人,最好就是做到「老人身上總是會有一股味道,要照顧好他們,不是覺得老人身上有味道很正常,而是待到讓那股味道消失為止。」一瞬間,明仔亦覺得幫婆婆擦背沒甚麼,亦真的一點點老人味都聞不到。明仔頓時發現,要不要拿到外婆的遺產,已經不是自己首要考量的事。

    明仔雖然已經盡全力照顧外婆,用盡一切小梅教他的絕招,還是無法讓外婆把他放在人生的第一排序。外婆死了以後,有一天,明仔接到一通銀行打來的電話,原來,外婆生前天天五點起床去賣粥,賺來的錢全部存在銀行,而這筆錢就是留給長大後的自己。突然,明仔想起小時候與外婆同住,外婆曾經跟他說過一番話明仔,你很聰明,全班考第一名,婆婆每月為你存一點錢,等你長大以後有用。雖然,電影沒有交代外婆留下多少錢。意料之外,明仔沒有把錢據為己有,反而花光買了一塊好山地安葬外婆,覺得這樣做,對得起外婆,亦對得起他媽媽,當然亦包括非常心安理得的自己。

    也許,兩代人的照顧關係顯得非常緊張,就像外婆跟女兒既愛又恨的關係,爭吵有時,悉心照顧有時。婆孫隔代的關係,有種比親子關係更澄澈醇厚的特質,尤其是感情良好的隔代人,往往會發展出一種類似忘年交的狀態:不方便和父母或子女說的話,和外婆或孫兒說,好像就沒甚麼關係;世俗相關問題、人生發展問題也可以暫時放在一邊,一起做好當下的事,彼此從互動中獲得溫暖和快樂更重要。雙方對對方的要求更少,而發乎人性本心的關愛也更多了。而能學會和自己的生活步調完全不同的隔代人相處,對彼此來講都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如果說明仔是照顧者,外婆當然是被照顧者,但是,人與人之間也許能界定的照顧包括起居飲食及病痛,但是,心靈上及精神上、人生閱歷的照顧,可能剛好相反,是老弱的照顧年輕的。

    所以,外國越來越提倡隔代照顧,慈婆婆多愛孫,純孫子多愛婆,少了中間父子母女間的糾纏折騰,也許,是照顧者與被照顧者最大的福祉。

留有瑜地 正視青年人不婚不育的社會現實

 


凡是參加過婚禮的朋友,都聽過過那段美麗的婚姻誓詞我請在座各位見證,我承諾從今天開始,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疾病,我將永遠愛你、珍惜你直到地老天長。我承諾我將對你永遠忠誠。」嘩好浪漫動人啊!怎知,很快王子與公主就開始很克難的生活了!

不久前,參加了一場別出心裁,倆口子愛情長跑達十年的婚禮。主禮神父父向新郎說:你願意娶她,當她用最黑臉的說話嘲諷你,你依然可以看到後面的光芒,不被彼此的心魔折騰誘惑,不向教人氣餒啟的現實低頭嗎?」然後神父又向新娘說:你願意嫁給他,很快他就變成一條死蛇爛鱔,還要和他脆弱的內在小孩共渡時艱,接納他在職場不能承受的挫敗,在他身陷種種不安時仍然牽手同行嗎?」我猜這婚姻誓詞是經過精心琢磨及綵排的,所以,倆口子同聲說:「我願意!」沒料到,異常風趣幽默的神父說「我現在宣佈,你們開始踏上婚姻生活的修行苦路了

一個預料之內,對婚姻生育意願極低的調查報告

日前,婦聯招開記者會,發佈2024年澳門居民婚育意願調查報告,展示澳門居民對於婚姻與生育方面的實際情況與最新需求。結果顯示,逾九百名十八歲至四十九歲受訪者中,整體生育意願明顯下降,青年人對婚姻與生育意願偏低,同時經濟、居住等問題成為影響居民婚育的主要因素。該會根據調查結果給合本澳實際社會情況,提出以婚姻文化、經濟補貼、房屋供應、家庭照顧及輔助生育五方面,共同支持居民婚姻與生育。

調查報告指出,婚姻意願數據中顯示,00後(18-24歲)及90後(25-34歲)的未婚受訪者結婚意願都明顯偏低,近半數(49%90後與超過四成(41%00後受訪者明確表示五年內沒有結婚計劃。當中,影響居民婚姻意願的三大主要因素分別是經濟因素(結婚開支、婚後住屋等),佔整體受訪者近一半(49%);其次為伴侶因素(生活習慣、三觀契合程度等)佔25%;接著是自身原因(婚姻觀念、職業與生涯規劃等)佔19%。此外,五成半受訪者認為二十五至二十九歲是最佳結婚年齡和生育年齡。

生育調查方面,報告指出澳門居民生育意願平均分為4.76分(十分為滿分),相較二二二年生育調查的6.33分下降1.57分。從年齡分組來看,適婚適育的青年群體生育意願分數顯著低於平均水平。在已生育的受訪者中,影響生育意願的首三項因素分別為育兒開支大(75%)、居住空間不足73%)、工作繁忙沒有足夠時間照顧(70%);而未生育的受訪者則認為,工作繁忙沒有足夠時間照顧(68%),其次是育兒開支大(68%),以及子女教養問題造成的壓力與負擔(61%)。另外在未生育的受訪者中,認為生育會令私人生活受影響或失去個人時間(56%),以及認為擔任父母親責任重大的比例(50%),顯著高於已生育的受訪者(37%34%)。

    在對於如何提高生育意願方面,報告指出已生育受訪者最期望的三項支持,分別是增加經濟支援(70%)、家庭友善措施(69%)、提供適合新婚夫婦或育有年幼子女家庭的公共房申請優惠政策(68%);未生育受訪者中,首兩位仍然是增加經濟支援措施(71%)及家庭友善措施(60%);第三位則為延長有薪產假及男侍產假(69%)。另外選擇完善輔助生育技術服務和輔助生育補貼的受訪者比例佔近五成,較以往調查明顯增加。

    澳門青年不婚不育情況是全球化的共通現象,根據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去年十月發佈的報告,去年新生兒人口降至956萬,連續六年下降,創下自一九四九年以來的最低紀錄。與此同時,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也由二年的1.30下降至二二二年的1.09,不僅低於歐美國家,還低於人口急速老齡化的日本。中國人有三大難題:養不起、不願意生和生不了孩子,養不起因物質條件不滿足,中國民眾不願生則是出自於心理因素。不婚不育是不爭的社會現實與趨勢,結婚生育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也傳達出了結婚生仔已經不再是人生必然的選項,有別於中國傳統的古老思想,一定要傳宗接代,更遑論養兒防老啊!

青年人不婚不育,已成為一種社會普遍現象

    從上述的調查報告可以看出,婚姻和生育,不再是青年的人生規劃中的首選,甚至邁向不是必要的選項。比起一紙法律維繫的婚姻,他們更需要一段穩定安全親密的關係,如果到最後發現倆口子因誤解而走在一起,不幸因為瞭解而分開,要付出的代價與包袱也不太大。當然,傳統衛道之士會極力反駁他們,說有法律保障的婚姻難道不應該更好嗎?但是,時下青年會比較浪漫理想,他們會堅持說,如果一段感情需要外界因素的捆綁來維繫,豈不是很沒有意義了嗎真正愛情不一定要用婚姻的形式來決定,生育自由亦應該包括不生的自由。一句到底,結婚與生育是每個人都有可以自己選擇的權利

    青年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許已親身經歷過自己的父母在不快樂的婚姻中彼此煎熬,甚或在幼年時已經活在單親困苦的家庭氛圍裡。再者,在學校教育中,根本沒有一個科目會有系統地引領學生學識婚姻的本質意義與價值。可以總結說,這一代青年人在先天不足及後天失調的婚姻失能狀態下成長,他們只想無憂無慮地與喜歡的人過同居的生活,那裡來的巨大勇氣與智慧去經營一段恆久的婚姻呢

    在中國,多年前已經出現四不現象,不婚、不育、不養、不活。新冠肺炎疫情後,更出現十不現象,即不捐血、不捐款、不結婚、不生小孩、不買房、不買彩券、不入股市、不買基金、不扶老人、不感動的趨勢,造成家庭功能日益式微,情況更令政府抓狂,社會明顯走進解體的末路上,不僅對國家帶來立即的衝擊,亦會導致長遠的負面影響,包括人口紅利盡失、人倫關係更疏離、欠缺人力推動經濟發展等等。近年,不斷攀昇的青壯年自殺率,已造成社會最直接的勞力、經濟損失;而不婚、不育、不養的結果,則使原本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更加雪上加霜。四不現象也好,十不現象也好,其原因複雜,但卻反映民眾對於目前生活最真實的感受,亦呈現出兩岸四地的民眾愈來愈不願意對婚姻、家庭、社會做出更長遠的承諾。

    新加坡國立大學家庭與人口研究中心主任Dr.Puk說:「婚育年齡的推遲,意味著生育的時間視窗縮窄,不孕率提高。在亞洲,追求卓越的學業表現,競爭非常激烈,撫養孩子的成本也許比其他洲份更昂貴。某種程度上,經濟興旺會激勵人們結婚的意願,住房補貼也是新加破政府鼓勵婚育的方式;雖然從生育率上來看,並沒有顯著效果,如果政府沒有這些相關政策,也許數字會下滑更多。」換言之,光有補助及住房頂多只能保住婚姻及生育的基本盤,不致於斷崖式下滑罷了。

    顯而易見,青年人被逼與父母同住形成困獸鬥是一個極端,另一個極端是青年寧願住劏房、甚至只是租一個床位的情況日益嚴重。根據統計,內地空巢青年人數日益增長,二二二年總體人數已經破億,占總人口的1/14,這麼龐大的資料儼然顯示了空巢青年是一種發展趨勢。如果空巢青年堅持不婚不育,那麼,五十年後就會有將近上億個家庭絕後。在澳門,這種情況亦日趨普遍,就算是有理想對象,亦採取同住一個很狹窄的小套房,但就一定不會生育。這些寧願空巢的青年自知日子不一定過得快樂,但總能在狹隘的空間爭取多一點彌足珍貴的自由自在。

    不婚不育,也許是青年的控訴舉措,他們抗議為何生於一個表面歌舞昇平,實在外強中乾的困境中。青年看不到個人及社會有美好的發展前景,又怎會有強烈的意願結婚生育呢

2024年6月7日 星期五

請用同情、理解、自我教育看待臨老入花叢

 


    香港著名老牌藝人七十三歲李龍基,因與小三十六歲的內地女王青霞談爺孫女,甚至要談婚論嫁,還盛傳李龍基將名下七個物業轉名給她,一時成為香港人吃花生的熱話。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未幾,鬧出王青霞涉嫌使用虛假文書、逾期居留等六宗罪,被還押大欖女懲教所。愛郎基哥天天日曬雨淋探望她。一天,基哥出席活動擔任表演嘉賓時,一度情緒激動灑淚當場!

    很快,比基哥更爆的忘年戀再次吸引香港人的眼球,就是香港無綫電視TVB節目《東張西望》日前報導七十六歲何伯與四十六歲何太結婚,這段「忘年戀」僅開始一個月即閃婚,何伯除了送贈約三十六萬元結婚禮物,婚後新何太更要求提取一百萬元做餐飲小生意。然而,何伯五名子女認為女方只想欺騙父親財產,雙方爭執關係破裂,小女兒更提走與父親聯名戶口內四百五十萬定期存款。眼看著親人變外人,而何太一個月內就由外人變成親人,全香港人個個坐定定吃花生,不停Follow事態最新發展。有人慨嘆何伯嚐了何太煲的「飲出感情湯」,原來是迷魂湯;又有網民說何伯臨老入花叢,自然要等價交換;當然,很多人都認為何太曾經兩度結婚,賺得一個香港身份證及一個公屋單位,一定是貪何伯的錢,才下嫁大三十歲的何伯。

    有網民實在太八卦,竟在社交平台上開設「何伯&何伯老婆關注組」,筆者撰文時,已有接近七萬成員,聲勢一時無兩。事件擾攘多天,《東張西望》發布最新訪問片,何伯與新何太再次現身證明「真愛不怕洪爐火」,新何太語出驚人說:「阿叔畀咗身體我、畀咗肉體我,就留咗啲錢畀佢仔女保管,佢仔女攞錢去,我就要跟佢捱苦,先證明到人哋係真愛,咁傻嘅!唔通有錢就唔係真愛咩?咁奇怪。」

    據日本媒體ANN報導,五月八日凌晨三時,東京新宿區一處高層公寓發生持刀殺人案,一名二十五歲無業女子腹部及頸部等多處被刺數十刀重傷,受害人平沢俊乃於送院期間死亡,五十一歲疑犯和久井學於現場被捕。據報,兩人於四年前交往,但短短一年便分手。為了與平沢結婚,和久井學將自己的愛車及電單車出售,更四出借入三千萬日圓給平沢。但是,平沢錢銀到手就立刻提出分手,和久井學因愛成恨,怒斬平沢。

    從李龍基到何伯,再到聳人聽聞平沢被砍殺事件,都讓一般人認為臨老入花叢很危險,歡場無真愛,忘年戀及爺孫戀更是不可相信的愛情騙局。當我們吃盡花生,可有想到,也許,我們的家人,親朋好友,甚至有天是我們自己,都可能步入這個讓人眼花撩亂的花叢。也許,同情理解、當事人好好學習,是一門非正規但非常有實用價值的課程,在千夫所指中,仍能既熱情又冷靜地爭取個人的幸福。

長者為何容易受騙、不承認受騙、受騙都不追究呢

    眾所周知,人進入中晚年後,體力、精力、判斷力都每況愈下,在在需要家人好友的關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蔡瀏陽說老年人對關愛、歸屬的渴求使得騙子有機可乘,騙子們會針對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循序漸進地騙取信任。研究發現,騙徒非常清楚長者的性格與弱點,點對點慢慢取得其信任,最後就如取如攜。

    長者容易受騙的原因,可以歸納為

1.認知衰退:長者不管受教育程度多寡,通常在六十五歲之後,其記憶、認知及判斷功能會日漸衰退。二○一七年,美加兩國的醫學與公共衛生研究者,共同研究發現,就算認知功能在健康標準以上的長者,有十八分之一很容易受騙。因為,很多長者不認老,還似老賣老,自視甚高,誤以為自己食鹽多過騙徒食米,怎會甩鬚上當呢

2.趕不上時代的步伐:長者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的複雜現象越來越脫節,以為太陽底下無新事。其實,是自己已經趕不上時代,更不知覺魔高一丈,反應遲鈍,輕易被花言巧語所蒙蔽。大部份長者對社會資訊攝入較少,尤其抗拒學習新事物,所以騙徒總能掌握長者的弱點,更易請君入甕。

3.長者缺乏關愛:許多長者一旦進入空巢期,無論自願還是不願,都可能成為獨居老人,加諸自己的朋輩不是深居簡出就是老死,又或是移居內地國外,能天天出來快餐店閒聊的朋友越來越少。長者年老力衰,更添許多怪脾氣,與家人更難共處一室;孩子亦成家立室,能朝夕見面及關顧的機會買少見少。有調查顯示,有超過一成半長者遇事沒人商量,亦不敢與家人商量,慢慢形成性格更內向,更難以向家人啟齒求助,一旦遇上熱情關懷的後生仔女騙徒,就更鬆懈,對方就易得手。

4.受騙即受傷,更怕二次傷害:正所謂橋不怕舊,最緊要受。許多長者每每因為被恐嚇,又或貪圖小利,就中了一般騙徒的圈套。當中,如果是學歷及經歷豐富的長者受騙,更會因為面子而啞忍。所以,通常受騙長者都息事寧人,不會報警,更不會鬧上法庭,如果敗訴更是顏面無存。所以,據紐約警方統計,有四十四例長者詐騙案,最多只有一例會舉報上庭。騙徒比我們更精明,清楚知道向長者行騙的成本很低,甚至接近零成本,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讀者有關心香港新聞,最近,移民加拿大的知名網紅劉細良,被聲討騙取已故知名攝影記者陳橋的同意,出版其新聞攝影集《鏡頭下的歷史》。陳橋先生的女兒找來多名好友,共同指出劉細良未經得陳老先生的同意,自行出版該書,有侵權及行騙之嫌。如果大家明白長者的心態,一位已經九十六歲高齡的長者,又能怎樣與口甜舌滑,人脈背境雄厚的網紅爭鬥呢

對受騙長者先給予同情理解比甚麼都重要

    以崇高的同理心去體恤諒受騙長者,是守望相助的社群應有之義。須知道,沒有人願意受騙,受騙的原因更不能簡化成「蠢」或「貪」。長者被騙已經非常痛苦難受,若再給家人朋友嘲諷揶揄,肯定難以忍受,甚至會尋死。香港明愛向晴熱線近半年收到超過一百五十宗求助,有兩成求助長者出現自殺風險。騙徒猖獗,童叟皆欺,手法層出不窮,許多長者被騙至積蓄盡失,甚至欠下巨債,身心靈物多重損失下,容易萬念俱灰。所以,家人及朋輩,必須秉持同理心,給予受害者適切的關心、安慰、支持,鼓勵、協助受騙長者主動尋求家人、社工、律師等支援,是幫助長者重新站起來的強心針。這樣,才能鼓勵受騙長者不再啞忍,勇於追討既有損失,還自己一個清白及交代。

臨老入花叢不是罪,但入花叢者應該好好受教

    關於何伯何太到底是真愛還是真騙,只有當事人才知道。臨老入花叢亦不應該被標籤為好色。人老了,更需要陪伴,為了得到陪伴可以不惜一切,那又有何對錯可批判呢?

    長者入了花叢,總應該學會如何經營這花叢,電視屏幕上,何伯何太恩愛有嘉,十指緊扣,手戴名牌情侶錶、當然少不了要晒足金流星鎚龍鳳鈪。何伯說何太很照顧他,何太總是小鳥依人,依偎著何伯的肩膀上。說真,這對螢幕情侶比很多老夫老妻更敢於在眾人面前示愛,實在讓人欽羡。

    不過,老夫少妻,總有諸多性格、代際及性別的差異,中國人總喜歡用盲婚啞嫁後努力維持美滿婚姻的苦方法,可是,社區上滿都是美滿婚姻家庭的服務機構,一年到晚都會舉辦很多課程,從簡單的如何度過燭光晚餐夜,到夫婦懇談技巧學習。甚至,不少長者兒時慘遭虐待,「內在小孩」還沒長大,仍然操縱著自己而不自知,本來的爺孫戀可以,就因為不成熟的「內在小孩」變成現實可怕的姊弟戀,要解決這個困局,也許要學習如何透過家庭治療,如兩夫婦一起參加一個星期的家庭重塑工作坊,把「內在小孩」釋放出來,好好安頓,再做個成熟長者伴侶。

    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既要堅持學習屬於長者的運動,如瑜伽、八段錦等養生功;亦要與時並進,天天上網認識新時代;更要學習夫婦相處之道,包括如何面對衝突,如何更能增進閨房之樂,都是學不完的樂事。

我不想死,是痛苦使我不知怎麼活下去?

 


    全球平均每四十秒就有一人死於自殺,澳門約莫一個月有一名學生跳樓自殺。五月底,一名女中學生在家中跳樓死,上個月,一名男學生在路環家中跳樓亡。整體來說,澳門市民大部份人都過著物資與福利豐裕的生活,可是,我們的心靈及精神生活卻越來越貧乏脆弱。

    細數四十年前,我仍在大學讀書,有一天,我在宿舍準備考試,突然,窗外傳來巨響,探頭外望,有一位男同學從高處跳下,倒臥在我窗側的平台上,我連忙爬出去,看到他仍很清醒,很費力地抬起頭來跟我說:「我不想死,但女朋友不要我,我不知道怎麼活下去?」這幾句話教我不得其解。多年以後的今天,不斷看到自殺的新聞,當年那位男同學的告白,依然歷歷在目,明白更多更深。

    人與動物都有求生的本能,都有生存下去的意欲,都不會想死尋死,可是,有人會受不了女友分手之苦,有人會受不了被欺凌之苦,難怪預防自殺研究的世界領先學者羅里奧康納教授(Dr.Rory O’Connor)會以《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結束痛苦:人為甚麼會自殺?》為書名。總體而言,人是因為無法承受痛苦,痛苦卡住前路,只好走上絕路。

不同的自殺故事,都根源自承受不了痛苦及不知怎麼活下去

    曉光像是一隻從小被關在優異學業及家徒四壁的籠中鳥,性格善良卻非常內向。還沒有免費教育的舊時代,我與曉光好不容易高中畢業,他保送讀土木工程,我則讀師範教育。大學二年級,一個星期日上午六點,我仍在睡夣中。突然,有人爬到我的床邊,一邊哭泣,一邊問我甚麼叫友誼?如何認識到朋友?這麼簡單的常識頃刻之間變成一個我難以解說的疑問。自此,曉光無法上課,整天在宿舍發呆,最後思覺失調。有一天晚上,我們一起吃晚飯,曉光跟我說要去圖書館看書,我就自己回宿舍。沒想到,他跑去跳河自盡身亡。不會交朋友,承受不了孤獨的苦,竟成為曉光不知怎麼活下去的理由。

    維新自小厭學,十三歲就出來打散工,經常與老闆口角後被辭退。父母都是拾荒者,生活極為艱困。好不容易,十五歲的維新,浪子回頭,勤奮向學,終於獲得保送大學的良機,父親說讀工商管理有前途,母親說讀醫受人尊敬。可是,維新想當社工,去救那些好像自己過去迷途的羔羊。豈料,大學一年級上學期,科科都不及格,英文更是捧個零分。維新已經承受不了學業失敗之苦,禍不單行,父親得了重病,母親被逼在家照顧老伴,雙雙失業。維新已經無法面對自己、家人及學業。有一天,我剛考完試回宿舍,無意中仰望天空,發現有人從宿舍天台跳下來,身體掛在幾輛單車上,我一看就認出是維新。經過幾個小時搶救,還是返魂無術。維新留下一紙遺書,請父母答應,捐出沒有受破損的器官,作為一無事處的廢人對世界唯一的貢獻。沒想到,讀不成書就去搵工做就是,但就被學業失敗及愧對家人之苦卡住,找不到怎麼活下去的勇氣及理由啊?

    二○一九年,一位已婚有孩子的中學男老師戀上女學生,被發現雙雙燒炭亡。到底是甚麼「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呢至今仍是個謎團,也許是苦戀無出路,自然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與價值啊?

    上月在路環跳樓的男學生,盛傳不勝學業負荷之苦而死;上週在家跳樓的女生聽說是承受不了校園欺凌之苦而尋死。學業之苦也好,欺凌之苦也好,總不會是單一事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積月累到不能在忍受的極點,人就會痛下決心,為了徹底結束痛苦,只有一死。

    人皆不想死,更想活得精彩。要死,總是因為闖不過種種痛不欲生的關卡。也許,看深一層,很可能是在闖關的同時,沒人幫忙、沒人聆聽、沒人陪伴、更沒人同心同行,最終,如奧康納教授所言,是承受不了孤獨而死。

原來,我們對自殺仍然很無知

    世界上沒有一個學者專家,甚至通靈異士能徹底解開所有自殺之謎。當家屬或悲痛欲絕的親友收到死訊時,通常都想知道死因何在呢為甚麼所愛的人會自殺呢?為甚麼沒有人及早察覺到呢?或者,就算發現相關的蛛絲馬跡,為甚麼還是無法阻止悲劇發生呢?所有逝者,其悲涼的故事皆與痛苦有關,這些故事既獨一無二,但往往又如此相似。有家人朋友震驚崩潰,又有些人很憤怒困惑,所有人都束手無策。自殺的根源不僅由無數未知組成,還包括許多不可知,確定且已知的是,所愛的人跟我們陰陽阻隔。

    不想活的人,身上背負著諸多負面的情緒,憂鬱、絕望、孤獨、無力、失敗感等等,這些都可以壓垮一個人的生存鬥志。也許,不想活的人,其實透過自殺傳達著求救訊號,親朋戚友可有收到了嗎?誠如前述,不少想自殺者,不過是不知道怎麼活下去。當人們身處負荷不了的困境時,只會專注迫在眉睫的問題上,如同身處昏暗狹隘的隧道,無法顧及全局,只看遠處出現一道遙不可及的窄光,但就不知如何走出,這就是自殺心理學說的墮入隧道效應(Tunnel Effect)。這一道光本來是一線希望,但就遙不可及。再者,這一道光會發出苦盡甘來守得雲開見月明」等召喚,但就無法給力,讓被困者一步一腳印地脫離險境。

重溫佛洛姆《愛的藝術》四個挽救尋死者的關卡

    當代精神分析大師佛洛姆(Erich Fromm)在《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一書中,明言要達致真愛的四個關卡。第一關是照顧,第二關是責任,第三關是尊重,第四關是瞭解,研究所示,東方民族比較擅長闖第一第二關,而西歐民族比較擅長闖第三第四關。人與人之間的愛,往往是從無知的照顧到窩心的瞭解,然後進階到下一輪,每一個循環,不斷升級,難度亦越高。

    佛洛姆說第一關照顧是指外在具體的關愛行動,是主動關懷被愛者的生命及成長。如母親餵哺嬰兒,如父親接送小孩等,也許,這一關中國人最感自豪。到了第二關責任,責任常被誤解為從外面加諸的負擔。佛洛姆解說,照顧是外在的具體關愛行動,責任是屬於內在的使命感,有隨時候命及長久履行的意味,中國人亦會感到自豪,會揚言說,養兒一百日,長憂九十九。到了第三關,佛洛姆簡單總結說,在做了很多照顧與責任後,始發現人與人間是有很多誤解,甚至難解的地方,必先付出尊重。所謂的尊重起碼是讓對方把話說完,把事做完,然後才給予批評及論斷。一句到底,尊重就是求同存異。許多時候,中國家長就誤以為徹底瞭解孩子,遇事總以權威代理,甚至會說父母都是為你好,要不然就很頤指氣使說,我袋緊錢落你袋啊在尊重時方能讓彼此闖進第四關瞭解。瞭解,包括性格、脾氣、習慣、優缺點等。可是要做到徹底真正的瞭解決非易事,要付出充裕的時間去陪伴、聆聽、對話、解讀、求證等。關於這一道關卡,也許不少父母都會臉有難色,尤其在家長及領導權威至上的傳統中國社群,不恥下問與難以啟齒都讓這關卡越疊越高,越是難以闖進下一關。有了堅實的尊重與瞭解,來到下一個階段,所作出的照顧與責任就更貼心有效。

    這是個雙職讓家長事煩心煩的年代,這是個手機等於全天候褓姆的時代,許多家庭同吃飯,卻各自玩手機;許多夫妻,同床卻異夢。傳統家長會覺得照顧及責任都盡了,應該算是稱職的家長,別奢望還要瞭解與尊重孩子。惟是,尊重與瞭解偏偏就是這一代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糧,而這道關卡往往是家長最容易忽略,亦是最容易進退失據。人總會面對困難,需要學習承受苦楚,但是,享有充裕被尊重與瞭解的孩子,自然心智堅韌,鬥志昂揚,面對極為艱困的處境與折騰都能迎難而上。在孩子承受痛苦的路上,讓我們一起沐浴在佛洛姆倡議充滿智慧的愛,孩子雖痛而不覺得苦,痛苦盡管無法解決,亦不致於不知道怎麼活下去啊!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