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社會文化司長歐陽瑜回應議員李靜儀和羅彩燕有關質詢時說,截至今年四月底,共有逾二百六十個照顧者家庭獲發照顧者津貼,金額合共約一千二百六十八萬元。受惠對象包括不能自行坐立的長期卧床、重度或極重度的智力、自閉症和肢體殘疾人士,涵蓋了社會最關注、有生活自理方面依賴別人長期及密集照顧人士的低收入照顧者家庭,落實了政府對弱勢社群的關顧和支援。
的確,照顧者津貼真的落實了政府對弱勢社群的關顧和支援。也許支援就是指金錢上的,儘管有受惠者抱怨津貼只是杯水車薪;而關顧如果指的是身體上的照料,心靈上的陪伴,還有精神上的撫慰,要政府提供這樣的關顧似是奢求,從來都只有家人才可以做到。所以,通常我們講的照顧者就是家人。實在,要承擔起照顧者的職責真是五味雜陳。隨著澳門進入超高齡社會,人人都會成為照顧者,繼而成為被照顧者,整個社會理應對兩者給予更多的同情與理解,甚至崇高的敬畏。
《全職乖孫》(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是一齣扣人心弦、笑中有淚、淚中有人生智慧的好電影,值得所有人去看,尤其主管相關社會工作的官員、社工、照顧者及被照顧者更不可錯過。
這一齣英文直譯為如何在外婆過世前賺到數百萬元的電影,講一個叫明仔的外孫與他的外婆住在同一屋簷下的生活點滴。明仔是一個十多歲的廢青,很不容易說服單親媽媽輟學,全職在家打電競,揚言可以賺錢養活媽媽,現實是媽媽要打工養他,而他就一事無成。
明仔從堂妹小梅得知一個最快賺到最多錢的方法。小梅本來是一個護士,辭工回家照顧命在旦夕的爺爺,盤算著爺爺的繼承人都已經過世,其遺產即一間大屋,就會落入自己手裡。雖然,泰國華人向來重男輕女,但是,那位爺爺還是突破傳統限制,死後將大屋及現金都留給小梅。眼看小梅從此生活無憂,明仔決意搬去跟外婆住,還不時請教堂妹,如何能博取外婆的歡心,最後能成功獲得遺產。
在泰國生活的華人,一直奉行宗教、誠敬、勤儉樸實、重男輕女的生活文化。這個故事就聚焦於三代人的錯綜複雜關係。帕特波尼蒂帕特(Pat Boonnitipat)是一位素人,從未粉墨登場,但就演活了愛恨交織的外婆角色。外婆親歷了重男輕女的悲苦,年輕時一直照顧久病纏身的父親,可是父親去世後,卻把價值連城的大屋留給未盡過孝道的哥哥。外婆後來知道自己得了末期腸癌,登門去懇請哥哥給她一百萬,好讓她能葬身於一塊好山地下。可是,就被無情的哥哥一口拒絕,還絕情地跟她說以後不要再來找他。沒想到,中國人總是傷痛代代傳,當外婆快死時,她知道大兒子靠炒股票已經發達,所以,就把自己住的破屋留給小兒子阿水。阿水亦是個廢老,終日無所事事,酗酒爛賭,欠下一身債,幸得母親贈屋,還清賭債。
明仔小時候曾與外公外婆同住,是個很怕鬼的小孩,經常睡在阿公阿婆中間。長大後,不想自己的媽媽獨居,遂搬回家住。外婆天天五點起床煲粥,然後推到街邊賣,本來過著很有規律的生活,卻因為明仔的貪念入住起了戲劇性的變化。
外婆生活的是傳統的舊時代,明仔當然屬於e世代,兩個活在平行時空的人生活在一個狹窄的屋子裡,擦出習慣與倫理迥異,悲喜交集的關係。明仔向來是個夜睡晚起的廢青,為了遺產,只好早起。外婆跟他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聰明的他就反駁說,早起的蟲子被鳥吃,外婆聽後,只用手輕輕敲明仔的頭。沒想到,這一段婆孫之愛,竟在彼此照顧中默默起了互相改變的作用。
中國人有句老話,媳婦熬成婆,一個深受重男輕女之苦的外婆,隨著自己患了末期癌症,生命步入黃昏,一切卻歷史重演。婆婆最愛大兒子阿強,但阿強只關心自己的事業及家庭,但亦覬覦婆婆的遺產。婆婆也愛小兒子阿水,但他很不成器,但婆婆還是把屋子留給他。婆婆對女兒似乎最不關心,但女兒卻複製了母親的命運,最有孝心照顧她,也許,她最能理解寡婦的孤獨。但是,現實就是現實,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明仔心酸自己的媽媽為外婆奉獻了那麼多,甚至為了照顧外婆而將超級市場的工作改成夜更,好方便白天可以照顧外婆。明仔知道婆婆心裡亦很清楚,女兒是唯一真心照顧她的人,卻老是離不開這個傳統的輪迴,偏偏天天惦記的是自己的不孝子。這個女兒還是會抱怨母親,亦說出很讓婆婆揪心的話:「媽媽,你慷慨地把財產留給兒子,卻把癌症留給女兒。
看《全職乖孫》透視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甜美歲月。本質善良的男孩子,當隨着成長而慢慢地變得社會化,變得更功利現實,在浮躁的生活中忘記年少時感受到的純粹的愛。異化成一個徹頭徹尾的躺平廢青。這個原本動機不純的「全職乖孫」行動,始料未及,回到兒時久住的婆婆家,再次讓他已被蒙塵的內心,一步步被清潔洗滌,不知覺地讓兒時單純、善良的一面再展現在外婆前,如溫情地哄陪腹痛的外婆入睡、早起和外婆一起擺攤收檔、攙扶外婆時兩人在路上聽她的碎碎唸等。
表面和藹溫暖又聰明,但又倔強固執的外婆,會假裝不在意地向子女提出一起玩牌的建議、逢周末總是穿戴整齊緊張地坐在門前的板凳,期待來探望自己的家人,忍痛穿着孩子送給自己不適合鞋號的鞋子,只要是孩子的一丁點心信意,管他背後有謀財的動機,外婆依然甜在心頭。得之患癌的外婆,突然間變成不太能自理,竟然背著明仔脫掉上衣,要他幫用濕毛巾擦身,外婆跟明仔說:「我都這麼老了,我都不怕尷尬,你怕甚麼啊?」突然,明仔想起早前請教小梅,小梅說要成為婆婆心中的第一人,最好就是做到「老人身上總是會有一股味道,要照顧好他們,不是覺得老人身上有味道很正常,而是待到讓那股味道消失為止。」一瞬間,明仔亦覺得幫婆婆擦背沒甚麼,亦真的一點點老人味都聞不到。明仔頓時發現,要不要拿到外婆的遺產,已經不是自己首要考量的事。
明仔雖然已經盡全力照顧外婆,用盡一切小梅教他的絕招,還是無法讓外婆把他放在人生的第一排序。外婆死了以後,有一天,明仔接到一通銀行打來的電話,原來,外婆生前天天五點起床去賣粥,賺來的錢全部存在銀行,而這筆錢就是留給長大後的自己。突然,明仔想起小時候與外婆同住,外婆曾經跟他說過一番話:「明仔,你很聰明,全班考第一名,婆婆每月為你存一點錢,等你長大以後有用。」雖然,電影沒有交代外婆留下多少錢。意料之外,明仔沒有把錢據為己有,反而花光買了一塊好山地安葬外婆,覺得這樣做,對得起外婆,亦對得起他媽媽,當然亦包括非常心安理得的自己。
也許,兩代人的照顧關係顯得非常緊張,就像外婆跟女兒既愛又恨的關係,爭吵有時,悉心照顧有時。婆孫隔代的關係,有種比親子關係更澄澈醇厚的特質,尤其是感情良好的隔代人,往往會發展出一種類似忘年交的狀態:不方便和父母或子女說的話,和外婆或孫兒說,好像就沒甚麼關係;世俗相關問題、人生發展問題也可以暫時放在一邊,一起做好當下的事,彼此從互動中獲得溫暖和快樂更重要。雙方對對方的要求更少,而發乎人性本心的關愛也更多了。而能學會和自己的生活步調完全不同的隔代人相處,對彼此來講都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如果說明仔是照顧者,外婆當然是被照顧者,但是,人與人之間也許能界定的照顧包括起居飲食及病痛,但是,心靈上及精神上、人生閱歷的照顧,可能剛好相反,是老弱的照顧年輕的。
所以,外國越來越提倡隔代照顧,慈婆婆多愛孫,純孫子多愛婆,少了中間父子母女間的糾纏折騰,也許,是照顧者與被照顧者最大的福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