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參加過婚禮的朋友,都聽過過那段美麗的婚姻誓詞:「我請在座各位見證,我承諾從今天開始,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疾病,我將永遠愛你、珍惜你直到地老天長。我承諾我將對你永遠忠誠。」嘩!好浪漫動人啊!怎知,很快王子與公主就開始很克難的生活了!
不久前,參加了一場別出心裁,倆口子愛情長跑達十年的婚禮。主禮神父父向新郎說:「你願意娶她,當她用最黑臉的說話嘲諷你,你依然可以看到後面的光芒,不被彼此的心魔折騰誘惑,不向教人氣餒啟的現實低頭嗎?」然後神父又向新娘說:「你願意嫁給他,很快他就變成一條死蛇爛鱔,還要和他脆弱的內在小孩共渡時艱,接納他在職場不能承受的挫敗,在他身陷種種不安時仍然牽手同行嗎?」我猜這婚姻誓詞是經過精心琢磨及綵排的,所以,倆口子同聲說:「我願意!」沒料到,異常風趣幽默的神父說:「我現在宣佈,你們開始踏上婚姻生活的修行苦路了!」
一個預料之內,對婚姻生育意願極低的調查報告
日前,婦聯招開記者會,發佈「2024年澳門居民婚育意願調查』報告,展示澳門居民對於婚姻與生育方面的實際情況與最新需求。結果顯示,逾九百名十八歲至四十九歲受訪者中,整體生育意願明顯下降,青年人對婚姻與生育意願偏低,同時經濟、居住等問題成為影響居民婚育的主要因素。該會根據調查結果給合本澳實際社會情況,提出以婚姻文化、經濟補貼、房屋供應、家庭照顧及輔助生育五方面,共同支持居民婚姻與生育。
調查報告指出,婚姻意願數據中顯示,00後(18-24歲)及90後(25-34歲)的未婚受訪者結婚意願都明顯偏低,近半數(49%)90後與超過四成(41%)00後受訪者明確表示五年內沒有結婚計劃。當中,影響居民婚姻意願的三大主要因素分別是經濟因素(結婚開支、婚後住屋等),佔整體受訪者近一半(49%);其次為伴侶因素(生活習慣、三觀契合程度等)佔25%;接著是自身原因(婚姻觀念、職業與生涯規劃等)佔19%。此外,五成半受訪者認為二十五至二十九歲是最佳結婚年齡和生育年齡。
生育調查方面,報告指出澳門居民生育意願平均分為4.76分(十分為滿分),相較二○二二年生育調查的6.33分下降1.57分。從年齡分組來看,適婚適育的青年群體生育意願分數顯著低於平均水平。在已生育的受訪者中,影響生育意願的首三項因素分別為育兒開支大(75%)、居住空間不足(73%)、工作繁忙沒有足夠時間照顧(70%);而未生育的受訪者則認為,工作繁忙沒有足夠時間照顧(68%),其次是育兒開支大(68%),以及子女教養問題造成的壓力與負擔(61%)。另外在未生育的受訪者中,認為生育會令私人生活受影響或失去個人時間(56%),以及認為擔任父母親責任重大的比例(50%),顯著高於已生育的受訪者(37%及34%)。
在對於如何提高生育意願方面,報告指出已生育受訪者最期望的三項支持,分別是增加經濟支援(70%)、家庭友善措施(69%)、提供適合新婚夫婦或育有年幼子女家庭的公共房申請優惠政策(68%);未生育受訪者中,首兩位仍然是增加經濟支援措施(71%)及家庭友善措施(60%);第三位則為延長有薪產假及男侍產假(69%)。另外選擇完善輔助生育技術服務和輔助生育補貼的受訪者比例佔近五成,較以往調查明顯增加。
澳門青年不婚不育情況是全球化的共通現象,根據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去年十月發佈的報告,去年新生兒人口降至956萬,連續六年下降,創下自一九四九年以來的最低紀錄。與此同時,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也由二○二○年的1.30下降至二○二二年的1.09,不僅低於歐美國家,還低於人口急速老齡化的日本。中國人有三大難題:養不起、不願意生和生不了孩子,養不起因物質條件不滿足,中國民眾不願生則是出自於心理因素。不婚不育是不爭的社會現實與趨勢,結婚生育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也傳達出了結婚生仔已經不再是人生必然的選項,有別於中國傳統的古老思想,一定要傳宗接代,更遑論養兒防老啊!
青年人不婚不育,已成為一種社會普遍現象
從上述的調查報告可以看出,婚姻和生育,不再是青年的人生規劃中的首選,甚至邁向不是必要的選項。比起一紙法律維繫的婚姻,他們更需要一段穩定安全親密的關係,如果到最後發現倆口子因誤解而走在一起,不幸因為瞭解而分開,要付出的代價與包袱也不太大。當然,傳統衛道之士會極力反駁他們,說有法律保障的婚姻難道不應該更好嗎?但是,時下青年會比較浪漫理想,他們會堅持說,如果一段感情需要外界因素的捆綁來維繫,豈不是很沒有意義了嗎?真正愛情不一定要用婚姻的形式來決定,生育自由亦應該包括不生的自由。一句到底,結婚與生育是每個人都有可以自己選擇的權利!
青年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許已親身經歷過自己的父母在不快樂的婚姻中彼此煎熬,甚或在幼年時已經活在單親困苦的家庭氛圍裡。再者,在學校教育中,根本沒有一個科目會有系統地引領學生學識婚姻的本質意義與價值。可以總結說,這一代青年人在先天不足及後天失調的婚姻失能狀態下成長,他們只想無憂無慮地與喜歡的人過同居的生活,那裡來的巨大勇氣與智慧去經營一段恆久的婚姻呢?
在中國,多年前已經出現四不現象,不婚、不育、不養、不活。新冠肺炎疫情後,更出現十不現象,即不捐血、不捐款、不結婚、不生小孩、不買房、不買彩券、不入股市、不買基金、不扶老人、不感動的趨勢,造成家庭功能日益式微,情況更令政府抓狂,社會明顯走進解體的末路上,不僅對國家帶來立即的衝擊,亦會導致長遠的負面影響,包括人口紅利盡失、人倫關係更疏離、欠缺人力推動經濟發展等等。近年,不斷攀昇的青壯年自殺率,已造成社會最直接的勞力、經濟損失;而不婚、不育、不養的結果,則使原本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更加雪上加霜。四不現象也好,十不現象也好,其原因複雜,但卻反映民眾對於目前生活最真實的感受,亦呈現出兩岸四地的民眾愈來愈不願意對婚姻、家庭、社會做出更長遠的承諾。
新加坡國立大學家庭與人口研究中心主任Dr.Puk說:「婚育年齡的推遲,意味著生育的時間視窗縮窄,不孕率提高。在亞洲,追求卓越的學業表現,競爭非常激烈,撫養孩子的成本也許比其他洲份更昂貴。某種程度上,經濟興旺會激勵人們結婚的意願,住房補貼也是新加破政府鼓勵婚育的方式;雖然從生育率上來看,並沒有顯著效果,如果政府沒有這些相關政策,也許數字會下滑更多。」換言之,光有補助及住房頂多只能保住婚姻及生育的基本盤,不致於斷崖式下滑罷了。
顯而易見,青年人被逼與父母同住形成困獸鬥是一個極端,另一個極端是青年寧願住劏房、甚至只是租一個床位的情況日益嚴重。根據統計,內地空巢青年人數日益增長,二○二二年總體人數已經破億,占總人口的1/14,這麼龐大的資料儼然顯示了空巢青年是一種發展趨勢。如果空巢青年堅持不婚不育,那麼,五十年後就會有將近上億個家庭絕後。在澳門,這種情況亦日趨普遍,就算是有理想對象,亦採取同住一個很狹窄的小套房,但就一定不會生育。這些寧願空巢的青年自知日子不一定過得快樂,但總能在狹隘的空間爭取多一點彌足珍貴的自由自在。
不婚不育,也許是青年的控訴舉措,他們抗議為何生於一個表面歌舞昇平,實在外強中乾的困境中。青年看不到個人及社會有美好的發展前景,又怎會有強烈的意願結婚生育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