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窮遊旺丁卻不旺財 北上消費雪上加霜

 

 

    多年前,就讀台灣一所大學設計系的學生,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走在東望洋新街,拍下老舊的樓房,還有遠處的新葡京,形成強烈的反差感。之後,這名學生把作品寄到著名的國家地理雜誌,獲得了旅行攝影比賽獎項。後來,這張得獎的作品在大陸社交媒體瘋傳,結果,前來東望洋新街打卡的旅客絡繹不絕,彼此爭奪最佳拍攝位置,為求一張心儀照片,以為打卡是當前盛行的窮遊方式,竟願意付出險象環生的代價。

    東望洋新街是一條老街,又長又窄,但偏偏在盡頭處矗立了很巍峨且金光閃閃的新葡京,吸引不少旅客冒險在路中央拍照打卡,甚至有人拍攝婚紗照,有關行為極度危險。然而,在交通警務部門的大力執法下,無論是違規過馬路抑或是網紅拍照打卡,仍屢禁不止。五一黃金週,更吸引各國遊客前來朝聖。據了解,警方在東望洋新街及鄰近街道,一月已檢控近三百宗行人違規,去年在該路段發生涉及行人的交通事故便有三十四宗,打卡熱點變相成為交通黑點。更意外的,這條老街竟為庫房增添了罰款的收入。

耳聞目睹的窮遊招式不勝枚舉

    疫情三年,重創大陸及多國經濟,疫情解封,無論如何都要旅遊,既可放鬆心情,亦能充電再拼搏。在這樣的大環境經濟劣勢下,窮遊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誠如前述,每天數以百計,甚或上千的旅客擠在東望洋新街,打個靚卡,一毛錢都不用花,就能拍下一張讓人悅樂的照片放上社交網站。

    打卡完後,順道往下坡走,到了馬大臣街,小紅書有介紹一家別具南亞風味的麵店,馳名的雙汁米粉讓人食指大動。五一黃金週某一天下午,筆者接孫女放學,一起光顧該店。小孫女喜歡吃肉片米加雙汁,筷子每挾起一箸米粉,再用湯匙舀一羹湯,澆灌那一箸麵,然後慢慢送到嘴裡,細細咀嚼。沒想到,前後左右多桌的大陸遊客比孫女吃得更特別。有兩個大男人吃一碗的,更有三個窈窕淑女吃一碗,窮遊到這個境界,真是蔚為奇觀。後來,熟悉内地人旅遊習慣的朋友告訴筆者,這是旅遊的小吃多餐省錢模式,少花錢,又可以品嚐多種美食。筆者聯想復活節假期,同家人去台北遊玩,路過迪化街永樂商場,正要光顧一家知名的糖水舖,看到店面有雞乸咁大隻字寫上,每一個進店的人都必須起碼單獨叫一碗糖水。此刻,才恍然大悟,要旺丁又旺財的經營之神竟然在菜市場裡。

     據澳門媒體報導,有名店職員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復活節加清明節假期,不少澳門居民外遊,深知亦不是內地公眾假期,已有心理準備生意淡靜,日均約數萬元生意額,換句話說,一天只賣出一兩個名牌手袋。期望五一黃金週可以跑數,減輕銷售壓力。豈料,天公不造美,訪澳人流較預期減少,整體生意不及去年同期,估計同比減兩三成。許多名店恐怕蝕到入肉,提前搞慶祝母親節大酬賓,促銷名牌用品,不少旅客因應優惠到店購物,消費額數千至一萬元不等。有別於多年前,大陸豪客推住個喼」,裝滿人仔隨興買黃金又買名錶名袋。這種豪遊現象幾近絕跡,大部分顧客均審慎考慮,甚至祭出許多窮遊妙法。就連賭場亦如是,眾所周知,貴賓廳已因內地打貪而生意大跌,有莊荷說現在的內地甚至外國賭客的賭注都是一千到幾千,上萬一注的已經是寥寥無幾了。

    現時各行各業生意難做,有在大三巴經營小店的朋友說,疫情前,眼見以往十人當中有七至八人都拿著大袋或小袋的手信,現時,反轉十人中僅有一至兩人拿著小袋的手信,對比十分強烈,同以前完全無得比。他又指以前大家外出遊玩都捨得消費,現時則是不捨得,唯一解釋就是「看不見明天,雖然出嚟玩,但慳得就慳」。

賀特首:旺丁不旺財 企業要改變思維

    據澳廣視去年八月十一日報導,特首公開說本澳旅遊業旺丁不旺財情況的確存在,但旅遊和經濟部門有持續做推廣,幫助澳門部分區域宣傳,但企業自身經營思維亦要改變,做返啲特色才可吸引遊客。他認為店鋪偏僻不一定沒有旅客光顧,舉例澳門不少手信店,其中最香餅家並非位處當街當巷,位置唔靚,但由於出品受歡迎令旅客願意排隊購買,這是值得思考,要保障產品質量和具特色才能吸客。強調,政府不會投放資金支持企業如何去做,但可從廣告等多方面推廣澳門美食宣傳。

    有了特首親自落場為老店品牌任宣傳大使,果然生意興隆,要輪籌排隊超過一小時,才能買到杏仁餅、蛋卷、甚至自製八仙果。也許,除了特首外,還有不少買過如此優質澳門品牌的遊客,透過私人直播街介紹,當然少不了網紅播客種草,加上時來運到,才能賺得盆滿缽滿。

    實在,賀特守贏得賀爸爸美譽真是浪實至名歸,既有精準數據,亦有貼地的阿媽教仔邏輯思維,面對一個不聰明但非常上進的兒子,愛護有嘉;但看到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另一個兒子,就會苦口婆心說,要比心機,好好反省,經營學業思維亦要改變。

福隆新街活化尾大不掉 中小企岌岌可危

    由特區政府文化局牽頭主導、博企負責出資及執行的「福隆新街步行區計劃」已經上馬,五一黃金週的確看到遊人如鯽。當然,主打賣碗仔翅的店生意稍好,但因為同質性強,引來惡性競爭;一些旅遊扯不上關係的如電器店,就叫苦連天;亦有不少舖位空置多時;亦有商戶說店面實用空間小,水電設施老舊,整體裝修差更不在話下,別以為在路上擺了幾張桌椅、加一點公共裝置擺設就能起死回生,實在是天荒夜譚。

    在附近經營餐飲的店舖亦不好過,以前通車,不少移居外地或內地的長者旅客都可坐計程車直達食肆門前。現在,要在外頭大馬路下車,徒步走到裡頭,對於行動不便的遊客,只能遠望門而輕嘆了。再者,儘管早上十一時前允許通車,但是,食肆送貨上落的時間通常會在十一點後,換句話說,此舉亦讓送貨成本提高,打擊食肆的日常運作士氣。一直協助居民、商鋪與政府間溝通的福隆區坊眾互助會理事長杜妙玲則認為,該區的商戶都期望該計劃,希望借用博企商業手段增加人流、助消費。

    另一方面,自從實施澳車北上,澳門居民節假日北上消費大行其道,澳門中小企及食肆就更加生意難做,尤其農曆新年過後,陸續有店舖倒閉結業,近期更有人在社交平台上成立澳門店舖執笠關注組,中小企營運狀況引人關注。筆者連續兩個星期六晚上七點多,路經荷蘭園二馬路一家海鮮飯店,眼見一個食客都沒有,反而見到戴著高帽的廚師與服務員坐著打牙骹。中區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認為,不少店舖不敢關店,因為他們向銀行借貸,若倒閉需即刻還款,無奈只能繼續做,「同銀行鬥長命」。這樣就會形成整個消費氛圍缺少熾熱度,存在「你唔買,我唔買」的趨勢,這就加速澳門各界躺平的不良現象。除此之外,疫情期間,許多店主租金收入不理想,疫情過後,一定很想收復失地,企硬不肯減租,連鎖效應,店舖自然要飽受高租金之苦。李卓君指出,現時政府所公布的數據太亮麗,惟社區商戶「個個叫救命」,這是為甚麼?政府應該要思考有關問題。唯一可以解釋的是六大休閒企業數據太好,順帶拉高社區整體經濟,李卓君建議當局應該將六大休閒企業的數據與社區數據分開統計及公布。

    遊客消費購買力大不如前,澳人北上消費削弱澳門中小企食肆的競爭力,特區政府高呼人才,也許,我們真的很需要能扭轉澳門經濟蠟燭兩頭燒危機的人才。至於中小企及食肆,也許只能自求多福,盼早日時來運到。

讓閱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體

 


    每年四月二十三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訂定為「世界閱讀日」,鼓勵全人類從多閱讀從而愛上閱讀,且在閱讀中得以全人發展。為何聯合國要定四月二十三日為「世界閱讀日」呢?事有湊巧,因為這一天是大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西班牙知名作家塞凡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中國南宋理學家朱熹的逝世日。為了緬懷這些在文學閱讀有偉大貢獻的作家,特別選在此日。

    澳門政府推廣閱讀可以說是不遺餘力,今年,就聯同廣州、深圳及香港等城市之公共圖書館合辦以「閱讀愛.愛閱讀」為主題,舉辦粵港澳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藉此結合閱讀和創作比賽,鼓勵兒童及青少年擴闊閱讀領域,深化閱讀層次,並分享閱讀的喜悅與情感,豐富閱歷,開啟知識的大門。筆者愚見,閱讀本是怡情養性的精神活動,卻用比賽來推動,真的荒誕不經。

    閱讀已經成為學校教育一個重點發展項目,從幼稚園開始學習閱讀繪本故事,到小學讀新聞讀小說寫心得;上了中學,就有各種閱讀活動,其中包括許多閱讀比賽,而最為學校著力的當然是為了準備三年一度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測試。近年,澳門十五歲學生在這項國際測試屢獲佳績,尤其在閱讀方面,成績更是一屆比一屆卓越。然而,回到孩子的日常語文課,除了要寫生字,背沒教育意義的詞語解釋,還要在網絡上搜集成語、唐詩及宋詞等文學作品來閱讀。尤其甚者,學校從小學就開始教很多語法及修辭的硬知識,測驗考試中這樣的題目越來越多,還因為要讓孩子做好校外公開考試的準備。問題是,這些艱澀的語法及修辭學習,實在大大打擊孩子喜歡閱讀的意願,值得所有教育持份者好好思考。

澳門學生參與PISA測驗閱讀能力屢獲佳績的反思

    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倡議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Student AssessmentPISA)以十五歲的不同國家地區學生每三年舉行一次能力測試。對上一次是PISA 2018研究結果顯示,全球超過六十萬名中學生參與了測試,在參與的七十九個國家/經濟體中,本澳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項素養中均取得優異成績,名列第三,為澳門參加歷屆測試所取得之最佳成績。查PISA的閱讀素養的評核,都聚焦在處理日常生活和課堂內外的不同文本類型的資訊能力,將閱讀過程劃分為三個閱讀層次:(1)資訊定位、(2)理解、(3)評估和反思。澳門學生在「資訊定位」的平均得分為529;在「理解」的平均得分為529;在「評估和反思」的平均得分為534

    PISA閱讀測驗題目類型很多元,有「連續性文本」,如小說、個人信件等以文字為主的內容;還有「非連續性文本」,如表格、地圖、廣告等。閱讀能力越強的人,理應越有能力從上述文本中蒐集、理解、判斷資訊,並進一步正確統整、詮釋,還能加以反思批判。不過,如果大家認真去閱覽相關的題目,絕大部份都是選擇判斷題,須知道,面對選擇題,操練也許可以增加答對得分,但就不一定能測出學生真的會思考與批判。再者,只有很少問答題,難以測試學生的整體回答能力。

    PISA未來的趨勢,是要將非認知能力如全球素養、創意思考、團隊合作入題。這個方向固然值得肯定,但這種非認知能力高度複雜,能否透過紙筆測驗、有標準答案的方式檢驗出來,真的很讓人懷疑呢?據聞,二○二五年,PISA將加入英語考科,也許很多人不禁要問,為甚麼是加考英語,而非其他語言,譬如中文?明明國際上,已經有很多英語能力的測試,如雅思、托福、多益等,為何PISA還要再測英語?也許,為了應付英文,澳門政府及學校又要大費周章去應對了

看莫言一夕語文教育話,揭穿當前語文教育的不當

    當整個政府團隊及學校當局,都認定澳門學生在閱讀素養的能力非常卓越,為了保持水準及爭取更佳成績,無論是學校及社區,都持續展開了很多閱讀的課程與活動。惟是,當我們聚焦學校的語文教育及閱讀教育,發現應對公開試的繁雜語法與修辭題目,竟成為中小學語文課的指揮棒,以非常有結構有系統但沒人味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實在讓人憂心。到底我們的閱讀教育真的能讓學生喜愛閱讀嗎?缺乏動機學習的語文教育,儘管拿到亮麗的國際測試成績,又能真的讓學生獲益嗎?

    作為中國首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在文學上的成就是顯赫的,他的成功也不是別人能夠複製出來的。其實,莫言並沒有特別的亮麗的文憑,也沒有接受過完整和系統性的語文教育,即是說他從未上過一節語法修辭課,不過,這並沒有影響他在文學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成功後的莫言,也沒有忘記關心語文教育。

    莫言在網上發佈了一篇談語文教育的文章,揭露出當代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弊病,並且還提出了非常貼地實用的建議。莫言認為中學語文課,起碼應該拿出三份之二的時間讓學生閱讀,只要不是反動的、黃色的,學生意願讀甚麼就讓他們讀甚麼,或是進行合理的引導,這樣孩子才能對閱讀自發地產生興趣,這樣學生們才能夠長久地堅持閱讀。對語文的感覺,只能從大量的閱讀中獲得。大量的閱讀,會使得學生能夠增加大量有用的知識,這些知識對於日後的寫作,也有很大的幫助,經常閱讀的學生寫出的作文,肯定會比那些唯讀課本知識,寫出來的東西要好得多。

    我們沒有必要讓中小學生掌握那麼多的邏輯和語法的知識,這些知識完全可以放在大學階段進行學習。因為中小學的學生,對於語言很難形成較好的感覺,因為這些知識,本就枯燥難懂,這樣也使得學生對於語文教育很難產生興趣,自然也就不願意學習。便是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語法和邏輯知識,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作為打底的話,學生們是很難讀懂一篇文章的含義,更別說讀懂很多的文章;而如果連讀懂文章都如此的費勁,就更別說能夠寫出一篇像樣的作文了。

    基本上,我們的孩子在中學的語文課堂學到很多的都是無用的東西,如果說有用,那就是用之於高考,高考完畢,即棄之如敝履。用這麼多的時間,花那樣大的精力,去學一些一次性消費的東西,實在是很不划算。

讓閱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體

    莫言語重心長地說,絕大部分的人,一輩子也可能用不上自己母語的語法,用不上語法也不影響他們正常的說話和寫作。如果把語文比喻成一架鋼琴,那麼,的確需要一些人學設計、學修理、而絕大多數的人,只要學會演奏就行了。

    今天澳門的語文教育,就像莫言說的在訓練學生成為精通設計及修理鋼琴的技工,可惜,偏偏演奏的能力卻沒有好好栽培出來。莫言強調語文教育首要培養學生對文字、文章到文學作品的感覺。打個比方,如果我們要孩子吸收優質的維他命C,給一個可口的奇異果就感覺良好。現實是,父母就貪方便,誤以為去藥房買含多種維他命丸更有益。其實,在實驗室合成的維他命不能整全被人體吸收,甚或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為孩子來說更是索然無味。再舉一個例子,沒有一個籃球教練會把力學、物理學及人體工學的專門知識強行加進訓練課程中。當然,這些專業知識只會用於NBA等高質素及巨大經濟收益的訓練中。

    俗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莫言的建言,就是家長也好,學校也好,社會政府也好,應該推動閱讀,從簡篇閱讀到數以十萬字的經典名著,重點是培養孩子的流暢閱讀力。誠如香港著名教育學者程介明教授引用網絡的解說,閱讀流暢度是指能否快速而準確地認讀及朗讀文字。閱讀是一個文字解碼及理解字義的過程。若兒童對字詞的認讀能達至自動化的程度,將有助他們在閱讀文章時快速理解文字,以掌握到整篇文章的意思。今天,我們很少聽到父母師長與孩子一起閱讀《西遊記》、《三國演義》,又或是當代著名作家的中長篇小說。只要好好讀,用心讀,然後多寫,自然就會練就出好的語文能力來。

緩解工作倦怠有辦法

 


 

    在基督宗教的聖經,上主花了六天時間創造世界,將第七天視作安息日,星期日是一個星期中的第一天。可是,一直在都市生活的人,實在無法接受一週的第一天可以休息,大家都習慣視星期一為一週的第一天,甚至視之為可怕的一天。許多上學及上班朋友都戲謔地稱之謂「藍色星期一」(Blue Monday),更甚的稱之為「週一症候群」(Monday Syndrome),會出現情緒低落、煩躁、沒有活力、注意力不集中等;除了心理上感到焦慮憂外,生理上亦會出現健忘、疲倦、懶惰、頭暈、食慾不振、全身痠痛、失眠等症狀。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工作效率或學習效能。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也發現,星期一除自殺率最高外,腦中風、心肌梗塞突發率的高峰亦是集中在星期一早上。世界衛生組織於二○二二年,決定將工作倦怠burnout視作疾病。

    「週一症候群」背後,顯然就是學業及職業倦怠在作祟。筆者隨意上網搜尋,無論是在本地,抑或是外地,均發現各行各業的調查均呈現倦怠情況非常普遍嚴竣,香港著名棟篤笑專家黃子華曾經說:「一份好工,係要令你不害怕星期一!」同樣的道理,一份好的學業,係要令學生不害怕星期一。本文視學業及職業皆是工作來討論。

 

點解星期一咁可怕

    根據專家說,工作倦怠定義是期望和現實之間拉扯經歷,小學生每天有做不完的功課,有測不完的驗;大人的工作更可怕,還沒有完成手頭的工作,新的工作已經如雪片飛來。目前,澳門大部份學校奉行五天制,可是,週六日還是要忙下週的功課,還要趁有兩天假努力溫習默書測驗。職場朋友,星期一到辦公室,已經有數不盡的電郵要看要回覆,辦公桌上積壓的文件幾尺高,不倦怠就怪啦

    澳門這個以旅遊博彩餐飲為主的不夜城,雖然失業率低至2.7%,可是,經濟不景氣,尤其中小企是重災區,連特首都不得不承認,都說要擴大對勞動者的福利。為了多賺個錢,加班、兼職、通宵工作是等閒事,付出的代價就是休息睡眠嚴重不足,情緒自然不好,家人彼此指罵出氣成為許多家庭的日常。工作加劇倦怠,倦怠損害健康及家人關係,這樣的惡性循環,自然會產生星期一恐懼症,甚至是天天恐懼症啊

    自工業革命以來,工作已經變成換取收益必須付出的勞動,正所謂多勞多得。慢慢,計算員工的收入一般從工時責任來衡量。以銀行為例,早上九點開門,下午五點半停止對外服務,一週工作五天是工時制。可是,五點半後職員還是要埋數」,工時制立刻變成責任制,差一毛錢都要算清楚才可以下班。同樣,政府中高層以下的公務員通常奉行工時制,以上的官員奉行責任制,不管工時制或責任制,做不完的工作,還是要在辦公室,或帶回家做完。教師工作亦如是,儘管他們每週上課節數已比多年前大幅減少,可是,非教學工作仍然佔滿了工時上限,甚至要加班。點解星期一咁可怕?就是我們一直在「工時責任」蠟燭兩頭燒,星期一來到,感覺好像是死期到了。

    一九八一年,時任天主教教宗的若望保祿二世發表了影響全球的「論人的工作」通諭,明確指出「人是工作的主人,不是工作的奴隸。」自此,人們開始醒悟,工作不僅是支付生活所需的手段,更是獲得尊嚴、存在意義與目的途徑。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於二一九年的世界衛生大會(WHA)上首度把「工作倦怠」納入「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並從二二二年一月起生效。工作倦怠的定義是長期處於工作壓力,卻無法成功處理的一種症候群。具體來說,「工作倦怠」有三個特徵:

1.覺得能量耗盡、精疲力竭;2.對工作有消極或憤世嫉俗之感;3.工作能力下降。

  

慈悲倦怠讓整個社會的倦怠文化更惡化

    簡單的二分法,世界上只有兩類人,一類是照顧者,另一類是受照顧者。父母照顧孩子,老師照顧學生,健全人照顧病弱者。可是,隨著少子化及人口老化,助人者不管是無償付出的家人,抑或是有收入的群體,如醫生、護士、教師、社工及心理治療人員等,都出現了極為嚴重的倦怠出現。

    誠如世衛對倦怠的定義,許多助人者或照顧者精力耗盡,照顧的表現日益下滑,又得不到家人及同事的認同,甚至還經常要受到被照顧者的埋怨,日積月累的憤恨爆發,終於演變成人間悲劇,近幾年,港澳兩地,照顧者殺害被照顧者然後自殺,又或者被照顧者不想成為家人的負擔而自殺,這些新聞時有所聞,聞者動容及難過,原來,真正的兇手就是倦怠。

    香港大學日前公佈一項如何改善社工職業過勞研究調查報告,有兩百五十五位社工接受訪問,結果顯示:中等職業過勞比例高達93.0%,中等繼發性創傷壓力比例有80.0%,抑鬱症狀比例有68.0%,慈悲富足感比例只有3.5%。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陳麗雲教授表示社會挑戰大,高危個案多,社工人手不足,持續受壓,容易burnout。我也曾經burnout,徵狀非常明顯,譬如容易煩躁、想哭、抗拒案主、抗拒工作、慈悲疲勞,身心枯乾,好像一根蠟燭兩頭燒,一邊抗拒案主,社工激情消退,另一邊自己身心過勞,情緒反覆。所以,社工燃燒自己,要像燈芯,而非蠟燭。燈芯能夠持續燃亮,不會熄滅,因為不斷添油,滋養自己,強化內在。助人先自助,社工需要關懷自己。我們需要珍惜社工的熱誠,滋養初心,一起守護市民的身心健康。」

    澳門是個以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各行各業的朋友遇上身心靈的困境,都需要社工、心理師、甚至精神科醫生的照料,當中,尤以社工是最前線的助人者。這些助人的專業人士,自己都倦怠,何以照顧其他人呢

 

緩解工作倦怠有辦法

    面對席捲全球澳門亦不能幸免的工作倦怠,從個人到制度,演化成文化生活。受現實種種限制的朋友為己為人應設法緩和倦怠的狀況,從簡單的學習呼吸,多做運動,多放空腦袋給一個人獨處的時刻;與此同時,再忙都要抽時間陪伴家人,既給家人支持,亦從家人得到安慰與力量。當然,有條件就要設法去解決倦怠對身心靈造成的嚴重傷害。過去,我們以為放棄是很衰仔的行為,現在,從要懂得愛護及珍惜自己的角度去看,真的不要勉強自己做遠超越能力所及的工作;同樣,無能力讀名校的學生,家長及孩子自己亦不要勉強。

聽說,AI自動化時代的來臨,起碼有60%可以緩解工作倦怠,非常期待

    終結職業倦怠:工作為何將人榨乾,又該如何建造更優質的生活?一書的作者喬納森.馬萊西克(Jonathan Malesic)說工作不會給人尊嚴、不會形塑品格、不會為人生賦予目的。是我們讓工作有尊嚴、是我們塑造工作的品質、是我們賦予工作在人類生活中的目的。一旦了解這件事,我們就可以減少自己對工作的奉獻、改善勞動條件,以及尊重那些不為薪酬工作的人。」這一段話看起來好像很艱澀,其實就是說,如果我們真心願意改變這種吃人的工作文化,除了減少工作天或上課天外,更應該實際上減少工作量,尤其很多雇主還以為必須填滿工時,才物有所值。多年前,有一個廣告說「你對隻牛好一點,榨出來的牛乳都優質一點。所以,從政府金融、經濟及勞動部門,都應該致力向雇主推廣貴精不貴多、員工的福祉才是老闆致富的根源等工作文化,讓雇主與員工都在雙贏的工作文化裡得益。

    荷蘭、芬蘭、紐西蘭等國家,已逐步把一週工作天數邁向四天制,更重要是工作必須重質勝於重量。工時長、份量多,效率低,不是聰明企業或學校的運作方法。《金融時報》報導,二二一年十一月,擁有四百多名員工的英國非實體銀行Atom Bank,改成一週工作四天,不減薪,還讓員工自由選擇週一或週五休息,實施後初步評估,員工工作表現沒有退步,生產力反而增加,身心健康越來越理想。特區政府正致力羅致各方人才,要留住人才,不僅僅是給予高薪厚職,更應該給予優質的工作條件,包括自由、尊嚴與快樂。

慈悲喜捨社會服務在菩提

 


 

    友人送來文化公所去年底出版的新書,名為慈悲喜捨應用管理與眾生走在一起》。從事管理工作多年,看到如何運用佛學去管理社會服務,更讓筆者嘖嘖稱奇,一口氣把書讀完,獲益匪淺。更有趣的是,書中有兩位主管親自撰文,介紹機構的服務,竟是多年前的結緣好友,可惜已失聯廿載。於是,冒昧致電一試,一說就相認,真是喜出望外。翌日,登門拜訪,獲盛情招待,大開眼界,深深體會到慈悲喜捨的社會服務原來是多麼實在動人。

    菩提禪院建於一九三年,在禪院旁一塊空地,禪院贈予政府,政府興建菩提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由社工局透過設施讓與方式委託菩提禪院管理。禪院秉持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理念,堅持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優質的照顧服務。樓高八層,除八樓是菩提青少年及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外,下面七個樓層主要都為長者服務,其中包括日間的長者活動中心及長者護老院,以失智症患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目前,院方提供院護床位約三百張,長期臥床者約一百八十人,失智症者一百多人,從二一三年十一月開展服務至今,十個寒暑,歷盡艱困,仍無忘初衷。

 

四無量心的逆思維

    佛學的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的崇高理念,逆思維其實就是碰到不同時空給予貼近現實的靈活運用。所以,「慈悲喜捨」的應用管理就是將這些理念融入當下的澳門區情、受眾的需要、客觀的運作條件,從而作出最優質的決策與服務。

    個人或機構每做一項決策,或落實一個計劃,都需要充份考慮成本。過去,我們以為成本就是本錢,如要去看一齣電影,就要花八十元本錢。可是,花了這八十元,同時等於放棄了吃兩次碟頭飯。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薛兆豐說成本不是我為了獲得一個東西,從口袋裡掏出了多少錢,而是我為了獲得這個東西,放棄了的最大代價。換句話說,捨得就是成本的最佳解說,有捨才會有得。

    筆者愚見,沒有捨,何來觀照出慈悲喜」的無量價值。如果菩提禪院沒有捨棄禪院側的空地,何來今天矗立在大家眼前的服務大樓,以及眾多無形卻無價的人本服務呢?如果菩提禪院住持兼理事長釋心慧法師、院方管理層各持己見,今天這塊地仍一片荒蕪;要是與筆者失散二十五年的老朋友,沒有捨棄高薪的公立醫院護士長職位,何來今天做到醫院衛生護理要求的標準,讓長者在衛生、整潔、充滿正能量、無老人體味的自在環境過有尊嚴的晚晴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不是一眾同工捨棄個人成見,就不會呈現上下一心的輝煌成績。最後,也許很多朋友經常到菩提園吃飯,可是,也許我們很少注意菩提的意思,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沒有捨何來悟,沒有如孔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態度,何來會時刻惦記要覺悟;欠缺覺悟的社會服務,不是吃老本,就是官僚僵化,何來得獎無數、稱許見證不絕、不斷精進的社會服務呢總而言之,先有捨才能照見慈悲喜的光輝絢爛。

一切從探訪覺悟成拜訪開始  

    筆者從高中開始,已經很熱心參與義工服務,經常去探訪老人院、兒童院、難民營,甚至為隨時獲收容的難民小朋友展開多元的義務工作。一直以來,探訪」就是理所當然,是有能者對無力者布施的具體表現。多年來,都以為自己發好善心及做好事,內心不經意地潛伏著驕傲歪念。

    拜訪那天,在工作人員的悉心介紹下,才恍然大悟。這棟大樓,每天要接待超過一千人,住院者為數亦不少,當中,大部份都是長者,臥虎藏龍者大有人在。當去到二樓時,看到一大塊展示板,名為長者導師,羅列出多位身穿學士袍的長者,原來,個個來頭不小,如其中一位院友曾經是同善堂的中醫師,每當院方辦開放日、週年慶祝活動,都讓這位院友大顯身手,為其他院友把脈及處方,讓他繼續發光發熱。退一萬步而言,就算是普通人,都有像孔子所言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都有值得謙恭學習的地方。

    前述以捨為本的慈悲喜,就是指當我們從事管理、照護、醫療工作時,如能放下身段,放下個人偏執,放開懷抱,與眾同行,人人都是導師,人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優勢。心懷此態度,才能釋出拜訪的謙卑態度,有謙卑自然讓慈悲喜充份落實到所有服務裡,才能徹底踐行以人為本的管理哲學。

 

與眾不同的慈悲喜捨服務

    佛教不但主張慈悲喜捨,亦主張眾生平等。菩提服務並沒有因為有佛教背境而事事都按照佛禮而為。從人事方面,負責長者服務與青少年及家庭服務的主管都不是佛教徒,甚至是天主教徒,無神論者都可以,充份體現院方用人唯才的善治方針。再者,院裡的長者都有信奉不同宗教信仰,基於眾生平等的理念,在院內都可以邀請不同宗教的服務者參與,包括神父、牧師、道士等,讓每一個長者都能獲得心靈的慰藉,這份心意真是彌足珍貴。

    筆者曾「拜訪」過很多老人中心及老人院舍,不約而同地發現,很多長者一朝到晚都穿著長到及膝蓋下的「口水肩」,予人無精打彩及垂垂老矣的負面觀感,還會發出濃濃的老人體味。可是,菩提服務中心真教人眼前一亮,既沒有看到一位長者穿長條「口水肩」,亦一點所謂老人體味都沒有,這要歸功院方非常英明,懂得誠邀一名從事公立醫院護理工作的專業護士出任總監,按照公立醫院的標準,首要是整個大樓的每一寸都很衛生整潔,每一個長者每天都洗得乾乾淨淨,包括專業的淋浴照護,讓他們在面對拜訪者及院友都能自尊尊人,輕鬆自在。

    給予眾生一切樂,而要一眾失智者與長者都樂在其中,必須使盡渾身解數,創意無窮才能達成使命。面對長者及家屬的諸多投訴,甚至是無理要求,實在很容易消磨工作人員的心志。於是,中心人員想出一個四兩撥千斤的好辦法,就是成立投訴專員,讓他們的精力與意見得到重視;再者,院方不停做績效問卷,無論是可行或不可行,又或是天馬行空的建議,都以公示形式出現,慢慢,投訴變成了改善的力量。

    長者中,尤其是失智長者,需要更多的關心與出奇制勝的方法照顧他們。院裡除了正常醫護及各種治療服務外,還有日光治療、園藝治療、晚晴藝術、玩具研究室、慈悲犬等非常異類的服務,真的要用異軍突起來形容。當我們說教育要因材施教,同樣,面對不同的長者,亦應該致力發展因人而異,恰到好處的貼心服務。

    法師在設計不同樓層的服務時,刻意想家長及青少年同行,故此菩提青少年及家庭綜合服務中心設於頂樓,目的是增強長者與家庭及青少年的聯繫,這個中心的社工及義工經常會到不同樓層作拜訪及義工服務,達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好目的。

    在這個中心,展開多種適合家庭與青少年的服務,特別介紹義工儲服務積分可以使用場地設施,這有助於增強義工的服務動機及參與感。另外,眾多功能室中,有一個特別室,佈置優雅清淨,專為個人靜思之用,非常有價值。

 

筆者的小小建議

    院裡設有「殘疾及跨性別人士洗手間」,實在是踐行眾生平等與慈悲喜捨的一大德政,如果「殘疾」兩字換成「傷健」也許更理想。再者,根據美國國家科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曾發表一份報告顯示,老人的社交隔離與孤獨感會增加其死亡率。因此,荷蘭小鎮代芬特爾(Deventer)一家養老院(Humanitas retirement home),院長西普克斯(Gea Sijpkes)提出學生「陪伴老人」來支付租金計畫,只要平常和院內老人一起用餐、看電視或聊天,或是教老人使用電腦或購物等滿三十小時,就能免費入住宿舍。此舉發現長者們的生活也因為注入新活力,不再孤獨乏味,充滿趣味與歡樂,身心更健康。也許,如果菩提服務中心果真要做好青少年與長者共融共濟的使命,無妨一試荷蘭的善舉。

既是家人又是外人的掙扎圖存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主要服務對象為草根階層的孩子,他們大多缺乏自信,經常抬不起頭來,更難掩其在原生家庭遭遇的坎坷與悲悽,當中,有幾個深受家庭創傷的孩子,其可憐故事多年來仍在我心中縈迴,揮之不去,細想亦很有參考價值。世界著名家庭創傷治療大師窗貝塞爾范德寇醫生Bessel van der Kolk曾經說過創傷源自於該有卻沒有,不該有卻發生的事。」完全道出他們的寫照,明明是一家人,理應給予孩子充裕的愛與溫暖,現實是比外人更陌生,家的殺傷力遠比外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弔詭的是,我們最大的錯失是把最差的脾氣給了最親的家人,卻把耐心和寬容給了外人。

學校霸王原來是個可憐的弱者

    我曾在一所小學教書,第一天上班,好不容易才找到教務處,正在門口張望看看自己的座位在那裡。突然,被身後兩個互毆的學生推倒地下,耀宗就是其中一個。耀宗讀五年級,據教務主任說,他無心向學,經常與同學打架,又常常破壞公物。放學後,原來他無家可歸,本來寄住在舅父家,舅母都無法跟他相處,只好入住宿舍。經多方了解,耀宗身勢可憫,是獨生子,本來與父母同住。父親與一個友人合伙,在街市附近擺了一個賣燒臘的小檔口,生意還不錯。母親在家專心照料耀宗,中午及傍晚都會拿自煮飯菜到檔口給丈夫。豈料,日久與丈夫的拍擋生情,且發生不尋常關係。有一天,耀宗父拿著斬叉燒的刀狠很地砍殺了妻子及拍擋,被判終身監禁。本來性格頗為反叛的耀宗,變本加厲。八十年代中期,既沒有學校輔導,舅父亦無能為力,只好送去寄宿。

    我聽了耀宗這個可憐的故事,雖然很努力去關心他,發現他強裝學校霸王,其實內心非常脆弱。初出茅廬的筆者,以為給予足夠的陪伴與關愛,可以讓他心境平靜下來,讓他懂得與同學好好相處,怎知道事與願違。一年後,筆者轉到別校工作,再沒有見耀宗,聽說他與舅父舉家移民加拿大。

    一別就十幾十個寒暑,幾個星期前,在巴士站遇上回來定居的耀宗舅父,急不及待直問耀宗的近況,得知耀宗在加拿大開了個小餐館,已婚育有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愉快。筆者很好奇問,難道耀宗沒有被父殺母的事件帶來創傷及毫無後遺症嗎舅父說,當然有,可幸,耀宗在遠方,很努力工作,又主動接受心理治療,慢慢學會放下悲痛的過去,勉為其難地撐下去,不可能沒有傷痛,只是午夜夢迴時,偶有撕心裂肺的陣痛罷了

聖誕街童成了快餐店員工

    一個極為寒冷的聖誕假日,我回學校加班,中午在學校附近一家茶餐廳用膳。一個只穿短衫短褲拖鞋的五歲男孩,他叫阿宏,不斷發抖勿走到我面前,說幾天沒吃東西,請求分一點飯給他吃。我幫他點了一碟豬扒飯,他狼吞虎嚥就吃光了。我帶他回家,到家門口,他從口袋裡拿出鑰匙想開門,只是匙孔被蠟燭油灌滿,打不開門,我只好報警求助。很快,警方找到阿宏的同母異父哥哥,兩兄弟入住附近的院舍,亦入讀我任教的學校。可是,這個哥哥就把弟弟視作外人,從不關心,亦不過問。

    阿宏的媽媽沉迷賭博兼吸毒,經常進出戒毒所及監獄。警方好不容易找到他媽媽,可是,為了躲避大耳窿追債,又再次玩失蹤。阿宏雖然個子小,但胃口很大,很多次回到學校,會特意來找我,跟我說在院舍裡吃不飽,我每天為他準備一份早餐。結果,院舍負責人來學校投訴我多管閒事,還理直氣壯說,無論高矮肥瘦,給予院生早餐同等份量,這樣才公平。我無意反駁這樣歪理,繼續暗中供應阿宏早餐,只叮囑他不要給別人知道。

    歲月如梭,阿宏終於初中畢業,他的媽媽亦突然出席畢業典禮,面面相覷,明明是家人,卻感覺上是外人。媽媽看到兒子在台上領取畢業證書後,就瞬間消失,從此人間蒸發。院舍亦借故把阿宏轉校,多年以後,我竟然在台北街頭碰上阿宏,他已經是體育系二年級的學生,還跟我說決志當體育老師,要自食其力,並交換了LINE,可以保持聯絡。

    兩年之後的某天,我收到阿宏的訊息,說已經畢業回澳,在一所中學當體育老師,我欣然祝福他。前幾個星期,我在路上遇到院舍的負責人,主動跟對方說到阿宏的近況,豈料對方說,這完全是阿宏的謊言。據院方跟進了解,阿宏大二下半年已經因為經常缺課去打工被學校開除,回澳後在一家快餐廳當服務員,亦因為經常調到不同的分店而聯絡不上。許多次,我故意在不同時間去那家著名的快餐店看看,是否有機會再遇上阿宏,只可惜緣慳一面。阿宏雖然已經長大,亦可以自食其力,可是,在我心中,阿宏仍然是當年的聖誕街童,有家人但跟外人無分別,更甚,家人比外人更見外,帶給阿宏的創傷又如何才能治癒呢

搣甩頭髮的小女孩

    小敏與父母生活,父親很疼愛她,母親管教很苛刻,小敏個性反叛,經常跟母親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不幸,父親於她讀小五時得癌症逝世。家中只剩下母女兩人,天天過著困獸鬥的苦日子。母親一年後認識了一位巴士司機,正準備改嫁給對方。母親跟小敏說,未來繼父有一個十歲的女兒,不久,大家就會生活在一起。小敏聽到,簡直是晴天霹靂,無法接受。自此,小敏的成績一落千丈,逃學、離家出走,寧願睡公園都不回家。

    有一天,小敏在數學堂發呆,雙手伸進抽屜裡,老師以為她正在玩抽屜裡的東西,不由分說,要小敏站起來,推開桌子,探頭一看,豈料被嚇了大跳,抽屜裡滿是小敏搣甩的頭髮。經學校輔導員跟進,始知道小敏非常焦慮母親改嫁之後日子不好過,懷疑繼父及繼妹是否會好好對自己。無論如何,小敏都不能原諒母親改嫁,無論繼父千方百計想討好小敏,她都拒諸千里之外。最後,小敏跟姨媽移居香港。

    多年之後,小敏已經長大成人回澳,母親亦同繼父分居。小敏當上了一家公司的經理,以為自己已經放下過去,遂搬回家與母親同住。不幸,兩人多年未見,亦沒往來,親人已淪為外人。小敏供養母親,會帶母親上茶樓,一起參加短線旅遊,但就仍然相對無言。

    小敏雖然有一份很不錯亦很忙的管理工作,但就經常感冒,看中醫就說她肝屈,無論吃多少藥,換多少個醫生,依然毫無起色。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小敏,順道一起吃午餐。聽完小敏的故事後,我介紹小敏找社工幫忙。有一天,小敏問我,社工問她可不可以鼓起勇氣放過媽媽她說辦不到。我就問她,你想不想好?她說很想,我就接著說,你放過你媽媽,就等於放過你自己。於是,小敏回家,鼓起前所未有的勇氣,坦誠跟母親盡訴心中情,把積壓多年的憤怨全吐出來。最後,兩母女雙擁而泣。過了幾個星期,我又遇上小敏,她歡天喜地跟我說,她終於跟母親解開多年的心結,學會放過媽媽,亦同時放過一直偏執的自己,病亦不藥而癒了。

既是家人又是外人的悲與喜

    中國人是非常含蓄的民族,長幼有序,大人小孩有淚不輕彈,有心事更不易坦然相告。從幼兒長大的小孩,親子間的身體與心理距離就越來越遠,當身體的接觸伴隨孩子長大亦日益疏離,已經長大成人的青年人,原來還居住著一個脆弱,極待關心、擁抱及肯定的內在小孩。反而,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就越來越高,親子關係就命懸一線於學業,真是岌岌可危。這亦是為何兩岸四地的中國孩子的自殺率高企的家庭因素。

    西方社會早已經發現越多親密依附的孩子,人格更健全,人更快樂成長。

耀宗到了加拿大後,經常飆車,發生連環碰撞事件,險些喪命。心理治療師趁機說出車輛追撞的心理比喻,我們被父母的不當教養之車撞傷,難道我們要傷痛一代接一代的追撞下去。耀宗猛然醒悟,決心成為一個身心靈健全的人。阿宏從小欠缺了與母親相互依附取暖的機會,只好冰封一切創傷,把內在小孩擱在心靈深處,靜待有心人幫他釋放。小敏不想身病繼續折騰她,尚且,看到年邁的母親半生牛馬,實在應盡一點孝心,才決心把多年的外人關係重構成家人關係。     

當高分遇上低能時

 

         四月十六日立法會舉行答問大會,行政長官率領主要官員列席,回答議員提問,賀一誠提到人才引進計劃實施時表示,去年八月至今年四月,人才引進計劃共收到一千多名合資格人士申請;當中,有院士、金牌運動員等等,這是第一階段的人才引入。人才引進計劃將在五月落實第二階段,對象是在澳就讀的非本地高校畢業生,並非全部三萬六千多名外地生都可以,暫定涉廿個學系學科,若他們成績達到「較高標準」,即學業成績平均績點(GPA)最少達三點六分或以上的嚴格標準,即「科科都要有九十分以上」,且希望留下來發展,政府歡迎他們,並透露這批合資格人士多極不到二百人。賀一誠補充,一些非本地學生在澳修讀學士甚至碩士,已有四至六年的感情,他們希望留下來,政府也歡迎他們。他又相信,非本地畢業生可以留澳發展的政策落實後,校園的學習、競爭氣氛將會提升。

「科科都要有九十分以上」就是人才嗎?

    從最簡易的邏輯推論,高分與能力有四個組合,一是高分又高能,這個也許是很多家長、教育者、職場老闆,甚至政府對人才的理想預期。平情而論,既高分又高能是存在的,亦衷心盼望特區政府如願以償。現實是人們常常會有誤解,是把學業成功和事業及人生成功畫上等號,或者硬要將兩者建立必然的因果關係。實際上,學校教育存在諸多局限,科科拿到九十分以上的學生,不等於有創新解難的能力及領導能力,更遑論社會關懷及道德操守;甚而,連基本的同理心、意志力和自我了解都不足。有研究指出,高分高能的學生,很可能自視甚高,只會交既聰明又努力的朋友,很容易把自己限制在現有的、固定的朋友圈中,嚴重縮窄將來的事業發展空間。這種現象尤起終日只顧讀書、上網找資料的留學生非常普遍。人要想獲得更多的社會經驗和閱歷,就要接觸不同的人,了解他人的想法、生活方式和生活軌跡,融會貫通入自己的生命,將來才有重大的成就與貢獻。當一個人被認定為既聰明又努力之後,他也會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覺得接下來成功是理所當然的,而一旦遭遇挫折,他就會認為社會對自己不公。在發展的早期,那些既聰明又努力的人,收穫和付出通常是成正比的,但後來卻可能不再成正比。

     二是高分低能,即是一般說的書呆子,只會專注讀書,是很會考試的高手,但是,就無法學以致用。為甚麼在世上有那麼多高分低能的人?這其實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傳統教育是一個考背默寫的過程,讀一百本書然後寫一百篇走過場的心得,比不上把一本書讀上一百次,然後寫出一篇匠心獨運,展現個人才華風格的心得。很多年前,德斯丁荷夫曼主演,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手足情未了》(Rain Man),主角是個有社交及表達障礙的人,但就過目不忘,但卻失去了對於事件和事件之間的串連能力。

    三是低分低能,這是傳統教育的失敗者,甚至被我們捨棄的一群。除非這群學生是智能不足,又或是有先天的身心學習障礙,筆者總認為低分低能是教育的不足,他們的潛能未得到恰當的開發,許多歷史名人,也曾被錯判低分地能。

    四是低分高能,即是說,這一群人很有能力,只是傳統填鴨式教育制度的失敗者,但無阻於他們長大以後成就顯嚇。讀書識字有先天上的條件限制,有一種人很聰明,卻識字很慢,甚至不能辨識字;閱讀時眼睛會跳行,也有寫字上的困難,這就是「失讀症」(dyslexia)。曾經領導英國打敗德國的戰時首相邱吉爾就得了「失讀症」。讀小學總是遲到,又經常忘帶課本作業,被評為有語言障礙, 學業成績總是倒數第一名,唯獨他很喜歡英語。雖然如此,老師們對邱吉爾的評價是「只有英文程度好、腦袋卻不靈光的學生」。沒想到,他的成就對後世有深遠的正面影響,他亦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所見所聞寫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巨著。

    愛因斯坦三歲時還不會講話,學習遲緩又不愛與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要是他活在今天的澳門,連一所稍好的幼稚園都考不上。他小學到中學學業都很一般。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曾經公開罵他:「你長大後肯定不會成器。」沒想到,大器晚成的愛因斯坦,被譽為聰明絕頂,其成就無人能及。

    教育科學已論證knowing that(知其然)和knowing how(知其所以然)的差別。我們必須區分出讀書能力(考試力),和獲得知識的能力(學習力)。因為前者僅是評量後者的方式之一,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方式。

比九十分以上更重要的能力,才能成為人才

    純粹以平均學分績點(GPA)須至少達到三點六分以上,未免過於粗疏。再者,特區政府不是常常把本地居民優先,外勞只是補充掛在嘴邊嗎?所以,理應先保障本地大學生的人才權利。不久前,李振宇議員不是說過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竟是失業的大軍,竟高達49.5%,更要多給本地學生納入人才機制的會。

    無疑,分數是一個很客觀具參考價值的人才指標,惟是,也許比九十分以上更重要的能力,就未見特首在答問大會有所闡述。一般國家地區考量人才都會從多個方面著手,主要還是道德操守及能力素養為主,人才通常有以下特質

1.他們有天賦好奇與後天好學就如達爾文及邱吉爾,他們並沒有卓越的成績,可是,達爾文就寧願故意犯規,被老師罰離教室,然後歡天喜地蹲在地上觀察昆蟲的動態;又如邱吉爾上課總是聽不明白老師講甚麼,但對英語情有獨鍾,從對文字的好奇,然後埋首閱讀及創作優美的文學作品,最終於一九五三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一書取得諾貝爾文學獎。

2.除了學習成績以外,更要有多元化的成功經驗:人才既要專業能力,亦要通識能力,而通識能力皆來自正式課堂以外的生活歷練。近年,許多大學的錄取要求除了分數高以外,更重視學生的義務工作、興趣能力及生活經歷。人才一旦擔當要職,要解決的問題,肯定書本找不到標準答案,分分鐘生活歷練就提供豐富的靈感,遇問題就能迅速解決。

3.從不疑處存疑,不盲從規則及權威特區政府羅致人才而不是奴才,就必須欣賞人才的懷疑、不盲從規則,不輕易順應權威的素養,才能真正發揮人才的作用。通常,政府是個官僚體制,層壓式權威管理,最初的人才可能被這種體制消磨心志與才華,最後為了穩住鐵飯碗被逼自廢武功。所以,政府吸納人才豈可以又要馬兒好,又要馬而奴性好呢

4.性格外向活潑,善於人際,有賦權與領導能力通常,高分的學生會過於專注讀書而忽視人際關係的經營,性格亦較內向。相反,成績未如理想的學生,反而多了時間空間去經營人際,練就領導能力。筆者有一個學生,科科低空飛過,多次問他,為何如此聰明,卻不用功讀書,得來的回答是,及格升班就好,要預留更多時間去建立人際關係及學更的才能。多年以後的今天,他已經是商界翹楚,且熱心參與公共事務,成就非凡,絕對是人才。

5.無懼失敗挫折,眼光遠大,能力到位:今天的大學生從小在溫室長大,生活過於舒適。可是,人才往往要負責處理複雜艱難的工作,少一點堅強意志韌力都不可。所以,人才必須有承受挫敗的能力。與此同時,人才通常都要負責中長期規劃,必須要有遠大的眼光,但又不可眼高手低,要有制定恰當的計劃與執行能力。

6.如果是公務人才,廉潔知足更為重要:通常,只有高分高能但心術不正的所謂人才犯下讓社會非常側目的案件。公務人員必須才德兼備,嚴格來說,是先德後才。如果政府羅致的人才只著眼高分,而不顧是否低能,更忽視品德操守,將嚴重損害公務體制的誠信聲譽及公務效益。也許,廉潔知足不亞於分數在九十分以上。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