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月二十三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訂定為「世界閱讀日」,鼓勵全人類從多閱讀從而愛上閱讀,且在閱讀中得以全人發展。為何聯合國要定四月二十三日為「世界閱讀日」呢?事有湊巧,因為這一天是大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西班牙知名作家塞凡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中國南宋理學家朱熹的逝世日。為了緬懷這些在文學閱讀有偉大貢獻的作家,特別選在此日。
澳門政府推廣閱讀可以說是不遺餘力,今年,就聯同廣州、深圳及香港等城市之公共圖書館合辦以「閱讀愛.愛閱讀」為主題,舉辦粵港澳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藉此結合閱讀和創作比賽,鼓勵兒童及青少年擴闊閱讀領域,深化閱讀層次,並分享閱讀的喜悅與情感,豐富閱歷,開啟知識的大門。筆者愚見,閱讀本是怡情養性的精神活動,卻用比賽來推動,真的荒誕不經。
閱讀已經成為學校教育一個重點發展項目,從幼稚園開始學習閱讀繪本故事,到小學讀新聞讀小說寫心得;上了中學,就有各種閱讀活動,其中包括許多閱讀比賽,而最為學校著力的當然是為了準備三年一度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測試。近年,澳門十五歲學生在這項國際測試屢獲佳績,尤其在閱讀方面,成績更是一屆比一屆卓越。然而,回到孩子的日常語文課,除了要寫生字,背沒教育意義的詞語解釋,還要在網絡上搜集成語、唐詩及宋詞等文學作品來閱讀。尤其甚者,學校從小學就開始教很多語法及修辭的硬知識,測驗考試中這樣的題目越來越多,還因為要讓孩子做好校外公開考試的準備。問題是,這些艱澀的語法及修辭學習,實在大大打擊孩子喜歡閱讀的意願,值得所有教育持份者好好思考。
澳門學生參與PISA測驗閱讀能力屢獲佳績的反思
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倡議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Student Assessment,PISA)以十五歲的不同國家地區學生每三年舉行一次能力測試。對上一次是PISA 2018研究結果顯示,全球超過六十萬名中學生參與了測試,在參與的七十九個國家/經濟體中,本澳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項素養中均取得優異成績,名列第三,為澳門參加歷屆測試所取得之最佳成績。查PISA的閱讀素養的評核,都聚焦在處理日常生活和課堂內外的不同文本類型的資訊能力,將閱讀過程劃分為三個閱讀層次:(1)資訊定位、(2)理解、(3)評估和反思。澳門學生在「資訊定位」的平均得分為529;在「理解」的平均得分為529;在「評估和反思」的平均得分為534。
PISA閱讀測驗題目類型很多元,有「連續性文本」,如小說、個人信件等以文字為主的內容;還有「非連續性文本」,如表格、地圖、廣告等。閱讀能力越強的人,理應越有能力從上述文本中蒐集、理解、判斷資訊,並進一步正確統整、詮釋,還能加以反思批判。不過,如果大家認真去閱覽相關的題目,絕大部份都是選擇判斷題,須知道,面對選擇題,操練也許可以增加答對得分,但就不一定能測出學生真的會思考與批判。再者,只有很少問答題,難以測試學生的整體回答能力。
PISA未來的趨勢,是要將非認知能力如全球素養、創意思考、團隊合作入題。這個方向固然值得肯定,但這種非認知能力高度複雜,能否透過紙筆測驗、有標準答案的方式檢驗出來,真的很讓人懷疑呢?據聞,二○二五年,PISA將加入英語考科,也許很多人不禁要問,為甚麼是加考英語,而非其他語言,譬如中文?明明國際上,已經有很多英語能力的測試,如雅思、托福、多益等,為何PISA還要再測英語?也許,為了應付英文,澳門政府及學校又要大費周章去應對了!
看莫言一夕語文教育話,揭穿當前語文教育的不當
當整個政府團隊及學校當局,都認定澳門學生在閱讀素養的能力非常卓越,為了保持水準及爭取更佳成績,無論是學校及社區,都持續展開了很多閱讀的課程與活動。惟是,當我們聚焦學校的語文教育及閱讀教育,發現應對公開試的繁雜語法與修辭題目,竟成為中小學語文課的指揮棒,以非常有結構有系統但沒人味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實在讓人憂心。到底我們的閱讀教育真的能讓學生喜愛閱讀嗎?缺乏動機學習的語文教育,儘管拿到亮麗的國際測試成績,又能真的讓學生獲益嗎?
作為中國首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在文學上的成就是顯赫的,他的成功也不是別人能夠複製出來的。其實,莫言並沒有特別的亮麗的文憑,也沒有接受過完整和系統性的語文教育,即是說他從未上過一節語法修辭課,不過,這並沒有影響他在文學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成功後的莫言,也沒有忘記關心語文教育。
莫言在網上發佈了一篇談語文教育的文章,揭露出當代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弊病,並且還提出了非常貼地實用的建議。莫言認為中學語文課,起碼應該拿出三份之二的時間讓學生閱讀,只要不是反動的、黃色的,學生意願讀甚麼就讓他們讀甚麼,或是進行合理的引導,這樣孩子才能對閱讀自發地產生興趣,這樣學生們才能夠長久地堅持閱讀。對語文的感覺,只能從大量的閱讀中獲得。大量的閱讀,會使得學生能夠增加大量有用的知識,這些知識對於日後的寫作,也有很大的幫助,經常閱讀的學生寫出的作文,肯定會比那些唯讀課本知識,寫出來的東西要好得多。
我們沒有必要讓中小學生掌握那麼多的邏輯和語法的知識,這些知識完全可以放在大學階段進行學習。因為中小學的學生,對於語言很難形成較好的感覺,因為這些知識,本就枯燥難懂,這樣也使得學生對於語文教育很難產生興趣,自然也就不願意學習。便是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語法和邏輯知識,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作為打底的話,學生們是很難讀懂一篇文章的含義,更別說讀懂很多的文章;而如果連讀懂文章都如此的費勁,就更別說能夠寫出一篇像樣的作文了。
基本上,我們的孩子在中學的語文課堂學到很多的都是無用的東西,如果說有用,那就是用之於高考,高考完畢,即棄之如敝履。用這麼多的時間,花那樣大的精力,去學一些一次性消費的東西,實在是很不划算。
讓閱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體
莫言語重心長地說,絕大部分的人,一輩子也可能用不上自己母語的語法,用不上語法也不影響他們正常的說話和寫作。如果把語文比喻成一架鋼琴,那麼,的確需要一些人學設計、學修理、而絕大多數的人,只要學會演奏就行了。
今天澳門的語文教育,就像莫言說的在訓練學生成為精通設計及修理鋼琴的技工,可惜,偏偏演奏的能力卻沒有好好栽培出來。莫言強調語文教育首要培養學生對文字、文章到文學作品的感覺。打個比方,如果我們要孩子吸收優質的維他命C,給一個可口的奇異果就感覺良好。現實是,父母就貪方便,誤以為去藥房買含多種維他命丸更有益。其實,在實驗室合成的維他命不能整全被人體吸收,甚或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為孩子來說更是索然無味。再舉一個例子,沒有一個籃球教練會把力學、物理學及人體工學的專門知識強行加進訓練課程中。當然,這些專業知識只會用於NBA等高質素及巨大經濟收益的訓練中。
俗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莫言的建言,就是家長也好,學校也好,社會政府也好,應該推動閱讀,從簡篇閱讀到數以十萬字的經典名著,重點是培養孩子的流暢閱讀力。誠如香港著名教育學者程介明教授引用網絡的解說,閱讀流暢度是指能否快速而準確地認讀及朗讀文字。閱讀是一個文字解碼及理解字義的過程。若兒童對字詞的認讀能達至自動化的程度,將有助他們在閱讀文章時快速理解文字,以掌握到整篇文章的意思。今天,我們很少聽到父母師長與孩子一起閱讀《西遊記》、《三國演義》,又或是當代著名作家的中長篇小說。只要好好讀,用心讀,然後多寫,自然就會練就出好的語文能力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