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 星期日

比盲人摸象更碎片化的後真相時代

 


 

    大家細細個都聽過《盲人摸象》的故事,有人摸到象鼻,有人摸到象腳,總以為摸到的就是象的全部。時代變得很急遽,今天,我們已經進入很碎片化的後真相時代,要知道真相的全貌看似已經不太可能,這個全球化的現象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真的要好好探討。

    《盲人摸象》的爭議會出現我們常說的羅生門,就是不知道真相,慢慢,我們又配上一個新的詞彙,就是「後真相時代」。同樣的道理告訴我們,每個當事人說法都不同,是因為他們都會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想要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

 

由電影《源生罪》看後真相時代

    剛上映完不太久的電影《封神》,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臺詞說,馬看到甚麼是人決定的。電影裡,紂王給戰馬戴上眼罩,戰馬便無懼烈火一往無前。同樣,到底誰是始作俑者,引導著我們去看後真相時代呢

       由一齣仍在戲院上映的港產電影《源生罪》也許能看出一點端倪。故事講述妹妹樊雪兒回港實習,但因為城中發生一宗連環殺人案,勾起她對母親當年突然病逝疑幻似真的回憶。任達華飾同父異母的哥哥樊博權,是個心理學教授,擅長催眠,亦嘗試幫妹妹重整及喚醒記憶,但總是不想妹妹記得當年的事;二哥樊承天及契哥柳聶民老是勸妹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越是如此,妹妹更心切想知道真相,到底母親是病死還是他殺,如果是他殺,兇手是家人還是外人呢妹妹一直認為幾個哥哥都在刻意隱瞞不為人知的秘密。 沒想到,最後真相揭露出來,真正的兇手就是自己,頓時,整個人都崩潰了。

      這齣電影點出後真相的諷刺與荒謬。一是真相永遠與自己有關,別以為總可以與真相保持距離,甚至置身事外。二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時未必是壞事。我們不是要大家放棄求真的精神,而是後真相時代,真相越來越撲朔迷離,甚至最終都找不到。美國已故總統金迺迪被行刺死,負責調查的「華倫委員會」(Warren Commission)認定是前陸戰隊神槍手歐斯華(Lee Harvey Oswald)單獨犯案。到了二○二二年十二月,新一批檔案共有一萬三千多份文件,總計約五百萬頁的檔案,但都未水落石出,誰是真兇仍然是個封塵的謎。

 

後真相時代的基本特徵

    「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這個詞由來已久,不過,一向不按牌理出牌的美國大亨特朗普參選美國總統而又意外當選後,竟然再次在西方社會炒得火熱,已收入二一六年度的牛津字典內。「後真相時代」意指民眾已厭倦憑真知灼見去理解真相,再不依賴理性的思考,而是憑主觀直覺的感情去做側面的感知。換句話說,真相再不是真實面貌的同義詞,真相只是從個人感覺出發,把符合自己個人目的和利益視作真相。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真相似乎變得越來越難以捉摸。然而,在這碎片化的資訊汪洋中,總有一些勇敢的人們,如記者、作家、政治家及科學家等,他們努力挖掘事實,努力為世人還原真相。要努力找出真相,也許先認識後真相時代的基本特徵。

1.碎片化信息氾濫

    後真相時代,人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資訊,這些資訊來自各種管道,如社交媒體、新聞網站等,有真有假,真的無從判斷。然而,這些資訊往往是碎片化的,缺乏完整的背景和上下文。這使得我們在面對這些資訊時,很難判斷其真實性。如近月,本地發生了很多自殺案,從小學生在學校企跳到網絡上真的有跳樓的片不斷流出。當人人都有手機,人人都是記者,只拍下當前吸睛的嚇人片段,不假思索就放上網,前因後果皆不管,衝流量至上,碎片化只會更氾濫成災。

2.情感化表達成為主流

    這個時代,政府保安部門控制一切,就如自殺的案件,都由政府來管控,是否通知傳媒做詳實的報導,就算傳媒得知,亦在政府呼籲傳媒說好故事,傳媒亦深諳自我審查之道,於是,公眾的知情空間就被管控。理性的知情權受到限制,感性的表達方式成為抒發情緒的出口。許多人在表達觀點時,更注重自己的情感體驗,而非客觀事實。這種現象導致了輿論的撕裂,從家居日常到政治立場都逐漸形成,使得人們更容易陷入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能否作到我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就很見人見智了,當然亦要看澳門人的公民素養啦

3.謠言與假新聞橫行

    由於資訊來源的多樣性和碎片化,政府及傳媒的不當表現,加劇了後真相時代成為了謠言和假新聞的溫床。這些虛假資訊通過網路迅速傳播,給人們的認知帶來極大困擾,到底誰是誰非,誰真誰假,真是莫衷一是。雖然,政府高喊傳媒仍然有高度的新聞自由,可是,實況如何,又是一個後真相爭議熱話了。古希臘政治家迪摩西尼Demosthenes曾說:「沒有甚麼事比自欺更容易了,因為人總相信自己所希望的。」

 

後真相時代的五個面相

    羅馬哲學家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曾經說過:「但凡我們所聽,只是觀點,而非事實。但凡我們所見,只是視角,而非真相。」百餘年前,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亦曾說「當真相還在穿鞋時,謊言已走遍半個世界。」這兩句名言,暗諷政客、偽學者專家、偏執狂名嘴、甚至尋常百姓都刻意或非刻意地透過「競爭性真相」,試圖帶風向,引導大眾認同只有透過競爭報導,才會知曉全部真相,其實,內裡含包裹著糖衣的謊言。概括後真相時代,可以粗略分為下列五個不同面相:

1.全部真相:偵探片為何永遠都受歡迎,因為總能滿足觀眾欲知全部真相的心理。兒時看的粵語長片,總會在結局是由主角說真相終於水落石出的話,然後觀眾就心滿意足離開電影院。可是,世事有簡單,但更多是千絲萬縷,錯綜複雜,難以解開真相的全貌。但是,作為家長、教師、記者、甚至善治政府,都應該時刻懷抱著追求全部真相的態度去拆解真相。

2.部分真相由於一般情況下,我們都無從得知全部真相,人人只知部份真相,於是,就出現「競爭性真相」的局面,電視的爆料節目如東張西望為何是長壽節目,皆因為不斷透過「競爭性真相」,今天的報導又比昨天更邁向真相,這個傳媒看似財雄勢大,比較有資源,自然更具競爭力,順理成章其報導更予人逼近真相的觀感。

3.主觀真相:人人心底下都有一把尺,但人人又很容易被人影響。所以,主觀真相輔以動聽的說詞,就非常有賣點。有了賣點,人們對於真假對錯,就會拋諸腦後。如中國去年的GDP5.2%的增長,可是,股市又一直下滑。到底,中國的經濟真相是甚麼,星斗市民無從知曉,就形成人人設定一個主觀真相好了。

4.人為真相:俗語說加鹽加醋,添煩添亂,唯恐天下不亂,越亂越容易產生紛歧,又紛歧就更容易管治。於是,人為真相不知不覺間就取代了真正的真相事實。如逆思維Think Again)的作者就在真實的實驗裡,告訴我們溫水煮蛙與平常的認知剛好相反。

5.未知真相就是因為許多真相仍然殘存未知,而且可能這未知的部份會扭轉整個真相,所以,才有如此多的《盲人摸象》、羅生門」及「後真相」爭議出現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辨別真偽

    人類天生好奇,欲知真相的全貌;人類的歷史發展,總以為真相能帶來文明進步,甚至幸福快樂。可是,事與願違,後真相時代,只好練就應對的能力,其中首要是懂得多角度獲取資訊,儘量從多個角度去瞭解。然後,要好好核實權威資訊來源及判斷其可信度,作為我們判斷事實的依據。再來是要保持獨立思考,學會批判性思維,分析其合理性和可靠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找到近似的真相。

    總之,在後真相時代,我們需要更加謹慎地對待資訊,努力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面對後真相時代,不必通通都識,但要懂得通情達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