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PPP )調整後,盧森堡以14.37萬美元的人均GDP排名第一;澳門以13.41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
港澳心理衞生會與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於今年四至七月進行了「澳門精神健康調查2024」,並於十月五日發佈該調查結果。該調查中的1500名受訪者,憂鬱症和焦慮症中至高度的風險分別達到27%和19%,年輕群組(18至24歲)及34歲以上受訪者的中至高度憂鬱症比例高出19%,焦慮方面,年輕群組高出約1成。
根據衛生局澳門自殺死亡監測結果顯示,本澳2024年第二季錄得9男13女共22宗自殺死亡個案,年齡介乎12至76歲;自殺死亡個案數與上季相同,較2023年同期減少2宗。今季22宗個案中澳門居民有19宗(佔86.4%),非本澳居民有3宗(佔13.6%)。根據資料分析,本季自殺死亡的原因主要與精神病、賭博或財政問題有關。今年上半年的本澳的心理及精神健康問題雖然與去年持平,不過,十月初發佈的「澳門精神健康調查 2024」調查結果中指出的情況,為本澳亮起了紅燈。
也許,本澳在物質生活的確很富裕,但是,精神生活卻非常匱乏。從澳門市民的生活低質及教育劣質可以斷言,為何澳門各個年齡層的市民精神健康真的亮起紅燈,自殺率亦不斷攀升,印證人只有自覺生命無價值感,甚至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又累人累物,才會自尋末路。一天,主持教育的官員及辦學者,未曾覺悟當前的社會問題根源自學校的生命教育失誤,一天,澳門青少年還會被折磨受苦。
香港生命教育時數削減看生命價值感跌至新低
香港嶺南大學發布的學生快樂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生命價值感跌至多年新低,由2016至2017年度的7.27跌至2023至2024年度的6.74。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及經濟系兼任教授何濼生表示,反映學校推動「愛、智、毅、行」活動頻密度的生命教育指數全面下跌,由上年度的3.92跌至今年度的3.65。他續稱,校園欺凌明顯加劇,沒有受到欺凌指數跌2.75%。小五和小六更分別下跌5.21%和4.02%。當中約四分一人在過去一年曾受欺凌,包括言語和肢體欺凌。雖然肢體欺凌沒有言語欺凌那麼普遍,但絕不能輕視語言欺凌帶來的傷害,因為後者更可能削弱生命價值感。
調查亦發現,學生年級愈高,他們對於「活在世上很有價值」的認同感愈低,中五學生最低只有5.92分;而低年級的認同感減幅亦明顯,小四學生由去年7.63分,跌至7.34分,跌幅達3.81%。至於本年度「學童快樂指數」由去年6.62分(10分為最快樂),微升至6.75分;年級愈高,快樂指數亦愈低,其中小四級為7.26分,中五級則只有5.96分。
何濼生教授相信,學校生命教育指數下跌與殺校潮有關,在殺校風險頻升的情況下,學校傾向催谷成績,投放在生命教育的時數相對少,認為學校風氣及氛圍令學生感壓力。現時,香港生命教育課程並沒有納入中小學課程指引,靠老師「自動自覺」安排,但在升學主義及功利主義風行的香港社會,又有多少學校願意挪出更多課時及課外活動花在生命教育上呢?面對學生自殺,憂鬱症嚴重的情況下,教育界建議提出為生命教育訂立課程時數,香港政府仍然執迷不悟,還透過反駁隊指出,純粹以課時多寡或學校是否設立獨立生命教育課程而判斷價值觀教育的推行成效並不合適。如此回應,跟學生有性衝動時,叫學生去打羽毛球一樣離地。
港澳兩地的中小學教育皆奉行傳統學科菁英教育,學校的本質功能是幫助孩子「適應」社會,實質異化成「篩選」,汰弱留強。眾生皆平等,用專業醫學的角度分析,無論是聖徒還是惡魔,他們的五臟六腑都一樣,都有同等的生存權利。唯是,現實的學校教育,種種優越的資源總落在英才身上,後進生只是陪襯。種種公開考試都不必考生命教育,自然在學校就被編列成閒科,閒科自然由閒人來教,怎會得到優質的教育效果。
無論成績優劣的學生,總會感受不到生命價值的對他們的生活品質提升,面對生活的難題,這一大堆過時且學術味濃厚的硬知識完全無助。到最後,苦無出路,也自只好尋死。去年,震驚香港的賣座電影《年少日記》中,雖然引發了一陣的漣漪效應,可是,未幾,還是故態復萌。
借鏡先進國家的生命教育
先進國家中小學的生命教育近年逐漸受到重視,這與全球化、科技進步及社會快速變遷等因素有密切關聯。面對現代社會中多元的價值觀與複雜的生活環境,生命教育成為學生心智成長、品德塑造以及生活技能的重要一環。生命教育重視個人生命意義、價值選擇及生命態度的教育方式。它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培養,更強調個人在面對生命挑戰、困境時的價值判斷、情緒管理及道德選擇。
生命教育的核心的首要目標在於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從而珍惜自己與他人的生命;促進學生對他人感受與需求的理解,提升社會責任感;協助學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做出符合倫理與道德的價值選擇;增強學生面對壓力、挫折時的心理韌性,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日本是亞洲最早引入生命教育的國家。1990年代初期,日本經歷學生自殺率上升、校園暴力等,引發了對學生生命教育的深思。1997年,日本教育部門開始推動生命教育,在中小學的道德教育課程中融入了關於尊重生命、克服困難及生命價值選擇的內容。學校還通過自然體驗活動、社會服務等課程,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生命的寶貴。美國的生命教育(Life Skills Education)強調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SEL課程聚焦五大核心能力:自我認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係技能及負責任的決策,通過這些課程幫助學生學會處理人際衝突、面對壓力及保持心理健康。SEL課程不僅僅針對學生,也涉及教師培訓及家長參與,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環境。芬蘭是生命教育先驅國家,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個人興趣的發展,生命教育被納入了正式的綜合科學與社會教育課程。這些課程強調學生的生活技能培養,如時間管理、情緒控制及危機處理、強調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並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我價值,珍視他人。德國在中小學中推行的「人格發展教育」,教育法規定,學校有責任培養學生的公民素質及社會責任感,許多學校通過哲學、倫理學課程讓學生探討人生的意義、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並引導學生對生命、道德、倫理問題進行深刻思考。當然,少不了法國的哲學教育,2023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的論述題之一,就是幸福是否歸屬於理性?
再者,先進國家的生命教育不是僅限於單一課程,還與其他學科進行跨學科整合。將生命教育融入科學、社會學、語言藝術等科目中,使學生能夠在不同的學習背景下探索生命的意義。例如,科學課程可以討論醫學倫理、生命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語文課可以透過文學作品,讓學生思考生命的多樣性及困境中的生命價值。
生命教育納入《課框》刻不容緩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十月十日訂為「世界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希望喚起不同人士對精神健康的關注。政府也好,學校也好,家庭也好,無不把培養健康孩子為首要任務掛在嘴邊。試看已經修改的第14/2024號行政法規《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裡有關體育與健康,原來只是每週體育堂不得少於七十分鐘。
真正的健康是認識生命,如何讓生命往更健康、更富韌性、與更具抗逆的能力。隨著AI的日漸普及,許多學校的古老學科已經可以縮減課時,而且可以透過線上自學。生命教育不應只是一門所謂滲透在各科、可有可無的閒科。針對當前青少年的心智脆弱,生命價值感低下,生命教育有必要被列為主科,而且要測驗考試,當然不是死記硬背的評核,而是引入多元實作評量,還要如法國哲學考試般引入申論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