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長期看手機小心變「爆谷腦」

 


    無論你在車站等巴士,又或在車廂等落車,不管大人小孩,幾乎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低頭看手機。現代人只要稍有一點片刻,就會滑動手機,甚至成癮。根據國外科技網站《Electronicshub》最新統計指出,列出全球四十五個國家民眾在手機、電腦、平板等產品上的「螢幕使用時間」,各國平均使用時數是六小時三十七分鐘。換言知,一天二十四小時,現代人只花六個半小時睡覺,花八到十小時上學上班,剩下一兩個小時就是在路上或是在廁所裡。即是說,現代都市人花了跟睡眠同等的時間去看手機。

    翻閱《澳門居民互聯網使用趨勢報告2023》,發現用手機上網的年齡竟然低至只有六歲,最年長去到八十四歲。澳門居民的上網率非常驚人,平均達91%,換句話說,市民一開手機,不是打電話,而是查看訊息,又或是上網。二二二年的澳門網民平均每天上網四個半小時,不過,研究發現上網時間逐年遞升。所以,我們已經變成「爆谷腦」都不知道。「爆谷腦」會引發認知過載的擔憂,由於不斷的資訊刺激,注意力持續時間縮短,專注力受損,進而影響大腦的功能。

認識新的心理現象——爆谷腦(Popcorn Brain

    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隨著社交媒體、短視頻平台、即時通訊應用等數字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們在手機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新的心理現象——「爆谷腦」。用這個超級形象化的詞彙用來描述人們因為長期過度使用手機和數字媒體而出現的注意力分散、耐心減弱和信息處理能力下降等問題,也許最貼切不過了。

    「爆谷腦」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討論中,用來形容人們因為過度依賴數字科技而產生的腦部變化。這一現象的命名靈感來自於將粟米粒製成爆谷的特性,如輕快、短暫、充滿刺激、以小變大、鬆脆容易咀嚼。患上了爆谷腦的人往往被一系列快節奏的資訊刺激所吸引,例如社交媒體上的短視頻、彈出通知以及不斷更新的新聞動態,這些刺激使大腦處於高頻率的興奮狀態,但卻難以專注於單一任務或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長期接觸這種高頻次、低深度的信息刺激,會改變大腦的神經迴路。大腦中負責集中注意力、記憶和情感處理的部分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前額葉皮層和海馬體的功能。這導致人們越來越難以長時間專注於一項任務,情感的反應也更加短暫和膚淺。同時,爆谷腦還表現為對即時反饋的過度依賴,缺乏耐心,無法忍受延遲的滿足感。

    現代都市人為何容易陷入「爆谷腦」的陷阱,最明顯的是數碼科技的設計心理學。手機應用程序和社交媒體平台往往設計得極具吸引力,這背後是設計心理學的應用,旨在讓用戶長時間停留在平台上。無論是短視頻、即時消息推送,還是無限滾動(infinite scroll)設計,都強化了即時滿足感,讓人沉迷其中。這些應用不斷通過短暫且高度刺激的內容來引發多巴胺分泌,這種腦內化學物質會給予快感,進而促使用戶反覆點擊、滑動手機屏幕,形成一種難以擺脫的循環,最後會成癮。    

    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快速,壓力大。許多人將滑手機視為一種減壓的方式,用來在繁忙的工作與生活之間找到片刻的喘息。然而,這種減壓方式往往是短暫的逃避,長期下來並未真正緩解壓力,反而使人變得更加焦慮。無法脫離手機的人,會因為不停的消息通知而感到心神不寧,甚至發展成信息焦慮症」(Texting anxiety ,害怕錯過重要資訊。再者,滑手機最常發生在我們的碎片化時間中,例如上下班途中、等候的間隙或者就寢前的時間。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原本可以用來思考、閱讀或者進行其他有益的活動,但卻被無意識的手機操作所佔據,進一步強化了爆谷腦的特徵。由於滑手機的習慣變得自然而然,人們越來越難以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於具體任務上,思維也逐漸變得淺薄和跳躍。

    長期滑手機的人往往難以專注於單一任務。這種分心的狀態不僅在工作中影響效率,還會影響學習與人際關係。當我們的大腦習慣於快速、短暫的資訊時,就難以適應需要深度思考的情境,甚至出現類似於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症狀。爆穀大腦不僅影響認知能力,還會影響情感反應。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台上呈現的大多是表面化的情緒體驗,例如喜悅、憤怒或驚訝。這些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導致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共鳴,逐漸變得麻木,難以感受持久的幸福感。最長遠的傷害是導致記憶力衰退與學習能力降低,過度依賴即時資訊和碎片化內容,使大腦逐漸失去處理長期記憶的能力。人們往往記住了大量無關緊要的短期資訊,卻忽略了那些需要深度思考和記憶的內容。

    長期滑手機與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即使數碼科技帶來了短暫的快感,但人們在關掉手機後往往會感到空虛和失落。這種心理落差會加劇心理壓力,導致長期的焦慮和抑鬱。此外,頻繁滑手機還會影響睡眠質量,導致失眠等問題,進一步損害心理健康。

 

唔想變爆谷腦,可以點樣

    針對「爆谷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許多專家提出了改善策略。哈佛大學醫學院的Dr. Aditi Nerurkar認為,現代人應當學會更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數碼生活,逐步從過度依賴手機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她提出重要且具體的改善策略:

    第一個策略是數字排毒(Digital Detox建議定期進行數字排毒,即在特定時間段內完全遠離手機和其他數字設備,這有助於讓大腦恢復平靜。數字排毒可以從簡單的每日習慣開始,例如在進餐時間、睡覺前後遠離手機,逐漸延長這段無手機的時間,甚至,進步到每週設定一個無手機日,利用這段時間進行深度思考、閱讀或與家人朋友共度時光。

    第二個策略是提升專注力的訓練專注力是一種可以訓練的能力。可以通過冥想和正念(mindfulness)等練習來提升專注力。每天花幾分鐘時間進行冥想,專注於呼吸和身體感受,這有助於提高注意力和情緒的穩定性。正念練習則鼓勵人們專注於當下的感受,減少對即時訊息的依賴。

    第三個策略是設置數字使用界限現代人應當為自己的數碼生活設置明確的界限。例如,設定每天的使用手機時長,並嚴格遵守。許多手機上都有內建的螢幕使用時間功能,可以幫助用戶追蹤每天的使用時長,並設置應用的使用限制。此外,也可以使用專門的應用來屏蔽通知,幫助自己避免被分心。

    第四個策略是培養深度活動的習慣:這個良好習慣不僅能幫助我們從爆穀大腦的狀態中解脫,還能促進大腦的健康運作和個人成長。近年,全球政府大力推動閱讀書籍和長篇文章運動,幫助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閱讀能刺激大腦進行長時間的專注和信息處理,尤其是那些需要深思熟慮的內容。定期閱讀不僅能豐富知識,還能提升專注力和理解力。

    第五個策略是參與戶外活動和運動 身體活動,特別是戶外運動,能幫助我們從數字設備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並促進大腦釋放有益的化學物質,如內啡肽,這有助於減壓和提升情緒。運動還能提升專注力,改善睡眠,讓大腦在自然環境中恢復和休息。

 

科技與生活的平衡

    雖然「爆谷腦」是由資訊科技的過度使用引發的,但我們並不能全然否定科技的正面作用。數碼技術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從即時的溝通工具到資訊的快速獲取,科技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為學生而言,省了去圖書館的時間,只要問一問谷歌大神,又或是ChatGPT,就可以瞬間找到所要的資料。因此,關鍵並不是完全擺脫數字科技,而是在科技與生活之間找到平衡點。

    我們應該學會有意識地選擇甚麼時候使用,以及如何使用。這意味著要對手機的使用時間和內容有清晰的界限。謹記著,我們是手機的主人,而不是手機的奴隸,要致力擺脫「爆谷腦」的困擾,提升生活質量,讓我們更加健康和幸福地面對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