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最轟動的新聞是一名少女在俾利喇街一大廈天台墮下,有途人拍下墮樓過程,砰的一聲,少女倒臥在到場救援的一輛消防車車頂,當場傷重沒有呼吸心跳,送院搶救後終不治。有說少女在墮樓前,曾經與跟進她個案的社工在路上交談,之後,少女就墮樓,據報跟進的社工情緒崩潰。司法警察局暫列屍體發現案,確實死因有待法醫檢驗確定,案件已交由該局侵犯人身罪案調查科跟進。據有關部門網站消息,侵犯人身罪案調查科(第一科)隸屬刑事調查廳,主要負責調查涉及侵犯人身方面的罪案,特別是兇殺、侵犯身體完整性、強姦、綁架等犯罪。過去,警方只會公佈說是屍體發現案就完了,這一次卻多了交由侵犯人身罪案調查科負責,是否案件另有原委。也許,澳門市民其實很關心自殺事件,礙於警方及相關部門刻意全面管控,有案件會見報,有案件聞所未聞,最後只剩下一個冷冰冰的屍體發現案,之後就不了了之,市民的關心亦只能到此為止。
為自殺者遺屬,馬上要處理的,當然是辦一場葬禮,如果是天主教徒,就會舉行一場追思彌撒;如果沒有宗教信仰,就會舉行一場簡約的告別式;如果是信奉傳統習俗,就會請道士舉行一場破地獄,盼望逝者能免於地獄之苦,好能儘快超度輪迴。
認識「破地獄」與《破.地獄》
在澳門,通常辦喪事,如非特定宗教,就會選擇道教儀式,而「破地獄」指的是透過儀式解救在地獄受苦的亡靈,讓他們脫離苦難,得到超渡或轉生。 「破地獄」儀式多由一群道士集體進行,「破地獄」的意思是帶領先人從九層地獄的束縛脫離出來,得以安息。九層地獄中的每一層都有不同的懲罰,審判先人是否犯過罪孽。在「破地獄」過程中,大家所見身手了得的喃嘸師傅揮動桃木劍,作穿步及破瓦等動作,引領亡者;而放置中間的小火盆及盆上圍放九塊瓦片,則是代表業火及九幽地獄。通過誦經、作法、超渡等形式,意圖為亡靈解除在地獄的折磨。
的確,「破地獄」並不能用科學衡量其果效,只能理理解為親人對往生者的思念與慈悲心,希望為他們爭取一個更好的靈魂去處。此外,「破地獄」也提醒人們在世時應該行善積德,避免來世受苦。透過破地獄的教義和儀式,道教也在引導信徒行善,這樣在生死輪迴中可以避免地獄的痛苦。
誠如前述,《破地獄》本來不是尋常殯葬儀式,那是為了枉死或意外身故的人,他們的人生或留下孽債遺憾,都倚靠在世者去做這個儀式,為他們破除一切悵惘而得到安息,也讓在生者「認為」他們去到一個極樂世界,把一切「釋懷」。當黃子華跟許冠文說要「釋懷」時,在漆黑的電影院裡,坐在我身旁,唸初中一的孫女兒問我,甚麼是「釋懷」?我只能如語文科的詞語解釋一樣,回答「釋懷」即是「放下」,孫女兒說我答了等於沒答。
也許,只要去過殯儀館的喪禮,都會看過「破地獄」的場景,如果用「破地獄」做為電影橋段,一定非常有賣點,要是由兩位笑匠許冠文及黃子華去演,事實證明非常賣座。筆者前幾天,一家大小買票看,意料之外,許冠文一生都在為死人破地獄,到了晚年,認識了黃子華這個搭擋,才恍然大悟,原來從沒有為自己及家人的困苦「破地獄」。還好,黃子華幫他完成了遺願,破了他一家大小的「心靈地獄」。
我們都可以為墮樓輕生的十七歲少女「破地獄」
原來,我們只有正視我們的種種作孽所建構的「心靈地獄」,勇於去去逐層挖掘內心深處,力圖把那些糾結惆悵作孽破除,你為了我我為了你,生人為了死人釋懷,亡者反過來也可以為生人解開心結。
一、青少年如何為自己「破地獄」
今天的青少年一直被調教以擁有(to have)物質及身份地位來肯定自己,從家庭到學校及社會,皆以你擁有多少來決定你的價值,如有好的成績,有好的人際關係,甚只擁有很多物質享受如手機、球鞋及飾物等,漸漸,青少年就物化了別人,亦物化了自己。有一天,覺得自己很失敗,一無事處,毫無價值時,就會選擇墮樓輕生。青少年應該從小不斷學習成為一個靠善良來自我肯定的人。懂得關心他人,甚至能敏別人的困境,而能及時給予同情理解。慢慢,就會從擁有等於我的地獄,破獄而出,不斷以成為一個以人為本的人(to be),地獄破了,心結解了,了然發現不必用外在的擁有來肯定自我,而只要能活得快樂,人間有情,率性的真我才能免於挫敗帶來的恐懼,真正的勇敢來自坦然面對一切,自然能樂觀面對失敗,甚至死亡,死不再是解脫的選項。《破.地獄》裡的所有主角配角,最後,都覺醒能去愛與渴求被愛,才能離地獄到樂土。
二、家人如何孩子「破地獄」
《破.地獄》裡的許冠文,每次家庭有爭吵,他都「贏咗場交,輸咗頭家」。直到中風之後才明白,溫馨的親情原來比喃嘸師傅揮動桃木劍,穿步及破瓦更有價值。今天,家家有本獨一無二難念的經,這一本經其實就是個地獄,許多家長都被「天下無不是父母」、「望子成龍」、「苦讀有成」這些吃人禮教牢牢困住,無數宗孩子在家窗口墮樓,也許真正的死因是滿足不了父母的期許。筆者無意把青少年自殺全歸責父母。惟是,父母要果敢破自己的地獄,多花時間陪伴孩子,聆聽他們的心聲困惑,也許就能讓自己及孩子「獄」火重生。
三、學校如何為學生「破地獄」
顯然,學校從沒有開設如何面對死亡的課程,更遑論深究青少年自殺的議題。其實,學校課程實屬過時,傳統的主科仍然佔絕大部份的課時,隨著AI的突飛猛進,很多主科已經可以透過AI學習,且更切合因材施教的原則。今天,青少年面對生死的難題比要考試的難題更難,更要學校的良師益友幫助,才有可能迎刃而解。筆者無數次在本欄倡議,學校應正式開設哲學課,有宗教背境的學校請不要只辦禮儀性的活動,而應該按部就班教學生生死觀,及如何用宗教的情懷樂觀面對困境。
四、社會、宗教社團如何為青少年「破地獄」
無論是基督宗教、佛教及道教,都有地獄之說。在基督宗教教義裡,犯大罪會被判下地獄,自殺是大罪,因為人無權終止神給予的生命。佛教道教視地獄為輪迴流轉中最痛苦、最低劣的生存界。社會社團理應廣泛宣導,我們因為承受不了痛苦才要自殺,可是,自殺之後,在地獄裡要承受的苦更是千萬倍。所以,趁青少年還在世上活著時,就應該不斷陪伴他們一起「破地獄」。
五、政府如何為青少年「破地獄」
當政府尤其是警政部門,率先要為屍體發現案這個惡習「破地獄」,這種極其低調掩蓋的方式處理自殺案,會誤導出「佢死佢事」的冰冷社會氛圍,青少年誤以為自殺就能一了百了。至於社教衛生部門推出的四級聯防,成效不彰。教育部門理應大刀闊斧「破地獄」,改革傳統過時的課程,讓哲學、社會、心理等具有生命價值探索的課程成為學校的核心教學任務。社會衛生部門,除了提供緊急的青少年意圖輕生的個案追蹤輔導外,更應組織多支關愛義工隊,讓每一個受苦想死的青少年都得到適切的陪伴與心靈撫慰。
電影「破.地獄」提醒我們活人要破的地獄更多更具現實價值。亡者一次過也許就能「破地獄」久層的苦,活生生的人卻有無窮的「破地獄」關卡要過。中國文化的「破舊立新」,就是通過打破及改變既有的規範、傳統制度、甚至吃人禮教,建立新的系統,新的人生觀,用於促進社會或個人發展。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創造性破壞」,強調創新是經濟成長的核心動力,但這種創新往往伴隨著對舊有產業、產品或模式的破壞,因而具有顛覆性,黃子華在電影「破.地獄」,試圖革新的不只是「破地獄」的儀事,藉此推動業務蒸蒸日上,他更上層樓,想打破只為超渡亡魂的框框,透過推動經濟進步和促進資源重新配置,讓活人在「破地獄」中受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