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是長者常見的慢性疾病,二○一五年全世界失智症人口為4680萬人,每三秒新增一個病例。預計到二○五○年得失智症將高達13150萬人。一般而言,失智症通常會在六十五歲以後發病。統計資料顯示,現時本澳約有5,800名失智症患者。《二○二一內地與港澳社區長者精神健康》研討會,社工局指出,按統計局《澳門人口預測2016-2036年》報告推算,到了二○二六年,本澳失智症患者約有7,700人;到二○三一年增至約9,300人;到二○三六年將增至約10,000人。
失智症儼然已成爲澳門社會一個極待關注的議題,而且,隨著澳門進入高齡化社會後,將面失智症人口持續增加的嚴峻挑戰,建議未來應加強失智症的社區宣導教育和篩選工作,結合慢性病防治策略,以提高失智症診斷率及降低發生率。
傳統的心理學及醫學通常以靜態線性思維去判斷人的心智與疾病,得出的邏輯結論是,人的智力是固定的,後天難以逆轉。同樣,許多疾病一旦病發,就無逆轉的可能。不過,隨著這樣的線性思維經不起最新科學的挑戰,許多立論都已經不再站得住腳,其中,包括失智症,一旦得病,又一旦病發,是完全有機會好轉的,甚至徹底根治。
對失智症的無知產生極大的恐懼與誤解
曾經以《春風化雨》及《心靈捕手》等電影揚名的喜劇喜劇泰斗天王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於二○一四年輕生過世,享年六十三歲。當時,外界都不明白,一個時刻笑面迎人的喜劇笑匠,能隨時讓人爆笑,怎會對人歡笑而背人垂淚呢?媒體先是報導他得了嚴重的憂鬱症所以尋死,驗屍後才證實罹患路易氏體失智症,一種讓人出現幻覺、情緒低落的疾病。生前,威廉斯就經常幻覺自己的手佈滿了螞蟻或蟲子,折騰到神經衰弱。妻子形容丈夫的患情說:「在我的角度,看到的是一個世上最勇敢男人正在演出他人生中最艱難的角色。」
身邊越來越多朋友,從擔當失智症的照顧者,最後自己都難逃厄運,成為失智症的受害者。無論是耳聞還是目睹,無論是體力上還是心力上,也許這個病帶給照顧者難以言說的負擔,於是,這個病症更讓人不寒而慄,甚至如坐針氈。
失智症的重災病灶是腦袋裡的海馬迴
一般的錯誤常識,總以為人老了記憶力就自然衰退,誤以為失智症都是老化必然要碰到的病症。其實,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失智症(Dementia)不是單一項疾病,嚴格來說,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它的病灶通常在海馬迴(Hippocampus),體積如大拇指,形狀如海馬。海馬迴掌管了人類的學習,尤其是短暫記憶,慢慢,我們把短暫記好的知識送到大腦半球的頂層的新皮質(neocortex),形成長期記憶。可是,海馬迴就像一個提款機,新皮質就像銀行,要拿到錢還是需要到銀行或提款機,才能把錢調動出來。同樣的原理,海馬迴就是擔當應付生活及學習的提款機。一旦海馬迴因為各種原因衰退,恐怖的事會接踵而至,就是會影響腦袋其他區域的正常運作,所以,失智症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會帶給親朋戚友,甚至職場伙伴沉重的負擔。
老化伴隨著記憶喪失是由於海馬迴萎縮引起的,患有失智症的人,海馬迴萎縮的速度是健康老化的2.5倍;中年時期運動不足的個人,後來患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增加1.92倍。誠如前述,經一事長一智,證明不斷學習是有助於改善,甚至治癒失智症。當今頂尖的醫學家敬告世人,我們經歷生與老,但可以不病而終老。
填補匱乏,努力擺脫失智症的魔咒
身兼醫生與分子遺傳學者麥可.內爾斯醫學博士(Dr.
med. Michael Nehls)在其新著《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一書裡,就將失智症定性為一種「匱乏症」。論到匱乏,都市人都有面對面的社交關係、睡眠、專注力、運動、學習新事物等匱乏狀況,這些都是導致失智症的主因。解鈴還須繫鈴人,要避免或逆轉失智症,必須認真努力去補一補啊!
1.睡好覺長智力
家有初生嬰兒都知道,他們一天要睡二十多個小時,睡眠就是工作,睡得好的嬰兒長得健康。腦科學專家咸認為,睡眠對護腦有絕對重要性。睡眠除了休息外,更是清除不必要的蛋白,讓海馬迴中的短暫記憶與新皮質的長期記憶作良性互動,從而讓我們一覺醒來,專注力更好,甚至創意無限。相反,睡眠不足,腦中的廢物、包括易造成失智症斑塊的蛋白質就難以排出,日積月累,就會影響大腦運作,認知、記憶等功能也因此下降。所以,別誤信中年以後睡得少是正常的讒言。
2.經常運動確保心智發達
運動可強身健腦,能夠逆轉受損神經元,促進神經元再生強勁。有氧運動尤其能刺激腦中血管生長,將較多的氧氣帶入腦部,使得海馬迴和前額葉皮質增生。《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研究發現,持續運動三個月,就能有效增強海馬迴與新皮質的良性互動。《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也發現,把每週健走時間增長三十分鐘,一年後海馬迴體積增加2%,等同讓大腦年輕兩到四歲。美國瑪麗哈丁貝勒大學生物學助理教授馬修(Seena Mathew)研究顯示,游泳可提升記憶力、認知力,增強免疫功能和改善情緒,並且有助於修復壓力對大腦的損害,促進大腦生成新的神經元連接。中年以後,最好的運動是走路及瑜伽,起碼可以避免運動受傷。
很簡單的小學常識,身體活動不足以維持良好健康時,代謝問題會出現,增加患失智症的風險,久坐不動,只盯著手機小屏幕的生活壞習慣,更會導致高血壓,從而損壞供應大腦的血管,導致小血管病變並損害認知功能。運動可以增加心血管健康、海馬迴血液容量和記憶。中老年人不宜作激烈運動,瑜伽是最佳的補腦運動。因為,瑜伽是極佳的舒壓手段,降低心血管逼爆的風險。再者,瑜伽放空腦袋的冥想活動,有助於澄明心智,增強專注力,讓人體會到活在當下的存在意義,對提升身心靈的活力大有裨益。
3.活到老學到老
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用進廢退,多多用腦,就能避免老化萎縮,而接受新挑戰。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追蹤165名平均年齡八十八歲的老人長達六年,發現腦幹中分泌正腎上腺素的藍斑核中,神經元密度越高,越能減緩認知退化。另有研究將與記憶有關的膽鹼細胞泡在正腎上腺素中,細胞能活得比較久;還有研究將失智症病人受了類澱粉蛋白沉積破壞的腦細胞泡在正腎上腺素中,竟然也能修復得比較快。換句話說,聚精會神地學習新事物,大腦就會分泌正腎上腺素,有助於神經修復、預防失智,亦能增生海馬迴的神經突觸的相互連接。
4.吃補腦的食物
最新的研究告訴我們,人體最怕發炎,發炎會引發更多疾病,甚至危害生命。原來,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兒、妥瑞症、憂鬱症、思覺失調症、與失智症都是大腦發炎的惡果。所以,經常進食含Omega3的食物如魚或牛油果,當中的脂肪酸內含的EPA具有抗發炎、抑制血小板凝集、促進癌細胞凋亡、平衡腦微膠細胞的發炎反應、減少神經細胞的凋亡等功效。當然,均衡的飲食對於擊退失智症都很有幫助。
6.愛人如己
孤獨能生百病,沒有人甘於成為孤島。所以,拓展健全的社交圈子,天天與好友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再者,中國人性格含蓄,人與人間身體的接觸更是少之又少。可是,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與人間需要親密的身體接觸,如彼此按摩,又或是深情擁抱,都有助於活化海馬迴的重要舉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