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期盼孩子有卓越表現,於是,不知不覺地變成「虎爸虎媽」、「直升機場父母」、「怪獸家長」,要孩子「贏在起跑點」。認為孩子努力讀書,考上名牌大學,必然會有美好人生。「贏在起跑點」似是一個教養魔咒,中了這個魔咒的父母會溺愛孩子,只要讀書成績好,甚麼代價都甘心付出。也許,父母要冷靜想想,為甚麼要孩子贏在起跑點上?起跑點到底是甚麼?有何吸引力及價值呢?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不是絕對正確的
中國父母深信「好的開始已經是成功的一半」的道理,問題是甚麼才是「好的開始」呢?愛子心切,甚至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會爭分奪秒用各種方法提高孩子的競爭力,所以,競爭愈推愈前,甚至母親懷孕時,使用各種胎教,為一個還在孕育的生命打造一個起跑點。還未滿月就開始進行字卡教學,定時定候在眼前晃過閃卡,希望小朋友盡快認字、識數等技能。先上托兒所,報個幼兒英語才藝班,做足準備務要考進名校。然後,學習不同的技能,從芭蕾舞、鋼琴班、奧數、私教游泳班等。
中國父母更堅信「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的優勢,凡是能提前學習,那怕是「揠苗助長」亦在所不計。所以,為何補習社及各種才藝培訓中心開到成行成市,明知小朋友所提供的課程與孩子身心發展不對稱,都樂此不疲。父母實在非常樂見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未學行,就先學跑」是硬道理啊!須知道,學習需要想象力、創造力與壓力調度有關,但是父母所設立的起跑點過於沉重,超出小朋友能應付的極限,是否也就跟一開始的目的「逆其道而行」呢?說穿了,其實在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心中,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是起跑點,都不能鬆懈,更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這個「好」原來是父母心中的「好」,而不是為孩子身心發展良好的「好」啊?孩子的童年就是不斷學習,不斷學習,不斷滿足父母和社會期望,他們不是站在孩子的起跑點上,而是一開始就被安排站在父母的期望制高點。
父母的性格、體質、品德及健康決定了孩子在起跑點能站得穩
家庭教育是孩子進入學校教育的起跑點。順理成章,家庭教養的好壞父母要肩負重大的責任,所以,孩子的起跑線取決於父母的學識、教養與品德。需要往前跑的,不僅是孩子,父母更要陪跑。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成長的起跑點,現代流行的父母學,就是要父母擔任教練,一切按既定的訓練計劃執行。
現實一點,甚或科學一點,從心理學、社會學及神經科學研究,贏在起跑點確實有其事。來自社經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縮寫作SES)高的家庭的兒童無論在大腦發展、心理發展上都較有優勢。所以「贏在起跑線」上某程度是對的。其中,在SES和小朋友認知能力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和學業表現(academic performance)的關係上也是頗為一致的。SES和認知能力的正關係(positive correlation)最早從嬰兒期(infancy)已經能夠表現出來。也就是說,來自越高SES家庭的兒童,他們的認知能力發展是越有優勢的。而家庭貧窮和低教育水平父母和較低學校成績表現及較低IQ的關係已差不多都是公認的事實,某些研究更指出高SES和低SES家庭的小孩子IQ相差可以有二十五分之大。所以,如果SES的父母願意多陪伴孩子,致力發展其健全人格、品德及體格,真的會在起跑點佔盡優勢。
到底,站在起跑點上,孩子們究竟在爭甚麼呢?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得密西根大學心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隱藏潛能》(Hidden Potential)一書中提到,在一九八○年代的一個重要教育研究,對象是田納西州的一萬一千名幼稚園到小三的學生,學生來自七十九間學校,研究目的是要評估課堂大小對學童學習的影響。滄海遺珠,封塵了三十年的研究,竟被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拉吉.切提(RaJ
Chetty)重新審視當年的數據,再加上追蹤這群孩子多年後的生活情況。切提意外發現,這群學生三十年後的收入水平與當年老師的教學方針竟然有密切關聯。爬梳陳雜的資料數據後,發現收入比較低的一組,教導他們的老師專注於教授知識與技能,例如讀寫、背默及計算等較為低階的學習;收入比較高的一組,教導他們的老師專注於性格塑造、體能發展、健康指導及品德教育,例如鼓勵學生健康飲食、充沛運動、正面思考、積極應對困難、互愛戶助,有決心和守紀律等。格蘭特發現,孩童這些綜合發展比他們兒時的知識技能學習更重要;眾所周知,能力高低取決於孩子在壓力下的韌性表現;而韌性表現往往取決於性格是否開朗,品德是否健全,而非固化的知識及技能。在當代都市生活裡,壓力無時無刻制約了我們的表現,對抗壓力的良好性格品德就成為成功的關鍵。
贏在起跑點有其道理,但贏的不是知識資本、社會地位、多才多藝等。贏在起跑點的人,就是性格、健康、體格及品德良好的人。教育的目標顯而易見,率先是培養性格良好的人。怪不得,先知先覺的孔夫子,就明言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沒看錯,是行有餘力,才要努力學中英數史地科學啊!
學霸留落街頭與殺妻案的幕後推手可能是甲基化不足
孫先生說自己來自江蘇江陰,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畢業後到美國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在華爾街某間公司擔任軟體開發工程師。男年輕時在紐約遇到一名中國女子,還帶著一個女兒,兩人熱戀後就結婚;沒想到女子其實是想透過結婚拿到美國綠卡,對此孫先生受到沉重的打擊,工作、生活都無法正常進行,人際關係也出了問題。孫先生開史出現幻聽,分不清現實和虛構,慢慢就偏離正常的生活,開始流浪,從此一蹶不振。
今年一月十六日,美國加州聖克拉拉縣警方接到報警,在陳立人家中發生了一起命案。受害者小於是他的妻子。夫妻二人都在谷歌工作,兩人從清華大學時代起就是學霸,一同赴美留學工作,結婚尚不滿二年。案件震驚全世界,紛紛探究事情的因由。精神健康專家表示,事件反映了現代社會最大的危機——精神危機。
出身於中醫世家,美國費城傑弗遜大學綜合醫學中心精神和行為醫學主治醫生楊景端認為,許多從小被逼一定要贏在起跑點的學霸,都是甲基化(Methylation)反應失衡的兒童,他們是聰明的完美主義者,不安於現狀的滿足,不斷追求進步,所以,可能是因為攝取的維生素不足,也有可能是因為壓力太大消耗掉許多維生素導致甲基化失衡。
甚麼是甲基化反應?甲基化負責製造合成一些遺傳物,也調控身體相當多的機轉,像是睡眠、荷爾蒙代謝、解毒等都受甲基化反應影響。而甲基化不足,會導致容易緊張、失眠,總是難以放鬆;甲基化不足還會影響腦前額葉調控衝動的機制失衡。所以,從小給孩子充足多元的營養才是贏在起跑點的重要資本,而不是看到孩子有出類拔萃的表現,就勝利沖昏頭腦。筆者無意對全心全力造就孩子贏在起跑點的家長澆冷水,甚或危言聳聽,只是很擔心一頭栽進必然要贏在起跑點,後果實在可大可小啊!
要孩子贏在起跑點教育改革責無旁貸
筆者多次批評,澳門教育非常落後,與生活脫節,與孩子美好未來南轅北轍,只是抱殘守缺,用陳腐的知識技能,教當下的孩子,卻奢望他們能應付未來的挑戰。
要孩子贏在起跑點,率先啟動教育改革,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德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任務」就是快樂地發展基礎能力,包括體能、社交、解難、閱讀能力和執行能力等。芬蘭教育以孩子為本、不鼓勵競爭、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專長和興趣、集中要學習有趣有意義的基本知識,務使學生快樂學習。
家長也好,學校也好,政府也好,是時候還孩子一個贏在起跑點的快樂童年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