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當放暑假前,老師都會佈置寒暑期作業,其中包括寫習字(即現在的書法)、中英數都有要抄寫的特制作業本。到要開學前,就快馬加鞭的抄寫。開學第一天,交了給老師,老師有沒有改真的不知道,作業本亦沒有發還給我們。後來,變成只佈置寒暑期作業,沒有要求交。最後,終於取消寒暑期作業,還我們無憂的快樂假期。
澳門學校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學生的身心快樂成長為本,如逢星期一及大假期後第一天上課都不設默書測驗,當然亦沒有所謂的寒假作業。另一類是以學生的學業成績為本,刻意在放長假前安排大量作業,還有一回來就要應付排滿的默書測驗。這一代的孩子,並沒有受惠於資訊科技發達,網路上搜尋知識易如反掌的好處,反而要學的更多,功課測驗考試更頻繁沉重,連寒暑假都要忙於參加各種生活營,又或是短期藝能訓練班,當然還要讀指定課外書,以滿全教青局的基本學力閱讀數量要求。
最近有內地家長爆料,快來的一個月寒假,學校竟然給孩子出了十八本回家作業,直呼「家長一齊抄都來不及啊!」除了寒假作業,學校還會佈置很多額外作業:如每天古詩打卡,一天背會一首古詩;課外閱讀三冊,學生必須於假期完讀完,上學第一天交心得報告;預習下冊課本,完成練習題,幾乎每科老師都會布置。這樣算下來,孩子們要想認真完成這些作業,幾乎沒有任何玩耍的時間,更別說去其他地方遊玩了。有網友認為,其實作業會這麼多,主要是為了賣書賣習作,因為學校指定,學生不敢不買,因此銷量相當可觀。筆者認為,家長雖然很吐嘈,但都附和學校安排,背後,是渴望孩子能成為百科全書式的菁英學霸。
家庭學校都得了葉公好龍病
也許,大家都聽過葉公好龍這句成語,其出自漢代劉向的《新序‧雜事》。話說春秋時,有一位名叫子高的葉公愛龍成癖。他身上佩帶的鉤劍、鑿刀上都飾有龍紋,家裏的梁柱門窗上都雕刻著龍。上界的天龍聽說人間有如此喜歡龍的人,就決定來拜訪葉公,降落到葉子高的家裏,它把頭伸進窗戶裏探望,把尾巴伸到堂屋裏。葉公看見這天龍後,嚇得面如土色,失魂落魄。原來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而是喜歡似龍非龍的東西而已。從這個故事演變為成語葉公好龍,用來比喻人說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更可以用來形容表面喜歡學習,內心卻非常討厭學習。
家長學校開口埋口都說,教育就是為孩子締造快樂人生,經過葉公好龍的邏輯洗禮後,用來形容今天望子成龍的家長及學校望學生成菁英,是貼切不過了。本來,家庭教養及學校教育要培養一個好學、好問、健康及快樂成長的孩子,亦即是德智體群美靈六育均衡發展的良好公民。但是,殘酷的現實是,家庭變成一個私家補習社,一對一天天惡補,除了功課外,孩子還要完成父母在書店或網購的各種補充練習。學校更奇怪,好像變成一家馬戲團,老師就是馴獸師,學生就像是被逼學會各種表演技能的動物,表演節目就是朗讀百科全書。試看,學校舉行慶典活動,又或是開放日,總喜歡找學生朗誦詩文,近年更引進國內的相聲,務要學生扮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學之才,怎知道,很多被逼訓練學生的老師怨聲載道說,那只是鸚鵡學舌,囫圇吞棗。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牠將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
百科全書主義教育
「百科全書主義」是康巴尼拉(Tommaso
Campanella, 1568~1639)在教育方面所倡導的觀念。康巴尼拉是義大利知名的教士與哲學家,他最著名的著作是描寫烏托邦社會理想的《太陽之城》(City of the Sun)中說,孩童七歲時必須習得快速而完整的閱讀能力,主要著重於科學及實證方面的知識。雖然這些知識被細分為天文學、宇宙誌、算學、幾何學、歷史、詩歌、邏輯學、修辭學、文法、醫學、物理學、政治學及倫理學。他的另一本名著《智慧》(Wisdom)有說到「百科全書主義」教育。康巴尼拉認為有系統、有組織的知識理應容易學習,有助於建構善良的社會;同時,他也認定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比較讓大眾信服,而又能理性地去解決人類的問題。說真的,從古到今,能稱得上完成百科全書主義的學生寥寥無幾,其中包括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及美國的富蘭克林。可是,今天,我們的學校打從幼稚園開始,就展開百科全書主義的教育,所有學生都要科科及格才能升級畢業。
反常識的百科全書及訓詁灌輸
世界各國都把基礎教育視作義務教育,目的是要透過普及教育方式把做人、處世以及為學的基本常識教導給學生。事實上,隨著互聯網發達,資訊流通大增,能夠獲得的常識,甚或知識已經不單可以來自老師,更可以透過網絡學習得來。試看人腦已經無法勝過電腦下圍棋就是最佳證明,就如人工智能及ChatGPT的橫空出世,不但顛覆了許知識、行業、更已經在許多國家產生海嘯式的衝擊。很顯然,學校與網絡就無形中陷入一場惡性競爭,甚至學校的存正不斷受到挑戰。可是,澳門是個很落後的地方,家長對於學校吃老本毫無異議。
目下的小學,以語文教學為例,除了背誦文學價值很低的教科書文章外,還要背默唐詩宋詞,再添加海量的課外閱讀作業。在語文知識層面,小一就先來重組句子,要學生分辨當中的主語、動詞、形容詞、賓語等,這是把文法強加進語文學習中。二三年級,就要懂得修辭,即疊詞、對偶、擬人法及倒敘法等等。學生雖然學了很多分析語法的方法技巧,但就無助於提升孩子的閱讀及寫作能力,更糟糕的是令到孩子更討厭語文學習。
小學常識科極度反常,要學生學風力還是水力傳播種子在今天這個石屎森林成長的孩子已經非常離地,常識科的教科書及學校補充練習關於這兩種傳播種子的植物更是聞所未聞,如海檬果、青龍木及龍腦香,要不是家長有Google大神挺力襄助,怎能很快就查閱到答案了。再來一個例子,六年級的常識科,還要學生設計一個火箭推進器,到最後,家長及孩子上網找一大堆資料,胡里胡塗拼湊出不知所云的火箭推進器。很快,下一個很反常的常識作業又來了,要一個小學生設計一個水資源循環系統,請問一個普通家庭,如何有資源去設計一個將污水處理到再生水的系統,簡直是天荒夜譚,要學生不斷學會背離現實生活的百科全書資訊,完全談不上對孩子的知性與感性成長帶來任何助益。
百科全書已在雲端,重要的是創新與關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屬下的ICT教育部門團隊,最近完成面對AI的教育策略研究,即「全球人才與教育機構轉型的新計畫」。負責此計畫的關鍵人物給家長及學校兩點建議:1.請鼓勵孩子擁抱科技;2.幫孩子抓緊新型人才需求。並給教育者一個至關要緊的提醒,就是關於孩子的未來,關懷比教知識重要。其中,有兩個具體建議
(一)注重小班制教學及關懷與引導
全球面臨少子化危機,澳門亦不例外。但有學者指出,機器人與數碼科技的迅速發展,有助於未來學習型態的改變。網路教室方興未艾,正朝向適才、適性、適所去發展,因材施教更顯重要。AI只可能取代教授知識,無法取代關懷孩子。未來的家庭與學校,還是需要真人在現場教導,只是將知識教學讓位給AI,孩子的品行、與人溝通合作、都要透過適度關懷才能獲得。未來的家長及教師,學會同理心與關懷,會比教導學生知識更加重要。
(二)鼓勵參與課外活動發揮創造力比要孩子要多才多藝更有價值。課外活動能幫助孩子跳脫熟悉的環境、挖掘更多可能性,興趣就會慢慢從那個過程中被發現。找到對知識和興趣的熱情,才是學習的開端。
百科全書主義教育已不合時宜,學生本來是充滿好奇、善良、敏銳,但就被這百科全書主義的制度所害,變得厭學、無感、工具化。澳門一眾葉公,何時擺脫好龍,何時重返正途,端視為政者、家長及教育者的才智、見識與勇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