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5日 星期四

也許,我們都是淺層生活的凡夫俗子

 


 

    聖經》〈路加福音〉第五章,講耶穌站在湖邊,看見有兩隻船在湖邊停著,漁夫下了船正在洗網。耶穌上了西滿的船,請他把船划到遠處時說:「划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西滿回答說:「老師,我們已整夜勞苦,毫無所獲;但我要遵照你的話撒網。」他們照樣辦了,網了許多魚。

    沒有一個人甘於被批評是個膚淺的人,要做一個能深入淺出的人殊非易事。划深處去不僅是宗教警語,更對凡夫俗子有醍醐灌頂的警世價值。活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手機屏幕閃過的消息多過牛毛,走馬看花都來不及。可是,想過有意義豐盛的生活,值得划到生、教、老、病、死的深處,一窺究竟

 

深呼吸的年代正呼喚著現代都市人

    打從我們出生就與呼吸共存亡。當我們離開母體時,先來一口深呼吸,當我們撒手離世時,呼出最後一口氣。可是,整個人生旅途,原來越來越不懂得呼吸,我們只會淺層的胸式呼吸。

    專家說,胸式呼吸是淺層呼吸,通常只有三分之一的肺部有空氣進出,腹部經常處於緊縮狀態。吸氣時,橫隔膜活動不會自動下降,助骨擴張也受到局限,所以,胸口吸入的氣量自然較少,氣體交換率就更低,導致身體必須加快呼吸,否則體內的二氣化碳無法有效地排出。淺層胸式呼吸本身不是問題,可是,長期以往,會慢慢損害健康。都市人的頸痛、腰痛、運動受傷、運動時呼吸不暢等,都和不正確的呼吸模式有很大關係,每一次不正確的呼吸會讓你不該發力的肌肉發力,從而變得緊張,該發力而不發力的肌肉功能逐漸衰弱,形成都市人各種身體的疼痛症候頻繁。

    腹式呼吸特別著重橫膈膜蠕動,吸氣時使橫膈膜下壓,讓胸腔擴得更大,空氣就能進到肺的深處。當橫隔膜下降時,上腹部也會隨之突起。吐氣時橫膈膜上升,有助氣體排出。腹式呼吸不只可以幫助唱歌,還有三大好處一是紓解壓力、放鬆肌肉、消除疲勞、幫助睡眠;二是使腹腔臟器活動增強,消化道內的血液循環加快,促進消化和吸收功能,也能預防都市人常有的便秘。消化功能提升,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對於減肥也有幫助。三是增加肺活量,運動功效也跟著增加,爬樓梯、疾走、甚至跑步時比較不會喘氣,運動時間可以拉得更長,對身體健康更有幫助。

    已故高僧一行禪師畢生推動正念呼吸,倡議惟有深度呼吸,才能安住當下,健康快樂

 

淺層閱讀時代的深層思考

    人生存不僅是靠動物本能,還要依靠教育才能發展,而懂得閱讀就能進入知識世界的殿堂。活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凡夫俗子已被調教到習慣淺層閱讀。所謂淺層閱讀,就是簡單、快速甚至跳躍式的閱讀。搜索式閱讀、標題式閱讀、跳躍式閱讀成為閱讀的主要方式,追求的是一種暫時的心理愉悅和短期的資訊攝取,對閱讀內容則淺嘗輒止、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熱切追求實用資訊或短暫視覺的快感。淺層閱讀以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式為主,是直線式閱讀,不深思、不熟慮、不玩味、不感悟、然後就像喝完一杯廢水樣,把塑膠樽即棄。淺層閱讀以日常生活、跟自身沒有直接關係,甚至是娛樂八卦消息為主,只有在與工作及學業有關時才稍作深層閱讀。為了盡快明白資訊,我們已進入讀圖時代,用語音代替文字,用貼圖代表感受,淺層閱讀日益普遍,慢慢侵蝕我們的深層閱讀能力。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博士黃楚新說: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各種網路閱讀平臺、電子書、手機報等新媒體的出現深刻地改變了大眾閱讀方式,引起了閱讀習慣的根本性變化,大眾閱讀在網路環境下日益體現出一些淺顯化的特徵。淺層閱讀的出現實際上是閱讀載體正在發生變化的一種標誌。」亦有專家說現代人正陷於心理學的趨避衝突中,既想不斷吸收各種的資訊,但又陷「資訊迴避」(information avoidance)的排斥中,陷入進退兩難的心理困境。

    人的一生,就在一頁又一頁讀自己及別人的人生,累積閱歷,感悟人生,才能越過淺層生活的藩籬桎梏,活出有意義與價值的豐盛人生。

 

對老年的三大淺層誤解

    過去,中國人崇尚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確認長壽是人生的善報。如果家仍有一老,通常會聘一個外勞照顧老人,或者安排老人每天去長者活動中心,甚至,有經濟條件的安排住進老人院。骨子裡,我們都害怕面對老化的種種問題與困擾。隨著社會越變現實功利,現代工商業社會強調年輕、成長、進步、活力與競爭等價值,老年人的社會地位卻逐年下降,不再享有昔日農業社會中所受到的敬重與和安樂。慢性病多發生在老人身上,不少老人要獨自面對孤獨的餘生。所以,政府才會出台很多惠及老人的福利政策,如長者免費基礎保健及全費醫療;資助許多民間社團開辦日間長者活動中心及老人院;給予老人各種福利金,如生果金、免費搭乘公車等,確保長者晚年能過有尊嚴的日常生活。

    這些是舊時代由家人及後輩肩負的共業,為何在新時代卻變成政府的公共責任呢也許,是我們對老年只給予淺層的理解,日積月累成諸多淺層的誤解。對老年的淺層理解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認知層面,是指家人及社會大眾對老化存在淺層的認知,甚至是錯誤理解,如老年人身體心智都日漸衰退,尤其是得了失智症及各種頑疾,會造成家人的時間及金錢等沉重負擔。其次是情意方面,認定照顧老人很難相處,囉唆、頑固、厭煩、瑣碎、讓人非常納悶,造成家人間的隔閡越來越深。第三個方面是行為方面,指對老人與老化的種種鄙棄行為,由日常的輕蔑、疏於關心、甚至虐老都可能。

    許多教育強國,開始從家庭教養及學校課程加入愛老教育,糾正對老化迷思與偏見,學習錯誤的老化概念與知識,喚醒孩子感謝和珍視老年人對社會的貢獻,如此,糾正社會整體老化刻板印象與害怕變老的情結。到孩子長大後,才能正面成熟地面對自己的老化。換句話說,從小就給孩子擺脫對老化的淺層誤解,是教育的重要職志。

 

病向淺中醫具雙重意義

    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唐代大醫家孫思邈說:「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的確,上醫是醫國及治未病,想當然是講防病教育,當中亦包括釐清對病痛的淺層不解。

    古代醫書已明言,懂得呼吸就能防病治病。現代醫學告訴我們,人生病通常是免疫力下降,而造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情緒低落。換成現代醫學,情緒要為生病負上一半以上的責任,所以,確保情緒穩定,懂得舒緩情緒壓力,人就不容易生病。再來,發燒不是病,只是生病及發炎的警號,提醒要找出病灶及病因,然後對症下藥,方可藥到病除。癌症亦不是病,反而是身體對抗惡疾所能掌控的最後一招,是為了執行保護心腦等重要器官的救亡圖存計畫,透過癌細胞致命的致癌物質,包裹成腫瘤,遠離淋巴液及血液,進而保護生命重要器官。所以,很多醫學專家說,得癌症的人是被嚇死多於病死。

    病不但要在淺中醫,對病的淺層認知與誤解,更要在淺層階段治好。

 

未知死焉知生

    自孔子以來,國人一直對死亡非常忌諱,誤以為只要好好生活,就能安然面對死亡。其實,這是非常淺層的認知,須知道,死亡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不單是宗教家,甚至心理學家及醫學家,咸認為自小該對死亡要有足夠及深入的認識,才免於對死亡的恐懼,才能好好珍惜生命。正在網路熱播的韓劇《死期將至》,主角不滿際遇惡劣選擇輕生,卻要承受死神給他十二次死亡的輪迴懲罰,他才明白「活在恐懼中的人生,並不算是真正的人生;我在死後才明白,生命其實就是機會;其中給予我最劇烈痛苦的死,不是被火燒死,也不是四肢被切斷後的死,而是心愛之人死去時感受到的痛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