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 星期日

比盲人摸象更碎片化的後真相時代

 


 

    大家細細個都聽過《盲人摸象》的故事,有人摸到象鼻,有人摸到象腳,總以為摸到的就是象的全部。時代變得很急遽,今天,我們已經進入很碎片化的後真相時代,要知道真相的全貌看似已經不太可能,這個全球化的現象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真的要好好探討。

    《盲人摸象》的爭議會出現我們常說的羅生門,就是不知道真相,慢慢,我們又配上一個新的詞彙,就是「後真相時代」。同樣的道理告訴我們,每個當事人說法都不同,是因為他們都會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想要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

 

由電影《源生罪》看後真相時代

    剛上映完不太久的電影《封神》,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臺詞說,馬看到甚麼是人決定的。電影裡,紂王給戰馬戴上眼罩,戰馬便無懼烈火一往無前。同樣,到底誰是始作俑者,引導著我們去看後真相時代呢

       由一齣仍在戲院上映的港產電影《源生罪》也許能看出一點端倪。故事講述妹妹樊雪兒回港實習,但因為城中發生一宗連環殺人案,勾起她對母親當年突然病逝疑幻似真的回憶。任達華飾同父異母的哥哥樊博權,是個心理學教授,擅長催眠,亦嘗試幫妹妹重整及喚醒記憶,但總是不想妹妹記得當年的事;二哥樊承天及契哥柳聶民老是勸妹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越是如此,妹妹更心切想知道真相,到底母親是病死還是他殺,如果是他殺,兇手是家人還是外人呢妹妹一直認為幾個哥哥都在刻意隱瞞不為人知的秘密。 沒想到,最後真相揭露出來,真正的兇手就是自己,頓時,整個人都崩潰了。

      這齣電影點出後真相的諷刺與荒謬。一是真相永遠與自己有關,別以為總可以與真相保持距離,甚至置身事外。二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時未必是壞事。我們不是要大家放棄求真的精神,而是後真相時代,真相越來越撲朔迷離,甚至最終都找不到。美國已故總統金迺迪被行刺死,負責調查的「華倫委員會」(Warren Commission)認定是前陸戰隊神槍手歐斯華(Lee Harvey Oswald)單獨犯案。到了二○二二年十二月,新一批檔案共有一萬三千多份文件,總計約五百萬頁的檔案,但都未水落石出,誰是真兇仍然是個封塵的謎。

 

後真相時代的基本特徵

    「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這個詞由來已久,不過,一向不按牌理出牌的美國大亨特朗普參選美國總統而又意外當選後,竟然再次在西方社會炒得火熱,已收入二一六年度的牛津字典內。「後真相時代」意指民眾已厭倦憑真知灼見去理解真相,再不依賴理性的思考,而是憑主觀直覺的感情去做側面的感知。換句話說,真相再不是真實面貌的同義詞,真相只是從個人感覺出發,把符合自己個人目的和利益視作真相。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真相似乎變得越來越難以捉摸。然而,在這碎片化的資訊汪洋中,總有一些勇敢的人們,如記者、作家、政治家及科學家等,他們努力挖掘事實,努力為世人還原真相。要努力找出真相,也許先認識後真相時代的基本特徵。

1.碎片化信息氾濫

    後真相時代,人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資訊,這些資訊來自各種管道,如社交媒體、新聞網站等,有真有假,真的無從判斷。然而,這些資訊往往是碎片化的,缺乏完整的背景和上下文。這使得我們在面對這些資訊時,很難判斷其真實性。如近月,本地發生了很多自殺案,從小學生在學校企跳到網絡上真的有跳樓的片不斷流出。當人人都有手機,人人都是記者,只拍下當前吸睛的嚇人片段,不假思索就放上網,前因後果皆不管,衝流量至上,碎片化只會更氾濫成災。

2.情感化表達成為主流

    這個時代,政府保安部門控制一切,就如自殺的案件,都由政府來管控,是否通知傳媒做詳實的報導,就算傳媒得知,亦在政府呼籲傳媒說好故事,傳媒亦深諳自我審查之道,於是,公眾的知情空間就被管控。理性的知情權受到限制,感性的表達方式成為抒發情緒的出口。許多人在表達觀點時,更注重自己的情感體驗,而非客觀事實。這種現象導致了輿論的撕裂,從家居日常到政治立場都逐漸形成,使得人們更容易陷入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能否作到我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就很見人見智了,當然亦要看澳門人的公民素養啦

3.謠言與假新聞橫行

    由於資訊來源的多樣性和碎片化,政府及傳媒的不當表現,加劇了後真相時代成為了謠言和假新聞的溫床。這些虛假資訊通過網路迅速傳播,給人們的認知帶來極大困擾,到底誰是誰非,誰真誰假,真是莫衷一是。雖然,政府高喊傳媒仍然有高度的新聞自由,可是,實況如何,又是一個後真相爭議熱話了。古希臘政治家迪摩西尼Demosthenes曾說:「沒有甚麼事比自欺更容易了,因為人總相信自己所希望的。」

 

後真相時代的五個面相

    羅馬哲學家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曾經說過:「但凡我們所聽,只是觀點,而非事實。但凡我們所見,只是視角,而非真相。」百餘年前,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亦曾說「當真相還在穿鞋時,謊言已走遍半個世界。」這兩句名言,暗諷政客、偽學者專家、偏執狂名嘴、甚至尋常百姓都刻意或非刻意地透過「競爭性真相」,試圖帶風向,引導大眾認同只有透過競爭報導,才會知曉全部真相,其實,內裡含包裹著糖衣的謊言。概括後真相時代,可以粗略分為下列五個不同面相:

1.全部真相:偵探片為何永遠都受歡迎,因為總能滿足觀眾欲知全部真相的心理。兒時看的粵語長片,總會在結局是由主角說真相終於水落石出的話,然後觀眾就心滿意足離開電影院。可是,世事有簡單,但更多是千絲萬縷,錯綜複雜,難以解開真相的全貌。但是,作為家長、教師、記者、甚至善治政府,都應該時刻懷抱著追求全部真相的態度去拆解真相。

2.部分真相由於一般情況下,我們都無從得知全部真相,人人只知部份真相,於是,就出現「競爭性真相」的局面,電視的爆料節目如東張西望為何是長壽節目,皆因為不斷透過「競爭性真相」,今天的報導又比昨天更邁向真相,這個傳媒看似財雄勢大,比較有資源,自然更具競爭力,順理成章其報導更予人逼近真相的觀感。

3.主觀真相:人人心底下都有一把尺,但人人又很容易被人影響。所以,主觀真相輔以動聽的說詞,就非常有賣點。有了賣點,人們對於真假對錯,就會拋諸腦後。如中國去年的GDP5.2%的增長,可是,股市又一直下滑。到底,中國的經濟真相是甚麼,星斗市民無從知曉,就形成人人設定一個主觀真相好了。

4.人為真相:俗語說加鹽加醋,添煩添亂,唯恐天下不亂,越亂越容易產生紛歧,又紛歧就更容易管治。於是,人為真相不知不覺間就取代了真正的真相事實。如逆思維Think Again)的作者就在真實的實驗裡,告訴我們溫水煮蛙與平常的認知剛好相反。

5.未知真相就是因為許多真相仍然殘存未知,而且可能這未知的部份會扭轉整個真相,所以,才有如此多的《盲人摸象》、羅生門」及「後真相」爭議出現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辨別真偽

    人類天生好奇,欲知真相的全貌;人類的歷史發展,總以為真相能帶來文明進步,甚至幸福快樂。可是,事與願違,後真相時代,只好練就應對的能力,其中首要是懂得多角度獲取資訊,儘量從多個角度去瞭解。然後,要好好核實權威資訊來源及判斷其可信度,作為我們判斷事實的依據。再來是要保持獨立思考,學會批判性思維,分析其合理性和可靠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找到近似的真相。

    總之,在後真相時代,我們需要更加謹慎地對待資訊,努力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面對後真相時代,不必通通都識,但要懂得通情達理。

有勞「議員仗義」「家長配合」才能成功的「勞動」教育

 


    日前,立法議員何潤生再次就勞動教育提出書面質詢,促請當局更加關注學生的自我發展,及時提出加強勞動教育的發展藍圖,建立本澳勞動教育課程標準,以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培養和實踐培養學生意志品質、激發學生創造力,引導學生作為主體實踐,建立主動性、實踐奉獻責任意識、承擔公共服務意識。何潤生又要求指導交代如何推動學校、師生、家長,以至全社會形成合力,建立符合本澳的勞動教育實施方式和評價機制。也許,何議員都是家長,明白在這個富庶的澳門,「開展勞動教育尤其需要家庭的配合,但現實中確實存在部分不捨得,讓孩子勞動或是不願意把課餘時間分配給孩子勞動的現象。」所以,才會問有關當局未來如何優化家長對勞動教育的觀念,並積極利用各種媒介和管道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讓家長掌握正確的勞動教育方法,從而高質量地開展家庭勞動教育?可見何潤生議員為推動勞動教育真的用心良苦啊!

    無獨有偶,日前,香港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日前討論中小學體育及藝術教育委員、民建聯陳仲尼議員指出,在內地抖音「科目三」舞步爆紅,教育局可借機舉辦相關活動。陳仲尼表示,關注的問題有兩大方向。其一是抖音神曲舞步「科目三」在網上爆紅,深受年青人喜愛,風靡內地中小學,教育局會否鼓勵學校在適當場合及時機,舉辦一些有關「科目三」的活動,宣揚中華文化。其二,近期發生多宗學童自殺案件,教育局會否通過中小學的體藝課,設計一些抗逆能力訓練,培養他們有更高抗逆能力,從而減低負能量。香港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在會上回應指,有關「科目三」的推動,局方也很樂意,而熱潮已持續一段時間,如學校認為合適,在學校推動是可以的。至於抗逆能力方面,他相信體育藝術教育可讓學生多走動,對精神健康有幫助。

    港澳兩地兩位立法議員雖然倡議不一,但手段與目的其實很類同,就是透過勞動或舞動,推廣中華文化的勤勞及文藝,試圖透過勞力活動推廣精神健康,造福人群。惟是,觀乎兩岸及多國,發現勞動教育有既廣更深的教育任務與價值;同時,科目三教育是否能達成陳仲尼議員宣揚中華文化,均有荒腔走板之嫌,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深究。

 

中台歐美勞動教育大不同

    何潤生議員在書面質詢中提及內地《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優化了課程設置,將勞動課程及其所占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足見內地非常重視勞動教育。根據相關的法規,率先指出「勞動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是人類特有的基本社會實踐活動。」而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勞動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生產勞動教育和服務性勞動教育三個方面。其中,日常生活勞動教育要讓學生立足個人生活事務處理,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強化自立自強意識;生產勞動教育要讓學生體驗工農業生產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增強產品質量意識,體會平凡勞動中的偉大;服務性勞動教育要注重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技能,服務他人和社會,強化社會責任感。

    台灣的《勞動教育促進法》草案第六條明定勞動教育的內容,舉凡勞動意識、勞動人權、尊嚴勞動、勞動倫理、個別勞動關係、集體勞動關係、勞動條件、就業平等、就業安全、社會保障、勞動福祉、職場安全與衛生、勞動法令遵循及勞動職涯發展教育都包含在內。雖然,相關的法律尚未通過,但是,中小學的勞動教育已經按照草案實踐多年,且有相當的成效,亦為締造健全的勞動公民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歐美諸國,勞動教育分為德育及服務導向,即是透過教室的值日,甚至像日韓連廁所都由學生打掃整潔的勞動教育,旨在透過勞動教育增益學生的個人品德與公共服務精神。也許,何潤生議員極力倡議的就是這方面的勞動教育。惟是,這些歐美國家亦會從小給予公民權益勞動教育,就像前述台灣的勞動教育內容,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德國,連小學三年級學生都知道可以組成工會爭取權益。在澳門,多年來,有直選議員動議的工會法增補工人集體談判權,從未被接納通過,顯然,勞動教育在澳門,就是乖乖去做勞動公益服務。

 

正視澳門可有可無的勞動教育

    一直以來,澳門中小學的勞動教育就是要學生做值日生,擦黑板,倒垃圾,抹抹窗而已。如果有一天,孩子回家,跟父母說,今天老師要我們洗廁所,家長一定馬上跑去學校,甚至直達教青局投訴學校。換作是日本韓國,洗廁所就是學生在校經常會做的勞動。也許,背後的原因是我們對勞動教育的無知,更可能是政府及學校一直沒有推動勞動教育。

    在普通中小學的課表中,大家從未見勞動教育這門課,充斥在學生課堂中的是主科中英數,閒科是美音體等,勞動教育連閒科都不如。顯然,勞動似乎是可有可無。學校的任務就是給學生教授相關科目知識,而勞動教育因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課程、課時、評核等,導致澳門一直忽視勞動教育。

    再者,在學校,老師面對違反法校規班規的同學,首先想到的懲罰措施就是罰站或者罰打掃。須知道,帶有懲罰性質的勞動不能算是完整的勞動教育,甚至還會造成相反的後果。在學生眼中,勞動不是光榮的使命,反而是懲罰,更會引來同學的嘲笑,這些負面影響都是因為對勞動教育的認知錯位造成的。 

    澳門由一條小魚村,蛻變成國際賭博大都會,人均所得曾經攀上全球之冠,社會變得富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更是學生、家長及社會的共同價值觀。白領坐辦公室涼冷氣,藍領在地盤曬太陽,仍然是職場的主流觀念。勞動觀念的偏頗自然形成勞動教育的認知錯位。家長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讀書,不必為了勞動而浪費寶貴的時間,加上澳門少子化日趨普及,大部分家長都捨不得孩子在學校要掃地倒垃圾,在家裡,孩子萬千寵愛在一身,所有日常家務不是父母就是傭人包辦。

 

有勞議員仗義」、「家長配合才能成功的勞動教育

    要勞動教育成功,首先要扭轉家長異的思路,勞動並非浪費時間,甚至是「蝕底」的蠢事,而是具有崇高服務人群的價值。家長真的需要放棄對孩子的過度溺愛,理應從小要求孩子做好家務,比如掃地洗衣等等,不能再以要學習為藉口忽視家務勞動,在家勞動也是一種學習。

    澳門家庭聘用家傭很普遍,家長很容易給孩子錯覺,以為花了錢就要用盡家傭的勞力,而孩子就坐享其成。孩子慢慢形成家務是家傭的事,與自己無關。更嚴重的惡果是會讓孩子形成主尊傭卑的錯誤觀念,這並不利於學生勞動精神的培養和勞動能力的提高,只會讓學生在集體中保持自私自利的心態,身在集體中卻並不想主動從事集體勞動。

    勞動是社會穩定與進步的力量,全社會需要建立的共識,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家庭也是如此。許多家長都是打工仔,或多或少都受到剝削及歧視,都需要集體的力量去抗衡資方。如果家長明白自己的處境,理應全力支持孩子在學校接受既有普通勞動教育,亦要全力推動勞動的權益教育。

    如果為政者與議員諸公,只為踐行體力勞動,那就非常簡單,可是,誠如何潤潤生議員所言,要家長配合真的難上加難,家長會視之為免費勞工。如果為政者與議員諸公真的要制定及徹底實行真正勞動教育課程,堅持推動勞動教育的核心理念,平等處理勞動權益,尤其工會的集體談判權,那就必須修訂去年才匆匆通過的工會法》,補足前述的要件,更要寫進勞動教育的課程綱領裡,且要徹實執教及客觀評核。可想而知,有水平的家長一定全力配合。

  

澳門人幾近無立錐之地

 


 

    二○一九年是訪澳旅客的黃金時期,全年錄得超過3,940萬人次。到了二○二○年底,新冠肺炎大爆發,全世界皆採取閉關自守的封城政策,所有旅遊活動停頓,訪澳旅客跌到零。多年以來,未曾看過大三巴牌坊一個人都沒有,亦是很多年沒有感受到澳門小城的寧謐自在。好景不常,自去年疫情受控,世界又開始活躍,旅遊又再次興旺。澳門去年全年旅客約有2,823萬人次,平均每天旅客數量為7.7萬人次,回復至201970%。今年,八日春節黃金周,至本月十七日結束,本澳入境旅客錄得約135.7萬人次。澳門,每天旅客絡繹不絕,仍以內地訪客佔大多數,其次是日本、台灣及香港等地。

    旅遊及博彩是澳門兩大龍頭產業,旅客數字不斷攀升,博彩稅收亦有改善。跟據博彩監察協調局二月一日的公佈,去年十二月博彩收入185.67億元,按年上升4.33倍,按月亦增15.73%,是連續十二個月錄得按年增長。一年總計,去年全年博彩收入共1830.59億元。這超過三倍的賭收增幅,意味博彩收入水平已反彈至二一九年疫情前的62.6%

     記得四五年前,澳門旅客逼爆澳門時,社會上已經有很多反彈的聲音,開是關注澳門是澳門人的家園,還是已經變成旅客的樂園,澳門一年竟然可以接待澳門居民人數接近六十倍之多的旅客,綜觀全世界,唯澳門特立獨行,又真的與別不同。到底,澳門政府及旅遊業界如何看待一般小市民的生活訴求呢

 

從未如此搭巴士難

    疫情三年,的確為澳門經濟民生帶來重創,尤其是旅遊博彩業,可以用一潭死水來形容。頓時,不斷在街上穿梭的旅遊巴及賭場發財巴消聲匿跡。疫情解封,澳門博彩業又開始暢旺,大街上及賭場門前,發財巴好像突然從地底駛出來,一車一車載滿旅客,真是一片榮景。

    可是,旅遊業界可能反映不過來,跟據業內人士說,疫情幾年,很多旅遊巴停駛,保養成本昂貴,有不少被變賣去內地或其他地方,很多失業的旅遊巴司機被迫轉行,有轉到當三行的、亦有當保安員等,薪酬從幾萬元爆跌到一萬八千左右。現在要重返旅遊巴司機崗位,有司機朋友說,儘管當年月入豐厚,但回想起來,真的用健康作賭注,現在生活平淡一點,但覺得生活像個普通人般自在。

    旅行團接二連三的擠進澳門,許多巴士站出現龐大人潮,日前,筆者在水坑尾就看到疑似搖旗的導遊,推擠團員上八號巴士,目的地是漁人碼頭。真是孤陋寡聞,澳門真是與別不同,連巴士團都有。後來,筆者電聯一位導遊朋友,他說巴士團有分兩種,一種是持牌的,一種是無牌經營的。嘩真是大開眼界,沒想到澳門旅遊業商機處處,腦筋急轉彎。過去,景點及馬路被旅客佔領澳門人已經習慣,沒料到連日常出行的巴士都給佔去,真是澳門人幾近無巴士企位立足之地啊

 

澳門旅遊博彩均採取趁政策

    疫情前,澳門博彩旅遊一支獨秀全球,疫情爆發前的一七至一九年,澳門以逾十二萬元的人均GDP,連續三年穩坐全球首位。 然而,疫情大流行,內地以至全球實施嚴格的出入境限制措施,訪澳旅客量大減,令本澳GDP大縮水。 據《全球金融》統計,二至二二年,澳門人均GDP分別約5.78萬元、7.17萬元、5.57萬元,全球排名分別為第十三位、第七位、第十六位。

    二○二一年,中央嚴打境內境外賭博,澳門賭城大亨周焯華等被警方拘控,更於去年底因巨額詐騙罪、黑社會罪、不法博彩等罪名被判監十八年。連串行動,不但打擊澳門賭場最高收入的貴賓廳,連所謂的「賭底面」案件揭露,涉款高達八千多億元,直接令澳門政府少收八十二億多元博彩稅。澳門賭業可謂經歷過天翻地覆的重創後,只能靠中場,甚或低投注額來維持賭收。據澳門最大紙媒引述不具名博彩業人士指出,高端客人數不多,而人數眾多的中場客則投注額不高,一名普通中場客,單筆投注額介乎五百至兩千元之間。展望今年,若沒有重大負面因素,相信全年賭收可維持在1900億至2000億元之間。有關估算,較政府預期今年有2160億元博彩毛收入略為保守。

    當大家走訪了新馬路一帶,你就會看到內地旅客的遊覽消費模式,先是去最著名景點牌坊打卡,真正抱著去朝聖,認識一下天主教來華傳教史的遊客,相信是萬中無一。然後,就在賣草地光顧平靚正的煎鍋貼,或是豬扒包,又或是來一碗牛雜菜果腹,順便去守信店再買杏仁餅,再去買金保值,最後去舊葡京賭一兩手,輸三五千當娛樂,看到連賓館的房價都變天價,乾脆不過夜就走人,完成低消費澳門遊。

    過去,舊葡京及其他舊式賭場是澳門老居民發新年財的好去處。今年,所有賭場都有人滿之患,許多阿公阿婆都敵不過內地旅客,只好在家賭十三張,或攻打四方城,真是澳門人無立足賭場之地啊

 

澳人北上消費,澳門食肆煙花生意慘不忍睹

    疫情過後,澳門經濟看似不斷向好,惟是,物價指數一直高企不下,特別是佔比第二大的「食物及非酒精飲品」,與二〇一八年相較價格上升了約一成。本地居民的個人收入與疫情前相若,甚或略減。澳門市民北上買菜又捲土重來,如果還要娛樂消費,當然更要北上。澳門看一齣賀歲片要八十元,如果在賭場戲院看更要一百元以上。可是,走去珠海,看IMAX都只需三十元就可以了。還有,唱K及其他吃喝當然亦比澳門便宜。所以,同樣的價格購買更低廉的商品,而又不想「消費降級」,北上消費是不二選擇。新年期間,澳門食肆餐廳門可羅雀,有老闆說租金只升不跌,食材價格越來越貴,可是,光顧的人卻越來越少,這樣下去,實在撐不了多久。

    據報導,農曆新年的媽閣廟前地神香風車檔及新春爆竹攤檔公開競投。其中神香風車十個攤位共二十二人競投,有兩檔最高成交價 2.4萬元;澳氹十個個爆竹檔位則有四十二人競投,其中澳門區六個攤位中,最高成交價為32.2萬元,氹仔區四個攤位,最高成交價三十萬元。新年期間,留澳燒爆竹的人真的很少,筆者年初二挨近中午去過澳門區的燃放區,只看到幾個小孩在放爆竹,走訪檔主,直言花三十多萬投一個檔攤,簡直血本無歸,懇請政府資助減少損失。今年,說實在,經濟仍是不振,樂意留澳肯花錢燒爆竹的居民不多,內地遊客的消費力亦不見得好,所以,澳門市民當然選擇往內地燒爆竹。同樣的一百元,在澳門燒與大陸燒,聽說是五倍的份量。儘管內地明文規定禁止,可是,有公安在場,總是不干預,還聽說可以燒到二月二十四日元宵節晚上。

 

為了三個錢包只好四兩扛千斤

   作為澳門人,當然以澳門人幸福快樂為出發點。政府所有的舉措,無論是博彩或旅遊,亦理應以澳門人的福祉為優先。每一個星斗小市民都有三個錢包,一是實實在在的工資;二是資產的增值,如樓價漲及收利息;三是轉移支付,如政府每年派錢一萬等福利。自二○○一年開始,各項賭權開放的立法到實行有序展開,澳門的經濟及旅遊就踏上飛升的新台階。可是,澳門人為了保住份工,為了賺點利息,甚至看好遇整個政府能給予優厚的福利。但是,我們得以用日常幾近無立錐生活作代價。再者,無論是交通、飲食、澳門人的身心靈準備,都跟承載力的多寡有關。

    根據政府過去做的旅遊承載力研究,指出在同一時間內,在不影響建築物、文物古蹟、社區、訪客安全等人民和自然環境的情況下,能接待訪客的最佳數量。但用於評估龐大和開放如城市的空間,在文獻中暫時少見。因此,目前的研究只能以動態的概念輕輕帶過。誠如筆者前述,澳門一切公共政策均以澳門市民的福祉及福利先行,看當前的種種施政的好大喜功、疏失處處,別再如文局長說,還要拼命拓展街區合作,包括資助項目,希望引客入區,甚至推動新活動進入不同區域。理應如賀特首話齋,春節後將檢討旅客承載力。

    澳門人的承載力已經爆滿,別再要求我們強顏歡笑,以禮待客,共同分擔旅遊大使的角色。

《死期將至》:一部發人心省的防自殺教育韓劇

 

 

    整體來說,全球的經濟富庶,物資不虞匱乏的榮景是史無前例的。但是,現代人亦是始無前例的空虛無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每四十秒就有一個人自殺。根據澳門衛生局澳門自殺死亡的監測結果顯示,本澳二二三年錄得5932女共91人自殺死亡個案,年齡介乎於十五至八十六歲。每天,在社交平台,都有很多跳樓的自殺消息,甚至是案發現場片段,真教人怵目驚心。

    特區政府十分關注居民的精神健康,透過政府部門及社區機構有效的溝通和跨部門協作機制,持續提高服務可及性、擴大社會支援網絡,從家庭、學校、社區等不同層面動員社會共同關注和主動轉介信息,讓相關部門迅速介入及消除自殺危機;平情而論,那怕是祭出看似很厲害的四級聯防機制,成效亦存疑。

    一直以來,精神健康被污名化,一個受到精神創傷的人會被嘲笑為癡線佬,更令他們深陷「求助否認」(Help-negation)的泥淖裡,當中尤以男士不求助或拒絕求助為甚。要病患敢於求助,而社會又能殷然接納,路的確很漫長。所以,無論是家庭、政府、社團、尤其是學校,都有責任參與普及精神健康,深層認識自殺的教育,這才是根本的預防良策。所以,在家也好,在校也好,社區也好,集中力量,多開辦精神健康教育,方能去精神病的污名。已故台灣著名人類學家李亦園研究所得,中國人是個愛面子的民族,有病在身自然不會主動宣之於口,更遑論主動求助。也許,透過播放有意義有價值的紀錄片、電影、甚至更深入細說剖析的電視劇,從同情理解切入,引導人們深層認識自殺,也許就能慢慢搭建一道防自殺防火牆。

 

一齣充滿同情理解的自殺教育韓劇(含劇透)

    韓劇《死期將至》共八集,每集約四十分鐘。換句話說,只要花不到四百分鐘,就學會從對死亡的不解與輕蔑,改變成理解與謙卑。

    故事講男主角崔怡在失業七年後,生無可戀,死不足惜,自殺後遇上劇中另一個關鍵角色,名叫死亡,在崔怡在即將墜入地獄時出現,死亡在陰間擔任判官,更好說是教育官,用判處經歷十二次生死輪迴處罰,試圖讓崔怡在徹底領晤生死大義。這套連續劇不僅盛載很多生死的哲學沉思,還結合了人文、親情、愛情、驚悚等多種元素,展現了一個多層次的自殺教育景觀。

    第一次被罰,崔怡在投胎化身成三十多歲的朴振太,就是他畢業後第一份去見工的泰康集團。那天,在見工路上,遇上跑到路上刻意被車撞死的自殺男子,這個垂死的男子拉著他的手,他非常不安,影響見工表現,因此,既失去見成一份工的機會,亦變得自怨自艾,對這男子的莽撞耿耿於懷。怎知道,這名男子是他其中一次輪迴的自己啊話說回來,身為大集團的老闆次子,本來是父親的心儀接班人,但就在哥哥設計的飛機空難中死亡。

    崔怡在第二次投胎變成三十八歲的宋宰燮,是一個極限運動玩家,有四項金氏世界紀錄。崔怡在醒來時,已經飛在半空中,只要完成無降落傘跳傘,就可以獲得贊助商三十億億獎金。可惜,宋宰燮直接墜地炸裂身亡。崔怡在雖然寄居在宋宰燮軀體內,他知道如果宋抱著有降落傘的人不放,就能夠繼續活下去,可是,崔怡在眼巴巴看到自己又要死去。

    崔怡在第三次投胎變成十七歲的中學生權赫秀,跟著單親媽媽生活。他在學校被欺凌到不想上課,崔怡在無論警告過權赫秀不要軟弱,但還是逃不過被同學欺凌的惡運,留下遺書要到樓上跳樓前,崔怡在再一次目睹甚麼叫自殺。

    崔怡在第四次投胎變成三十五歲的李柱勳,專為客戶解決各式疑難雜症。

卻為了一個女子偷走老闆一百億韓元。好不容易擺脫老闆的追殺,終於見到心愛的女子,女子問錢在那,李柱勳回答之後,就被開槍殺死,崔怡在很不甘,自怨沒帶眼識人,死在她槍下真荒謬。

    崔怡在第五次投胎變成二十一歲的趙泰尚,夢想成為格鬥選手,但因為家境貧苦被迫放棄。替人頂包肇事逃逸的罪名,換來兩億韓元後被關在監獄,以為只是判傷人罪,很快就可以出獄。怎料傷者最後身亡,他被判兩年有期徒刑。李進尚出獄後去挖出前世李柱勳遺留下來的錢,卻在回家的路上先是被當年被撞死的女生父親捅兩刀,之後又被同天出獄的獄友,為了一億給捅死。

    劇情開始變得錯綜複雜,峰迴路轉。崔怡在第六次投胎變成一個嬰兒身上,倒楣遇見虐兒父母,最終被母親拿枕頭給悶死,寄生在嬰兒的催怡在很感受到生命的短暫。

    張崔怡在第七次投胎變成二十四歲的張建雨,俊俏的外貌讓他很受歡迎,以模特兒為職業。活在建雨體內的怡在,被哥哥叫去咖啡廳打工,在那遇見生前的摯愛女友智秀,才知道她並沒有移情別戀。他很想告訴智秀已經投胎,但仍很思念她。兩人好不容易重逢,卻在雨夜裡被一輛車撞死,而撞死他們的就是朴振太的哥哥朴泰宇。就是他買兇殺弟,把責任推給屬下趙泰尚。其實,所有的人都是崔怡在在不同時空下的自己。

    智秀都死了,催怡在活下來的意義大概只剩媽媽,他有預感死亡會讓他為智秀報仇。這裡不再劇透,最後,死亡跟崔怡在開了一個最大的玩笑,第十二次投胎,竟然變成自己的媽媽。他有了母親一輩子的記憶,非常敬佩媽媽沒有因為自己自殺而頹喪,反而勇敢地生活。瞭解人生的大道理後,崔怡怡在在母親的懷裡自然死亡,時間已經過了三十二年,轉世了十二次。

 

一部發人心省的防自殺教育韓劇

    自古以來,人類都喜歡說故事,用故事養育下一代,甚至用故事延續及創新文化。父母及教師最大的教育弱點,就是往往用人生大道理壓在孩子身上,讓他們非常抗拒學習。可是,一個精彩的故事,總能把精彩的教訓隱藏在故事裡,潛移默化給孩子。《死期將至》就是一齣很能透過故事教導我們甚麼是真正的生死教育,直面自殺的種種問題,為走在人生邊緣,很想自殺的人,尤其是十多歲的青少年,真的能發揮警惕的教育效果。

    《死期將至》的主軸就是在勸人向善,並且要愛惜自己的生命,珍愛與家人的關係。人一出生就開始邁向死亡,人應該用好好生活來迎接死亡。《死期將至》對於正陷於生命脆弱的人會產生治癒的教育作用,其中的金句真的很有警世作用。

    崔怡在在經歷過十二次的生死輪迴之後,才徹底明悟,很感慨的說:「我死後才明白,生命,其實就是機會。人只有在做自己的時候,才是最幸福的,說到底,人要是不能做自己,活著應該也沒甚麼意義吧我現在終於明白,無論以其他人的身體,重新活過來多少次,只要不是作為我自己,就絲毫沒有任何意義。」

    崔怡在在經歷過十二次的生死輪迴之後,才徹底明悟人生的痛比死亡更痛時說我最劇烈痛苦的死,不是被火燒死,也不是四肢被切斷後的死,而是心愛之人死去時感受到的痛楚,我讓媽媽感受到身處地獄般的痛,那份痛楚完完整整回到了我身上,所以我決定以媽媽的身體活下去,這是我給予自己的懲罰。」

    崔怡在在經歷過十二次的生死輪迴之後,才徹底明悟恐懼面對困難原來是多麼的不智時說「活在恐懼中的人生,並不算是真正的人生,但曾經是膽小鬼的我,度過了始終活在恐懼中的人生,害怕世界不明白我的價值,害怕落後於人,害怕被人拒絕,我還沒有讓人生的花朵綻放,就活在恐懼之中,最後了結了自己的性命。」

    崔怡在在經歷到十二次的生死輪迴後,才真正明白他的媽媽時說「我一直認為我很瞭解媽媽,然而我其實甚都不知道,媽媽曾是擁有許多夢想的少女,然後成為女人、母親。她與心愛的男人,以及因為愛而誕生的孩子一起生活,她以為會自此永遠幸福,沒想到卻只有一瞬間。」

    崔怡在轉世輪迴存在哲學家卡繆筆下的薛西佛斯,把石頭推上尖山一樣,永續輪迴。一個人能同理另一個人,已經是很不錯的覺悟,要是連續十二次同理其他人,這些人又是另一個自己,更能產生醍醐灌頂、當頭棒喝的教育作用。

慎防大學排名「狡詐」 毋忘大學教育「初衷」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二月十三日公布二○二四年度

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當中涵蓋108個國家/地區共1904所大學。該排名基於「世界大學排名研究方法3.0」,即根據十八個精心校準的績效指標、從五個方面衡量一所大學的表現,包括:教學,研究環境,研究品質,產業和國際展望等指標,是歷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不出所料,第一名至第十名依序為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耶魯大學。中國清華大學位列十二,北京大學位列十四、香港大學退至三十五名,澳門大學排名第一百九十三位,躋身二百強之內。

    自科舉以來,國人好功名之心甚囂塵上,簡單到家長拿到孩子的成績表,率先看的不是操行評語,而是考第幾名。當我們越來越重視排名,就越容易墮入排名的名利追逐,更會忘卻大學教育的「初衷」啊!

 

慎防大學排名「狡詐」

    大學排行榜最早起源於美國。早在一九八三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面臨倒閉,當時的主編為挽救雜誌,突發奇想,搞一個吸睛話題,就是大學排名。果不其然,雜誌因這話題受到熱烈關注而起死回生,一時洛陽紙貴。英國是世界上把教育產業做到極致的國家,很快就發現了排行榜的影響與價值,順水推舟結合標準的課程、教科書和考試,整裝配套輸往全世界,包括澳門一般學校使用的教科書;標準考試,如GCE或英國皇家各類考試等。因此,泰晤士報教育版於九十年代就推出了自己的排行榜,但該排行榜最早還是聚焦英國高校,後來,擴展至全球,甚至,排行榜在中國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慢慢,英國人發現大學排行榜既有吸睛吸廣告的效益,亦讓報紙建立其獨特的權威公信力。一個聰明的英國人聞到了商機,這就是QS的創始人。QS翻譯成中文就是英國國際教育市場諮詢公司。二○○四年,QS聯合泰晤士報合作推出了世界大學排行榜,這就是泰晤士報排行榜。二年,QS脫離泰晤士報開始獨立發佈自己的排名,並在中國設立辦公室,重中之重就是中國市場。泰晤士報則不得不轉向和其他機構合作,發佈自己的大學排名。

  有甚麼樣的尺子,就有甚麼樣的排名,甚麼結果出現都是正常的。這就是所有排名的基本特點。所以,不同的排名就出現很大的落差,比如QS強調的幾項:學術聲譽,雇主聲譽、師生比、單篇文獻引用、國際職工與國際生比例。

   辦學質素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僅僅拿出幾個所謂重要的指標,就對大學評價是非常片面的作法,任何一個排行榜都有局限,都只是某些指標下的排行,不可能全面反映一所大學的宗旨、願景、使命、學院特色、教學、研究及社會良心等情況,這是所有人都需要有的基本認識。任何一個排行榜,實際上是幾個有局限的指標的排比,並非學校的實力排名。

    尚且,所有的排名都傾斜理工科大學,不利於人文社科為主的高校。近年,大學排名,論文和引用率是所有要素的核心考量。於是,大家想辦法提高論文引用率,有些學校明確要求大家相互引用,甚至給予獎勵,有些教授甚至直接委託協力廠商批量製造論文引用,購買引用率。這些荒唐做法越使大學引領整個社會更功利現實。

    大學排名,既有正面的作用,亦有很負面的影響。大學排行榜很容易引導家長及社會,排前的大學都是好的,排後的都是差的。本來,大學排名有助於招生,實屬無可厚非,但就很容易忽略大學的辦學特色,學生應該以大學學系的實力來報讀。筆者多年的經驗,最名牌的大學,都有最差的學系、最差的老師、甚至最差的學生。相反,最爛的大學,也有最好的學系、老師及學生。讀書求學當然與大學素質有關,但是,更重要的是個人是否選對心儀的大學,接著就要靠努力與堅持了。

 

毋忘大學教育「初衷」

    很多人視大學為高等職業訓練所,是找理想工作的踏腳石。可是,許多世界知名的學者專家如愛因斯坦、雅斯培,直截了當告訴大家,大學是追求真理、擁抱自由的學府。筆者大學讀教育,四年上了很多哲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的理論,到了學校服務時,很擔心無實際的知識及技能應付職場,可是,喜出望外,原來,在大學時,一直很單純的追求真理與學問,反而很能夠引領自己如何當一個有良知良能的好老師。

    早在西方古希臘的雅典學院,就看到柏拉圖及其弟子亞里士多德,與一眾學者賢士在辯論真理,追求心靈的自由,努力締造世人的幸福哲學觀,奠定了西方社會對大學及大學老師的敬重。世界上公認最古老的大學是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位於義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的首府博洛尼亞,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一一五八年,皇帝費德里克一世在聽取了依內裡奧的四位學生的建議之後頒佈法令,規定了大學不受任何權力的影響,作為研究場所享有獨立性。其中最重要的四點是一是大學人員有類似神職人員的自由與豁免權;二是大學人員有為了學習的目的自由旅行和遷徙權利;三是大學人員有學術觀點和政見不同而免受報復的權利;四是大學人員有權要求由學校和教會而不是地方法庭進行裁決。今天,博洛尼亞大學屹立世界超過九百年,仍然是西方的頂尖大學,可是,在泰晤士報今年大學排名,只排155位,足見所謂的排名只是個不太有參考價值的參考,甚至可有可無。 

    受博洛尼亞大學的辦學風格與自由影響,十二世紀初,巴黎大學成立,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頒發了一道特殊證書,允許大學的師生行會享有免稅、免受民事刑事的裁判權,為大學敢於創造寬鬆自由的環境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一六七年,據說英格蘭與法蘭西兩國國王發生激烈爭吵,英王一氣之下,把所有在巴黎寄讀的英國學者及學生召回,匯集在牛津,根據巴黎大學的藍本創建了牛津大學。建校不久,就爆發了懷疑有兩位哲學教授謀殺一名妓女,引起全校師生的抗議。於是,一群師生離開牛津,跑到劍橋,創辦了劍橋大學,開創了學院制與師徒制,尤其是師徒制,是英國大學的優良傳統,像哲學兼數學家羅素,都曾受惠及傳承這套優良的師生共學制度。當然,近月著名的電影《奧本海默》裡的主角奧本海默就是繼牛頓之後的劍橋名學者。

    一六三七年,劍橋大學一名畢業生約翰哈佛(John Harvard)遠道重洋來到美洲新英格蘭地區,擔任牧師助理。次年因肺結核病死,死前將八百英磅及一大批圖書送給新辦兩年的新學院,學校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哈佛大學。當你有機會走上這個很陳舊的古老大學,怎會想到是今天頂尖的研究型私立大學呢

    一七一年,一群宗教意見紛歧的師生離開哈佛大學,跑到康乃狄克州,創辦了耶魯大學。兩所大學的校徽都有一本書,只是耶魯是一本,而哈佛是三本。耶魯人嘲笑哈佛人不專心讀書,三心兩意;而哈佛人反譏耶魯人笨拙,一次只能讀一本書。

    西方大學的發展,就像新東方教育集團的周成剛先生在走向遠方──穿越世界的教育尋訪》一書總結說「傳播知識、探索真理、啟蒙心智、解放思想和追求自由,這大抵是大學教育從未改變過的歷史使命

    澳門理工學院已升格為大學,今年四月一日,旅遊學院亦正式升格為大學。可是,證諸大學教育的發展史,不是透過修改法律,然後在議會通過就堪稱為大學,亦不是靠年年跑發表論文數,更不必以為能躋身世界大學二百強就沾沾自喜!這僅僅是個起步,大學之所以大,是擁有教學、研究與社會良心的自由,還要有培養心智良知寬大的知識份子為己任啊!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