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二月十三日公布二○二四年度
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當中涵蓋108個國家/地區共1904所大學。該排名基於「世界大學排名研究方法3.0」,即根據十八個精心校準的績效指標、從五個方面衡量一所大學的表現,包括:教學,研究環境,研究品質,產業和國際展望等指標,是歷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不出所料,第一名至第十名依序為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耶魯大學。中國清華大學位列十二,北京大學位列十四、香港大學退至三十五名,澳門大學排名第一百九十三位,躋身二百強之內。
自科舉以來,國人好功名之心甚囂塵上,簡單到家長拿到孩子的成績表,率先看的不是操行評語,而是考第幾名。當我們越來越重視排名,就越容易墮入排名的名利追逐,更會忘卻大學教育的「初衷」啊!
慎防大學排名「狡詐」
大學排行榜最早起源於美國。早在一九八三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面臨倒閉,當時的主編為挽救雜誌,突發奇想,搞一個吸睛話題,就是大學排名。果不其然,雜誌因這話題受到熱烈關注而起死回生,一時洛陽紙貴。英國是世界上把教育產業做到極致的國家,很快就發現了排行榜的影響與價值,順水推舟結合標準的課程、教科書和考試,整裝配套輸往全世界,包括澳門一般學校使用的教科書;標準考試,如GCE或英國皇家各類考試等。因此,泰晤士報教育版於九十年代就推出了自己的排行榜,但該排行榜最早還是聚焦英國高校,後來,擴展至全球,甚至,排行榜在中國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慢慢,英國人發現大學排行榜既有吸睛吸廣告的效益,亦讓報紙建立其獨特的權威公信力。一個聰明的英國人聞到了商機,這就是QS的創始人。QS翻譯成中文就是「英國國際教育市場諮詢公司」。二○○四年,QS聯合泰晤士報合作推出了世界大學排行榜,這就是泰晤士報排行榜。二○一○年,QS脫離泰晤士報開始獨立發佈自己的排名,並在中國設立辦公室,重中之重就是中國市場。泰晤士報則不得不轉向和其他機構合作,發佈自己的大學排名。
有甚麼樣的尺子,就有甚麼樣的排名,甚麼結果出現都是正常的。這就是所有排名的基本特點。所以,不同的排名就出現很大的落差,比如QS強調的幾項:學術聲譽,雇主聲譽、師生比、單篇文獻引用、國際職工與國際生比例。
辦學質素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僅僅拿出幾個所謂重要的指標,就對大學評價是非常片面的作法,任何一個排行榜都有局限,都只是某些指標下的排行,不可能全面反映一所大學的宗旨、願景、使命、學院特色、教學、研究及社會良心等情況,這是所有人都需要有的基本認識。任何一個排行榜,實際上是幾個有局限的指標的排比,並非學校的實力排名。
尚且,所有的排名都傾斜理工科大學,不利於人文社科為主的高校。近年,大學排名,論文和引用率是所有要素的核心考量。於是,大家想辦法提高論文引用率,有些學校明確要求大家相互引用,甚至給予獎勵,有些教授甚至直接委託協力廠商批量製造論文引用,購買引用率。這些荒唐做法越使大學引領整個社會更功利現實。
大學排名,既有正面的作用,亦有很負面的影響。大學排行榜很容易引導家長及社會,排前的大學都是好的,排後的都是差的。本來,大學排名有助於招生,實屬無可厚非,但就很容易忽略大學的辦學特色,學生應該以大學學系的實力來報讀。筆者多年的經驗,最名牌的大學,都有最差的學系、最差的老師、甚至最差的學生。相反,最爛的大學,也有最好的學系、老師及學生。讀書求學當然與大學素質有關,但是,更重要的是個人是否選對心儀的大學,接著就要靠努力與堅持了。
毋忘大學教育「初衷」
很多人視大學為高等職業訓練所,是找理想工作的踏腳石。可是,許多世界知名的學者專家如愛因斯坦、雅斯培,直截了當告訴大家,大學是追求真理、擁抱自由的學府。筆者大學讀教育,四年上了很多哲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的理論,到了學校服務時,很擔心無實際的知識及技能應付職場,可是,喜出望外,原來,在大學時,一直很單純的追求真理與學問,反而很能夠引領自己如何當一個有良知良能的好老師。
早在西方古希臘的雅典學院,就看到柏拉圖及其弟子亞里士多德,與一眾學者賢士在辯論真理,追求心靈的自由,努力締造世人的幸福哲學觀,奠定了西方社會對大學及大學老師的敬重。世界上公認最古老的大學是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位於義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的首府博洛尼亞,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一一五八年,皇帝費德里克一世在聽取了依內裡奧的四位學生的建議之後頒佈法令,規定了大學不受任何權力的影響,作為研究場所享有獨立性。其中最重要的四點是:一是大學人員有類似神職人員的自由與豁免權;二是大學人員有為了學習的目的自由旅行和遷徙權利;三是大學人員有學術觀點和政見不同而免受報復的權利;四是大學人員有權要求由學校和教會而不是地方法庭進行裁決。今天,博洛尼亞大學屹立世界超過九百年,仍然是西方的頂尖大學,可是,在泰晤士報今年大學排名,只排155位,足見所謂的排名只是個不太有參考價值的參考,甚至可有可無。
受博洛尼亞大學的辦學風格與自由影響,十二世紀初,巴黎大學成立,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頒發了一道特殊證書,允許大學的師生行會享有免稅、免受民事刑事的裁判權,為大學敢於創造寬鬆自由的環境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一六七年,據說英格蘭與法蘭西兩國國王發生激烈爭吵,英王一氣之下,把所有在巴黎寄讀的英國學者及學生召回,匯集在牛津,根據巴黎大學的藍本創建了牛津大學。建校不久,就爆發了懷疑有兩位哲學教授謀殺一名妓女,引起全校師生的抗議。於是,一群師生離開牛津,跑到劍橋,創辦了劍橋大學,開創了學院制與師徒制,尤其是師徒制,是英國大學的優良傳統,像哲學兼數學家羅素,都曾受惠及傳承這套優良的師生共學制度。當然,近月著名的電影《奧本海默》裡的主角奧本海默就是繼牛頓之後的劍橋名學者。
一六三七年,劍橋大學一名畢業生約翰.哈佛(John Harvard)遠道重洋來到美洲新英格蘭地區,擔任牧師助理。次年因肺結核病死,死前將八百英磅及一大批圖書送給新辦兩年的新學院,學校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哈佛大學。當你有機會走上這個很陳舊的古老大學,怎會想到是今天頂尖的研究型私立大學呢?
一七○一年,一群宗教意見紛歧的師生離開哈佛大學,跑到康乃狄克州,創辦了耶魯大學。兩所大學的校徽都有一本書,只是耶魯是一本,而哈佛是三本。耶魯人嘲笑哈佛人不專心讀書,三心兩意;而哈佛人反譏耶魯人笨拙,一次只能讀一本書。
西方大學的發展,就像新東方教育集團的周成剛先生在《走向遠方──穿越世界的教育尋訪》一書總結說:「傳播知識、探索真理、啟蒙心智、解放思想和追求自由,這大抵是大學教育從未改變過的歷史使命!」
澳門理工學院已升格為大學,今年四月一日,旅遊學院亦正式升格為大學。可是,證諸大學教育的發展史,不是透過修改法律,然後在議會通過就堪稱為大學,亦不是靠年年跑發表論文數,更不必以為能躋身世界大學二百強就沾沾自喜!這僅僅是個起步,大學之所以大,是擁有教學、研究與社會良心的自由,還要有培養心智良知寬大的知識份子為己任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