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芬蘭,我們的印象包括聖誕老人、馴鹿、「千湖之國」和盛極一時的諾基亞手機。這個只有五百五十萬人口數量的北歐蕞爾小國,其教育領先世界。在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設計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屢獲佳績,號稱全世界最優秀的教育系統。
從二○○○年開始,每三年對全世界的十五歲學生進行能力評估。二○一八年舉辦後,因疫情延後至二○二二年舉行,全球八十一萬名青少年參加。本月初,公布了最新的評估結果,顯示亞洲國家優勝,前五名是新加坡、澳門、台灣、日本和韓國。當中,以新加坡最厲害,囊括了三項評估第一名。澳門拿數學第二名;科學第三名;閱讀第七名。澳門取得如此驕人亮麗成績,真的要賀特首及主管教育官員一齊「賀一賀」,以示鼓勵嘉許。奇怪的是,項目開始的頭三次評估(二○○○年、二○○三年和二○○六年)當中,芬蘭都獨佔鰲頭,而在二○二二年排名,數學排名二十,科學排第九,閱讀排第十四。幸好,芬蘭整體分數仍在既定的平均線上。到底是別國後來居上,還是芬蘭志不在此,深值思考探索。
芬蘭成績倒退的原因
芬蘭出了甚麼差錯?竟然讓全世界跌到一地都是眼鏡碎片,為甚麼PISA分數會急遽下降?是不是既有的芬蘭教育優勢已經消失了嗎?抑或是因為芬蘭的家庭及社會結構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呢?有批評說芬蘭過於自滿,過度將焦點放在過去的教育成就光環上,致使芬蘭忽略了讓自身的學校體制成長;亦有批評認為芬蘭的PISA卓越表現,促使其他國家在課程上爭相效尤,致力作出改變,例如採用PISA的試題設計課程,並且經常用PISA模擬測驗來訓練學生,俗稱操題操卷。由於PISA是常模參照測驗,各國的成績均坐落在常模曲線上,所以當其他國家從芬蘭汲取經驗並付諸實踐後,芬蘭在PISA排行榜上的名次倒退也許是很自然的結果罷了!
如果芬蘭要回到當年的光輝歲月,也許要反過來向新加坡及眾多不斷操練的國家地區學習,但是,這樣就違反了芬蘭一直堅持的教育理想。今天,芬蘭仍然自豪地保護既有的學校傳統,免受充滿競爭及功利色彩的全球教育改革運動(Global
Educational Reform Movement,簡稱GERM)影響。為這個向來以人為本,致力教育平等及快樂育人的國家來說,比較好的方法是確保學校能夠妥善處理日益嚴重的不平等;教師能夠有辦法滿幫助學生滿足其個別需求;以及提供所有學校支持,讓學生學習快樂,然後邁向成功的人生。
往往,全世界都視PISA的結果作為軟實力排行榜的重要指標。然而,其實PISA除了提供很多數據,還透露出更多的資訊,如學生歸屬感及學習意願等表現,可惜,這些表現並不會引起各國的關注。然而,芬蘭的學校質素仍舊最均衡。這意味著,芬蘭學生學習受到家庭背景影響的程度比大多數的國家還小,就算母語非芬蘭語的移民孩子在芬蘭學校的數量日益增加,但芬蘭學校的學習成果仍舊是相當平等的,學生彼此之間的評比仍然輕微。
此外,芬蘭從不受PISA成績牽制,反而致力推行國民教育和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種種政策。雖然閱讀、科學和數學很重要,但社會、藝術、音樂、體育,以及各種實用技能,在這個小國,仍然同等重要。一直以來,遊戲和享受學習仍然是芬蘭學前和小學的課堂優勢。許多芬蘭的教師和家長確信,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具有概念性及抽象性的學習,和很生活化的歌唱、戲劇和運動好好結合起來。在正式科目和課外活動之間取得平衡的學習,讓孩子持續樂意在學校快樂學習。排名為今天的芬蘭而言,只是過眼雲煙。
新加坡PISA成績驕人但自殺率亦嚇人
根據新加坡援人協會(Samaritans
of Singapore)年度數據報告顯示,新加坡二○二二年的自殺率上升近26%,創二十多年來的最新高峰,已連續四年為十歲至三十歲的年輕人的死亡主因,且佔該年齡段高達33.6%,亦是自殺最高的族群。種種跡象皆反映出新加坡許多人民正承受著史無前例「看不見」的精神痛苦。新加坡全國青年理事會二○二○年的青年問卷調查顯示,有53%的年青人對未來感到焦慮,而有學業及工作沉重壓力的有39%,足見新加坡在邁向現代化發展下,不惜犧牲孩子的幸福快樂。
新加坡是個天然資源極為不足的國家,自李光耀執政以還,都奉行人才至上的政策,教育的陶冶功能很快就被篩選功能取代,孩子從小就要在校內校外參加各種具淘汰色彩濃厚的比賽或考試,人才就在不斷考試中挑選出來。其實,自二○一五年始,OECD已向新加坡發出警告,雖然PISA拿到亮麗成績,卻發現小學生已經為準備各種公開考試而疲於奔命,加上家長、政府及社會普遍對孩子的教育期望遠遠高出孩子能承受的。
資深精神病學家兼心理健康顧問賈里德.吳(Jared Ng)表示,看到新加坡自殺人數空前上升,令人心碎。「自殺率的增長描繪了一幅看不見的精神痛苦滲透到我們社會的畫面,特別是在年輕人和老年人中。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對繼續嚴重影響心理健康的緊迫問題保持警惕,例如社會孤立和孤獨等問題」。換句話說,新加坡為了持續保持強勢,要保住得來不易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非人化的教育只會越來越嚴厲。
澳門是個彈丸小城,學生享有十五年免費教育,升大學率更是冠絕,要讀大學的高中畢業生,一定可以升學。近年,澳門青少年自殺情況真的非常嚴重,學業壓力顯然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今天的新加坡,明天的澳門,是否有必要爭取在PISA的卓越成績而苦了孩子嗎?
芬蘭仍然是值得學習的教育大國
澳門三個月的嬰兒就上托兒所,三歲就進幼稚園。芬蘭孩子七歲才入學,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來得晚,換句話說,即是他們留在家自由自在玩耍學習的日子比所謂先進國家都多。芬蘭政府及教育專業界認為,七歲的孩子,心智和情緒發育較為穩定,適合進入個性與群性並行的學校學習。芬蘭小學前兩年,不少學校將課程分成三年來讀,澳門的情況剛好相反,有不少名校把三年的課程提前兩年學完。在芬蘭,學校和老師都會致力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慢慢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必要時才會提供協助、輔導每一個孩子。
芬蘭學校的測驗考試次數不多,沒有澳門的三天一小測,五天一大測,兩個月一考試。比起通過考試來衡量學生的成績,芬蘭教育更加重視學生的求知與好問能力的開發,藉此練就學生的探索精神,極力反對為了應付考試進行反覆操練。芬蘭學校很少排名和競賽,就算有少許的評估和考試,亦極力避免挫折學生好奇心及學習意願。低焦慮的學習態度,恰當的學習壓力,一直是芬蘭教育致勝之道。
芬蘭教育一直堅持平等、快樂。根據PISA的歷年成績,無論貧富貴賤,大城市還是偏遠的鄉村,芬蘭的教育資源和平等的差別特別小,因為芬蘭教育始終堅守不讓每一個孩子落後的使命。
芬蘭沒有所謂的「資優班」或「整齊班」,所有老師都致力啟發及協助每個孩子找到生命價值。同時,建立起終身正面學習的心態。芬蘭也沒有被標籤的「後進班」或「後進生」,面對學習及品德有困難的學生,學校老師和社會都不會放棄他們,相反,在溫柔和耐心地關注之下,他們都能夠健康快樂成長。
義大利、荷蘭兩國七到十四歲的學生,一年平均課時超過八千小時;而芬蘭不到五千五百小時。芬蘭中小學生的課程與上課時數,幾乎是OECD成員中最少的。這還不算,芬蘭教育非常即興,上下課時間、同級不同班的課程亦會隨時變異,為了照顧班上孩子的差異,經常採取小班制上課。花費的課時更少,但是效率更高,看似自由鬆散的課程設置,恰恰體現了芬蘭教育的精髓,完全符合教育經濟及財政學的原理要求。
自由、快樂與信任是芬蘭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主要能力,取得PISA佳績的澳門學生,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教育素養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