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鬼才導演Guy Ritchie首次挑戰戰爭題材,再次自編自導《譯戰同盟》(Guy Ritchie’s The Covenant),這齣電影以美國出兵阿富汗為背景,軍士長尊堅尼與當地傳譯員艾默奉命查找塔利班炸彈工場,行動期間遭到伏撃,尊堅尼受了重傷,艾默不單沒有棄友逃之夭夭,在塔利班游擊隊重重包圍下,反而用木條自製一張床,拖著他翻山越嶺超過一百公里,將垂死的尊堅尼帶回美軍基地。尊堅尼回國後,與妻小團聚。妻子以為可以結束丈夫十二年的戰火歲月,不再需要擔驚受怕。可是,尊堅尼寢食不安,時刻牽掛著被塔利班懸紅追殺的艾默,而美方亦沒有遵守承諾,將艾默一家安全帶到美國。為報答救命之恩,尊堅尼決定重返戰場,不惜一切營救與他生死與共的盟友!
故事的場景雖然在阿富汗,但《譯戰同盟》並不是一部戰爭片,而是專注在兩個拋妻棄子的男人,如何由最初不信任對方,到後來肯為對方犯險,甚至犧牲生命也不計,在患難中建立深厚的情誼。
也許,在女性主義的角度看,又是一齣保家衛國的沙文主義電影。尊堅尼的妻子已經是一家公司的老闆,但仍然要全天候照顧一對子女;艾默最初只是為錢,為了快要臨盆的妻子籌措生活費才冒著背離同胞,為美軍做翻譯。最後,尊堅尼重返阿富汗營救他時,兩個大男人帶著艾默的妻子及剛出生的嬰兒在槍林彈雨中逃命。最後,艾默與妻小成功到了美國,與尊堅尼一樣,終於可以過和平日子。
父親節為何沒有像母親節般受到重視
傳統以來,男主外,女主外,是天經地義的事。就以很重視女權的美國,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二○二○年的數據,美國在職婦女中有近七成,下班回家後還需要參與家務和照顧孩子的工作,平均每天花至少三小時以上,在家務和照顧孩子的工作上。
雖然,男士願意幫助帶小孩及做家務的越來越多,但是,男權高女權低仍然是普遍現象。筆者多年以來,仍然有帶領及關注夫妻權力分配的調查,發現如訂那家鮮奶、那一家報章、用那一個牌子的洗衣粉等家庭瑣事,通常決定權都在妻子。可是,一旦到了買一輛家庭車、一台大電視、甚至買房子,雖然夫妻都會有商有量,但最終決定權很可能仍落在丈夫身上。久而久之,社會文化的沉澱,就形成男權至上的刻板印象。換句話說,男性本身就在社會上佔有了比較多的資源和優勢,尤其是在華人文化傳統中,在不平等前提下,人們會不自覺地認為父親已經高高在上了,還要孩子感恩戴德嗎?大家對父親十分恭敬,甚至敬而遠之,父親在家庭裡已經得到了足夠的尊重、服從和甚至畏懼,所以,難以用一個溫馨動人的方式去慶祝父親節。當然,說到權力,大家都以為父權一定高於母權,可是,父權不等於乾巴巴的權力慾望,父親都是人,總有脆弱及需要溫情關懷的時刻,從這個角度去看,父親也許比母親更需要溫情體貼的照料。
當然,男性只做了「播種」的工作,女性卻十月懷胎,期間,不停要做產前檢查,包括驗糖,看是否有妊娠糖尿病,還有很可怕的地中海貧血症等等。等到生產時,雖然很多男性都會申請陪產,甚至花錢請陪月員等等。可是,都不及生產時要承受的十級產痛。再者,不少女性會罹患產後抑鬱症,後果可大可小。再者,許多女性越來越知道餵哺母乳的重要性,就算產假過後,仍然千方百計繼續給嬰兒最好的母乳,當中受到的職場折騰不是三言兩語的撫慰話語就能處理好。還有,嬰兒在母胎開始,已經與母親建立親密關係,父親再加倍幫忙湊嬰孩,其中的距離感就有差別,換言之,媽媽與嬰兒很親密,情感的表達變得更細膩、豐富及顯露無遺了。但與父親就慢慢形成遠距離感,敬而遠之後慢慢就產生隔閡呀!相反,母親的角色往往是任勞任怨,不斷地付出,也許是大家抱有同情弱者的心態,所以更加願意為母親過節。
若從情感表達方式上來說,母親應該得到更多感恩與回報。在日常生活當中,孩子就是母親的心頭肉,通常扮演很嘮叨的角色,事無巨細,都為孩子打點好。再者,傳統以來,女生的同性密友期長,男生的短,加上男生自小開始不被鼓勵表達情感,要求男兒有淚不輕彈,更阻礙男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及機會。
另一邊廂,日常生活當中,父親的刻板印象是嚴肅、含蓄、剛毅、不善辭令到有點冷漠,他們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更不被鼓勵勇於啟齒。倒不是他們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他們把自己對孩子的這種喜愛深深地隱藏在內心。然後,更自然把愛花在打點物資、東奔西跑、為孩子爭取更好的生活及學習資源等等。也許,在教育子女的語氣、態度、行動上往往過於權威與生硬,無形中拉遠了親子間的距離,亦不容易讓子女感受到父親其實都要得到適切的關心與愛護。
近年,無論是地方社團、婦女團體、又或是教會團體,都越來越重視男女兩性在家庭扮演的角色,有越來越多的男性願意透過性教育、婚前教育、婚後的夫婦懇談、甚至帶有治療兒童期創傷的家庭重塑生活營,努力學習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好丈夫及好妻子。在許多先進國家,要結婚先要參加一系列的婚姻家庭教育,拿到證書才允許民事登記結婚。或者,澳門這個看似女權不俗的城市,男士的情感教育還是要加把勁了。
單親爸爸更需要得到支持與關愛
二○二二年,本澳有2,727宗結婚登記,離婚登記共有1,106宗;男女性的初婚年齡不斷往後挪,男性為30.9歲、女性29.2歲。二○二二年,澳門出生率下跌至6.4‰,是本澳自一九八五年有記錄以來的歷史低位。眾所周知,遲婚及遲生育已成常態,就算生育亦可能只考慮生一個,甚至越來越多夫妻考慮不生育。在澳門,生育首要考慮的是置業困難,雙職夫妻也許要用一半收入供樓。再者,子女的教養費越來越昂貴,保守估算,能養育一個小孩成才可能不少於六百萬元,為許多家庭而言,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種種不利因素,導致澳門離婚率越來越高。通常,嬰兒及小孩,在家事法庭上,會交給母親一方養育,而父親要承擔的可能只是贍養費。德國社會學家L.穆勒認為單親家庭在經濟、子女教養和個人感情出路都面臨很大的困難。誠如前述,男性也許比女性賺更多的錢,可是,在教養子女方面,可能會顯得更彆扭,甚至倒瀉籮蟹。近年,男士單親家暴案越來越受到關注,更凸顯單親奶爸更應受到照顧。
要擺脫男性必須堅強的刻板印象,整個社會都要共同努力。首先,為人父母,先要在家庭教育方面,就要去掉當中的壞傳統,尤其要求男生不能哭,哭就等於懦夫。慢慢,男生一碰到感情問題,就會躲到山洞裡,想通也好,想不通也好,都要自行解決。在家裡,應該致力創造給予男孩更多自由表達感情的空間,甚至哭鬧時,多給一個肩膀總比多給一份指罵來得健康及有價值。在學校亦如是,教師及輔導員應該給予男生在課堂內外,有更多情感學習的空間,要培樣的不是虛有其表的外在堅強,而是溫柔細膩的內在韌性力量。
單親奶爸經常會把我不懂、我不擅長、我沒有試過等很多藉口,擋住自己的成長去路,像如何讓孩子安心睡眠、如何家事公事都處理得好、如何騰出個人的心靈空間等等,這些都是在原生家庭及學校學不到的生存本事。可是,現實就是如此,所以,單親奶爸必須卸下一切的外在尊嚴,放下身段,別在意外在的眼光與指點,好好嘗試,把握每一個學習機會,在失敗中學習改變,成功一定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