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電視大台播出《好睡好起》節目,一如過去,精通七國語言的主持方東昇照樣金句多籮籮,如「一人鼻鼾,全家徬徨」及「睡眠負債」,非常貼地。三位主持化身為「傳覺士」,「唔教訓你」,但「教你瞓覺」。
顯然,我們的青少年從沒有在家及學校接受過「傳覺士」的「教你瞓覺」專業課程。原來,睡眠不僅是小學常識科裡的一個章節,絕對是非常專業的科學。再者,資訊發達及人人手機的年代,睡眠不足已經是全球化的現象,世界睡眠學會(World Sleep Society)聯同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共同發起全球睡眠和健康計劃,將每年三月的第三個星期五,也就是春分前的星期五,訂定為「世界睡眠日」(World Sleep Day, 簡稱WSD),今年的世界睡眠日是在三月十七日,主題是「睡眠對健康至關重要」( Sleep is Essential for Health), 就像健康飲食和運動健身一樣,睡眠是一種對個人身體、精神和社會福祉至關重要的行為。然而,睡眠還沒有被普遍認為是維護身體健康的基本行為。無疑,比起其它知識的學習,為這個「睏世代」而言,學習睡眠是當務之急。
先來看看最新的澳門青少年睡眠研究
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於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一月期間進行「了解澳門中學生情緒及睡眠質素」研究調查,收集1583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在入睡困難方面,有27%受訪中學生「每週有3次以上在30分鐘內不能入睡」。換言之,受訪中學生睡眠品質平均得分為7.77分,有74.1%睡眠品質量表高於5分(代表有睡眠品質障礙),睡眠時數方面,37%受訪中學生睡眠時數達7小時以上,兩成半少於6小時。初中生每天睡眠時數達7小時或以上有47.5%,但高中生只有 24.1%。調查亦發現受訪中學生焦慮情況較多,有35%的焦慮情況為「嚴重」或「非常嚴重」程度。需要關注的初中生有45.2%,高中生有52.1%。調查結果得出,青少年的睡眠品質愈好,其抑鬱、焦慮及壓力的分數亦愈低分。聖公會服務處建議,家校社共同守護兒青身心健康,加強情意教育,營造健康生活。
受訪者遇壓力時主要傾訴對象大部分為「朋友」,而選「父母」和「同學」則低於「朋友」一半的比例,而影響情緒及睡眠品質較差。另外,有運動習慣較沒有運動習慣的受訪中學生在睡眠品質、抑鬱及焦慮的分數較低。大部分青少年習慣每晚睡前一小時前使用電子產品,對睡眠品質也有影響。
聖公為建議共同推動及完善精神健康三級預防工作:鼓勵社會、教育、家庭、個人等四個層面共同推動與參與,加強教師及青年工作者對精神健康的辨識及處遇技巧;加強有關精神健康的感應機制,定期掌握青少年的情緒狀況;促進青少年認識睡眠及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倡導社會各群體對精神健康的議題去污名化,減低青少年求助的羞愧感。
聖公會這份調查充份顯示澳門青少年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亦不太理想,堪稱為「睏世代」。中國教育部早前印發了《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和《中小學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方案》,提出應保證小學生十小時、初中生九小時、高中生八小時睡眠時間。無可置疑,為了確保身心健康,青少年應該盡量保持每晚充足的睡眠時間,才比較身心靈健康,亦有助於專注及有效學習。
我們對睡眠缺乏科學的認知
眾所周知,一個初生嬰兒一天要睡二十三個小時以上,睡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讓嬰兒身心快速成長。我們常把孩子是社會的棟樑,未來世界的主人翁,可是,我們一直忽略除了讀書、參加才藝活動、吃有營養的食物以外,其實比這些更重要的是確保孩子有足夠且優質的睡眠。
青少年是人生第二個嬰兒期,每天要睡八至十個小時,才能換來身心靈健康成長。青少年睡眠時,腦袋開始進行修復及補充的工作。睡眠時,腦袋才能釋放血清素及多巴胺,讓他們醒來後,能補充正向的樂觀情緒及高度的專注,以熱情敏銳面對白天的種種挑戰;睡眠能衝高荷爾蒙的濃度,讓正在發育的肌肉獲得修復及強化;睡眠可以強化免疫系統的工作能力,減少發炎,降低生病的風險;有充足的睡眠的青少年注射流感預防針,其果效比睡不足的多50%;當家長教師都想孩子贏在起跑點時,最新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有充足的睡眠才能有足夠贏的本錢。世界上沒有一種維他命或補品等做到睡眠所提供的自然營養。
兼具品質與長度的睡眠可以讓擔任後勤「清潔隊」的神經膠質細胞完成神聖的掃毒工作,讓青少年得以不受阻礙且高效地做到專心、記憶、思考、決定,乃至於調節自身情緒跟與旁人建立互動關係。睡眠對青少年的另外一項重要性,在於促進食物的新陳代謝,而新陳代謝好,過度進食、肥胖與患上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都會降低。如果這些理由還不足以讓你想馬上跳上床睡點覺,那請聽清楚,良好且夠長的睡眠還能減少人體內會致命的系統性發炎。
誰「偷走」及「剝奪」了青少年睡眠時間及品質?
對青少年的睡眠問題,我們常會用到一個詞:「剝奪睡眠」,這對於當今青少年來說,是普遍存在的無可奈何的現象。「剝奪睡眠」這個詞的涵義,從字面上一看即可了解,現今青少年,的睡眠時間嚴重不足,我們探討其背後的主要原因,然後盡一切努力還青少年有足夠優質的睡眠。
第一個「偷走」及「剝奪」了青少年睡眠時間,一般認為是過度使用太多的科技,其中以包羅萬有的手機,內含要幾多有幾多的科技。可是,真正的罪魁禍首也許是父母,是父母帶頭過度使用手機,沒有克盡做好言教身教的榜樣。然後,打從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拱手把孩子交給電子褓姆。孩子再長大一點,會從父母手上搶回現金分享的擁有權,一機在手,開始掉進少睡的深淵裡。
許多父母在嬰兒出生後,都會宣示說只要孩子活得健康快樂就好。孩子越來越大,父母的期望就越來越多,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又千方百計要孩子贏在終點,於是,孩子的睡眠就層層疊疊地逐一被剝奪。孩子除了應付白天沉重的課堂學習外,下課後不是要去補習多四五個小時,就是去補英文會話、芭蕾舞、鋼琴、游泳、圍棋等等,很自然推遲了孩子晚上睡眠的時間。最新的研究顯示,少睡一小時,等於抽了一包香煙,自殺率會增加58%,這亦是其中一個青少年無原無故自殺的成因所在。
芬蘭是世界上最快樂而教育亦是最成功的國家,看芬蘭中小學生一天上課的時間比起先進的歐美國家,又或是很重視教育的亞洲強國都少很多。根據芬蘭國家教育局的要求,七到十二歲的小學生通常每天只上課四至五小時,每週上課時間不超過二十小時。十三至十九歲的中學生通常每天上課五至七小時,每週上課時間不超過三十小時。芬蘭的教育體制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因此學生在課堂外會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至於課程方面,芬蘭的教育體制注重均衡發展,學生需要學習的學科包括:語言方面,包括芬蘭語、瑞典語和英語等;數學方面,包括涵蓋代數、幾何、計算等方面;自然科學方面,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等;社會科學方面,包括歷史、地理、哲學等;藝術和手工藝方面,包括音樂、視覺藝術、家政和手工藝等;體育和健康方面,包括體育、健康教育等。此外,芬蘭的教育體制也注重學生的社會技能和實踐能力,因此學生還需要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校社區服務等活動。這些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自主學習能力。
不用說,澳門教育行政部門頒佈的課程甚至上課時數,都遠遠多於歐美國家,更不用說跟芬蘭相比。從來,教育經濟學不僅僅是指財政及教學資源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如何學得時數最少,而學得更多更豐富。澳門的情況想必社會大眾都心裡有數,一定是科目多、作業測驗考試多、學生閒暇時間少、孩子思考吸收所學的空間更少,肯定是事倍而功半,甚至比半還少得多。社文司說要全面檢討課框,如果真的要還孩子充足的睡眠時間,一定要大刀闊斧,動大手術,才能真的幫助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家庭及學校本來是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搖籃,但父母的期望與學校的訓練,卻成為孩子焦慮、憂鬱、慢性壓力等嚴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始作俑者,而這一切竟因睡眠不足而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