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日前表示,佩戴口罩要求是否解除要等到年中作評估後再作考慮。關於疫情防控的口罩令、健康碼、快測劑等問題,歐陽瑜昨受訪時表示說,現時本澳搭巴士、入院舍和醫療機構仍須戴口罩,當局會密切研判情況,
因應去年十二月新冠疫情高峰後,五、六個月後有可能會出現周期性感染高峰期。因此,會觀察今年五、六月份會否出現小高峰,若平穩過渡、問題不大,會進一步放鬆戴口罩要求。
特區政府寧願當一隻驚弓之鳥,都不想黑天鵝再現,疫情捲土重來而遭市民痛罵,所以,才會採取過度謹慎的研判五六月可能會有周期性的感染高峰期再來。為特區政府及普羅市民而言,除罩難。可是,除罩難,不除罩更難。鄰近地區爆發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香港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警告說,新冠疫情消退,「後口罩浪」漸現。換句話說,三年以來,尤其是幼兒,長期佩戴口罩,導致他們不具自身天然的抵抗病毒能力,而一直依賴口罩防毒,一旦除罩,就如防火牆倒下,四方八面的病毒蜂擁而至,所以會在社區陸陸續續爆發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澳門衛生局三月二十七日接獲十九宗流感樣疾病群集性感染報告,衛生局表示,患者出現發熱及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算起來每校從三五個學生到幾十個學生感染,也許,這就是前述的除罩後的短暫陣痛期吧!
除罩有多難?社群普及時代,「文化操控」已經成為無所不在的武器
三年以來,佩戴口罩已成為澳門市民的生活日常,正所謂習慣成自然,自然的累積與沉澱就會成為文化,運用文化操控去洗腦及統治,已經是古今中外的常規,試看隋唐的科舉制度,就把讀書人管好。今天,過年過節,在噴水池等主要公共悠閒空間,政府都會擺設公共裝置藝術,從農曆新年的彩燈到聖誕節的禮物堆,無不塑造澳門成為一個繁華昌盛的都會,而這種同一模式的紮作藝術就成為澳門人一年到晚,年復一年都要硬食的公共藝術。
凡是掌握權力的人從來都喜歡透過文化操控來維持與擴充其權力,政商界坐擁龐大資源,更會利用媒體影響社會運作,廣告已經防不勝防地滲進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帶風向(spin)已經成為文化操控的重要手段。最後,為了迎合市民,讓我們的更疏於防範,我們誤以為自己有足夠威的防火牆,怎知道文化操控瞬間就會摧毀市民過度自信的防火牆。尤其甚者,為迎合市民的感受方式而雕琢訊息(message-craft)更是衛生官員的常用手法,誠如前述,高官說五六月可能還會有疫情高峰期再臨,官員們能振振有詞,言之鑿鑿為何一直苦口婆心要市民繼續習慣戴口罩,繼續去打第二及第三針預防新冠疫苗等等,好讓有微乎其微機會出現疫情再來時能應付裕如。
簡單來說,依賴於塑造我們思考方式的各種產業,已經來到了史無前例的規模。文化作為一種部署在每個層次的全球策略,已經變成了一種深刻而無所不在的武器。傳播與公關部門已經成為了每家企業必不可少的單位。目前全世界有超過四點四
億人使用社交媒體,全球的廣告支出每年保守估算高達七千億美元,投放在社交媒體的廣告達四千四百多億美元。據了解,目前全球青少年每天盯著螢幕的時間將近九個小時。在急速擴張的文化操控領域裡,這是最有說服力的宣傳機器,而達到文化操控的成效亦非常顯著。
耐人尋味的事,權力在強力操縱媒介時,會弱化市民的理性抵抗能力。誰握有權力,就能透過環境與產業模式能塑造文化。文化能形塑思考模式,而思考模式能誘導行為、決定與習慣,習慣身為訊息的被動接收者,容易把所見所聞當成理所當然,溫水煮蛙的效果就非常明顯了。
不除罩為何更難呢?防疫的必要之惡?疫情讓全球塑膠垃圾大增
特區政府鑑於疫情持續平穩,於二月月二十七日起調整要求佩戴口罩措施,市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可是,口罩所衍生的環保災難卻從未得得到有效遏止。自二○二○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以來,直到二○二一年為止,全球產生了超過八百萬噸與防疫相關的塑膠垃圾,為保命人類走上破壞環保的倒退路。
在這波史無前例的病情之下,口罩成了全球人們出門時必備的基本工具,大量的口罩製造供應了眾多市場需求,卻也無形中在環境的壓力與缺乏公德心的迫害下,口罩卻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生態危害物。由於口罩的材料一般是不織布,除了不織布外,還有活性炭等材質,這些合成的成分主要是聚丙烯(Polypropylene)與聚乙烯(polyethylene),不僅無法自然分解,還對動物有極大的傷害。根據《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雜誌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每月使用的一次性口罩高達兩千億個,這也代表一個月會被丟棄的口罩,實質上就是近兩千億個之多。不僅如此,由於塑膠便宜、耐用的特性,不少防疫所需求的防護衣、手套、面罩、頭套、鞋套,加上因應防疫而備受歡迎的隔板等產品,許多物品在必須一次性使用即丟棄的狀況下,不難想像這些塑膠製品的清運、再製造,會導致更嚴重的生態災難。
畢竟,在疫情保命大前提下,市民不得不捨棄對一次性塑膠垃圾的零容忍,這種疫下無奈感,更是防疫下不得已的必要之惡。研究發現,儘管自疫情以來,亞洲的新冠肺炎病例,大約只佔全球的30%,但整個亞洲的疫情塑膠廢料就佔了全球的72%。有環保科學家表示,差異在於亞洲國家如中國及印度對使用一次性防護設備比其他國家要高出很多倍。
佩戴口罩已讓不少市民變成道德潔癖
新冠肺炎襲擊全球三年,澳門難以幸免,很多市民慢慢變成潔癖,無時無刻都要清潔雙手和日常碰到的東西。更有一些人如臨大敵,過量囤積口罩和消毒用品,好像缺少了就會死的。三年以來,面對疫情在全球乃至在澳門,都造成人命與財產的巨大損失,於是,確保衛生尤其是佩戴口罩已讓不少澳門市民養成謹小慎微的生活習慣,甚至成為一種衛生層面的道德潔癖。當然,本身就是道德潔癖者可能更傾向於佩戴口罩,雖然疫情已近尾聲,仍無時無刻在戴口罩。相反,佩戴口罩可能會加強道德潔癖行為,讓人更加注重衛生,從而加強道德潔癖者的行為表現。
道德潔癖是指一種強烈的追求衛生和乾淨的心理狀況,通常表現為過度關注和強迫性行為。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道德潔癖的特徵:
一、過度關注衛生和乾淨:道德潔癖者通常會對衛生和乾淨有過度的關注,對於環境中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有強烈的不安和恐懼感。
二、強迫性洗手:潔癖者可能會頻繁地洗手,甚至需要按照特定的程式和順序進行洗手,以確保徹底清潔。
三、容易感到焦慮和不安:當面對不衛生的環境或物品時,潔癖者可能會感到極度的不安和焦慮,需要採取行動來消除這種不安。
四、避免接觸不乾淨的物品:潔癖者可能會避免接觸看起來不乾淨的物品,例如公共廁所、垃圾桶等,或者在接觸後需要立即清洗手部或使用消毒劑。
五、對於他人的不衛生行為或物品感到厭惡:潔癖者可能會對於他人的不衛生行為或物品感到非常厭惡,甚至產生敵意。
六、影響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道德潔癖可能會影響到潔癖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因為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確保自己和周圍環境的衛生和乾淨。
今天澳門市民,除罩難,不除罩更難,真是左右做人難。當文化操控成為抗疫的最後目標;當繼續戴口罩會讓小孩的抵抗力更積弱;當道德潔癖影響我們的心理質素,甚至造成病理性的心理障礙,需要得到專業心理醫生的治療和幫助時,可有想到,是時候跟口罩說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