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日 星期日

看美劇《良善之地》學道德思考

 


 

    特區政府近年致力推動愛國教育、品德與公民教育,從出版教科書到師資培訊都一把抓。可是,愛國教育帶有濃厚的民族主義及愛國情操色彩,而品德與公民科卻傾向於灌輸學生的在政制、政治及中立的公民映知識,鮮少從基本的道德思考與道德判斷去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批判能力。當然,獨立思考在今的政治語境中也許會被視為洪水猛獸,但是,培養學生基本的道德思考與倫理情懷是教育應有之義,實在責無旁貸。

    近日,筆者追看一齣風趣幽默的美劇《良善之地》The Good Place)發現對於用來教導學生基本的道德思考與判斷很有助益,今天,中小學生透過網絡追劇的情況非常普遍,就以香港晚晚播出的肥皂劇《愛回家》原來是很多中小學生茶餘飯後喜歡煲的劇集。《良善之地》每集才二十分鐘左右,既能幫助學生從看爛劇昇華到欣賞有教育意義的優質劇集,亦可以增進學生的英語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良善之地》的有趣劇透

    故事說一個講話尖酸苛薄的自私小聰明鬼伊莉諾Eleanor,本來是個推銷員,卻用了很多不道德的手法騙取客戶的信任,繼而買其品質惡劣的商。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身亡,伊誤打誤撞來到一個類似天堂的善良之地。其實,建築設計師兼管理者米高Michael)把本來類似地獄的「罪惡之地」(The Bad Place)打造成天堂善良之地」。在這一片樂土裡,每一個人都會配對一個靈魂伴侶,而伊的靈魂伴侶是奇迪Chiti是哲學教授,主力研究道德倫理,寫下五千頁絮絮不休的倫理書。一開始,奇迪及一位神秘人知道伊不該在善良之地」,但都手下留情,沒有踢爆她。因此,為了繼續能留在這裡過善良快樂的生活,奇迪決心幫助伊從一個貪圖小利的人變成一個慷慨服務的善人。

    繼續劇透,故事到大結局,真的出乎意料之外。原來,善良之地」總建築設計師米高居然才是「罪惡之地的建築設計師,竟然改頭換面成善良之地的樣子。這齣美劇引導我們反思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就像是狄更斯的一句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良善之地》是有趣又燒腦的道德兩難思考教材

   《良善之地》不是一套說教的道德劇目,而是透過風趣幽默,峰迴路轉的劇情,引領觀眾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善與惡,培養換位思考與後設認知,對於自己的行為能夠更加負責任。

   《良善之地》將很多充滿兩難甚至多難的倫理道德難題暗地埋藏在故事裡,像是史上最著名的電車難題》。一輛失控的列車在鐵軌上行駛,正面臨左右兩個分叉口。有五個人被綁在軌道上的左邊,無法動彈。但是,右邊的軌道上也有一個人被綁着。列車將要碾壓過他們,如果你站在改變列車軌道的操縱杆旁,你有兩種選擇:甚麼也不做,讓列車按照正常路線碾壓過這五個人。拉下操縱杆,改變為另一條軌道,使列車壓過另一條軌道上的那個人。

    當然,根據英國的哲學家亦是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創始者邊沁(Jeremy Bentham)的學說,認為最正確的行為是將效益最大化,而效益就是快樂,最大多數人的快樂就是衡量道德與否的唯一標準。這種充滿結果效益的主義當然會推動我們把操縱杆拉去只有一個人那邊。可是,到了德國大哲學家康德,認為人不可以把其他人視為手段,人自身就是目的,所有的道德行為都是按良知義務而行,無其他藉口可以取代。按照康德的義務論,只給一條金科玉律,就是想方設法去救任何一故無辜的人。當然,倫理道德思考很多時候是重過程而不重結果,重思考批判多於後果。舉兩個簡單的例子,大家還記得多年前史蒂芬.史匹堡的《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備受爭議的是為何要犧牲六個士兵卻為了救一個大兵。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八個人出動死了六個救了一個人,實在是不划算。從道德倫理來說,也許是值得的。因為盟軍反攻,目的就是為了剷除希特勒和法西斯,解放所有被戰爭鐵蹄蹂躪的人民,讓包括猶太民族、法蘭西民族乃至日耳曼民族在內的每一個普通百姓都能在藍天下自由地呼吸。再來是由著名影星麥特.戴蒙(Matthew Damon)主演的《火星任務》(The Martian),亦是一講一個丟失在火星的太空人,如何在NASA的努力拯救下重返地球。

 

《良善之地》是終結黑白二元,善於灰階思考的好教材

    這套美劇最大的啟示該是「人類應該用更開闊的心胸去面對一切。」其實,我們已經進入終結黑白對立,走進灰階思維的世界,不應該只用二分法去區分「黑」與「白」、「善」與「惡」、「美」與「醜」、「對」與「錯」、「是」與「非」等,都不足以概括一切,因為更多人都處於中間的模糊灰階地帶,但往往卻因二極化的世界,被歸類在某個群體,我們總是用好人與壞人、藍絲與黃絲去定義一個人,但我們往往忽略了用多元及換位思考。骨子裡,這套美劇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它所定義的「好人」和一般定義的「好人」不太一樣,經常做善事和幫助別人的人在劇中不見得會被歸類成好人,僅管他在大眾眼前所呈現出的形象是一個「善人」,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心」,做善事時是出於助人為樂,又或者是名聲?利益?滿足自我?善心是本劇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良善之地》的道德爭議有那些

    許多道德教育學者都經常批評狼來了》這則寓言故事應該送進博物館憑弔。因為,故事一味教人不要說謊,卻從不教不要隨便相信別人,更沒有引導讀者進行獨立思考。牧童連續多次欺騙農夫是很教條的演繹,故事的後果亦缺乏正面的教育價值。世界天天在變,沒有一成不變的道德教條,有的只是充滿爭議的道德判斷,而且警惕人們無論選擇如何,都要勇於承擔相應的後果。《良善之地》一劇就充滿道德兩難的思考與判斷,堪值給中小學生做為道德判斷的教材。其中,學會如何討論涉及道德爭議話題,當中包括:

1.效益主義VS規則主義:劇中通過做好事賺道德分數探討行為效益主義和規則主義的爭論,刺激大家思考道德的多元思考。效益主義認為一個人的行為應該根據其後果來評判其道德性,而規則主義則認為一個人的行為應該根據其是否遵守了人是目的不是手斷的道德規則來評判。

2.道德相對主義VS道德客觀主義:劇中通過探討各種文化和宗教中的道德價值觀之間的差異,探討了道德相對主義和道德客觀主義的爭議。道德相對主義認為道德標準是相對的,因為它們取決於特定的文化、時間和地點,而道德客觀主義則認為存在一些普遍適用的道德標準。

3.道德選擇和自由意志:劇中探討了個人的道德選擇與他們的自由意志之間的關係。主角們在整個劇中必須做出道德決策,這些決策對他們的生命和其他人的生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劇中探討了個人是否真正有自由意志,以及他們是否應該對其道德選擇負責的問題。

 

如何向中小學生推廣《良善之地》

    《良善之地》可以作為道德教育的有趣味教材,劇中討論了許多道德問題,例如友誼、真誠、忠誠、寬容、責任等等,這些都是中小學生需要學習和培養的素質。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這部劇來啟發他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並引導他們正確地處理自己的行為和與他人的關係。可以利用此劇製作相關課程或小組討論,甚至辯論當中極具爭議的道德課題,如行義可以賺得快樂永生值得嗎?這樣的哲學討論方式,可以練就學生的的價值觀,同時也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與此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當代社會中的道德議題,例如環保、公平和包容等,並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貫徹這些價值觀。

    總之,通過向中小學生推廣這部劇,可以幫助他們瞭解道德和倫理問題,總比滿堂灌道德知識來得有助於他們的成長和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