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澳門自殺個案不斷攀升,似往有增無減的態勢狂奔,特首賀一誠於十一月十六日出席立法會,引介明年施政方針時,慨嘆澳門自殺嚴重,對有關情況感到痛心,公開呼籲居民和青少年要珍惜生命。就在他大談施政方針的前一天,就有兩起自殺死亡。
身兼校長的官委議員高錦輝表示,快三年的疫情,居民對防疫措施滋生的種種限制及經濟不確定性感到焦慮不安,容易產生不同種類與不同程度的心理及精神健康問題。高議員引用上半年統計,自殺有四十七宗,同比增逾一倍,特別是青少年自殺個案有上升趨勢。當中十五到廿四歲青少年企圖自殺從由二○二○年上半年的九人,增加至二○二一年的三十七人,今年同期再升至四十四人,情況真的不容忽視,關注政府除宣傳和呼籲外,還有何政策措施應對。
特首回應說,從年初至九月共錄得六十五例自殺死亡個案,同比上升七成一,本澳居民佔五十九例,非本地人佔六例。經初步判斷,自殺原因主要由多種因素組成。特首說:「政府只能加強社區的心理支援,透過分區協助聯網去提升居民心理韌性、改善其家庭關係,並主動關懷和支援弱勢、兒青、家庭和高危人士,為出現較嚴重情緒和自殺問題人士提供適切支援同輔助服務,並透過應變機制聯同民間機構因應危機事件聯合展開社區關懷工作。政府也持續資助民間機構開辦廿四小時輔導熱線服務、網絡輔導和諮詢服務。為前線人員舉辦專業培訓。透過與不同基層社團和學校合作,加強宣傳提升市民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推動市民多關注家人及朋友的心理情緒。」
賀特首說的都對,自殺原因主要由多種因素組成,相信各政府部門及民間關愛社團都爭分奪秒為減低自殺率而各出良策。為何自殺率仍高企不下,既要查找當下措施不善之處,更需要圖謀長遠防自殺的生死教育。
居住密集及條件差易生衝突
稍稍留意澳門自殺案主的居住區域,通常都在北區,尤以黑沙環及氹仔佔最大多數。根據《二○二一人口普查詳細結果》報告,人口密度上升,氹仔中心區已超越黑沙環新填海區和黑沙環及祐漢區,成為全澳人口最多的統計分區,這三區分別佔全澳陸上人口的百分之十一點一、百分之十點四及百分之十點一。另一方面,人口增幅最大的分區為路環區、青洲區、大學及北安灣區、北安及大潭山區,較二○一一年分別增加七點五四倍、一點四四倍、一點二四倍及一點二一倍。
雖然氹仔中心區人口最多,但無論是居住條件及生活空間,仍然比本島北區的祐漢區要好多了。密度最高的仍是黑沙環及祐漢區、林茂塘區及新橋區,分別為每平方公里十五萬三千一百零四人、十四萬四千四百二十四人及十四萬一千六百二十一人。近年,祐漢七棟最舊的樓要重建,甚麼都市更新等名目此起彼落,居民只聞樓梯響,不見有人來。如果大家走進黑沙環區,大部份的樓宇樓下都大開宗門,可以直接上去看,走廊窄光線不足,戶與戶之間很密集,同戶內可能分租給多人,二十四小時內,總有人要睡覺,亦總有人不顧鄰舍死活,電視音響聲浪高尖,長期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生活的人,情緒經常處於崩潰邊緣,一觸即發,一發不可收拾。一天北區的居住環境及生活條件不改善,居民只要遇上一點小事故,成為生死一念的導火線,自殺就瞬間發生,而且很可能事前並無任何表徵可尋,更是防不勝防。試看特首今年的公屋政策,只有開展新一期的經濟房屋申請,上樓仍遙遙無期。另外,只有推進都市更新,推進暫住房建設,都是空洞無期的虛承諾,由此可知道自殺率不太可能會自動下調。公屋供應緩慢,私樓天價,怎教等上樓安居的蟻民不憂心忡忡呢!
喘口新鮮空氣都難情緒更加惡劣
今年二月中,千呼萬喚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二○二○至二○四○)》(下稱「城規」)終於出台生效。在這份新鮮出爐的「城規」中,推動綠色低碳及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是重中之重。
英國著名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研究人員,從一九九一年至二00八年追蹤英國逾五千戶家庭,以及一萬名成人,並詢問他們在這十七年間的心理健康狀況,以評估「綠色空間效應」。這項研究發現,住在植栽綠化程度較高區域的城市人,心理壓力較小,且生活滿意度較高。研究人員發現,把收入、工作、婚姻狀況、身體健康和房屋類型等因素列入考慮後,綠色空間仍然有顯著的正面影響。雖然「綠色」和「低碳」是屬於環境保護方面的細節,但它們與市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息息相關。聯合國認可綠色空間與公共健康的關係,且垂手可得,不必翻山越嶺就能輕易接觸到的。
據《澳門平台》專題報道,綠色生活包括公園、濕地和綠地等,通過大部份植物都是吸碳呼氧,大大改善我們的空氣質素、緩衝噪音污染和讓居所的寧靜舒適感增強,大大減少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健康風險,同時改善心理健康,自殺率亦降低很多。中國科學院於二○二○年研究自然環境直接的身體和/或感官接觸對廣州居民的心理健康的影響,發現綠色生活空間對抑鬱、焦慮、積極情緒和生活滿意度都有改善。當人們能輕易地接觸綠色空間,就更容易讓心情平靜,越是能儲存足夠的能耐對待各種壓力,甚或惡劣的生活及工作環境。
綜觀澳門現時的公共綠色空間,看上去市政署及環保局都很努力建設綠色生活空間。目前,市政署管轄的綠地面積,包括公園、休閒遊憩、道路交通、苗圃生產和生態景觀綠地,為七百多萬平方米,當中有六成以上位於路環,澳門本島只佔不到一成,真的少得可憐。二○二○年,澳門人均可分配到的綠地面積為十點五平方米,澳門半島人均面積只有二點一平方米,氹仔是十三點八平方米,路環是一百二十五平方米,足見人口最稠密最擁擠的澳門半島市民生活在一個非常狹窄無情的石屎森林裡。雖然,「城規」希望「補充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的不足」和加強其「可達性及與居住區的連接性」,未來的澳門土地將有百分之八為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和百分之十八為生態保護區,看下去澳門市民只能望「城規」止渴!
英國一個心理健康慈善組織研究所得:「對人口稠密地區的忙碌居民來說,能夠到戶外綠色空間活動,是逃離生活壓力很棒的方式,更是遠離自殺的好方法」。不知道賀特首及其團隊有幾重視綠色生活對減少自殺的高度關注,盼望不要老是從社會工作的方向著手去面對自殺潮,而是多管齊下,提高市民的綠色生活素質,效果自然相得益彰。當然,推動更優質的大眾體育,都是一個讓市民身心靈更自由自在,不會胡思亂想的好方法。
從學校到社區
從基礎教育到持續教育加強生死教育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其教育名著《愛彌兒:論教育》中,非常推崇生死教育,要切實執行生死教育,最好就是帶孩子進出醫院,從嬰孩出生到急診臨終,一方面能引發孩子的悲天憫人情懷,更可以從中認識及體會生死的真實面相,對端正孩子生命觀及生死觀很有幫助。
在國內擅長生死哲學研究的鄭曉江教授亦指出現代人對死亡的困惑和恐懼需要透過教育建立正確、積極的死亡觀來超越之,如其所言:「現代人在人生的狀態上要遠遠高於傳統人,但由於特別關注『生』,忽視對『死』的深度思考,在死亡問題上極為困惑,這就使現代人的生活品質難以真正提高。所以,我們不僅需要建構一種科學且合意的人生觀,還必須擁有正確的死亡觀,以獲得生死的大智慧,從而提升生命的質量,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但同時又能消解死亡的心理恐懼,平抑死亡引發的悲痛與創傷,並為人生補充永不枯竭的動力。」
如同許多大城市一樣,澳門市民為抗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無論是個人、家庭、社團、學校等,都領教過新冠肺炎帶來的巨大衝擊,自殺這個可怕的念頭亦潛藏在上述各個生活領域內。為澳門小市民而言,安居樂業只是極為卑微的願望。「樓蟻」尚有偌大生存與走動空間,可是,不少市民卻淪為蟻民,生活在污穢不堪、鄰舍交惡、職業隨時不保、家庭關係幾近破裂的夾縫中,很想跑到外面去呼吸一口新鮮空間,眺望一下綠意盎然的景觀,原來是咫尺天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