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好好迎接《剛剛好的孤獨》的時代來臨

 


    

    國家衛健委日前發布《關於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學精準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當中提出,對密切接觸者,將七加三調整為五加三;根據《通知》,入境航班熔斷機制取消,登機前四十八小時內兩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的要求,也調整為登機前四十八小時內一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表示,得知有關消息好開心,聲稱本澳衛生部門已經即時研究制定相關的具體執行規定,重申疫情防控政策上,一定會堅持動態清零、做好研判,讓疫情不可以進入社區,並有信心不會將潛在的危機帶到社區。

    動態清零」無疑是特區硬任務,不許疫情進入社區,可是就很可能阻斷人進入社區,甚至尋求社區的生命支援。看看十月十四日,筆者在本專欄發文,提及西坑街永富新揭發一宗雙屍慘案就是鐵證。一對相依為命的年邁姐弟雙雙死於兩個房間內,女死者死去超過一個月,司警調查後相信男死者由於行動不便,被逼長期留在家中,日常起居生活全由姊姊照顧,最後無以為計相繼死去。如果大家稍稍發揮一點同理心,就知道兩姐弟的最後歲月是既艱困又孤獨。

    動態清零國策當前,星斗市民不得不把在清零封城時學過的如何獨善其身,繼續發揚光大,讓我們好好以積極、正面與享受的態度迎接孤獨時代的來臨。

 

澳門快要進入一個人經濟年代

    早在十年前,日本著名經濟學者大前研一繼出版名著M型社會後,再接再厲,出版了一本有趣的書,名為《一個人的經濟:成熟市場也有大金礦》,預示世人會進入充滿商機,但很可能孤獨終老的境況。

    作為麻省理工學院的原子力工學博士兼世界知名趨勢分析大師的大前研一,揭示二十一世紀的三大趨勢,正盤根錯節地成為一個巨大的經濟體,高齡化少子化網路化連鎖效應形成了產值驚人的「一個人的經濟」潮流,新冠肺炎突襲全球,這股潮流正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家庭、工作、人際等。

    一個人的處境並不陌生,打從我們呱呱落地,都是一個人來到這個未知的世界,有人很幸運得到雙親家人的愛戴,有人卻被扔到孤兒院門口,亦有人在一次家庭事故中變成孤兒。也許,在我們整個人生都走運地能結伴同行,但撒手塵寰那一刻,我們都得單獨面對。內地賣座電影人生大事就是用諷刺的手法,告訴我們,一個人孤獨終老視作人生大事。所以,為人類這種物種而言,孤獨從不陌生。

  一個人,是一種生活方式,商機處處。試走進電器行,你會發現有一個人份量的雪櫃、洗衣機、電視機、甚至煮食爐具等。現在,不論是上學的、上班的、已婚的、單身的、有朋友的伶伶的,每個人、每天都會獨自坐巴士、輕軌、看電影、逛超商、吃晚餐、上網等,都是帶著一個孤獨的靈魂去生活。所有人,不論是自願還是不自願,不論是不情願的孤獨,還是心甘情願地享受孤獨,正在慢慢過上一個人的生活。

  根據統計暨普查局去年八月完成的澳門人口普查及住屋普查,報告顯示,直到去年八月,澳門總人口約六十八萬二千人,當中六十五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十年間倍增至八萬二千多人,佔總人口超過12%;五十五歲至六十四歲的人口超過九萬人,佔本地人口近16%,老化指數較十年前大升23%83.7%,並預計十年後澳門人口老化極為嚴峻。六十五歲或以上獨居長者共有九千三百八十七人,比十年前倍增了80%,屬「雙獨」即同住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皆年滿六十五歲或以上)的兩老夫婦共有一萬五千六百八十九人,意味本澳獨居長者及「雙獨」長者總戶數逾一萬七千戶。在住戶統計方面,常見規模兩人爲一戶,住戶總數共二十萬二千七百二十七戶,平均每戶有2.98人,顯示目前住戶規模日趨縮小。

    跟據以上澳門的數據及大前研一的理論,澳門的確已經邁向一個人的經濟年代,誠如日本知名孤獨力研究學者鎌田實在其最新的代表作《剛剛好的孤獨》裡,為孤獨做了兩層的定義,一是消極不情願的孤獨,一是積極甘心的孤獨,認為世人必須面對現實,不要自怨自艾,而是順著這股態勢培養必要的孤獨力。

 

每一個市民都該努力探尋「剛剛好的孤獨」

    鎌田實認為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世人飽受其煎熬,其中,在封城期間,雖然不少人仍齊齊整整在家生活,可是,連續多月的隔斷人際交往,讓人陷入情緒不振的困境,就算在群體中,仍然倍感過去體會不到的孤獨感。

    鎌田實為孤獨力下了一個非常精彩的定義,孤獨力是指平常樂於享受孤獨,緊急時候會對他人伸出援手,或接受他人幫助的能力。中國人都是含蓄的民族,樂善好施,但就不喜歡別人的幫助,認為有損體面,不想欠別人的人情債。所以,面對孤軍作戰時,亦只能把一切困難嚥下,就如前述西坑街永富新邨姐弟雙屍慘案,活脫脫給了我們一個教訓,如果欠缺了健全的孤獨力,後果是可以很悲慘的。

    鎌田實認為面對孤獨,通常都很消極用「撫慰」的角度及態度去看待別人,然而,時代已經不同了,鎌田實倒認為應該積極以「享受」的角度與態度去看待孤獨的到來,那怕其為不速之客。我們不是在孤獨中再載浮載沉,而是以一種快樂自在的心情去體會孤獨。也就是鎌田實說的以「心甘情願的孤獨」的心態取代消極被動的孤獨。換言之,我們可以選擇不再以情緒化的態度去處理孤獨,相反,我們可以用很理性的方式去看待孤獨。也就是說,為了忠於自我自在地活著,孤獨再不可怕。當我們越是討厭孤獨,就越會陷入孤獨的深淵。但是,如果我們樂意享受孤獨,就不會覺得自己很可憐,世界很悲慘,孤獨不是孤單、孤寂,而是更獨立自主自在。
   
鎌田實認為孤獨是幸運之事。所謂「剛剛好的孤獨」,就是「只屬於自己,並且可以自由自在、隨心所欲運用的時間」。與此同時,孤獨力不是說要練就超人的抗孤獨能力,而是既能享受一個人的孤獨美好時刻,但亦能跳出孤獨的框框,不被孤獨感吞噬,隨時走進人群,享受與眾同樂的況味。
  
鄧巴數字提醒我們要從小學會與自己、與別人做朋友,儲備足夠的孤獨力 

    一個人到底要不要相識滿天下才健康快樂呢英國牛津大學演化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給出一個數字和一個假設,如果我們經常會來往的朋友有一百五十個,當中關係最密切的不超過五人,這個人已經算是健康快樂了。YouTurbe流行一段影片,一個荷蘭女子在其手臂上紋上所有朋友的臉孔,結果發現剛好可以紋一百五十個,真的湊巧與有趣。

    無論是在家庭及社會,我們都被教導要懂得與人相處,可是,父母與老師,甚至修道人士都很少教孩子如何愛自己,好好與自己相處,甚至懂得放過自己。現代人很苦,是不少人用過度「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折騰自己。一個人不懂得寬待自己,又如何真的懂得寬待別人呢?

    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承受孤獨的傷害,讓他擁有豐富的朋友經歷,壯大其應對孤獨的心志,面對更嚴峻的疫情,才不會有那麼多可怕可悲的自殺與他殺悲劇發生。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其曠世名著先知一書中論到朋友時說你的朋友是來回應你的需求。他是你用愛播種,用感謝收穫的田地。他是你的飲食,也是你的火爐。因為你饑渴的奔向他,向他尋求安寧。」有了紀伯倫所說的朋友力量,孤獨力與之並駕齊驅,再苦的日子,亦能甘之如飴!

 

世足賽波瀾壯闊 新人舊人互輝映

 


 

    疫情個案爆發嚴重,人人自危之際,還是乖乖安坐家中,收看卡塔爾世界杯決賽,阿根廷與法國決一雌雄,看誰拿捧走大力神杯,亦看燈神蕭生是否命中。十二月十八日,從晚上十一點開波,到互射十二碼,阿根廷以七比五絕殺法國,已經是凌晨接近三點了。這個年紀,從未看過如此波瀾壯闊、峰迴路轉、教人心跳三百的比賽,真是少一點心血就命喪黃泉。天寒地凍,不敢再繼續看頒獎禮,馬上跳進被窩,倒頭大睡。

    一覺醒來,翻閱老餅同好的臉書,幾乎都在「洗版」歌誦球王美斯的消息。我家的男生個個是足球愛好者,大兒子更是球員兼教練,非常熱衷足球運動,昨夜冒著「會陽」的風險,都要在面聚眾看決賽,比賽一完,就在其臉書上發文說:「絕對係呢世人睇過最精彩嘅世界盃決賽,最精彩嘅世界盃比賽,甚至係最精彩嘅一場波!能夠親眼見證美斯登基球王,成就最高榮譽,最完滿嘅足球傳奇,亦目睹球王嘅新一代接班人麥巴比嘅帽子戲法,真係有今生無來世,完美謝幕,畢生難忘,法國雖敗猶榮,恭喜阿根廷奪得大力神世界盃。」

    的確,筆者都相當認同大兒子的評論,際此人心惶惶之際,足球門外漢的筆者,都來湊湊熱鬧,談談對世界杯足球賽為何如此讓人神魂顛倒呢?

 

從聽出耳油的收音機講波到看公仔箱直播世界杯

    小時候,就與哥哥們在收音機旁聽足球比賽,香港有一個非常厲害的足球評述員,一眾老餅都認識的何鑑江,大哥三哥都愛挨近收音機聽他旁述香港的足球賽,筆者亦受他們感染,熱愛上聽足球賽,亦對香港的足球明星略知一二,如最厲害的守門員當然是南華隊來自馬來西亞的仇志強,還有前中華民國國腳張子岱,精工隊的胡國雄,還有香港代表隊,從球員踢到港隊教練的郭家明等等。慢慢,家家有台電視機以後,電台播球賽日漸息微。記得還是黑白電視時代,一九七四年,無線電視首次直播世界杯足球決賽,何鑑光伙拍蘇文普評述,結果是西德二比一贏荷蘭。筆者有看,後來,越來越喜歡香港的足球評述員,從球員變成知名評述員的林尚義,之後就是講「波係圓」的體育記者伍晃榮。

    今天,無論你身在何方,只要有網絡,就可以收看到現場直播的球賽,從本地的到世界的都一覽無遺。與此同時,在數碼時代,統計數字亦讓評述員多了很多可參考材料。如今年世界杯的足球歷來幾乎都是德國運動用品名牌製造公司Adidas出品,但實際生產是在中國。據了解,比賽足球內置晶片,可實時報導如麥巴比射球的時速;又或是當美斯及麥巴比主射十二碼時,螢光幕馬上圖文並茂指出他們過去的射球方向,又會同時報導守門員接射十二碼的往績等。也許,我們這一代中老年人,真幸福,能耳聞目睹從收音機、電視機、網絡直播,到加入許許多多的參考數據,讓觀賞球賽更立體更科技化。

 

從來球王都是從弱變強的典範

    童年時,就愛看球王比利的傳奇,一九四○年在巴西一個很貧寒家庭的出生及長大,小時只能赤腳踢球,他的父親用沒錢買足球,只能用芒果代替足球,但鼓勵他說,如果連不是圓形的芒果都能掌控自如,有一天踢起圓形的足球就更得心應「腳」了。比利不單具有踢球的天賦,更是後天異常的努力,家貧的狀況更推動他從踢球贏比賽能拿到獎金,慢慢變成為國效力的美好意願。在比利的生涯中,共踢了一千三百六十三場正式比賽,踢入一千二百八十一球,這是有官方記載情況下的歷史最高紀錄。二○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高齡八十二歲的比利腸癌和呼吸道疾病的化療未能有效,已被轉移至「臨終病房」,可是,只要一息尚存,比利仍然關心熱愛足球,不遺餘力推廣足球運動,致力為足球運動發光發熱。

    剛剛新鮮出爐,榮登世界球王兼拿到金球獎的美斯,四歲已非常熱愛足球運動,可是,十一歲就被確診患上「侏儒症」,身高只有一百二十七公分,患者因為生長激素缺乏導致身材矮小,身高低於常人。但是,美斯沒有就此放棄足球,每一晚都要施打讓腿長高的針,日復日,年復年,打到腿滿佈針孔,三年後情況有所改善。但是,他所屬的阿根廷球會無法承擔醫療費,正所謂塞翁失馬,美斯家人帶他到西班牙巴塞隆拿試腳,最後加入巴塞隆拿青年隊,球會亦願意支付美斯的醫療費用。而美斯亦不負所托,在代表阿根廷青年軍期間成名,在打世青盃期間更獲得神射手及奪得世青盃冠軍。直到二○○六年FIFA世界盃美斯決定代表祖國阿根廷,並於分組賽第二場後備入替就取得入球,技驚四座。

    美斯不單是個人技術冠絕球壇,已經三十五歲的他,心態已有很大的轉變。美斯深知背負著國人的期望,更清楚自己是隊中的靈魂人物。所以,美斯身兼個人發揮與團結整隊的角色,在對著衛冕的法國隊更是兩者都交足「功課」,從個人射球到助攻,都無懈可擊。

    曾經在童年時已經很敬佩美斯的小孩,今天,沒想到可以成為幫助國家及美斯圓世界杯冠軍夢的隊友。迪保羅是美斯著名的「保鑣」、艾華利斯十二歲時能與美斯自拍已興奮若狂、門將馬天尼斯願意為美斯而死。這位愛家愛國愛球的球王被受稱許的是謙厚的人品與球品,不貪圖個人功名,樂意扶持後輩,球王美譽實至名歸。贏了法國奪冠後,美斯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世界杯是我的童年夢想,不敢相信有這童話式的結局,我此生無憾,不能要求更多。」雖然年事已高,手持金球獎的美斯沒有言退之意,仍然盼望能繼續為國家效力。

 

長江後浪推前浪不如前浪與後浪攜手同行

    回想當年香港球王胡國雄,到了三十七歲之年才退休,退休前他所屬球會精工還為他辦了一場告別賽,感激流涕的胡國雄勉勵年青人要努力不懈,更要團結一心推動職業足球事功。卡塔爾世界杯足球賽有多個三十多歲,甚至快要四十歲的世界球星,仍然在球場上奔馳,可以踢足一百二十分鐘的大有人在。在八強賽,葡萄牙國腳C朗已經三十七歲,多年來執行嚴格的飲食策略,身材健康據說跟二十幾歲的青年球員差不多,可惜無緣與美斯對決。在阿法決賽,已經三十五歲的迪.馬利亞獲正選上陣,且射入一球,感動得潸然落淚。克羅地亞隊長摩迪歷已年屆三十七歲,仍然「老當益壯」,既有過人球技,亦能帶領球隊致勝。

    中國文化崇尚「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其中,要用「推」及「勝」來做指標,身為後浪與舊人,好像一定要退下火線或退居幕後,擺出一副幕後功臣的姿態才算上君子。可是,在卡塔爾世界杯,讓人讚不絕口及異常感動的是,前浪與後浪、新人與舊人同場合作或較量,實力互相輝映,讓人眼前一亮。

    世界杯其實是另一個政治舞台,不過,國與國之間較勁的不是軍事或國防等的硬實力,而是球技、團隊精神、球品與國民支持等錯綜複雜的軟實力比拼。別輕視克羅地亞這人口只有四百萬的蕞爾小國,從家長到學校,都非常重視青少年的體育教育,教育部門規定學校每週讓孩子們接受二十個小時的足球訓練。顯然,足球已經成為克羅地亞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

    當我們天天高喊愛國愛澳,不斷透過各種培訓與活動要學生愛國愛澳,特區政府可有想到,人家是透過足球軟實力去推動孩子愛國,我們為何不好好從熱愛中華文化等軟實力的方式去踐行愛國愛澳教育情懷呢?

 

 

School.Niksen.Flow是填鴨式教育的當頭棒喝

 


    香港循道衞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家庭健康教育及輔導中心曾經做過一個「香港小學生焦慮指數」調查,訪問一千三百多名小三至小六學生,發現他們焦慮指數達遠超出一個正常小學生應有的負荷,而壓力的根源來自學業及父母的過度期望。是項調查總結出香港小學生焦慮三大壓力來源,根源是他們太忙了,包括忙上課、忙做功課、忙上興趣班、忙四出比賽,真的忙到心都亡了。這就能解釋香港小學生承受不了壓力而自殺率高企的原因。

    澳門的小學生其實亦不遑多讓,早出晚歸的已經不是父母,而是在補習社補到很晚才回家的小孩。如果說早餐與午餐一起吃的英文叫brunch,那麼,晚 餐連宵夜一起吃的叫late-night supper嗎?

    也許,我們的學校教育已走火入魔,遠離了學校成立的初心;再者,工業社會疊加資訊社會,身陷學海無涯的孩子,為勤是岸是謊言;教育本來就是要培養快樂學習及學習快樂的孩子;顛覆傳統的心智科學告訴我們,無所事事正是當前世界教育要培養孩子健康成長的必具能力。

 

重新認識學校School的本質意義與價值

    眾所周知,英語的單字、詞彙、句式及語法都經過漫長「演化」而走到今天的日常生活,成為各國學校教育的必修學科,甚至被評為世界最標準撰寫科學專題研究的語言。原來,英語的字母來源幾近來自拉丁文字母,而拉丁字母又來自希臘字母。在不斷的流變中,很多單詞的意思都被人為或地方風俗習慣改變了,甚至意思完全相反,而學校School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單詞之一。

    學校School一詞是從希臘語Schole演變出來的,意思為閒暇。在古希臘時代,尤其在最文明的雅典社會,要搞戰爭的軍人,要勞動的工人,或者是要搞政治的政客,都是沒有時間及心機靜下來去學校讀書,而只有「閒暇」階級的人才有時間去讀書學習,這就是學校School最早的原意。

    後來,古希臘的哲學大師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繼承了蘇格拉底的隨時與青年人討論學問,只不過從街頭搬到Schole,這個詞以後又轉變成拉丁詞School,之後再被英語吸納借用,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學校School。另外,跟學校School關係比較密切的一個詞是Scholar,被尊稱為有學問的學者,同樣是指是一群有「閒暇」時間從事研究、辯論、甚至著書立說的學者。

    本來,在政府承擔義務教育之前,能付費給孩子,又不必孩子承擔家事或農務的家庭,想必比較富裕閒暇。可是,自工業革命後,父母都成為工人,要為工廠生產,無暇照顧孩子,政府就利用工商業繳納的稅收廣設學校,義務教育就應運而生。可是,社會上仍然有一群菁英領導世界,所以,學校又從普及教育衍生出專為培養貴族菁英的私校。而這種菁英體制來到中華大地,與上千年以來的科舉文化一拍即合。

    今天,學校已不再是採取閒暇的態度去辦學,而是不少家長、學生的人間煉獄。學校的課擔、作業、測驗和考試,成為大家在古羅馬電影中,抽打到奴隸血肉模糊的皮鞭,只不過孩子心裡淌的血淚我們沒看清楚而已。

    何時,作為主持教育公務的政府,還有那些熱心教育的辦學團體,可有想到,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快樂成長,還他們一個「閒暇」的學習空間,去學自己喜歡的學問。

 

學習Niksen無所事事的哲學才能是真正快樂成功

    儒家文化經過科舉的洗禮,更被漢代「獨尊儒術」的加持,深植國人的肌理血脈,加上身為農業民族的努力心態,就形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知識人格局。為了達成如此艱鉅的人生目標,寒窗苦讀、鑿壁偷光、甚至懸樑刺股都被視為高風亮節的行徑。於是,孩子自小就被灌輸「勤有功、戲無益」、「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學習態度。

    時代已經不同了,現代育兒心理學及腦神經科學一再證實,勤有功,但過度努力會弄巧反拙;戲如果經過精心安排,又或者兒童樂在戲中,原來很可能比勤更有功更有益。

    曾經在海上霸權爭世界地位的荷蘭,今天,不單是科技大國,而且都榮登世界最快樂的國家前列。了解一下這個風車之國,成功之道在於每一個小孩從小都被教會發呆,要懂得無所事事,要懂得元神出竅,這門學問叫Niksen。根據無所事事的哲學》一書的作者阿涅特.拉弗艾森(Annette Lavrijsen)說「當你工作疲憊時,你可以轉移視線,凝視窗外的風景,或輕輕地閉上眼睛;當你被各種訊息轟炸得不勝其擾時,你可以放下手機,還給自己一個寧靜的空間;當你躺在床上卻睡不著時,你可以起來為自己泡杯茶,讓身心重新歸零。Niksen不是冥想、不買精油、不點香氛蠟燭,不需要任何成本,沒有任何限制,只要你想,隨時隨地都可以Niksen放下一切,為生活留白。

    現代都市人,家長及學生,有誰不忙到心亡的呢Niksen正是一口活水

 

心流Flow是什麼?是進入快樂、提升幸福感的狀態

    心流在中國內地被譯成福流,已經有很多不同的心理學家利用心流的技術賺到盆滿缽滿,最賺錢的在中國深圳,已經有學校引進這種心理科技,把一個聲稱能提高孩子心流能力,即高度專注力的圈纏在孩子的頭上,發現孩子戴了這個很類似孫悟空的金箍,只要通上電,專家臨場給予適切的指導,就大大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可以讓孩子在短時間內成績突飛猛進。今天,在中華大地上,心流的學習工具五花八門,良莠不齊。

    要認識真正的心流學問,首先要認識這門學問的創始者,一位來自匈牙利的心理學者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米哈里教授 一九七年代,仍然醉心創意心理學時,發現多數人工作一天之後筋疲力盡,但是,有些人會工作一整天之後,竟然精神抖擻。於是,米哈里教授發現創意能力超強的人,如頂尖運動員、政治家、音樂家、學者、甚至可能只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不約而同地發現,只要能全情投入,甚至進入忘我狀態,就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狂喜狀態,在那個境界,會發現自己身輕如倚睡在一葉浮萍上,甚至有人覺得自己好像根本不存在,聽起來好像充滿老莊哲學的色彩。

    米哈里教授神來之筆,借用了一個簡單的英文單字Flow,來形容這種悅樂的心情。甚麼是心流?它是特殊的精神狀態,當你在極度專注時,完全沈浸其中,效率和創造力提高,讓你忘記時間、忘記飢餓、甚至忘記所有不相干的身體訊號。慢慢,米哈里教授發現能擁有心流能力的人精力與成就皆比一般人優勝。據了解,拿破崙及毛澤東一天只睡三小時,但就有無窮精力工作,深信他們精通心流之道。

    研究發現,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重複且規律地進入「心流」狀態,也能夠提升你整體的幸福感(well-being)。如今,心流是「積極心理學」中的顯學,如何進入心流狀態,目前研究歸納出以下五個條件:

1)你要熱愛你所做的事;(2)你要具備一定的技能,對你做的事有主控的能力;(3)要有挑戰性,難度大概微微超過你力所能及就可以;(4)要有階段性的回饋和獎勵;(5)要有明確的目標,並且知道大致的步驟。

     我們的學校教育只要求學生不斷拼命努力,卻完全沒有考慮他們是否喜歡學習。誠如前述,如果學校能重返樂園的世界,諸如當前歐美諸國,大幅減課減負,讓孩子在學校多了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而功課、測驗與考試都減到最少份量,孩子越來越喜歡留在學校,學校自然成為具有閒暇意義與價值的樂土了。孩子置身學習樂土,學習動機就容易增進,引導孩子進入心流狀態,應是水到渠成。

    誠如前述,歐美諸國都慢慢減少上課節數,刻意在課節間排上「留白」課,讓學生獨自發呆,或者集體發呆,甚至有許多學校及公益社團舉辦發呆嘉年華會,大力提倡發呆。現代人,無論是學生及家長,都壓力重重,Niksen就是一道應時心理學藥物。積極而言,腦神經科學家發現發呆時,腦袋其實在作創意思考的準備,許多科學家、藝術家、音樂家的曠世成就有發呆的共同習慣。

    也許,作為教育的各個持份者,理應放棄填鴨式教育,共同為可愛可育的孩子創造快樂的學習時空。

政府請市民吃全羊宴 死傷枕藉經濟更蕭瑟

 


    翻閱臉書朋友圈的貼文,個個大晒兩條線的快篩棒,有說一個人「羊左」,有說全家都「羊左」。不幸而言中,筆者全家都先後「羊左」,羊左」會發冷發熱、周身骨痛、咳嗽流涕、全身乏力,接近進入冬眠狀態。偶爾,起來撥一下手機,驚聞一位筆者經常光顧,專做街坊生意的小食店老先生過身,整頓一下思緒後,致電其妻子問候。老太太說,丈夫染病初期,只是發燒及咳嗽,後來,發現高燒不退,看勢色不對,馬上叫兒子送醫院急診,可是,等了六個小時,只見醫務人員忙得不可開交,根本無暇理會他,但當回過頭來要診治他時,他已經返魂無術。老太太說,院方以患新冠肺炎重症失救至死作結。

    聽罷老先生的故事,筆者只能第一時間送上親切的問候,老太太亦報以一聲感謝。頓時,世界好像突然停頓,再也沒有聽到對方說話。放下電話,心想像老先生的死亡個案不知凡幾。     

 

政府請市民吃全羊宴 市民只能硬食

    眾所周知,澳門沒有自己的防疫及抗疫政策,一切所謂的根據流行病學只是用來每日開例行記者會的專業遮羞布。骨子裡,一點科學都談不上。舉一個簡單的疑問,自新冠病毒大流行,中央高舉「動態清零」的旗幟,澳門馬上緊跟,且做得比內地更徹底。怎知道,中央近日突然彎道超車,一百八十度轉向,放寬一切高規格的防疫措施,「動態清零」政策頓時消聲匿跡。澳門政府立刻跟上,一場又一場全羊宴天天出台,據了解,澳門已超過一半以上的前線醫護人員確診,政府官員日前說目前有六份之一的市民確診,相信這個數字在不斷急升當中,且越來越失控,看下去,政府好像束手無策,只能躺平,放任澳門市民個個都吃過全羊宴方休,建立所謂群體免疫屏障,高舉抗疫成功的旗號。

    下筆到這裡,看到網絡上一則可悲的報導,浙江省台州市有家醫院卻因慶祝急診破兩百萬人次,大肆宣傳並發布艷紅的喜報,無疑在今天的大陸,死傷枕藉,聽聞火葬場二十四小時運作不停,要排期都要等上七天或更長時間,連報紙都被訃文佔據絕大部份的版面。看到這裡,拜託澳門政府,高抬貴手,不要再躺平,不要市民硬食全羊宴啦!

    市民硬食全羊宴已成鐵一般的現實,政府除了大派抗疫包,裡頭有蓮花清瘟膠囊、退燒及止痛藥、兩盒快篩、幾個N95口罩。市民遇上更嚴重症狀,可預約社區診療中心,可選中西醫,原來最後又是派一包抗疫藥包,如果病人說自己的症狀嚴重,經醫師診斷,可以等候轉送澳門蛋,再等上山頂急診等等。不少市民似像人球被踢來踢去後,還是回到原點,自行四出搶咳水、止痛藥、近日連保礦力都要三十元才買到一瓶,更正,聽家人說連保礦力都斷市了。一個城市如果市道是門可羅雀,而醫院、藥房、超市是門庭若市,到底是可喜還是可悲呢?

 

死傷枕藉經濟更蕭瑟

    中國內地因為三年耗費了龐大的資金去動態清零,尤其花了千萬億去興建方艙醫院及全民驗核酸。舉國應付疫情導致經濟蕭條,眼看著情況很不妙,突然放鬆一切防疫政策,意欲力挽快要崩塌的經濟。可是,經濟成效還沒有看到前,幾何級數的新增確診不斷飆升,正是蠟燭兩頭燒,兩頭不到岸。

    正所謂前車可鑑,可惜,政治正確已完勝科學抗疫的衛生官員,有理沒理,一於照跟可也。本來,聖誕及新年是澳門黃金檔期,亦是振興澳門經濟的絕佳良機。可是,市民一聽到政府解除一切防疫措施,就知道大事不妙,馬上四出去藥房搶購有效減低症狀的藥物,政府好像活在另一個平行時空,不斷勸告市民不要製造恐慌,澳門藥物一向供應正常云云。可是,聽狼來了」長大的市民,一於少理,繼續大搶特搶。

    由於染疫人數激增,導致人心惶惶,首當其衝的是食肆,本來許多酒樓早已訂滿的冬至晚飯及聖誕大餐,一下子被取消得七七八八,真是血本無歸。酒樓員工通常置身在密閉空間長時間工作,容易交叉染疫,所以,近日,很多酒樓因為欠缺足夠的人手上班被逼暫停營業。市面完全等於二○二○年初封城時,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筆者冬至日還精神奕,上午在皇朝廣場上了一台公車,沒想到搭到總站都只我一名乘客包車。

    酒樓食肆沒有禁堂食,可是,心口有個勇字的食客真的寥寥可數。許多人寧願躲在家裡叫外賣。始料不及,連澳門某知名麵包店都掛出暫停營業的牌子,足見澳門市民染疫的情況非常嚴重。

 

聽聽來自醫護人員及普通市民的心聲

    本地傳媒論盡媒體》於本月二十三日收到一封來自前線醫護人員的公開信,筆者轉載其中節錄。

    你好,我是前線醫護,如今急症室無論病人或前線人員都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盼你能為大家發聲,不然只有死亡率只會越來越高,求求你幫幫我們,我們日日上班做到死吾緊要,但望住一個又一個病人因為咁而死,真係好傷心,好心痛,求求你。

    開放的政策長遠來說是好事,但這艱難的時期,政府的對策實在是令人心寒,平日的急診已經很忙,面對突如其來的患者,兩間醫院的急診都已爆煲,首先先評論政府所建立的社區門診系統,只有發熱,氣促的選項,假如患者有咳嗽,咽痛,發熱,如只剔了發熱,沒有剔氣促,就會被系統告知留在家中隔離,沒有資格到社區門診,但這些患者想要更多可以治療咽痛,咳嗽的藥物,迫於無奈只能前往急診,造成急診自行求診人數可以過百,甚至過二百,簡直是聞所未聞,大開眼界,假設每個人要五分鐘,要等上十六個小時,才能見醫生五分鐘,請問政府有沒有在市民的角度去著想,更未說醫護人員也會病也會確診。

    前線醫護人員往往在重大流行病爆發時,為了履行專業使命,必然要冒著生命受威脅,分秒必爭去救死扶傷。所以,澳門市民都非常稱謝他們的奉獻。據本澳《正報》報導,行政長官賀一誠十二月二十六日自北京述職回澳後,馬上去山頂醫院巡視,視察了一般急診、特別急診和救護車接診區,並聽取衛生局代表匯報感染者分流機制和就診流程,以及相關措施的優化改善情況。

    世上那有「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道理呢?前線醫護人員都是人,都要顧及個和家人的健康。特區政府可有想到如何透過真正的人本領導,善用流行病學的真知灼見率先照顧好前線醫護人員。

    連日來,澳門市民都透過不同渠道反映目前放棄抗疫的種種問題與心聲。據本澳《正報》十二月二十七日報導,一名聽眾表示官員越不透明,越是黑白是非顛倒,市民越是缺乏信心。大陸不是叫你跟就死跟。該名聽眾坦言,內地很不透明,但從網絡可以看到當地崩潰的情況;稍後全面通關,相信澳門將會承受不起,變得越來越慘,而非越來越好。那名聽眾亦提及,全家沒有接種疫苗,全家症狀輕微;也引述中醫表示,接種後的確診症狀大過沒有接種的。」另一名聽眾也提出不良於行的丈夫在十二月廿二日早上十一時半腹痛,當局回覆需要兩、三個小時才有救護車,惟有乘坐的士約於中午十二時到達急症室。直至下午五時才能見到醫生後驗血,卻在翌日中午仍得不到藥物,當晚手術時終告不治。節目主持人聽後提出,緊急個案如此長時間等候,反映甚麼問題呢?

    這個聖誕,要平安得來的是痛失至親;要喜樂的卻悲從中來。真心盼望特區政府引以為戒,痛定思痛,抱著一個都不能少的精神,科學及人本地全力抗疫。

 

 

 

    小學二年級的中國語文課有一篇叫《烏鴉喝水》的文章,說一隻在叢林裡生活的烏鴉很口渴,但就找不到水喝。無意中,烏鴉發現一個玻璃瓶裡盛了一點水,烏鴉拼命伸長牠的烏鴉嘴都沾不了一滴水。正在失望之際,烏鴉靈光一閃,用牠的鴉嘴含著一粒又一粒細石,扔到瓶子裡,直到水位升高到牠能喝到水。

    小學四年級的中國語文課有司馬光破缸救友的故事。話說這位北宋大學問家司馬光在童年時,曾與其他同伴一起玩,其中一個小孩不小心掉進一只盛滿水的缸。眼看著好友呼天搶地,快要被淹死,眾人卻呆若木雞,只有司馬光臨急生智,隨手拿起一塊巨石擲向缸側,砰一聲,缸破了,缸水一瀉而出,司馬光跟幾位同伴立刻把被快要被淹死的小孩救出。

    小學語文老師會大力稱讚烏鴉及司馬光很有智慧,能隨機應變,用現場僅有的資源去馬上解決當下的困難。不知道一般學校老師是否知道,隨著資訊科技及知識不停被淘汰的年代,學校教學一直趕不上時代的變化,仍然在灌輸脫離現實需要的陳舊知識,而這些知識其實很多學生已經可以自行透過上網找到,亦有不少知識同時透過網絡教學充份掌握住。

    如果說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教烏鴉喝水及破缸救友,學生只學到固定受限的知識,如果小學語文教師能教學生如何透過現行有限的資源,很有創意地解決困難,那麼,語文教師已經在進行智慧教育,而不僅是知識教育,而智慧教育是學生應付資訊社會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

 

聰明VS智慧

    聰明是一種優越的天賦,無論在生活、學習、應對危機等問題都能在瞬間找到快捷的處理方法,通常我們會稱讚這樣的學生IQ高。現實上,在幼稚園及小學階段,老師在課堂向學生發問時,聰明的學生好像不假思索就能回答,而引來答不了的同學艷羨又嫉妒的目光。如果我們用金庸武俠小說的人物來形容何謂聰明的人,那麼,機靈巧計的黃蓉就當之無愧了。

    至於智慧,指的是一個人並不聰明,甚至很愚笨,人生中累積很多挫敗的經歷,仍然孜孜不倦,懂得放慢腳步,能衡量全局,看出甚麼是重點,甚麼是最可行又圓滿而又能讓人快樂的對策。我們會盛讚他們不僅具備IQ,更富有EQ,甚至AQ即逆境智慧。與此同時,智慧不僅是一種解難的能力,更是面對自己、別人、甚至普世,都存有悲天憫人、民胞物與的偉大情操。如果同樣金庸武俠小說的人物來形容有智慧的人,想必是在黃蓉眼中很資質駑鈍的郭靖了。

    也許很多人都聽過「智慧老人」的故事。話說一個自作聰明的年輕人,看到身邊的老漁夫總是把捕獲的大魚放回河裡,只留下較小魚帶回家。有一次,年輕人按捺不住,很好奇問老漁夫為何不拿走大魚呢老漁夫面帶笑容說:「我捕魚只想和老伴夠今天一起快樂享用,而且,我家的鍋子小,大魚放不下。」年輕人不解地追問:「那換個大鍋不就可以嗎?」老漁夫笑說:「我那個小鍋,放在我家的小灶頭剛好;如果換個大鍋,就要重新蓋個大灶頭,要做個大灶,廚房可能也要跟著改建,正所謂一闊三大,何必如此麻煩呢?」這個「智慧老人」的故事,要傳遞的不僅是解決難題的才智,更是道德倫理的「知足」智慧。如果說聰明是個人的天賦解難能力,焦點還是本能或本身的利益,而智慧是後天努力學習,焦點既是自身,但更是顧及他人的權益。

    我們都懂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原則,可是,目下的學校教育卻非常貪得無厭,要學子在十五年的免費教育期限內,裝滿了很多可能用不著的死知識,或很專業的知識。所以,愛因斯坦常常戲謔說「甚麼是教育?把在學校裡學到的所有東西全部忘光了之後留下來的東西才叫教育。」很多學生都會說笑說,考完試就等於把學過的知識還給老師。說實在,我們在大中小學時學過的知識都忘得七七八八,可是,那些讓人動容的學習情境,那位老師的肺腑之言,我們卻一生受用無窮。這就證明,那些存留在我們腦袋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

 

知識教育VS智慧教育

    一八年十二月三日,聯合國大會議決議,將每年一月二十四日定為國際教育日,倡議教育是創造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前提!教育是幫助人謀智慧!」顯然,智慧教育是教育界的一場重要變革,旨在改變過去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做法,更多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高級智力技能,例如:資訊搜集分析能力、問題解決技能、創造力、想像力等等。

    師說作者韓愈的名言,無論是傳道、授業及解惑,都指向教導學生成為一個能面對自身困惑的人。特區政府鬧人才荒,而所謂人才其實就是能夠針對當前施政的種種弊病,找到妥善改善的解難智慧的軍師將才。萬丈高樓從地起,學校教育只須教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教導學生能吸收知識的精華,然後引導學生產出解難的生活智慧。可以沿著以下的建議去試試看

一、教育就是讓學生懂得生活

    美國教育之父約翰杜威早在一百年前,就全力以赴教導我們,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知識的重組與改變。檢視目前的大中小學,不少課程都很艱深,與生活完全脫節,學而無用。這些學校非常落力教導知識,只為應付考試及升學;教育被矮化成讓學生能畢業,能找到工作的手段,無法解決學生當下的種種困難。筆者這樣說真的老掉了牙,但是,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教育,是邁向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而不是一台裝滿死知識的機器,那麼,學生就會非常喜歡上學,上學原來跟生活如此密切,一切生活的問題、成長的問題、道德倫理的問題、環保問題、甚至政治問題,都可以在課堂上獲得充份的討論。如果大家有機會走進猶太人的學校,又或是今天北歐教育發達的國家,所見所聞都是關於學生生活與成長的課題,學生都會樂此不疲地學習。

二、教育就是要釋放學生的學習力

    生活和實踐是兩條教育的途徑。在成長的歷程中,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故事,有的人能夠把自己的故事變成一部傳奇,有的人能夠在閱讀別人的生命故事中獲得成長的智慧。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啟發孩子們學習的自發性,而不是天天在揠苗助長,經常透過測驗考試,好像農莊園主經常秤豬有否加重一樣可笑。須知道,從亞洲的星馬日本,到歐美先進助諸國,越來越不信任測驗考試,越來越喜歡用很人性化的生活學習,比如生活體驗、實地考察、互動討論、野外歷奇等,這樣的活動才能考驗學生是否吸收了課堂必備的解難知識,而又同時能釋放學生的解難能力。猶太民族是世界公認的優秀民族,全球一千三百萬猶太人只佔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二,卻取得了百之三十的諾貝爾獎。猶太人在科學、文化、人文、經濟等各領域都大師輩出、群星燦爛,如鄂蘭、馬克思、愛因斯坦等。

三、教育既為當下生活亦為未來生活作準備

    教育幫助學子謀取生活智慧,約翰杜威指出我們的社會生活正在經歷著一個徹底的根本的變化,如果我們的教育對於社會生活必須具有任何意義的話,那麼它就必須經歷一個相應的完全的變革。」英國偉大教育家斯賓塞在《甚麼知識最有價值》及快樂教育兩書中都提出為我們的完滿生活作準備是教育應盡的職責,而學校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能成為快樂解難的人。教育發展的重點是提高教育品質、促進教育公平。衡量教學品質的高低,一是看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看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看在掌握與應用知識的基礎上,學生對所學學科的喜愛程度,就能證驗出來了。

  

    教育工作者要超越現實的功利,摒棄把育人教育變成升學教育、分數價值高於人的價值、升學目標取代人和社會的發展目標的錯誤做法。教育才能讓學生快樂學習,學習得快樂,在快樂中獲得成長與解難的智慧。我們不應只著眼培養能用石仔墊高水位的聰明烏鴉,更應致力培養樂意為別人生命謀幸福的司馬光。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