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好好迎接《剛剛好的孤獨》的時代來臨

 


    

    國家衛健委日前發布《關於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學精準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當中提出,對密切接觸者,將七加三調整為五加三;根據《通知》,入境航班熔斷機制取消,登機前四十八小時內兩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的要求,也調整為登機前四十八小時內一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表示,得知有關消息好開心,聲稱本澳衛生部門已經即時研究制定相關的具體執行規定,重申疫情防控政策上,一定會堅持動態清零、做好研判,讓疫情不可以進入社區,並有信心不會將潛在的危機帶到社區。

    動態清零」無疑是特區硬任務,不許疫情進入社區,可是就很可能阻斷人進入社區,甚至尋求社區的生命支援。看看十月十四日,筆者在本專欄發文,提及西坑街永富新揭發一宗雙屍慘案就是鐵證。一對相依為命的年邁姐弟雙雙死於兩個房間內,女死者死去超過一個月,司警調查後相信男死者由於行動不便,被逼長期留在家中,日常起居生活全由姊姊照顧,最後無以為計相繼死去。如果大家稍稍發揮一點同理心,就知道兩姐弟的最後歲月是既艱困又孤獨。

    動態清零國策當前,星斗市民不得不把在清零封城時學過的如何獨善其身,繼續發揚光大,讓我們好好以積極、正面與享受的態度迎接孤獨時代的來臨。

 

澳門快要進入一個人經濟年代

    早在十年前,日本著名經濟學者大前研一繼出版名著M型社會後,再接再厲,出版了一本有趣的書,名為《一個人的經濟:成熟市場也有大金礦》,預示世人會進入充滿商機,但很可能孤獨終老的境況。

    作為麻省理工學院的原子力工學博士兼世界知名趨勢分析大師的大前研一,揭示二十一世紀的三大趨勢,正盤根錯節地成為一個巨大的經濟體,高齡化少子化網路化連鎖效應形成了產值驚人的「一個人的經濟」潮流,新冠肺炎突襲全球,這股潮流正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家庭、工作、人際等。

    一個人的處境並不陌生,打從我們呱呱落地,都是一個人來到這個未知的世界,有人很幸運得到雙親家人的愛戴,有人卻被扔到孤兒院門口,亦有人在一次家庭事故中變成孤兒。也許,在我們整個人生都走運地能結伴同行,但撒手塵寰那一刻,我們都得單獨面對。內地賣座電影人生大事就是用諷刺的手法,告訴我們,一個人孤獨終老視作人生大事。所以,為人類這種物種而言,孤獨從不陌生。

  一個人,是一種生活方式,商機處處。試走進電器行,你會發現有一個人份量的雪櫃、洗衣機、電視機、甚至煮食爐具等。現在,不論是上學的、上班的、已婚的、單身的、有朋友的伶伶的,每個人、每天都會獨自坐巴士、輕軌、看電影、逛超商、吃晚餐、上網等,都是帶著一個孤獨的靈魂去生活。所有人,不論是自願還是不自願,不論是不情願的孤獨,還是心甘情願地享受孤獨,正在慢慢過上一個人的生活。

  根據統計暨普查局去年八月完成的澳門人口普查及住屋普查,報告顯示,直到去年八月,澳門總人口約六十八萬二千人,當中六十五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十年間倍增至八萬二千多人,佔總人口超過12%;五十五歲至六十四歲的人口超過九萬人,佔本地人口近16%,老化指數較十年前大升23%83.7%,並預計十年後澳門人口老化極為嚴峻。六十五歲或以上獨居長者共有九千三百八十七人,比十年前倍增了80%,屬「雙獨」即同住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皆年滿六十五歲或以上)的兩老夫婦共有一萬五千六百八十九人,意味本澳獨居長者及「雙獨」長者總戶數逾一萬七千戶。在住戶統計方面,常見規模兩人爲一戶,住戶總數共二十萬二千七百二十七戶,平均每戶有2.98人,顯示目前住戶規模日趨縮小。

    跟據以上澳門的數據及大前研一的理論,澳門的確已經邁向一個人的經濟年代,誠如日本知名孤獨力研究學者鎌田實在其最新的代表作《剛剛好的孤獨》裡,為孤獨做了兩層的定義,一是消極不情願的孤獨,一是積極甘心的孤獨,認為世人必須面對現實,不要自怨自艾,而是順著這股態勢培養必要的孤獨力。

 

每一個市民都該努力探尋「剛剛好的孤獨」

    鎌田實認為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世人飽受其煎熬,其中,在封城期間,雖然不少人仍齊齊整整在家生活,可是,連續多月的隔斷人際交往,讓人陷入情緒不振的困境,就算在群體中,仍然倍感過去體會不到的孤獨感。

    鎌田實為孤獨力下了一個非常精彩的定義,孤獨力是指平常樂於享受孤獨,緊急時候會對他人伸出援手,或接受他人幫助的能力。中國人都是含蓄的民族,樂善好施,但就不喜歡別人的幫助,認為有損體面,不想欠別人的人情債。所以,面對孤軍作戰時,亦只能把一切困難嚥下,就如前述西坑街永富新邨姐弟雙屍慘案,活脫脫給了我們一個教訓,如果欠缺了健全的孤獨力,後果是可以很悲慘的。

    鎌田實認為面對孤獨,通常都很消極用「撫慰」的角度及態度去看待別人,然而,時代已經不同了,鎌田實倒認為應該積極以「享受」的角度與態度去看待孤獨的到來,那怕其為不速之客。我們不是在孤獨中再載浮載沉,而是以一種快樂自在的心情去體會孤獨。也就是鎌田實說的以「心甘情願的孤獨」的心態取代消極被動的孤獨。換言之,我們可以選擇不再以情緒化的態度去處理孤獨,相反,我們可以用很理性的方式去看待孤獨。也就是說,為了忠於自我自在地活著,孤獨再不可怕。當我們越是討厭孤獨,就越會陷入孤獨的深淵。但是,如果我們樂意享受孤獨,就不會覺得自己很可憐,世界很悲慘,孤獨不是孤單、孤寂,而是更獨立自主自在。
   
鎌田實認為孤獨是幸運之事。所謂「剛剛好的孤獨」,就是「只屬於自己,並且可以自由自在、隨心所欲運用的時間」。與此同時,孤獨力不是說要練就超人的抗孤獨能力,而是既能享受一個人的孤獨美好時刻,但亦能跳出孤獨的框框,不被孤獨感吞噬,隨時走進人群,享受與眾同樂的況味。
  
鄧巴數字提醒我們要從小學會與自己、與別人做朋友,儲備足夠的孤獨力 

    一個人到底要不要相識滿天下才健康快樂呢英國牛津大學演化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給出一個數字和一個假設,如果我們經常會來往的朋友有一百五十個,當中關係最密切的不超過五人,這個人已經算是健康快樂了。YouTurbe流行一段影片,一個荷蘭女子在其手臂上紋上所有朋友的臉孔,結果發現剛好可以紋一百五十個,真的湊巧與有趣。

    無論是在家庭及社會,我們都被教導要懂得與人相處,可是,父母與老師,甚至修道人士都很少教孩子如何愛自己,好好與自己相處,甚至懂得放過自己。現代人很苦,是不少人用過度「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折騰自己。一個人不懂得寬待自己,又如何真的懂得寬待別人呢?

    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承受孤獨的傷害,讓他擁有豐富的朋友經歷,壯大其應對孤獨的心志,面對更嚴峻的疫情,才不會有那麼多可怕可悲的自殺與他殺悲劇發生。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其曠世名著先知一書中論到朋友時說你的朋友是來回應你的需求。他是你用愛播種,用感謝收穫的田地。他是你的飲食,也是你的火爐。因為你饑渴的奔向他,向他尋求安寧。」有了紀伯倫所說的朋友力量,孤獨力與之並駕齊驅,再苦的日子,亦能甘之如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