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的中國語文課有一篇叫《烏鴉喝水》的文章,說一隻在叢林裡生活的烏鴉很口渴,但就找不到水喝。無意中,烏鴉發現一個玻璃瓶裡盛了一點水,烏鴉拼命伸長牠的烏鴉嘴都沾不了一滴水。正在失望之際,烏鴉靈光一閃,用牠的鴉嘴含著一粒又一粒細石,扔到瓶子裡,直到水位升高到牠能喝到水。
小學四年級的中國語文課有司馬光破缸救友的故事。話說這位北宋大學問家司馬光在童年時,曾與其他同伴一起玩,其中一個小孩不小心掉進一只盛滿水的缸。眼看著好友呼天搶地,快要被淹死,眾人卻呆若木雞,只有司馬光臨急生智,隨手拿起一塊巨石擲向缸側,砰一聲,缸破了,缸水一瀉而出,司馬光跟幾位同伴立刻把被快要被淹死的小孩救出。
小學語文老師會大力稱讚烏鴉及司馬光很有智慧,能隨機應變,用現場僅有的資源去馬上解決當下的困難。不知道一般學校老師是否知道,隨著資訊科技及知識不停被淘汰的年代,學校教學一直趕不上時代的變化,仍然在灌輸脫離現實需要的陳舊知識,而這些知識其實很多學生已經可以自行透過上網找到,亦有不少知識同時透過網絡教學充份掌握住。
如果說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教烏鴉喝水及破缸救友,學生只學到固定受限的知識,如果小學語文教師能教學生如何透過現行有限的資源,很有創意地解決困難,那麼,語文教師已經在進行智慧教育,而不僅是知識教育,而智慧教育是學生應付資訊社會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
聰明VS智慧
聰明是一種優越的天賦,無論在生活、學習、應對危機等問題都能在瞬間找到快捷的處理方法,通常我們會稱讚這樣的學生IQ高。現實上,在幼稚園及小學階段,老師在課堂向學生發問時,聰明的學生好像不假思索就能回答,而引來答不了的同學艷羨又嫉妒的目光。如果我們用金庸武俠小說的人物來形容何謂聰明的人,那麼,機靈巧計的黃蓉就當之無愧了。
至於智慧,指的是一個人並不聰明,甚至很愚笨,人生中累積很多挫敗的經歷,仍然孜孜不倦,懂得放慢腳步,能衡量全局,看出甚麼是重點,甚麼是最可行又圓滿而又能讓人快樂的對策。我們會盛讚他們不僅具備IQ,更富有EQ,甚至AQ(即逆境智慧)。與此同時,智慧不僅是一種解難的能力,更是面對自己、別人、甚至普世,都存有悲天憫人、民胞物與的偉大情操。如果同樣金庸武俠小說的人物來形容有智慧的人,想必是在黃蓉眼中很資質駑鈍的郭靖了。
也許很多人都聽過「智慧老人」的故事。話說一個自作聰明的年輕人,看到身邊的老漁夫總是把捕獲的大魚放回河裡,只留下較小魚帶回家。有一次,年輕人按捺不住,很好奇問老漁夫為何不拿走大魚呢?老漁夫面帶笑容說:「我捕魚只想和老伴夠今天一起快樂享用,而且,我家的鍋子小,大魚放不下。」年輕人不解地追問:「那換個大鍋不就可以嗎?」老漁夫笑說:「我那個小鍋,放在我家的小灶頭剛好;如果換個大鍋,就要重新蓋個大灶頭,要做個大灶,廚房可能也要跟著改建,正所謂一闊三大,何必如此麻煩呢?」這個「智慧老人」的故事,要傳遞的不僅是解決難題的才智,更是道德倫理的「知足」智慧。如果說聰明是個人的天賦解難能力,焦點還是本能或本身的利益,而智慧是後天努力學習,焦點既是自身,但更是顧及他人的權益。
我們都懂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原則,可是,目下的學校教育卻非常貪得無厭,要學子在十五年的免費教育期限內,裝滿了很多可能用不著的死知識,或很專業的知識。所以,愛因斯坦常常戲謔說:「甚麼是教育?把在學校裡學到的所有東西全部忘光了之後留下來的東西才叫教育。」很多學生都會說笑說,考完試就等於把學過的知識還給老師。說實在,我們在大中小學時學過的知識都忘得七七八八,可是,那些讓人動容的學習情境,那位老師的肺腑之言,我們卻一生受用無窮。這就證明,那些存留在我們腦袋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
知識教育VS智慧教育
二○一八年十二月三日,聯合國大會議決議,將每年一月二十四日定為國際教育日,倡議「教育是創造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前提!教育是幫助人謀智慧!」顯然,智慧教育是教育界的一場重要變革,旨在改變過去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做法,更多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高級智力技能,例如:資訊搜集分析能力、問題解決技能、創造力、想像力等等。
《師說》作者韓愈的名言,無論是傳道、授業及解惑,都指向教導學生成為一個能面對自身困惑的人。特區政府鬧人才荒,而所謂人才其實就是能夠針對當前施政的種種弊病,找到妥善改善的解難智慧的軍師將才。萬丈高樓從地起,學校教育只須教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教導學生能吸收知識的精華,然後引導學生產出解難的生活智慧。可以沿著以下的建議去試試看:
一、教育就是讓學生懂得生活
美國教育之父約翰.杜威早在一百年前,就全力以赴教導我們,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知識的重組與改變。檢視目前的大中小學,不少課程都很艱深,與生活完全脫節,學而無用。這些學校非常落力教導知識,只為應付考試及升學;教育被矮化成讓學生能畢業,能找到工作的手段,無法解決學生當下的種種困難。筆者這樣說真的老掉了牙,但是,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教育,是邁向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而不是一台裝滿死知識的機器,那麼,學生就會非常喜歡上學,上學原來跟生活如此密切,一切生活的問題、成長的問題、道德倫理的問題、環保問題、甚至政治問題,都可以在課堂上獲得充份的討論。如果大家有機會走進猶太人的學校,又或是今天北歐教育發達的國家,所見所聞都是關於學生生活與成長的課題,學生都會樂此不疲地學習。
二、教育就是要釋放學生的學習力
生活和實踐是兩條教育的途徑。在成長的歷程中,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故事,有的人能夠把自己的故事變成一部傳奇,有的人能夠在閱讀別人的生命故事中獲得成長的智慧。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啟發孩子們學習的自發性,而不是天天在揠苗助長,經常透過測驗考試,好像農莊園主經常秤豬有否加重一樣可笑。須知道,從亞洲的星馬日本,到歐美先進助諸國,越來越不信任測驗考試,越來越喜歡用很人性化的生活學習,比如生活體驗、實地考察、互動討論、野外歷奇等,這樣的活動才能考驗學生是否吸收了課堂必備的解難知識,而又同時能釋放學生的解難能力。猶太民族是世界公認的優秀民族,全球一千三百萬猶太人只佔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二,卻取得了百之三十的諾貝爾獎。猶太人在科學、文化、人文、經濟等各領域都大師輩出、群星燦爛,如鄂蘭、馬克思、愛因斯坦等。
三、教育既為當下生活亦為未來生活作準備
教育幫助學子謀取生活智慧,約翰.杜威指出:「我們的社會生活正在經歷著一個徹底的根本的變化,如果我們的教育對於社會生活必須具有任何意義的話,那麼它就必須經歷一個相應的完全的變革。」英國偉大教育家斯賓塞在《甚麼知識最有價值》及《快樂教育》兩書中都提出:「為我們的完滿生活作準備是教育應盡的職責,而學校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能成為快樂解難的人」。教育發展的重點是提高教育品質、促進教育公平。衡量教學品質的高低,一是看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看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看在掌握與應用知識的基礎上,學生對所學學科的喜愛程度,就能證驗出來了。
教育工作者要超越現實的功利,摒棄把育人教育變成升學教育、分數價值高於人的價值、升學目標取代人和社會的發展目標的錯誤做法。教育才能讓學生快樂學習,學習得快樂,在快樂中獲得成長與解難的智慧。我們不應只著眼培養能用石仔墊高水位的聰明烏鴉,更應致力培養樂意為別人生命謀幸福的司馬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