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聖經可能史上最幽默的書

 

《第94屆奧斯卡頒獎禮》於3月28日舉行,韋史密夫(Will Smith)終於憑《王者世家》(King Richard)拿下影帝。在頒獎典禮上,頒獎嘉賓基斯洛克(Chris Rock)借韋史密妻的光頭開了一個玩笑,而韋史密夫衝上台大摑基斯洛克,引起全世界哄動。事後孔明,韋史密夫本可以用幽默的言詞反擊,但卻選擇了最愚蠢的掌摑處理,後果可大可小。

同樣是電影頒獎禮,同樣被嘲笑,中國著名幽默機智演員黃渤就高明很多。在台灣舉行的第50屆金馬獎頒獎典禮,黃渤被鄭裕玲嘲笑穿睡衣參加頒獎禮。黃渤不單沒有生氣,還看著台下眾紅星說:「你們穿得很隆重是因為你們是客人嘛!而我把金馬獎當成家,回到家當然穿睡衣啊。」此話一出,全場熱烈鼓掌,黃渤瞬間反敗為勝。

不要以為聖經一定是本正經的說教書,它更是一本充滿人生經歷與幽默解難的經典。試看聖經的作者有充滿智慧的君王、飽讀詩書的學者、也有被天主召來從各行各業為祂發言的先知,更有從事漁民的門徒,寫出充滿了使人捧腹大笑敘事和會心幽默的警語,足見天主是首位富有幽默感的創造主。

在保祿致厄弗所人書第五章,勸導他們不要說猥褻、放蕩和輕薄的戲言,都不相宜;反要說感恩的話。換言之,基督徒並非不能說笑話或幽默的故事,而是不應說下流、不文的笑話,事實上聖經有不少令人發笑的事件。

在舊約裡,最黑色幽默的大人物莫過於達味的兒子撒羅滿王。有兩個爭嬰兒的母親來到撒羅滿王前評理。撒羅滿聽了兩方的證詞後,便高聲向那兩個婦人道:「這裡只有這一個孩子,怎麼好分給你們兩個人呢?朕把他分做兩半,你們兩個,各得一半便了。」那先說的婦人大驚失色跑掉,另一個飛奔上侍衛的身邊,叉開雙手,狠命的攔阻,連哭帶喊道:「不要分了,我不要他了,都給她吧,讓他養著罷!我怎忍見我兒活活的處死呢?」那一刻,眾人皆知誰才是嬰兒的母親。

到了新約,耶穌當然是頭號幽默高手。在瑪竇福音第23章,耶穌嚴厲批評假善人法利賽人時說:「瞎眼的嚮導,你們濾出蚊蚋,卻吞下了駱駝。」耶穌是用亞蘭文,駱駝是GAMAL,而蚊蚋是GALMA,是不潔的蟲類,所以法利賽人在飲食時發現即使是肉眼幾乎看不見和還未成形的小蟲,也要小心濾出來,以免犯了律法,但那龐然巨物如駱駝卻可以吞下去。耶穌擅長幽默尖刻的言詞去諷刺法利賽人虛有其表的敬拜。

耶穌經常教導我們不要判斷別人,免得自己受判斷。為了講好這個道理,耶穌用了很幽默的言詞說:「為什麼你只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對自己眼中的大樑竟不理會呢?或者,你怎能對你的兄弟說:讓我把你眼中的木屑取出來,而你眼中卻有一根大樑呢?假善人哪!先從你眼中取出大樑,然後你纔看得清楚,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你們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珠寶投在豬前,怕牠們用腳踐踏了珠寶,而又轉過來咬傷你們。」如果我們都在現

場,都會捧腹大笑,但被揶揄的人就會馬上黑臉。

仔戲閱讀滿幽默的聖經,會發現常用嘲笑與諷刺,但又得不失,那是一門語言藝術。嘲笑最好最安全的拿自己開玩笑,如果嘲笑別人,一定不能拿對方天生或後天改變不了的特徵。如春秋戰國著名的辯者晏嬰經常被人嘲笑個子矮小,出使楚國時,被為難要穿狗洞才能進楚國,晏嬰沒有生氣,反而馬上放下身段,反嘲楚國是狗國。前述頒獎嘉賓基斯洛克不應拿韋史密妻的光頭來開玩笑,因為韋妻得了俗稱「鬼剃頭」的病,而不是她自己故意理光頭的。

不過,對於具有公權力,甚至擁有很多資源的權貴如法利賽人,耶穌毫不留情的口誅,還會用幽默比喻去諷刺他們。但是,耶穌從來都是站在弱勢無權的小兄弟那一邊,亦明示我們不得用言語,甚至制度暴力去欺壓他們,反而要致力保護他們。

芬蘭四個教育悖論給澳門教改的啟示

 


 

    經典教育電影《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又名《春風化雨》,講一個很破格的校友基廷回到母校教英文的教改悲劇。第一堂課,基廷老師就把厚重的英語教科書第一頁撕掉,預示他會翻轉教室,向死記硬背的傳統教學動大手術。

    基廷老師被視作挑動學生反動的始作俑者,為了教育維穩,基廷老師成為代罪羔羊,不但不能一舉翻轉教室,改革母校的陳腐教育,更被逼黯然離開非常愛戴他的學生,成了教育改革的犧牲者。犧牲了基廷老師,學校的榮譽可以保住,學校的穩定可以保住,學校的制度可以保住。

    學校碰到問題,沒有正視問題,反而去解決發現及意欲改變的人,基廷老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沒想到,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寄宿學校的陳腐教育現場,仍然活現在澳門的學校。看看,基廷老師的際遇是否似曾相識,甚至在澳門,同類的例子比比皆是。

    芬蘭卓越教育學者帕思.薩爾博格 Pasi Sahlberg)在其新書《芬蘭教改之道:如何打造全球教育典範》(Finnish Lessons: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的導論大意說「在芬蘭,不會有一大堆如《春風化雨》的基廷老師,芬蘭人不相信靠幾個超厲害的老師就能拯救我們的孩子和學校,要培養下一代要傾全國之力。」的確,薩爾博格說得好,基廷老師有熱誠有方法,但是,他只能啟蒙學生,但絲毫動搖不了學校的頑劣體制,更遑論帶動英國教育徹底改革呢?

 

在絕處逢生的芬蘭如何能成為快樂、教育與經濟超級強國

    要不是芬蘭在聯合國每年的快樂國家排名第一,要不是芬蘭在PISA測試中屢獲佳績,要不是烏俄戰爭,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芬蘭歷盡滄桑,在強俄的極權威嚇中竟能靠教育絕處逢生,蕞爾小國一躍成為世界最快樂的國度、教育典範及經濟強國。

    一八○八年,沙俄吞併他國野心昭然若揭,迫使瑞典參加反英同盟不果,發動侵略瑞典戰爭,瑞典大敗,被逼簽訂《哈米納和約》,芬蘭殘餘部分土地落入沙俄,沙俄允許芬蘭自治,結束長達六個世紀瑞典統治。沙俄吞併芬蘭,激起芬蘭民族覺醒,創制出芬蘭式資本主義,紡織、造紙、火柴、橡膠、人造奶油、食糖、水泥和膠合板等新興工業突飛猛進,更大膽揚棄盧布自行發行貨幣,帶動工業、運輸和交通走上向現代化。接著興辦電報、電話和郵政事業等打通與國際接軌的網絡。一八九九年,芬蘭再次抵制俄羅斯化,反抗沙皇的統治和壓迫,發動不屈不撓的鬥爭,派生了強大的工會,更慢慢演化成政黨政治。期後,透過罷工迫使沙皇取消一切俄羅斯化法令,男女平等,繼而享有選舉權。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芬蘭於同年十二月宣布獨立。芬蘭雖然獨立,但由於經常受到蘇俄及現代俄羅斯的政治與軍事威嚇,被逼宣佈為中立國家。芬蘭自知要絕處逢生,選擇了改革教育,倚仗教育的成果創造經濟騰飛的奇蹟,終能以小國之力躋身強國之列。

    獨立後的芬蘭努力師法遠近國家的教育改革,讓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並駕齊驅,尤其大力投資職業及科技教育,打造世界手機科技王國。但是,蘋果手機面世,Nokia 沒落,加上金融海嘯後芬蘭經濟更顯得疲弱無力,復甦之路更崎嶇巔跛。二一六年,集芬蘭全國政經教菁英之力,發表了《芬蘭循環經濟藍圖 2016 - 2025》(Leading the Cycle – Finnish road map to a circular economy 2016 - 2025),實施循環經濟,大幅提升製造業、回收業、中小型科技及服務企業的就業率。另一方面,循環經濟亦有效減緩傳統經濟模式對環境帶來的衝擊。經由精巧的系統化設計和創新的商業模式,工業製程所需的原物料減少、能源使用的效率提升,產品享有更長的生命週期,不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不必犧牲環境作為代價。

    芬蘭的優勢在於事事以悖論Paradox邏輯行事。其實就是以小勝大,以少得多的經濟學原理。芬蘭是個僅有五百五十萬人的國家,擁有高度的社會信任和良好的教育系統,人民普遍對自然保育和資源稀缺都有健全的認識,成功建構今天的快樂強國。

 

芬蘭教改傲視世界的四個悖論

    悖論亦稱弔詭,是指一種看似前後矛盾的命題,邏輯上無法判斷正確或錯誤稱為悖論,似非而是稱為謬誤;有時候違背直覺的正確論斷也稱為悖論。芬蘭教改幾十年,得出五個很悖論的成就。一是不推崇標準化的教育,而是突出因材施教的教與學;二是關注人格、道德特質、創意、知識與技能的全方位發展;三是沒有統一的教學要求,更沒有標準的測驗與考試;四是尊重本土既有的教育政策,關注政策前後的連貫性和一致性;五是在教育體系中逐漸建立起責任與信任文化。這些累積的成果,孕育出芬蘭非常悖論的教育邏輯。
一、教得越少,學得越多

    中國人的經濟思想是多勞多得,實無損失。但是,西方經濟學思想卻是最少投入,最大收益。」其實,「少教多學」是政府、學校、教師、甚至家長都應該具備的教育理念與思想,亦是簡單的教育方法及行為規範。少教,不單是教的數量少,而是要教得好,教得精,教得有效;學生多學,不是指學習量、功課量及考試量的增加,而是學得更有動機,更有趣,更貼近生活所用。

    為了完成這個教育使命,芬蘭不認同靠老師的個人學養與風格就能做到,而是依靠整個教師團隊,視教師為研究者,給教師更多的賦權,要求教師集體備課,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困惑以及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進行深入探究,創造高的教師社會地位,願意投資更多的教學資源及特別教室,好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均等的優質教育。在芬蘭,沒有名校,以公立學校為主,不管學生進了那一所學校,創造均等的學習機會給所有學生。

二、考得越少,學得越多

    芬蘭的教改失敗經驗是如果考得越多,學生越不喜歡學習及閱讀。標準化測驗不能改善教育質量,而且考試成本極高,容易讓教師和學校背負教育的惡果及污名,更會淪為壓榨學生腦力、強迫學生記憶的工具,而不是理解知識,為成就學生害多於利。只有考得愈少,學得愈多,學生才會真正學習成功。芬蘭的基礎教育,只能使用描述性評估和反饋,但就能精準評量學生的表現,查找不足,立馬改善。

    其實,早在PISA測試開始前,芬蘭已經非常反對這種以閱讀、科學、語文與數學等狹隘單一標準評量。善長及喜歡閱讀是芬蘭的歷史瑰寶,憑閱讀,拉動芬蘭的教育處處面向成功。

三、越能多元,越能平等

    在芬蘭教室,教師依據學生不同能力、興趣和族群特質授課,所有學生都有平等學習機會。芬蘭通常的師生比是一比七,特殊困難學生更獲得一對一的對待。芬蘭人明白,教育不平等會導致各種社會問題,如暴力犯罪盛行、社會信任度降低、兒童生活質量下降、教育水平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受阻等。因此,芬蘭特別重視每一所學校的均衡發展,致力消除學校與學校間的教學距離,學生與學生間的學習距離,創造出全球最均等的教育制度。歷來PISA測試,芬蘭的學生表現差距一直非常少,而這些均等所營造出的教育文化,正是芬蘭成為經濟安和國民快樂的最強後盾。

四、玩得越多,學得越多

    中國人通常很負面看待,如痛斥玩物喪志、認為勤有功,戲無益」。相反,芬蘭一直用「現象為本的學習」,指的是學習課題來自真實世界,善於透過充滿樂趣的遊戲達成教學任務。例如芬蘭推出城市總體規劃,透過學習深入了解城市規劃的脈絡,使用跨學科學習,類似大富翁遊戲,推動學生的學習好奇心,讓孩子更認識及建構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且在「玩中學」建構學生對理論與實際相配合的生活能力

 

    芬蘭四個教育悖論,正正是澳門教育改革的良方妙藥,擺在面前,一是抱殘守缺,一是勇於改革。澳門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很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芬蘭,芬蘭靠教育興國,澳門亦可以大力投資均等優質的教育興澳。

終結懸樑刺股舊習 邁向腦外思考新潮

 


 

    戰國時名人蘇秦,胸懷壯志,發奮忘食讀書,天天讀到深夜,稍有打盹,就咬牙用錐子刺大腿,爭分奪秒飽讀經書。最終,官拜六國之相,傳頌千古。

無獨有偶,漢朝的孫敬,勤奮好學,不讓自己打瞌睡,用一根繩懸在屋樑,繫著頭髮,一打盹就被扯痛,馬上清醒,繼續苦讀,最終成儒學大師。元朝末年,高明在《琵琶記》說「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道出古人苦讀的辛酸,但是,一旦高中狀元,便能名成利就。

    今天,苦讀仍然是莘莘學子的生活日常,雖然,不必再受懸樑刺股之痛,但是,讀書成才的壓力一直不比古人低。古有懸樑,今有來自家庭、社會及自我的壓頂之重;古有刺股,今有多不勝數的作業、測驗及考試刺骨之痛;古少聞為學自殺,今多起為學自尋短見。

 

苦學有成的科舉讀書心態仍然盤據在國人的思緒中

    懸樑刺骨用以激勵人發奮圖強刻苦學習,此舉如同《二十四孝》般,精神可嘉、行為愚蠢」。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確立於唐,宋明清一直沿用,目的是選賢任能,為朝廷效力。因此,讀書人要寒窗苦讀經年,不斷重考,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途的不二法門。

     西漢時,有位出身貧寒的學子叫匡衡,老爹連燈油都買不起,但是,熱愛讀書的他竟然偷偷在接鄰的牆壁上鑿出一個小洞,透過小孔微弱的燭光讀書。鄰居發現後,不僅沒有告他刑事毀壞,還稱許其刻苦向學。筆者胡思,也許就是這個好心做壞事的鄰居誤導了匡衡,也壯大了他的膽子,長大後的他仕途順利,卻是個大貪官。所以,有人嘲諷匡衡「細時偷光,大時偷金」。

    其實,「十年寒窗」的貧窮讀書人,到底能「一舉成名」的畢竟是少數。須知道,要高中狀元並非易事,要經過童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如果身在離京畿千里外的窮鄉僻壤,更要長途跋涉,還要籌措盤川,才能上京赴考,一個倒運,可能客死異鄉。

    有學者批評,中國讀書人自古到今,都在死人骨頭撿破爛,換句話說,讀書人又被嘲笑為「書呆子」,更被譏諷「讀死書、死讀書,然後讀書死」。顯然,都是受了科舉制度的刻板觀念影響。

    科舉雖然已成歷史,但是,現代的學子,同樣是把教科書,或者要考的內容硬塞進腦袋,考試只是搬字過紙的過程。所以,填鴨式教育仍然是學校教育的主流。

 

古人今人都擺脫不了苦讀的羈絆

    也許,大家很少聽過韋編三絕的典故。《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孔子勤讀易經的故事。孔子年代,還沒有發明紙張及毛筆,所有文字都刻在竹簡上。一片竹簡只能寫一行十多個字。寫成一篇文,要用上很許多竹簡,再要用稱作的牛皮繩子把竹片按順序編聯起來,就可以閱讀了,這樣的過程就叫做韋編。由於一片竹簡只能寫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書就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因此相當沉重。加上不停翻閱,連都破損,要從新再韋編。後人借韋編三絕」贊譽孔子勤奮讀書。孔子晚年帶著學生週遊列國,搬運沉重的竹簡更是不容易,古人更珍惜讀書的機會。
   
我們用「學富五車」來盛讚別人很有學問,其實,五車裝不了幾本書。後來,人們把書寫在帛上,捲成一卷一卷的,所以一部書又分作若干卷。到了紙發明了,雖然便宜些,但是還得手抄,抄一部書很費事,抄很多部書就更麻煩了。到了印刷術發明以後,書籍成為商品,可以在書店買到。今天,我們已進入數碼時代,一台手機,甚或電子閱讀器,隨身攜帶,只要有網絡就可以隨心調閱自己心儀的報章、雜誌、書籍、甚至聲音影片。容量從8G16G32G如果不是看漫畫或使用彩色螢幕的話,通常8G的容量就很足夠閱讀,至少能存取上千本書籍。換言之,韋編三絕」、汗牛充棟」及「學富五車」只是詞藻美麗的文字,已經不合時宜了。可是,苦讀仍然像魔咒般蹂躪莘莘學子。

   

大腦是電腦、大腦是肌肉、還是大腦是喜鵲築巢

    瓦特發明蒸汽機引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與密集勞動力工廠創造了經濟及社會奇績。班傑明富蘭克林間接發現了電力引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透過電力,人類進入永續發展的世界。圖靈發明電腦引爆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即由電腦發明所激起的資訊時代,然後,是社交媒體及電腦軟體龍頭大哥引爆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即人工智慧革命。

    要是一個讀書人能「學富五車」,就會受到非常尊重。自從圖靈發明電腦至今,電腦隨時博學過任何一個頂尖的讀書人。可惜,我們的教育仍然肆意把各種死知識硬塞進孩子的大腦,期盼他們的知識容量如電腦那麼龐大。

    時代進步,乘著電腦資訊科技的發達優勢,授人以「魚」的教育觀念已不能滿足學校教育的要求,授人以「漁」的要求日益受到重視。換句話說,「人腦是電腦」還不夠,「人腦是肌肉」才能應付當前的學校教育要求,即是說,過去死讀書已不敷應用,要更上層樓,即不斷操練孩子的大腦運算能力,深信不疑只要如操練肌肉,大腦亦可以越操越聰明精靈。

    其實,人腦更像喜鵲築巢。近年來,隨著全球化城市過度發展,雀鳥被逼在架空輸電線上築巢,引起輸電設備損壞或造成線路跳閘、故障停運等事故。二一九年四月十八日,南韓首都首爾就發生停電事件,原來是喜鵲築巢之故。實在,隨著山林草木被過度砍伐,喜鵲已經被城市化了,喜愛就地取材,拿金屬曬衣架、電視天線、及鋼絲等築巢。據統計,南韓一年要移除雀鳥用上述材料築巢。說實在,喜鵲更貼近人腦,即是說,學習不僅靠大腦內的腦神經突觸,經通電後碰撞進行學習,更需要運用大腦外的一切資源,裡應外合,才能進行高效學習。

 

我們已活在腦內與腦外兼融學習的年代

   一九八三年,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加德纳(H.Gardner)從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發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從而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一方面推翻智力靜態及固定不變的傳統理論,更提出不同智能間可以互補的理論。人不再是靜態從外面輸入知識,再儲存或更新才獲得知識,更甚的是從語文、數理邏輯、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及自然等智能與外面的世界互動,才能真正發展出真正的解難智慧。有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顯示,大腦「外面」的世界才是解鎖我們大腦潛力的關鍵,會幫助我們打破大腦的侷限,透過大腦外的思考,讓學習更有效率、更有創意、更輕鬆有趣。

    最近,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安妮.墨菲.保羅(Annie Murphy Paul)出了一本新書《在大腦外思考》(The Extended Mind: The Power of Thinking Outside the Brain)。作者認為我們不該把思考侷限在大腦內,就像古人寒窗苦讀,又或是現代孩子白天接受的填鴨式教育,及下課後的補習訓練。這些都是低效且容易忘記的學習方法,腦外思考就是要善用與外界的互動。

    已故菲律賓辛海棉樞機(Cardinal Jaime Lachica Sin19282005)畢生帶領生活體驗學習促進社會正義公平。換句話說,辛主教舉辦亦帶領年輕人從事低下層的勞動工作與基層群眾一起,讓他們學會同情理解低下民眾的困境。後來,這套生活體驗的教育方法傳遍全世界,包括澳門的飛鷹軍事訓練及內地的黃埔軍校軍訓營等,都是透過親身體驗感悟別人的需要。筆者在大學時,連續一週的晚上做過跟垃圾車的生活體驗,一邊清理垃圾一邊與工友閒聊。體驗完了,就回到營地在導師的帶領下,與從事其它生活體驗的營友分享心得,始發現生活體驗是很高效的腦內腦外統合學習。

 

    大腦閉環學習的年代理應被淘汰,取而代之是與生活息息相通的腦內腦外統整學習新潮流。 

    

從小教導孩子用幽默化解衝突

 


   三月二十八日,《第九十四屆奧斯卡頒獎禮》出爐奧斯卡影帝的韋史密夫(Will Smith),於頒獎禮掌頒獎嘉賓諧星基斯洛克(Chris Rock)。事件起因是基斯洛克懶幽默,嘲笑患有俗稱「鬼剃頭」症而脫光頭髮的韋史密妻珍達娉琪(Jada Pinkett Smith),笑對方髮型似足狄美摩亞(Demi Moore)在《伴我雄心》(G.I. Jane)中之skinhead造型,甚至可以擔正主演續集,韋史密夫護妻心切,立即嬲到上台兜巴星摑向基斯洛克。基斯洛克雖然被掌摑,反而很幽默聰明地為自己解圍說「那是電視史上最偉大的夜晚。」

    雖然不少網民力挺韋史密夫的護妻舉動,但有更多反對聲音,認為韋史密夫可以在座位上聲言抗議,甚至離席,但出手打人就一定不對,且有欠風度品德。就算史密夫很快道歉,亦宣布退出頒獎給他的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但事件仍在發酵,後果可大可小。有網民調侃韋史密夫,如果他手上仍持有當年主演的《黑超特警組》(Men in Black)的「遺忘棒」,一定會按一下,讓頒獎禮現場所有人都會忘記這記醜事。事後孔明,如果韋史密夫能掌握一點幽默,一定可以在博得更多掌聲中反擊基斯洛克,而無後顧之憂。

 

我在大學一年級心理學課開始體會幽默的價值與力量

        我大學讀台灣師範大學,記得大一必修心理學第一堂課,一位上了年紀穿旗袍的教授進教室,吩咐隨行的助教每個同學派一份智力測驗,要大家馬上填寫。我這個僑生在澳門讀書時,從來沒做過選擇題型的測驗,閱讀速度很慢,根本來不及回答,最後一分鐘,只好亂打勾。

       快下課前,助教又進來,把已經從高分到低分排序的測驗交給教授。教授二話不說,讀出全班IQ第一的同學名字。我是全班倒數第二,IQ五十五分,最後一名來自香港的同學IQ五十分。當下,我幾近崩潰,心情低落。幸好,旁邊有一位本地同學,拍了我的肩膀一下,然後跟我說「你知道這位心理學教授是位變態心理學家嗎?」我說不知道,再追問那又如何那位同學調侃說既然是變態心理學家,研究的是變態心理,即是不正常心理,既然不正常,得出來的結果一定是正常,甚至不正確的,那又何需介意呢?如果你真的IQ五十五分,你就是弱智,根本不能坐在大學的課堂上課。」其實,我當時還沒有完全聽懂,只是覺得很有邏輯,又很有道理,最重要是他的話很有慰藉療癒作用。頓時,我整個人都輕鬆自在。後來,我想到那位同學非常幽默,能好好善用幽默的價值與力量把我從深淵拉上來。    

 

齊齊學一點中國人不太提倡的幽默

    幽默(Humor)在西方社會源遠流長,意指滑稽、詼諧。最早引進國門的有號稱中國幽默大師的林語堂先生。林先生在《晨報》副刊上所撰文章,自英文「humor」一詞音譯而來,指使人感到風趣、好笑、高興、滑稽、調侃、的行為舉動或俏皮話,與「風趣」含義相近。

    腦神精科學家及人際心理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一個具有良好幽默感的人,其心智素智經常能處於快樂狀態,遇上困難亦能易於迎刃而解,而在與人融洽相處,亦較有能力處理人際的衝突。但是,幽默感從何而來,也成為科學家想要解開的大腦謎底,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學志,深入研究「幽默」多年,研究成果不但一舉登上國際知名期刊《Neuroimage(神經腦造影)》,更為大腦科學研究走出新的發展之路。甚至,陳學志建立一個容納十萬則笑話的研究資料庫,更組成團隊,找來上百名受測者閱讀數十則笑話,利用最新的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來研究受測者大腦中的運作機制,藉此觀察他們在閱讀笑話時的大腦變化與傳導歷程。

    陳學志教授及其團隊透過受測者的大腦迴路觀測發現,人的大腦裡真的有一個負責幽默的系統,能感受幽默並理解、進而發出會心一笑,其過程要歷經「失諧」、「解困」、「回饋」等三個歷程,才能產生愉悅的感覺。「失諧」是產生幽默的充分條件,指的是跳出人們日常看待事物的框框,甚至加入離奇古怪的屬性,因而產生失諧感。所謂「解困」,則是有點故弄玄虛,讓大家有點百思不得其解的困窘感。「回饋」是指聽了幽默笑話的人的反應,如果不發笑,即是說這個段子一點都不幽默。如果聽了以後,大家都能會心微笑,甚至捧腹大笑,就是很正向的「回饋」。舉例,如鯊魚吃掉紅豆會變成甚麼?這道IQ題的答案是紅豆沙」。同樣是電影頒獎禮,同樣被嘲笑,中國著名幽默機智演員黃渤就高明很多。在台灣舉行的第五十屆金馬獎頒獎典禮,黃渤被鄭裕玲嘲笑穿睡衣參加頒獎禮。黃渤不單沒有生氣,還看著台下眾紅星說你們穿得很隆重是因為你們是客人嘛!而我把金馬獎當成家,回到家當然穿睡衣啊。」此話一出,全場熱烈鼓掌,黃渤瞬間反敗為勝。

    陳學志教授說「幽默就像是我們的大腦在進行一場慢跑運動般」,即是說幽默面前,人人平等。有趣的是,陳學志教授說幽默不但有助於活或化大腦,還會釋放出讓人感到快樂的「腦內啡」,其效果就如同我們去跑步或打場球,讓人可以從幽默中拋開憂愁與煩惱。團隊表示,當一個人開懷大笑時,其大腦的運作機制會更活化,並釋放出腦內啡讓人感覺更放鬆、有助於減輕身心壓力、達到紓壓效果。而這樣的結果似乎也呼應了老祖宗常說的「一笑治百病,再笑解千愁」的道理。

 

從小教導孩子用幽默化解衝突

    借幽默的友愛之手,我們就能巧妙減輕生活中個人沉重的壓力及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親和關係,甚至地化解人與人的各種矛盾衝突。從儒家思想與正向心理學角度來說,化解矛盾衝突的關鍵是養成與人爲善的態度與能力。一個幽默笑話或故事能驅趕沉悶的氣氛,能帶動生氣勃勃的團體氣息;如果與人發生爭執,或是各自堅持自己的意見時,幽默常常可以讓人立於論辯的不敗之地,並且化爭執爲會心一笑,甚至化敵為友。

    最聰明的幽默是自嘲,心理學稱為「詼諧效應」,是一種防禦機制,意指一個人處於困難和尷尬境地時,採用一些自嘲的詼諧手法,可以自我解脫,應對難關,征服別人。舉例有一次,美國總統林肯正在放下自己的身段擦自己的皮鞋時,一個外國外交官向他走來輕蔑說「怎麼,總統先生,您竟擦自己的鞋」林肯回答說「是的那麼您擦誰的鞋子
   
從小,就要開發孩子的幽默天賦,如果孩子具備幽默感,遇到問題時很容易輕鬆化解,又能保持心情愉快,又不得失別人。當孩子犯了錯誤,擔心被別人指責,可以客觀面對自己的錯誤,說個自嘲的幽默故事調整自己的困窘情緒,主動用幽默的方式認錯,對方也會被幽默風趣的語言逗笑回應,還有什麼好生氣的。自嘲是一種謙虛、低調的表現,更容易受歡迎、更容易交到好朋友。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及時自嘲,可以給自己一個臺階下,緩和氣氛又不失分寸,讓人感到很得體。

    一個身患白血症的孩子小明,因為化療脫掉很多頭髮,可是,從小被父母教會樂天幽默面對人生。當他健康稍好重返校園,就被同學恥笑他。可是,小明指著頭上只有三根的頭髮,拿出梳子,一根梳向左邊,兩根梳向右邊。第二天,頭髮只剩兩根,小明說要左右各一根,來一個大小便不分裝;第三天,只剩下一根頭髮,小明跟同學們說,今天心情好,要把頭髮向後梳;第四天,頭髮掉光了,小明說今天很,不梳頭啦第五天,再沒有一個同學嘲笑他,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如果想培養孩子的高情商,讓他的生活上愉悅,性格上灑脫和樂觀,思想上有創新和有深度,那麼幽默感就必不可少。情商的高低一般通過人際交往可以體現出來,在這其中,情商高的孩子一般具有幽默感,他們通過幽默的方式去潤滑社交活動,減少交際時的鴻溝。對方感到被尊重,感到快樂時,便會增加彼此的交流,增進友誼和理解。記得三兒子小時候,有一個週日我帶他去嘉思欄公園玩,跟我玩了一會覺得很無聊,很想找一個陌生玩伴,可是內向的他難以啟齒。幸好,剛好有一隻大狗快要跑來,兒子就跟問身邊的小女孩怕不怕狗,小女孩說怕,兒子就連忙說,我都怕,不如一起玩,小女孩一口答應,兩小無猜,玩得非常開心。

    在人際交往中,有幽默感的孩子具有主導力和影響力,能掌控別人的情緒及現場的氣氛,對減輕意見衝突及人際矛盾非常有用。須知道,孩子能夠以幽默的方式處理社交問題,顯露出自己的真誠和自信,別人會給予信任、敬佩的眼光,增強了對孩子的印象,評價好,則孩子間的衝突就會慢慢化解。

    再者,幽默是一種創新的思維方式,孩子遇到矛盾時,有各種各樣的鬼點子,運用幽默的武器,不正面攻破,而是旁敲側擊,或者從逆向思維出發巧妙化解矛盾。

    家不僅僅是個生活據點,更是營造良好幽默家庭氛圍的場域,家長率先用幽默處理家事,孩子自然在耳濡目染下亦能成為幽默高手,讓孩子從小在家學習幽默,讓他自信表達,發揮想像力,把快樂傳染給別人,使生活更豐富、更有魅力。

別以為烏俄戰爭與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

 


    三月十四日上午,筆者擔任電台時事烽煙節目《澳門講場》。九點新聞報導後,又再次接聽聽眾電話。一位賀先生致電要講烏俄戰爭啟示錄,他大概說:「烏俄戰爭肇始於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意指烏克蘭)意欲參加歐盟及北約,就引來俄羅斯入侵,人民及財產飽受摧殘。聯合國秘書長已發出譴責,俄羅斯此舉有違聯合國憲章。俄羅斯乃虎狼之國,窮兇極惡,是典型的強權國家。中國人民是最大的受害者,俄羅斯在歷史上曾經侵吞我國領土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我們是不能忘記的。接著,賀先生說:「最近,收到教育界消息,有學校不允許教師討論烏俄戰爭。賀先生還引用毛澤東的詩句砥礪:「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當時,筆者回應說:「踏入二十一世紀,尤其是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類已厭倦好戰。從經濟角度考慮,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在戰爭中成為贏家,尤其人命損失是無可計算。況且,無論是特別軍事行動,又或是衝突,乃至戰爭,這種叢林法則,即誰大誰惡誰正確的作法不應被鼓勵。由於戰爭已發生,每天都有矚目的新聞報導,學校理應納入課堂隨機教學。其實,烏俄戰爭同歷史、地理、公民及民生息息相關,都值得在課堂跨學科深化教學。

    實在,烏俄戰爭真的沒有打到我們澳門家門前,我們可以奉行各家自掃門前雪,也可以致力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亦可以吃花生作壁上觀

   

人人腦袋裡都有個隨時作戰的杏仁核

    自人類在叢林掙扎圖存開始,要面臨野生動物或其他部落的攻擊,為了提高生存及繁殖機率,於是演化出「戰守逃」這個杏仁核Admygdala)機制,是邊緣系統的皮質下中樞,有調節內臟活動和產生情緒的功能;會因應外界刺激引發應急反應,就是前述的戰守逃反應;杏仁核可以產生情緒激勵,從而增強記憶。

    當遇上攻擊,又或是身陷恐懼中,杏仁核就會激活「戰守逃」,透過釋放壓力荷爾蒙讓身體準備作出逃跑、穩守或戰鬥的反應。而激活這些反應的是恐懼、焦慮、憤怒等情緒。我們的腦袋就會產生三個本能的決策反應。如果說我們有把握戰勝對方,就會迎頭痛擊對方;如果我們認為要花一點時間評估實力,那末,就會採取守勢;如果我們感覺到強弱懸殊,就會馬上逃離。

    哈佛大學研究證實,經過八週的靜心Meditation)訓練,就能讓掌管『戰守逃』的杏仁核縮小。同時,掌管高階認知的前額葉PFC)皮質層會增厚,人越能理性冷靜處理急難事件。所以,無論是平民百姓,抑或是大國領袖,都應該學習如何駕馭杏仁核,而不是成為杏仁核的奴隸。

 

認識衝突與戰爭的差異

    從社會學角度看,世事可以從和諧與衝突來看,一個社會的進步既要各司其職與相互合作,但與此同時,亦需要努力面對彼此間的不同與衝突,兩者相輔相成。換言之,衝突可以是人與人、甚至國與國之間的見解不同,可以求同存異,亦可以透過衝突管理來解決,要是處理不了,就只能訴諸權力比拼,甚至武力解決。

  根據MBA智庫的定義,衝突是:「個人或群體內部,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互不相容的目標,認識或感情,並引起對立或不一致的相互作用的任何一個狀態。衝突可以有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從積極而言,衝突是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的過程,可能形成的一種競爭氣氛,促使員工振奮精神、更加努力,激發產生改革的方法與態度。消極而言,衝突可能導致機構或國家資源消耗,容易造成敵意,讓士氣低落。要抑制或緩和衝突,通常都是透過回避、遷就與妥協等談判方式處理,務使雙方都能成為贏家。

    德國著名戰爭理論家卡爾.馮.克勞賽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說:「戰爭是一種暴力的舉動,是政治的延伸和外化,目的是迫使對方遂行我方的意志。英國學者AC葛瑞林(A. C. Grayling)在《戰爭的本質》一書中,說到

正義之戰的條件:1.其他手段均無法解決衝突,只能依靠戰爭這一最後手段。2.戰爭由一個正統政權發起並指揮。3.戰爭必須有正當理由。4.戰爭獲勝的概率必須是合理的。5.戰爭發起者的意圖必須是正確的,也就是重建和平,樹立正義。6.只能適度使用武力,也就是說,所使用的武力只要達成目的就可以了。7.平民和無辜者不應成為攻擊目標,只有迫不得已時才能承擔「附帶傷害」。
   
衝突可以只是口角,當然,戰爭亦可以如孫子說的「不戰而能屈人之兵」。可是,當俄羅斯大舉入侵時,用了很美化的詞彙,即「特別軍事行動」。又或是親俄的派系會淡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說成是俄烏衝突。明白事理的人,一定能理性判斷衝突與戰爭的明顯分野何在!最低智的都知道,人與人之間會有衝突,但不會發生戰爭。俄烏之戰,俄肯定是侵略,烏在前世界面前,全民皆兵在進行正義之戰。

俄烏戰爭對世界產生的影響

    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小麥產量合計約占全球出口小麥總量的三分之一。小麥價格顯著上漲也就不足為奇了。此外,俄羅斯生產了全球大部分的化肥,還有大約6%的鋁,7%的鎳和超過40%的氖氣(芯片生產的關鍵組成部分)。俄羅斯是一個主要的能源生產國,占全球石油產量的12%,占全球天然氣產量的17%。至關重要的是,俄羅斯供應歐盟41%的天然氣和約三分之一的石油。

這將對全球糧食和能源價格、供應鏈以及金融體系產生嚴重影響。

    俄烏之戰,明顯油價已漲了三份之一,日用石油汽產品全部漲價。黃金成為避險投資的最佳選擇,金價飆升。烏克蘭的小麥和其它糧食出口將減少或完全停止,這將導致全球糧食價格飆升。通脹壓力將急劇增加,通脹將在兩三個月內達到兩位數。這可能迫使各國央行緊急加息,並停止所有債券購買計劃。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可能會大幅增加。已經看到澳門樓奴們,每月供樓利息突然多了,又是要勒緊褲頭過緊日子的時候了。

    從地緣政治觀察,俄烏之戰持續,即本來屬於歐盟及北約的歐洲國家,恐怕俄羅斯會連帶入侵,導致中俄與西方兩大陣營國家的冷戰與對立,有機會引發全世界難以想像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須知道,戰爭一旦爆發,生靈塗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會是全拿的贏家。

 

讓孩子學識戰爭的框架:脆弱與可弔唁性的生命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J. J. Rousseau)在其教育名著愛彌兒(Emile)曾說,如果要增進孩子的同情心,就帶孩子進醫院急診部參訪,讓他們經歷病痛與死亡,就能提升他們的悲天憫人的情操。同樣,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大學的朱迪斯巴特勒 Judith Butler)在其最新名著戰爭的框架:從生命的危脆性與可弔唁性,直視國家暴力、戰爭、苦痛、影像與權力》(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一書中,如前述的把戰爭的各種特性與害處納入到一個框架中,希望世人更聚焦看到戰爭的損害。再者,書中更強調再戰爭中,更應讓舉世人類體會到生命的脆弱,甚至瞬間會消失。就如烏俄戰爭中,一名在路上行走的烏克蘭人,無故被一名俄軍從後炮決身亡。巴特勒提醒我們要從小教導孩子認識戰爭中人的生命的脆弱,戰爭會導致傷亡,有死亡就有弔唁生命,希望透過生命教育警醒孩子,不要有訴諸暴力及戰爭的念頭,而必須懂得透過愛護與對話解決一切衝突。

 

    一九六六年,澳門發生一二三事件」,當時我只有五歲,家住議事亭前地。夜裡,從家一線空隙看到軍隊在家門前步操,還有坦克及裝甲車經過,白天更聽到開槍聲,心裡的恐慌與顫慄,今天仍猶有餘悸,終生不忘。別以為烏俄戰爭與我們無關,我們已生活在地球村時代,黑天鵝與蝴蝶效應隨時都會在我們家門前發生啊

善問澤連斯基演而「憂」從政的傳奇人生

 


 

     如果說要馬上評選今年時代風雲人物,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ladimir Alexandrovich Zelensky)應該當之無愧。澤連斯基是出生於富裕的猶太人家庭的獨生子,父親是基輔國立經濟大學經濟學教授,母親是工程師。從小,雖然在父母的嚴謹教養下,仍然練就出自由、野性、活力、不拘一格的創造力性格。

 

澤連斯基是烏克蘭的差利卓別靈

    從小,澤連斯基就展現其多才多藝的稟賦,無論是摔跤、舉重、交誼舞、結他、鋼琴及話劇樣樣皆精。中學時代,澤連斯基是學校藝團的骨幹,確立當演員的志向。可是,在知識份子家庭成長,父母絕對不會同意兒子去當「戲子」,所以,澤連斯基被迫暫時放下當演員的夢想,進入父親任職的基輔國立經濟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律。專業可以遵循父母的要求,但內心當演員的呼喚卻始終無絲毫動搖。就讀大學時,瞞著父母偷偷去著名的藝團KVN當個跑龍套。十九歲那年,與同伴組建了喜劇表演隊95街,成為隊長、演員、編劇,三十二歲時已經是烏克蘭明星排行榜第五名。

    演藝事業一帆風順的澤連斯基於二○○三年迎娶了校花葉蓮娜。後來,加入家烏克蘭1+1電視台,主演的喜劇經常碰觸到敏感的政治題材。先後演出熱夫斯基對戰拿破崙8次約會等高收視的影集,被譽為烏克蘭的差利卓別靈。二○一五年,澤連斯基更登上演藝事業最高峰,主演由妻子葉蓮娜親子執導的電視劇人民公僕》,扮演一名教瓦夏的中學歷史老師,不滿學校強迫學生要進行與選舉活動,生氣當著一位老師前,嚴厲批評烏克蘭政府劣跡斑斑。這一幕戲被學生錄下放上網,一時成為佳話。戲裡,澤連斯基真的當了總統,假戲真做,採取鐵腕政策,雷厲風行,不僅一口拒絕與一手遮天的烏克蘭寡頭合作,還大力整治貪腐,深得民心。連澤連斯基都沒想到,此劇收視高收,要拍第二季,甚至第三季,澤連斯基的聲望果真超過了真正的總統。最終,在學生的鼓舞下,展開眾籌,戲劇性問鼎烏克蘭總統。

 

澤連斯演而從政

    也許,澤連斯基真的太愛自己的國家,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假戲情真。二一八年,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政治素人組成人民公僕黨,宣佈參選總統。雖然,競選資源貧乏,只能靠社交媒體,爭取青年人的選票,主張打破烏克蘭現有政治體系,迎頭痛擊寡頭壟斷,提高政治透明度,並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和歐盟,全面融入歐洲,看下取簡直就是把《人民公僕》的戲碼帶進現實。時任總統波羅申科(Petro Poroshenko在選前嘲諷澤連斯基果真當選,一定會向普京下跪。沒料到,澤連斯基當場就向在頓巴斯戰爭中失去親人的烏克蘭民眾下跪,且揚言只會向烏克蘭人民下跪,絕不會向普京下跪。而同場的波羅申科卻背對觀眾下跪,向站在自己身後的支持者下跪。最終,四十四歲的澤連斯基一跪贏天下,以73.22%的高得票當選,刷新了總統選舉紀錄,也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烏克蘭總統。

 

美國前總統雷根名言「最偉大的領袖未必是做大事的人,而是讓人民做大事的人。」
    澤連斯基總統的執政路一點都不如電視劇《人民公僕》般順風順水。因為,現實的烏克蘭,寡頭政治及利益集團根深柢固、盤根錯節,幾乎掌控了烏克蘭的政經社命脈,澤連斯基無法短時間撼動。但是,他致力推動中央權力下放、反腐敗反壟斷、農業用地市場化、國有資產私有化及修訂銀行法等。

    倒楣的事接踵而來,其中最大打擊烏克蘭經濟民生新冠肺炎肆虐托拖垮,澤連斯基的民望急降至32.2%,黨派支持率只有27%

    澤連斯基擁有很多政治家都不具備的品質,讓他在危機時刻大放異彩,就如他是一位傑出的演說家及溝通高手。面對普京毫無根據地指控烏克蘭東部發生種族滅絕,並以去納粹化作為戰爭的藉口,澤連斯基淡定KO普京說這簡直是個荒誕的笑話,我身為烏克蘭總統,我沒有忘卻自己是猶太人,在一個俄語家庭長大,祖父曾在蘇聯紅軍中服役,並在納粹大屠殺中失去了三個兄弟。

    全世界跌破眼鏡的事馬上發生,普京授權普京發動入侵烏克蘭戰爭。面對二十萬俄軍壓境,美國總統拜登願意幫助澤連斯基流亡到美國,但遭澤連斯基一口拒絕,甚至穿起軍服上前線,選擇留守在首都基輔與軍民一起抵御俄軍。更有情報說,俄羅斯想通過「斬」國家元首方式吞併烏克蘭,但澤連斯

上載與家人合照,全家一起奮勇抗敵。二月二十四日,在此生死存亡之際,澤連斯基帶領總理、參謀長和其他高層幕僚站在總統府大樓外,誓言留下來與基輔及軍民共存亡。他透過視像會議對歐盟國家領袖們表示「這可能是你們最後一次看到我活著了。」在議會上擔任翻譯的官員都一邊翻譯一邊流淚,鷗盟各國大受感動,對俄羅斯實施史無前例的金融、禁運、停飛等制裁,就連德國、義大利、匈牙利這些態度不鮮明的國家都一一加入制裁俄羅斯,並向烏克蘭提供防禦性武器及人道救援物資。

    二月二十六日,美國政府日敦促澤連斯基離開基辅躲避被俘或被殺風險時,他拒绝說:「戰鬥就在這裡,我需要彈藥,而不是搭順風車;我們不會放下武器。我們會保護國家。」二月二十七日,澤連斯基宣佈成立「國際軍團」,讓想擊退俄軍的外國人能來到烏克蘭,加入共同抵禦俄軍的行列。於是,成千上萬的志願軍、甚至是美加的特種部隊退役軍亦加入抵抗俄軍。

    澤連斯基也許是已故美國總統雷根的頭號粉絲,熟讀他的名言金句。雷根曾經說「最偉大的領袖未必是做大事的人,而是讓人民做大事的人。」澤連斯基在抵抗俄羅斯入侵,仍然頭腦清醒,還提出創意獨特的策略,主張讓烏克蘭全民皆兵並迅速向平民發放武器,因此,從普通老百姓,到法官、演員、運動員都被動員起來,甚至有小朋友加入製造土製汽油彈。頓時,澤連斯基的民望強烈反彈升至91%

    三月九日,戰士已經到了第十三天,在英國國會下議院的院會議場發表演說,現場座無虛席甚至有官員必須坐在階梯上聆聽澤連斯基再次演員上身,非常投入地援引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與文豪莎士比亞的著名談話。首先,引述邱吉爾一九四年經歷「最黑暗的時刻」時的演說我們絕不會輕易言敗,我們會堅持到最後。我們將在海上作戰,我們將以逐漸壯大的信心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保衛我們的土地,無論代價如何。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在樹林裡作戰,在田野裡作戰,在山丘上作戰,在城市街道和村莊作戰……我們絕對不投降!」他還援引莎劇「生存或消亡」(to be or not to be)的命題,直言烏克蘭面對的是全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之一,而選擇堅決要生存(to be)、要自由(to be free),為此將不計代價奮戰到底,絕不投降亦永不言敗。聽完澤連斯基演說後,議事殿堂內掌聲雷動,英國首相約翰遜誓言推動對普京祭出最強力制裁。

    澤連斯基善於以言語感染群眾,他說:「我們烏克蘭人是一個和平的民族。但是如果我們今天保持沉默,明天就會消失」美國著名記者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在新書不可能的任務:創造心流、站上巔峰,從25個好奇清單開始,破解成就公式The Art of Impossible: A Peak Performance Primer)中,提及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必須具備四大技能,即是動機、學習、創造力及心流(Flow),經筆者闡釋後是「強烈的動機能讓澤連斯基進入非贏即輸的零和賽局,不斷學習能幫助澤連斯基戰鬥下去,具創造力的決策能讓戰局往好的方向推進,而心流能幫助澤連斯基取得顛覆性的勝利。

    世界正面臨著一場新冷戰,在這場俄烏戰爭中,演員出身的澤連斯基身負不可能的任務,綜觀他的表現與質素,以弱勝強已是鐵一般的現實。無論如何,我們還是期盼和平盡快來臨!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