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排名的迷思

 

   

    小時候,每次派成績表回家,大人都會搶著問我考第幾名?慢慢,我們長大了,才發現排名是個零和博弈遊戲,因為,全班只有一個第一名,奧運只有一個金牌。再長大,更發現排名原來對我們的人生規劃有莫的深遠的影響。

    我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台灣師範大學讀教育,本地同學為了考上全班第一名競爭得非常激烈,因為第一名可以選擇分發到自己心儀的縣市學校服務,當然,一般都會首選台北市。後來,我才知道僑生第一名都享有同等的權利,不過,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是僑生第一名。到了大四下學期中,學校教務處按照前三年半的成績排分發名單,我被通知僑生第一名,同學們紛紛向我道謝。我知道起碼有幾個香港僑生成績比我好,一定是學校弄錯了。所以,我跑到教務處請老師複查,結果,的確算錯了。我成績稍遜,被安排到新莊市服務。一年後,我不認同台灣能力分班的惡性排名競爭這套博弈遊戲,決定回澳。

 

排名是個零和博弈遊戲

    根據MBA智庫•百科的解說,零和博弈遊戲是博弈論或賽局遊戲,屬非合作博弈,意指參與博弈遊戲的雙方,是一種具客觀嚴謹競爭規則的遊戲,有成有敗,有輸有贏,換句話說,一方的成功得益必然導致另一方失敗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即贏的一方為+1,輸的一方為

-1平局分值+0,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1=0。兩個人甚至多人玩的包剪揼是一款經典的零和博弈遊戲,我們由細玩到大,每當有決定不了的事時,唯一亦是最沒有爭議解決方法就是猜包剪揼,最後只有一個獲勝方,一個失敗方或平局。

    從個人、家庭、社會到國家,從子女排名到文化、經濟及政治,都是一場零和博弈遊戲,世界很可能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財富、資源、機遇都是有限的,個別人、個別地區和個別國家財富的增加如果是對其他人、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掠奪,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

    隨著二十世紀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的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化以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之後,零和博弈遊戲的傳統觀念正逐受到雙贏觀念的挑戰。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合作,皆大歡喜及多邊共贏的結局是可能發生的。從零和遊戲走向雙贏,甚至賽局都充份發揮各方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

 

從家庭到學校都在玩排名的博弈遊戲

    中國人的長子嫡孫身份所能分配到的優勢與利益者就充份體現零和博弈的利害衝突,亦導致從古至今的爭產戲碼一齣接一齣上演。許多傳統的家庭排行,先排兄弟再排姊妹,可見一斑。

    學校的排名更多樣更具殺傷力。澳門有不少名校刻意透過排名製造激烈的惡性競爭,試圖標榜自己是名校中的名校。其中,包括慣用是成績及格才能排名;亦有學校只排前五名、或前十名,最多前十五名,其他沒有名次,這還好一點,最糟糕的是全班排名,一定有一個是最後的學生;再者,最具殺傷力的當然是全級排名,而且更是每科排名,換言之,成績表欄目上有分數、右旁是全班排名、最右邊會顯示一個全級排名。奉行排名的學校只管學校聲譽,只管製造緊張及白色恐怖,高舉分數至上及客觀評斷學生成敗的唯一標準,卻從不考慮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只是一個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指標。當世界先進國家地區的學校都揚棄分數及排名時,澳門仍然故步自封,墨守成規,甚至孤芳自賞。

 

誰決定排名遊戲的規則 誰就能掌握控社會資源

    托里夫•謝爾德雷普(Thorleif Schjelderup 1894-1976是挪威一個富家子,全家都愛在夏天到自己的農場渡假。托里夫非常喜歡研究動物行為,尤其是自家農場的雞群。托里夫很細心記錄雞隻之間的從屬關係,創立了啄食順序」(Pecking Order)理論,所屬雞群都有領袖,會有固定的階級及排行次序,從分配食物到優先交配都被決定好,這種做法可以限制群體衝突的無端發生及升級,也能對群體的穩定做出貢獻。

    同樣,在人類社會演化過程中,食物與伴侶都是零和博弈遊戲要爭奪的資源,那些比較強壯的男人就能享用更多食物、確保群體的安寧、甚至延續群體的健康壽命。慢慢,文明衍生社會階層,那些處於社會高階層的人就擁有支配與威望。腦神經科學家研究所得,人類的爬蟲腦從未進化,仍然無時無刻感到恐懼與威脅,人們會求諸外在的代理人,從天主到領袖的保護,始能安居樂業。到了達爾文發展出進化論,更確立了零和博弈遊戲中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可怕世界觀。

 

排名之戰:民主VS獨裁

    民主選舉本來就是一場排名爭奪的零和博弈遊戲,有登記為選民的群眾,透過一人一票,選出行代議政制的代表,獲最高票的可能是總統,亦可能是立法議員或參議員等。一人一票的選舉可以促使政黨輪替,民眾不滿意的政權可於任期滿時的選舉趕下台,甚至可以在任期內成功彈劾使政權倒台。

    自柏拉圖以還,告訴全世界哲學王才堪當成為國家領袖,中國亦是一樣,秦始皇亦是自認當今世上最優秀的領袖,所以,不想幹一世皇帝,才設法找尋長生不老仙丹。當一個國家透過哲學王這種優越感來取代民主政治,顯然,就一定不會讓民主這種比較平等的博弈遊戲在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情況下安全進行。近年,民主退潮,賢能政治又再死灰復燃,帝王之治往往透過民族情緒興風作浪,蠱惑民心,骨子裡,就是害怕在民主排名這博弈中落敗。

    澳門九月十二日即將舉行第七屆立法議員選舉,本來有二十一組參選,可是,選管會「彈弓手」,無端祭出「七出之條」,讓民主派全被DQ,雖然,目前處於上訴至終審法院,也許本文刊出之日已有判決。誠如吳國昌議員在記招說,如果只是政府的行政失誤及錯判,民主派理應得直,可以繼續參選;但是,如果是一個政治決定,民主派有最強的理據都會被DQ

    排名的相反就是「公我贏,字你輸」的輸打贏要。明顯,DQ就是讓爭得排名勝算高的人數減少,甚至一個都沒有,從而讓不太獲得排名上位的人因利成便,躺著都贏了所謂的選舉。

 

如何妥善處理排名博弈遊戲的機制

    凡是無法建構出一套相對客觀標準的遊戲就難以排名,如藝術比賽,到底誰的書法第一,誰的版畫第一,藝術相當主觀,難以排名,所以,近年,政府都學聰明了,雖然繼續辦比賽,但都改為優等,而再沒有第一名這排名了。可是,如田徑及球類比賽,因為有相對客觀標準及國際認可的裁判,甚至借助視訊重播再判,比較能得出讓大家心服可服的排名。

    最讓人髮指的當然是教育排名,從班級排名到大學的國際排名,家長及社會大眾都吹之若騖。但是,就輕忽了排名也許是一個行銷手法,更忽略排名對小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所謂有競爭先有進步,只是一個以偏概全的說法。今天,惡性競爭亦備受斥責,代之而起的是良性競爭,甚至相互合作。

    當大家以為排名是很有公信力時,別忘記可能是一個詭計。

耶穌將水變成酒的解難智慧

 

    翻閱若望福音二章一至十一節,耶穌行了祂第一個奇蹟,在加吶婚筵上將水變成酒。其實,以耶穌的大能,要將水變成酒實在易如反掌。惟是,在福音中,大家都知道耶穌是因應母親瑪利亞的請求才把水變成酒。不過,非常有趣且吊詭的是,耶穌稱母親為「女人」,還說「這於我和與你有甚麼關係態度顯然非常冷漠,更予人想置身事外的觀感。當中,是否存在某些耶穌的難題,而耶穌又如何拆解這道難題呢非常值得深思玩味

  耶穌行奇蹟可以像魔術師變戲法,透過浮誇華麗的手段,讓眾人看到如痴如醉,讚不絕口。可是,耶穌在世上行的第一個奇蹟,竟然顛覆了我們的想像,反而要我們學習從經常被忽略的細節、感性、及人性軟弱的角度去觀察。

   因為,在當時,要擺婚宴,不像我們現在的找一個酒樓,事前發給賓客一個請帖,然後到了那天晚上,大排筵席就了事。相反,更好說很誇張,當時要擺婚宴,因為要遷就遠道而來的賓客,所以筵席要擺足好多天。到了第三日,即耶穌剛出道,開始受注目的「黃金的時間」。

  就在婚宴的第三天,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發現筵席的酒用盡了,就對耶穌說:「他們沒有酒了。」其實,這僅僅是一句非常中性的描述話語,並沒有附帶任何要求的意味。當然,這是可以說成瑪利亞的表面說詞。但是,我們相信在瑪利亞心中,她確實盼望耶穌會主動出手幫忙,從四至十一節就是記載著耶穌回應瑪利亞這種盼望的過程中,證實耶穌心領神會母親的願望,亦實在讓瑪利亞如願以償。

  瑪利亞的做法,把心中的願望用一句中性描述的話講出來,在今日也很常見。例如一個太太向丈夫抱怨在新冠菲肺炎疫情下,在家待太久實在悶到發荒。言下之意,希望丈夫識做,懂得安排如旅行等節目解悶。所以,耶穌在回應瑪利亞的說話時,都一樣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不一定需要行奇蹟,例如衪可以把處理無酒的事推回主人家身上,或者衪可以建議往別處買更多酒,又或者衪可以直接說衪也沒有方法,但主耶穌卻出奇地選擇行了行第一個奇蹟。

  耶穌行這個奇蹟最讓人困惑的地方,就是祂回覆母親的說話。首先祂稱呼母親為女人,似乎對母親很大不敬;然後,又用了一句似乎不太客氣的話:「這於我和與你有甚麼關係」最後還用比較強的語氣說:我的時刻尚未來到。」顯露出一種還未預備好的心態。但是,結果剛好相反,這句話落在深懂把一切默存在心中的瑪利亞,自然產生正面的作用,她才會對僕役說:「他無論吩咐你們做甚麼,你們就做甚麼。

    耶穌在施行奇蹟時,刻意只讓僕役知道祂行奇蹟,連司席都不知道水變酒,更遑論那班有機會享受這從水變來美酒的客人。整個奇蹟就好像在暗地裡進行、不想太多人知道的情況下進行,為甚麼呢?

  第一個難題耶穌稱瑪利亞為女人:主耶穌在回覆馬利亞時,祂稱瑪利亞為婦人。有學者認為這稱呼沒有不恭敬的意思,並且認為在當時這做法是很普通。雖然這稱呼沒有不恭敬的意思,但為甚麼主耶穌卻偏又不選擇用母親這稱呼呢(母親這字在當時並不是陌生的字)?其實,猶太人與中國人的語境經常不同,換言之,在猶太人的生活中,女人充滿深情、慈愛、溫柔親切、表示關愛的尊稱,有小姐或夫人的意思。所以,這樣才能推論出瑪利亞根據這句話就知道耶穌會得體回應她的訴求。    

    第二個難題是「這於我和與你有甚麼關係」,字面上這句話的語調比較「倔」,但有學者認為這句話是希伯來人的習慣用語,意思是:「為甚麼不讓我來作決定呢?」

  第三個難題「這於我和與你有甚麼關係」耶穌在回覆馬瑪利亞時,祂最後說時候未到,有學者認為這是指主耶穌受死、復活、升天這一連串的工作,因為酒是用作比喻主耶穌為我們流的血。但在另一方面,若果是指受死、復活、升天這些事,則在時間的安排上似乎遠了一些,因為水變酒這事發生在主耶穌剛開始工作的時間,而死、復活、升天是三年後的事。

    作為基督徒,常常希望天主能按照我們的願望去做事,然而,這段聖經告訴我們:不應該是「我們告訴耶穌做什麼,祂就做什麼」;而應該是「祂告訴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並且,當我們願意完全的順服,特別是在那些我們無法順服的情況下,我們仍然願意順服時,我們要經歷到主在我們生命中的奇妙帶領及奇蹟。

 

中國雙減措施對澳門教育發展的啟示

 

  

    香港第一健筆、《信報》創辦人林行止日前宣佈封筆,眼看著一個又一個KOL離開香港,一個又一個專欄作家被監禁,無限唏噓感慨。低頭沉思,林先生多年來寫過無數擲地有聲的鴻文,當然,亦曾於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三日發表一個發人心省的《烏龜與蠍子》的寓言故事。

    烏龜在河邊與蠍子相遇,蠍子要過河,但不通水性,就請求烏龜背牠到對岸去。烏龜一見蠍子,已經三魂唔見七魄,正要龜速離開,但發現已逃不掉,只好婉轉推辭蠍子。可是,蠍子不僅其毒無比,更是狡詐絕頂,早料烏龜有此反應,遂假惺惺安撫烏龜不必害怕,落足嘴頭跟烏龜說:「我不懂游泳,要是我在路上螫你一下,我們倆都會葬身河底,同歸於盡,你想我會做這種害人害己的蠢事嗎?」烏龜一想,對啊,蠍子為了本身利益,一定會破例不下毒手的。於是決定背蠍子過河。

    烏龜背蠍子過河,最初相安無事,和平共處,可是,不一會,烏龜尾部突然感到一陣劇痛,接著頭昏轉向,知道被蠍子螫了一下,已中劇毒,生命危在旦夕,但牠不明白蠍子為何不顧本身安危,因為牠們正處河心急流,龜死蠍亡,對誰都沒有好處,於是牠要從蠍子口中知道真相,不然死不瞑目,那知毒蠍出人意外說:「龜兄龜兄,難道我不知你一下我們就會一同葬身河底嗎?可是,這是我們蠍子的本性,要改亦改不來啊!」

  

雙減政策是烏龜背蠍子的攬炒措施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雙減政策),並發出通知,要求全國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雙減政策可謂條條重磅,一鎚重擊學校教育的惡性競爭,該政策指出,現在中國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歸根結底,教育的主陣地是學校,教育的主戰場是課堂。《意見》指出,要提升課堂教學品質,教育部門要指導學校健全教學管理規程,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要減輕學生負擔,根本之策在於全面提高學校教學品質。

    雙減政策另一鎚重擊已經上市的學科類培訓機構構的教育產業利益,該政策對經營方針、營業時間、教育過度商業化運作等各方面進行了明確限制,有學科類培訓機構人士認為政策會讓行業倒閉。針對校外培訓機構過度開展升學和考試學科知識培訓活動的問題,《意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等。這不僅能讓校外培訓機構去資本化、去泡沫化、去功利化,起到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更是給校外培訓科學定位,讓其成為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在培養中小學生興趣愛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北京教育研究中心統計,目前在中國私立學校佔學生人口60%,教師數約八百萬;教培的教師數高達一千萬,牽涉到的教育服務利益更是天文數字。中國教育學會發佈的報告顯示,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參加課外輔導的中小學生,占到在校生總數的70%左右。另有一個對部分上海中小學家長的問卷調查顯示,有84%的孩子參加課外輔導班,其中87%的孩子有數學輔導,69%的孩子有英語輔導。

  課外輔導市場的興旺,不僅讓部分補課老師收入大增,更催生了一批大型學科類培訓機構壯大並上市,其中就有高途、好未來、新東方等培訓航母。從營收情況看,財報顯示,好未來最新一個財年第四季度淨收入高達13.627億美元,同比增長58.9%。「雙減」政策,七月二十六日開盤,港A教育板塊集體跳水,大陸教育領頭股新東方-S盤中跌近40%,暴跌35.89%至每股19.36港元,總市值331.87億港元,與今年二月十九日股價高點158.8港相比,新東方-S股價跌幅高達87.8%,公司市值蒸發2,390億港元。連日來,跌勢加劇,很可能會倒閉結業。

    學校教育本質就是求學修身,其他的目標與要求都是外加進去,尤其那些校內及校外只滿足公平競爭的考試,都非教育的本義所在。所以,美國教育專家杜威才會振臂高呼教育無目說,嚴厲批評校外教育產業化將損害教育即生長及改變的健康發展。據此,如果正常的教育是烏龜,那麼,教育產業化就是蠍子。誠如杜威所言,人的幼稚期是所有動物最長的,每一個人成長的量變與質變時間表均不同,所以,教育如烏龜漫長自由的成長,而教育產業明顯是揠苗助長,非孩子之福。

 

澳門學校教育與補習社是烏龜背蠍子的互利和攬炒關係

    澳門是個以私立為主體的教育系統,多元化的私校滿足不同家長及孩子的需要,要受普通教育的學生進普通學校,要進頂尖名校的學生就想方設法擠進名校。平民學校或懷著教育真義的學校就像烏龜般慢活,甚至不設留級,就讀學生大可不必補習。當然,怕輸在起跑點或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還會光顧補習社。相反,精英學校的學生明顯已經具備智力及學力的優勢,但仍然會參加補習,務要拿到最好的成績畢業及上名牌大學。

    彈丸之地的澳門,補習社林立,教育產業化一片榮景。根據澳門平台》的報導,澳門現時在教育行政當局登記的補習社共三百四十八間,如果說每所補習社有二十名學生,按中小學補習費平均為澳門門幣三千元計算,一年繳十二個月補習費,粗略算一年的補習費高達二點五億澳門元,難怪說補習社是一門大生意,其中,有連鎖加盟的補習社共開設三十七所補習社。再者,二一七年,已經有澳門的補習社在深圳前海新四板上市,發行二百七十萬新股,其中二百萬新股將由內地基金認購,另外七十萬新股已由澳門部分股東認購,融資約四百萬人民幣及一百三十八萬澳門元。今天,當澳門政府高舉十年中長期教育規劃的旗幟時,卻無力阻擋學校教育及補習社的教育產業歪風。

 

再次認識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及茅于的人才論

    教育無目的論是由杜威提出來的,是建立在教育即生長、即生活、即經驗的重組與改造的教育本質基礎上,杜威指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本身的目的只有人,即家長和教師等才有目的。」換言之,杜威的教育目的只存在教育過程中,不存在教育過程外,主張兒童的本能、衝動、興趣所決定的具體教育過程就是教育的目的。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茅于先生曾發表著名的人才論,茅先生說:「教育用以培養人才也不錯。人必須有一定的能力,能夠解決問題,能夠靠自己的才能養活自己。但這並不是最後的目的,這只能是實現良好人生的手段。教育是為了受教育者本人。一個人一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一輩子過得愉快、豐滿、有意義,不白活。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不想看到教育的外在目的與補習產業化成為螫死教育的蠍子,懇請主管教育者放教育一馬,讓教育無目的如甘霖滋養所有教育園地,讓孩子真的在教育無目的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全民大排長龍驗核酸 解構排隊經濟學迷思

   

    一所超級愛國學校,為了向祖國及全澳市民展示其愛國的高尚情操,敢於冒著疫情帶來的巨大風險,又無視立法議員及教育行政局的勸告,押上學生的健康做賭注,昂首踏上祖國大地,展開愛我中華之旅。不幸,有學生感染新冠肺炎,有明顯的病癥卻不求助就診,引致澳門要局部封區,師法內地立即於三天內完成首次全民核酸檢測大行動。據報,三天內,共有七十一萬人參加了檢測,且結果全部呈陰性,主管官員戴華浩眉飛色舞地說,看情勢不必進行第二、甚至第三輪的檢測。

    筆者本來預約了第一天晚上十時去綜藝館檢測,但看了線上線下的新聞,得悉澳門市民非常聽話,展示愛澳的熱情,樂意付出三至八個小時去大排長龍,為的只是要完成不到十秒鐘,能求個心安理及克盡公民義務,非常值得欽佩。筆者女兒及孫子住媽閣街,第一天晚上十點多,路過其中一個檢測站,即龍頭左巷的海星中學,發現龍頭從學校後門,延伸到媽閣街,然後掉頭回到亞婆井公園,再繞高樓街,時值下著滂沱大雨,可是,市民無懼風雨一定要完成檢測之情,實在非常難得。

    筆者把預約時間一改再改,最後改成第三天早上五點半,但就是起不來,延到六點半才到海星中學站做檢測,很幸運完全不必排隊輪候,幾分鐘就完成任務,回家再睡一會。聽說第三天不少檢測站從門庭若市變得門可羅雀。一定有見及此,戴華浩才大放厥詞,揚言若要進行第二次檢測,兩天就搞定。

 

點解要拉晒全澳市民落水

    從事後孔明研判,如果這所超級愛國學校願意優先考慮學生的健康及安全,同時接納立法議員及教育行政當的勸喻,延期或取消愛國之旅,後續的事情就不會發生,包括封區、亦包括停止一切文娛康樂的活動起碼直至本月十八日、當然亦包括免於全澳市民的痛斥。要補充一句,從來,澳門市民都懂得心明大義之道,絕不會指摘學生,要指斥的僅僅是校方的錯判及一意孤行。

    本來,要把連勝街及義字街視作黃碼及紅碼區,採取適切的封區舉措已經夠了。不過,大家要知道,自天鴿風災之後,澳門政府已搖身一變,成了一隻驚弓之鳥,船頭驚鬼船尾驚賊;當然,亦因為去年年頭疫情突襲,澳門政府抗疫成功,成為兩岸四地的表表者。是次事件,特區政府表現倒瀉籮蟹,足見事情沒有毫無良策,亦沒有精心部署,臨急抱佛腳,導致全民受苦。

    要作檢測,市民一定全力支持,出發點完全沒問題,問題是手段及程序,安排不好,就形成有預約等於沒預約,讓求檢心切的市民白白浪費了多個小時去大排長龍。也許,特區政府真的要好好汲取教訓,要懂得做一個聰明有效率的管理者。本文脫稿時,仍然有五十五名市民堅拒檢測,認應特首許下不強迫市民檢測的承諾。但是,官方繼續勸喻,可以在留在家中做檢測,等待呈陰性結果才放行,又或是要簽同意書去做十四日醫學隔離觀察。

 

除了大排長龍,還有很多聰明的選項

    其實,應對不同的狀況必須因時制宜,不能一部通書睇到老。從經濟學角度看,當資源允許時,人人有份,永不落空,就如免費教育及全免核酸檢測。但是,當資源不允許時,就要排隊,可以預約,可以抽籤,亦可以按需要,如長者及殘障者優先驗核酸,又或是年滿六十歲就不必預約直接去打疫苗。迪士尼為了因應排隊,也發明了快證(Fast pass),只要你願意多花一點錢買了這個證,就可以不必排隊去玩自己心儀的遊戲。當然,傳統的作法還有論資排輩及論功行賞。最壞的是有人有特權、有後門、不必排隊、又或打尖。筆者真的很想知道,一眾高官及主持檢測核酸的官員,都如小市民般排隊檢測嗎可有官員出來交待解畫呢

    三天密集壅塞、天怒人怨的全民檢測後,官員招開記者會,有與會者建議站點可設預約通道、非預約通道及特殊輔助通道。預約通道其實就是派籌,假設每人要花三分鐘檢測,就能計算出一天二十四小時在不必壅塞的情況下,人人都可以在最短的時段內完成檢測。真的要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大排長龍的歷史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說:「排隊(Queue),是有目的地一個跟一個的列隊。人類社會中,一般認為排隊是文明的表現。在不同的社會中,有一定的文化差異。排隊是有限資源的分配方法之一,以順序確保公平:排隊可能有各種表現型式(抽號碼牌、預辦登記等等),意義是確保資源分配有固定規則而不因人而異;「先到先得」,以排除「價高者得」或者「親疏有別」、「私相授受」等的不公平行為。

    雖然,人類排隊的技術與智慧不如螞蟻,但排隊充份體現人類的文明,更能用來判斷一個民族是否優質的重要指標。簡單而言,只要畫出一個起點,市民便會排隊,前後保持舒適距離,不爭先不恐後。當大家去香港,又或是去日本,甚至是德國,從巴士站到便利店,都看到人人在守規矩排隊。新冠疫情,雖然造成嚴重人命傷亡,亦對全球經濟造成極大打擊,但亦提高人類衛生及防疫能力,其中亦包括懂得保持人與人的適切距離。北歐教育大國芬蘭,人民性格比較含蓄,已經習慣用「等距排隊法」應對社交恐懼感,人與人間的平均距離為1.9米,疫情期間,在冰天雪地輪候時距離更遠,但無損芬蘭仍是全球最快樂的國家。


特區政府必須要懂的壅塞學及功績制度

    尤記得二一四年五月澳門爆發反離補運動的遊行示威。由幾個熱愛澳門的民間團體發起抗議,反對特區政府提案的《候任、現任及離任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的保障制度法案。全城始料未及,從大街小巷湧出兩萬人,即每三十一個人就有一人出來抗議,然後去包圍立法會,這是澳門有史以來最壅塞的人潮抗議示威活動之一。

    二一年八月,澳門人再次為全民健康公益站出來。壅塞學之父西城活裕在其扛鼎之作《壅塞學》的前言就說:「會發生壅塞一定有理由,只要消除那個理由,就能解決壅塞的問題。」《壅塞學》從人、車、螞蟻、網絡及細胞等不同的壅塞狀況解構出精明的排隊之道。《壅塞學》告訴我們兩個極端的看事情的觀點,如著名的喜茶,從老闆的觀點,非常開心看到大排長龍,顧客竟願意花六個小時排隊買一杯喜茶。但亦有顧客不願意花時間排隊而拒絕花錢在喜茶身上。換言之,西城活裕認為適切的壅塞是件好事,但過度壅塞就是壞事了,必須千方百計去解決。換言之,人才壅塞是好事,奴才壅塞肯定是壞事。

    早在西城活裕創立《壅塞學》前,一九五八年,美國社會暨經濟學家麥克•楊格(Michael Young)就提出功績制度(meritocracy),他認為這種制度出壅塞的社會災難,因為這群社會菁英為自己的狹隘成就沾沾自喜,卻要市民付出沉重的代價。今天,我們不少官員坐在辦公室嘆冷氣,紙上談兵,閉門造車,想出許多不切實際的政策,就要全澳市民來買單。翻查資料,早在二年十二月,社文司歐陽瑜便提及分區防控計劃。而早在確診個案出現前的兩個月前,澳門政府便已對前全民檢測進行事先規劃。結果,出來的是一片亂局。

   在澳門,從輪候到公立醫院看病,到駕車去吃飯,都要付上大排長龍的代價。經過這次全民核酸檢測,不單得到全民呈陰性的美好結果,更驗證澳門人是非常順從命令,就算得知乖的孩子沒糖吃,仍然樂意乖下去。但是,涉事的學校只出來道個歉就華麗轉身,主管檢測的官員好大喜功,卻要市民賠上無數個小時及擔驚受怕,連道個歉都欠奉,市民大排長龍的而造成損失又是何價呢到底,有關部門何時才向公眾叫待全民檢測動用多少公帑,又是否應該向始作俑者索償及討會公道呢

    公道自在人心,澳門人很乖,但眼睛都市雪亮的,一切如賀特首所言,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