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成功的反思:不成功,便成仁

   

    第一次看到成功的故事是小時候看亞視電視劇鱷魚淚,劇情已經忘得七七八八了,但是,主角潘志文的身影仍在。今天,雖然已經是一個甘草演員,仍可以演跨國黑幫巨鱷。更讓我難以忘懷的是由黃霑譜曲填詞的主題曲:「成功的歡呼到處為他追隨,人生的好境到處與他暢聚,誰知巔峰的他,誰知頂尖的他,悠悠流下兩行淚。是否他心中永遠抹不去恐懼,是否他心中永遠太多掛慮,是否他心中所思,迷惘得不知所止,茫然流下滿眼淚。是否萬千感慨,從此迷失意義,茫茫然滿眼眼淚,是喜抑悲,什麼意義什麼意義寧願終此生你我找得安然,唔想一生走到尾最終有淚,成功的幾多得失,難補他一世抑鬱,和茫然那滿眼淚。

 

桑德爾成功破解成功的迷思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哲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在他最新的著作《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中,提出顛覆我們對於成功的傳統想法。桑氏認為當前的所謂成功,只屬少數人生勝利組菁英,但就對社會健全、公平與正義發展造成嚴重傷害。

    桑氏認為目前流行的成功說法是才能至上主義,後面預設才能就是天賦加上後天的努力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源自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新教嚴厲批評羅馬天主教腐敗,回歸人人都分享上主給予的才能,人只要安份守己,自然命運操之在己,沒有其它因素可以干擾,而這股思潮掀起資本主義的發展,認為成功的人就是活出神的天命。相反,失敗者只能咎由自取,或是做了違背神旨的事情。漸漸,資本主義的財富觀就歪七扭八的影響世界,其中包括:「有錢人或成功人士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才能,而低薪的人是因為他們的才能只值這個價錢,彷彿人生都不會受到家庭背景、運氣與社會結構等影響。」桑德爾認為這種價值觀不知不覺間影響政府的公共政策,教育還有工作。

 

階級流動是個騙局

    桑氏多次來華演說,不經意地發現中美的大學生都有才能至上主義的迷思,都被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的歐美政治經濟的新自由主義思潮所左右,尤其以美國總統列根及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為代表,咸主張放任,不要干預自由市場,市場會自然公平調整,每個人拿到的工資都是公平合理的。所以,政府只要努力打擊各種歧視就可以了。於是,新的資本主義神話應運而生,只要機會平等,社會及勞力市場就會給每一個人應得的報酬,如果你拿到低薪水,那就是你個人的問題,因為成功與失敗均取決於你的才能。政客的目的是要把本來失責推諉給個人,同時可以大條理由削減福利開支,減少政府對市場的介入,變相政府更不作為。

    其實,資本主義極速擴大貧富懸殊的距離,有權威研究所得,出生時收入排全國最後五分之一的孩子,只有4%能爬上前五分之。但是,一直高居社會財富頂層的菁英,還一直宣揚才能至上,販賣階級流動的神話。很諷刺的是,歷次金融風暴,頂層政治及金融菁英都努力掩飾體制出問題,更可惡的是,他們不但不要問責,就連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還推出大筆撥款給華爾街的財閥。相反,那些在社會底層的低收入工人,就一直被批判為不努力,才會一直低薪。

 

才能至上主義橫行才會衍生文憑主義

    桑德爾狠批歐美諸國一方面不敢得罪政黨,又不敢開罪於財閥,更迴避經濟金融體制的不公義,反而轉移公眾視線,泡製出全球化帶來全球勞力競爭的局面,所以,找不到工作是因為你不夠競爭力,而為了全面提升個人競爭力,必先考上好的大學,然後努力讀書,拿到一紙文憑。全身而退的政客與金融權貴,不再談資本主義的缺憾,反而把矛頭指向教育,要勞工接受各種提升能力的培訓或上大學接受專業教育。

    可悲的現實是,在美國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擁有大學文憑,其實是對低收入的工人是極大的侮辱。再者,上世紀的立法議員或國會議員,只有25%擁有大學文憑,到了今天,只有5%沒有大學文憑,彷彿沒有大學文憑及沒有近視的人就沒有資格選議員。慢慢,社會就由一群不知民間疾苦的頂層菁英去統治多數人民,試問這群菁英如何能代表全體人民呢著名政治學家Mark Bovens稱此為文憑民主,社會好像倒退到十九世紀,工人沒有投票權的年代。有很理直氣壯的專業人士說,讓更高學歷的人來治國不是更專業更理想嗎?歷史上最好的總統如林肯及杜魯門都沒有文憑。

 

成功者要有追求共善的實踐智慧,必須改革高等教育的偏袒才華惡習

    成功者當然擁有基本的天賦及後天的努力,不過,桑氏認為還有運氣,即是說剛好要出生在推崇這種才能的社會,因為運氣帶來不正義。著名道德哲學家羅爾斯說,天賦與階級同屬偶然,就算一個有為的政府能消除階級不公平的差異,亦無法消除人與人間的天賦差異。可悲的是,天賦的差異卻鑄定日後的收入及社會地位差異。所以,天賦高配合後天運氣後就成為成功的關鍵,但這是不正義的。一個正義的社會應該滿足「差異原則」。羅爾斯說天賦應該被視為社會的共同資產,這些天賦隨機分配給社會每一個人,那些得天獨厚同時是後天幸運者,應該將成功的得益分配給不幸的人。換句話說,有錢人應該抽更多的稅,然後由政府分配給低收入或者失業人士,這才算是個正義的社會。成功人士的成功亦是社會幫了很大的忙,所以以,理應回饋社會。社會不應偏袒某些才能,而同時懲罰低技術的勞工。

    桑德爾認為目前的高等教育並不能促進社會階級流動,反而成了才能至上的共犯。於是,高校入學考試配獎學金以為就是締造公平正義社會的不二法門。就目前中美及先進城市的狀況,家庭收入越高,越能給孩子更多的教育資源,孩子越容易進名牌大學,所以,才會有25%的有錢孩子壟斷70%以上的大學學額,而這些天之驕子卻誤以為個人成功完全靠努力,完全忽略天時、地利及人和的因素。相反,被拒諸大學門外的學生就誤以為是個人的天賦低及努力不足,學校慢慢變成鬥獸場,大學畢業以前,就陷於不斷的內捲且篩選的競賽。桑氏大膽提議,即在有能力進入錄取範圍的報考學生中,採用抽籤制方式錄曲取,減輕高中生的讀書及考試壓力,又能削弱才能至上的迷思,這樣,就能讓成功者更謙虛,不得不承認成功有努力亦靠運氣。

 

    當政府與學校都高舉自己的政績時,也許桑德爾狠狠給他們打了一記耳光。成功不僅僅是學有所成,拿到文憑,然後找到筍工,買樓成家,生兒育女,這些成功也許要付出過勞及過度工具理性,而喪失了基本的人性與人本。可有想到,成功更是自己與親愛的人共享舒展、快樂、喜悅和滿足;更要與不同階層的人分享自己的成功成果。

    讓我曲解孔子說的,不成功,反而能夠成為一個仁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