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約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稅吏及罪人們都來到耶穌跟前,聽他講道。
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竊竊私議,於是,耶穌就講了一個父親有兩個兒子的比喻。大兒子很勤勞,從沒向父親提出任何要求。但是,小兒子就過著奢華荒淫的生活,甚至向父親提出分家產。父親同意了,家產分了,小兒子就離家,過著揮霍無度的生活。
有一年,遇著大荒年,小兒子已山窮水盡,被逼在一個莊園放豬。夜欄人靜,想到在家過著豐裕的生火,現在,卻淪落到拿豬吃的豆莢來果腹。於是,他決定回家,就算當一個傭工都比現在好。沒想到,他離家還很遠的時候,父親已看到他,且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小兒子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了!」但是,父親卻吩咐自己的僕人拿出上等的袍給他穿,戴上戒指,還穿上鞋,再宰殺一隻肥牛犢慶祝。
但是,大兒子知道反應非常強烈,抱怨父親,自己連一隻小山羊都沒要過。可是,父親給他說:「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
32只因為你這個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應當歡宴喜樂!」
其實,耶穌很多故事比喻都講給法利賽人聽,先後有「亡羊」和「失錢」,然後就是「浪子回頭」,都想跟他們說,他們就是歧路亡羊,又或是失而復得的錢,甚至更擬人化為浪子回頭。耶穌從沒有想過要跟法利賽人對著幹,反而,耶穌用盡一切比方、故事及勸告,都希望解除法利賽人的心結,打開他們的心思,像小兒子般浪子回頭,重返父家。不過,心硬的法利賽人總是聽不進去。
小兒子是浪子,浪子卻省悟回頭。家中的大兒子其實都是一個終日迷失的浪子,只不過他守住父親的規矩及產業,自以為默默犧牲會贏來父親的關顧及分施,他與父親的心靈距離可能比弟弟離鄉背井更遙遠。父親跟他說弟弟死而復生很值得慶幸,同樣,身為哥哥的,就是沒有注視到父親亦盼望自己都能死而復生,而所謂的復生就是了悟父親的慈愛情懷。
耶穌向法利賽人講這個比喻,其實很想開拓他們的視野及眼界,不要抱殘守缺梅瑟的誡命,有比這些更有價值,更值得捨棄,然後致力追求的,就是愛與寬恕。
誠如葡萄園僱工收割的比喻所傳承的精神及教養原則,耶穌一直奉行慷慨之愛,即千萬不要計較別人比我多,反而要多想我得到從來沒少過。耶穌就一直想透過種種的比方帶岀這個道理。中國人有說,清官難審家庭事,家裡何來有真正的公平,與其競逐資源的公平,不如學習用慷慨之愛看待人我之間的關係,這樣,人與人之間的困難才比較容易梳理、安頓、甚或放下,但就難以公平地擺平。
其實,浪子回頭的場景天天都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在家、在校、在人際交往、抑或是在職場,總有資源的爭奪戰,但是,耶穌如孔子般視這些如浮雲。耶穌講故事解兩難,都是希望大家能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由批判者變為悔改的罪人,由傳授愛的教師變為被愛的人,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值得被愛,人人都有愛人的天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