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5日 星期一

吳剛•薛西弗•習得無助的澳門學生

   誰都有無助的經驗,我亦不例外,甚至,兒時本性內向的我,遇到無助的經歷更多。比方,母親會給十元我去關前街一個理髮檔剪頭髮,從下午兩點坐在長板凳上等,一直到日落西山才回家。中間,有父母帶的會插隊,比我強壯的亦會插隊,到最後,我就成為耶穌講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很多次想母親帶我去,卻無膽開口。理完頭,我帶著一股悶氣回家,母親會不問原由責難我顧住玩。那一刻,疊加的無助感真的有口難言。

    今天澳門的學生,也許都充滿無助感,而這股無助感主要來自沒完沒了的課業壓力。別小覷這股無助感,累積起來可以搞出人命。

 

兒時經常發呆看月亮裡的吳剛砍丹桂樹

    兒時性格內向孤僻,夜裡總愛一個人朝天望,看看月亮裡的吳剛無止境地砍丹桂樹。相傳鎮守南天門吳剛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觸怒天帝。原因是吳剛和月亮裡的嫦娥很要好,但經常掛著與嫦娥約會而玩忽職守。玉皇大帝知道後,一怒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裡砍伐一棵叫月桂的大樹,一天吳剛不能砍掉這棵月桂樹,一天便不能重返南天門,亦不能與嫦娥再相會。孔武有力的吳剛都要砍足半年才接近砍下這棵大樹。沒料到,玉帝卻派烏鴉將吳剛掛在樹上的上衣叼去,吳剛放下斧頭去追烏鴉,衣服追回後,始發現被砍下的所有枝葉又重新長在樹上。千萬年過去,那棵神奇的月桂樹依然枝葉茂密,吳剛依舊帶著無助感無休止地砍伐永不倒下的月桂樹。

 

不斷推石頭上山又滾下來的薛西

    存在主義哲學家卡謬(Albert Camus)寫了一本小說名《薛西弗的神話》。薛西弗是古希臘一個孔武有力的小神,卻不自量力挑戰宙斯。宙斯就設下賭局,如果薛西能把祂腳下的大石推上山頂,且屹立不搖倒的話,宙斯就讓位給薛西弗。很快,薛西弗就把大石推到山頂,沒料到,山是尖的,石頭旋即滾落山。宙斯向薛西弗說,你輸了,以後,你就要永不止息地把石頭推上山啊從此,薛西弗就在無助感包圍下,生生世世深陷宙斯設下的永罰之局了。卡謬試圖憑這神話故事諷刺現代人,無論是忙於工作的大人,抑或忙於學業的學生,天天都過著刻板、形形役役、徒勞無功,充滿無助感又荒謬的生活。

 

看看世界著名的無助感心理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Seligman)於一九六七年用狗作了一項經典的習得無助實驗。起初,狗被關在籠子,按下蜂音聲,同步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逃避不了電擊,只好在籠子裡狂奔,失禁且驚恐哀叫;多次實驗後,只要蜂音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也不走動;最後,籠門打開,不啟動蜂音,也不電擊,狗不但不逃,只會趴地呻吟和顫抖。牠本來可以逃出籠子,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這個經典實驗顯示,反覆對動物施以無可逃避的強烈電擊會造成無助和絕望情緒。

    一九七五年,塞利格曼用人實驗,同樣使人產生習得性無助。實驗對象是大學生,把他們分為三組:(1)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音,學生無論怎樣不滿都不會停止;(2)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音,不過通過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3)第三組是對照,不給受試者聽噪音。結果顯而易見,第一組學生最快產生習得性無助感。換句話說,一個人消極面對生活,經常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而且相當依賴別人的意見和幫助。塞利格曼總結出人類得到習得無助感時,他們通常會從三個角度來處理問題1)將自己投射到問題上,換句話說,傾向於把外在的困難都歸咎自己;(2)漸漸發現問題會波及到生活中每個層面;(3)認為問題是不可能解決,且無力感越加沉重。

 

有自殺的勇氣,沒對抗無助感的動力

    孩子應該是天真、好奇、充滿動力、天不怕地不怕、天生喜歡學習。但是,重返教學現場,卻看到不少學生懶散、怠慢、欠交作業、考試低分、留級及輟學等。傳統的偏見是認為這些孩子缺乏學習動機,但很有可能是更缺乏鬥 志,這就是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吳剛及薛西弗根本就是現在澳門中小學幼稚園生的寫照。當K1學生學到A不再等於Apple,而是Astronaut太空人時,小孩子已經開始被困在學習的籠牢裡,Astronaut就是蜂音,也是電擊。當小孩處於習得性無助狀態下會有情緒低落,喪失行動力的表現。塞利格曼實驗得出結論:由習得性無助產生的抑鬱稱之為無助性抑鬱症,也就是把一件事情上遭遇到的習得性無助感,泛化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意義和價值,甚至可能會感覺到生無可戀。


習得無助,亦可以習得受助自助

    要幫助孩子擺脫習得的無助感,成人社會首先要擺脫偏頗的觀念與態度。其中包括1習得無助的徵狀跟懶惰一模一樣。其實,孩子不願學,學不好,不一定就是懶惰,極有可能是因為累積了很多「習得無助」經歷。習得無助的孩子從小受挫經驗太多,導致歸咎自己不好及很失敗,乾脆不肯再努力嘗試,以免再次受傷。2很多老師及家長都只有棍子與胡蘿蔔兩道板斧,一切的獎懲皆應導向誘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尤其要能驅動內在的學習動機。(3)善用正確的讚美,即讚美孩子的努力與行為;空泛的讚美會貶損讚美的價值,甚至產生負面效應。3學習動機不等於讀書成果,每個孩子有興趣的事物不同,要尊重孩子。播下快樂學習動機的種子,才會收到快樂讀書的成果。

    塞利格曼不單是習得無助的心理學家,更是鼎鼎大名的快樂心理學家。他認為無助是學來的,當然亦可以透過學習矯正,而矯正策略:1充分理解習得性無助的影響,教育行政當局,父母及師長必須躬身自省,很可能大家都是孩子習得性無助的根源所在。果真如是,就要好好檢討現行的教育制度是否無形中逼孩子成為吳剛或薛西弗。今天當大家都說已經為孩子學業減負時,可能只是功課量的減負,但每樣功課的內在數量及難度卻比以前沉重,不真正減負,孩子的無助感只會有增無減。2幫助孩子學會正向歸因,給孩子親切地扶一把,從孩子把所錯都是自找的深淵拉出來,讓孩子理性分析得失對錯的主客觀歸因所在。(3)教導孩子解決問題且學習自我評價,習得性無助的重要矯正策略在於正視狀況、正向歸因、示範、問題解決、正向自我評價。

    新年伊始,期盼所有教育持份者,都能秉承破舊立新的勇氣,果敢為被無力感不斷措傷的孩子謀求充滿幸福感的正向教育。

一念之轉救救意欲輕生的孩子

     有一次,去參加一個親子講座,講者是一位卓越的親子溝通學者。坐在現場的,估計多數是中產家長,有穩定收入,有較高學歷,渴望透過講座增進自己的教養能力,從而使孩子更勝一籌。講座開始,講者展示了一幅很髒亂的少年寢室圖,請現場家長發表意見。許多家長都擺出一副很民主自由的管教態度,說時下青少年總是如此,應該好好同情理解及包容他們。講者話鋒一轉,詢問剛剛發表過意見的家長,如果這個髒亂的寢室是你們家的孩子又如何?結果差不多所有的家長都三百六十度改口說,人家的孩子可以接受,自家的孩子就絕不能這樣胡作非為。

    這就是人性,一念之執,人都不經意地陷入雙重標準;但是,一念之轉,皆大歡喜。三個月內,連續三個少年跳樓輕生,教青局、學校、教師、甚至家長,與莘莘學子就像生活在兩個不同的平衡時空,堅離地的包容非常了得,然後還是按本子辦事,行禮如儀。

 

教育的成敗繫於教師的教育愛

    筆者讀高中時,有一位穿長衫拿扇子上課的語文教師,自言很推崇魯迅,視其名言為自己的工作座右銘,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語文教師生活儉樸,但對學生就很慷慨。每年,都私下資助學生升讀大學,絕不要求回報;對必須就業的學生,就打盡所有人情牌,到處奔走,直到學生找到工作,一切安頓才放手。這位老師的行實推動了不少同學立志成為教師,我亦是其中一個深受他的教育愛感動的學生。

    筆者當老師後,有一次,帶一群初一學生參觀少年感化院。院長帶領我們經過院生上課的教室。走廊上,有獄警及社工隨時支援教師。可是,其中一個教室的走廊卻空無一人,而且,凝視教室內,師生非常自在地進行各種教育活動。筆者感到非常訝異,遂請教院長為何如此?院長說,教室裡是一位剛剛在教育學院畢業的新入職教師,院生就是以為她年輕好欺負,就在她第一天入室時肆意整蠱她。一桶水照頭淋,還踩到蕉皮滑倒,非常尷尬。正當一眾院生哄堂大笑之際,女教師很從容的慢慢爬起來,沒有哭鬧,沒有懲罰,亦沒有呼叫獄警及社工,只是稍作深呼吸,然後,很氣定神閒地跟院生們說:「人跌倒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懂得在原地慢慢站起來。」瞬間,整個教室變得鴉雀無聲,所有院生都低頭不言不笑。自此,師生關係非常融洽,院生亦很努力跟女老師學習。

    筆者的高中語文老師,感化院的新老師,他們都是常人一個,有別於一般教師,是他們擁有無比崇高及包容的教育愛。有了愛雖然不能用來發電,卻能推動教師專注教學,設計各種以人為本的教學方法及評核方法,讓師生經常在一念之轉中充滿幸福感地學習。

 

不是人人都適合當老師

    古往今來,我們都有很多不同的人性學說,從孔孟主張人性本善,抑或是荀子韓非倡議的人性本惡,到洛克說的人性如白紙一張。雖然,腦神經科學對人性的研究已經有長足的進步,惟是,人們還是很按照自己一套人性學說去生活及工作。

    筆者任教教育學院道德教育及教育社會學多年,經常在課堂與師範生討論誰適合當老師,誰不適合當老師。當老師亦要講究材質情操,首要是對人感興趣,敏感別人的處境,願意隨時回應別人的需要。換言之,持人性本善的朋友比較適合當老師。持人性一張白紙的朋友,很容易就掉進教育萬能說的陷阱中,以為不斷灌輸訓練就能使學生成才。持人性本惡的朋友,也許比較適合當會計核數法醫等工作。善用其事事存疑的態度於上述工作很對口,用於教育工作,不停懷疑學生就很不對口了。持亦善亦惡的朋友,雖然是一個很中立持平的教師,但就永遠為了持守中立,事事皆以觀點與角度不同為由,模糊了自己該有的立場與教育愛,變得溫溫吞吞,成為只教書不教人的教書匠。

   

多念之轉救救意欲輕生的孩子

    不管你持守的人性觀如何,只要你願意一念之轉,甚至是多念之轉,都可以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面對背景及心境日益複雜的學生,教育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學校、教師、家長都誤以為自己那套一定對。假如上述的教育持份者都願意一念之轉,甚至多念之轉,成為學生的轉念楷模,那麼,學生在生死邊緣時刻,就能轉念,就能懸崖勒馬,執番條命仔。

    在成千上萬的教師培訓中,筆者認為,能增潤教師的教育愛的培訓最為重要且逼切。再來,教師要懂得課程生本化,誠如裁縫師傅必定度身訂造一樣。再者,教師培訓中的說話藝術更少不了。許多時候,教師會依仗教師的權威而經常嘲諷學生。須知道,言語都可以是暴力,不如學非暴力語言,如佛教中人常教導眾生時說:「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與其用譏諷的言語激勵學生,不如用窩心的勵志語言成就學生。

 

齊來學點一念之轉的技巧

    最新的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說,每個人都能夠把一切外在訊息轉譯成我們耳熟能詳的內在故事,形成我們的「自我感」。這股頗具理智的自我感親手將自己推入痛苦的深淵裡。

    我們來想一想,對於同樣一件事,有人就會非常氣憤,而有人毫不在乎。其實,真正讓我們痛苦的不是別人具體做了什麼或者說了什麼,而是別人做的和說的與自己的自我感」形成強烈的衝突。換句話說,當自己相信事情應該怎樣而實際並沒有按照自己認為的方向發展時,自己就會感到痛苦。古希臘哲學家,比克泰德曾說:「真正困擾我們的,並非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而是我們對那件事的想法」。

    《一念之轉》,作者拜倫凱蒂亦曾遭此苦多年,萌生過無數輕生的念頭,弄到長期臥床不起。後來,她大徹大悟,憑一念之轉,扭轉一生。掌教育大權者、掌教室大權者、掌家庭大權者,更應謙遜學習轉念,更要帶頭轉念。正所謂一念地獄,可以轉成一念天堂;一念譏諷,可以轉成一念包容關愛;一念冷酷教書,可以轉成一念熱愛教人。

    該書的副標題叫做——四句話改變你的人生。這四句話分別是:第一句、那是真的嗎?第二句、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嗎?第三句、當你持有那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第四句、沒有那個想法,你會是怎樣的人呢?這四句話就是作者受多年自我感」蹂躪創傷後的轉念成果。這四個問句能幫助我們審視自己的內心,挖掘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從而善渡新生。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誰記憶力強誰就是讀書勝利組?

       記得小學數學科老師點教月大月小的算法嗎?通常,老師都會叫同學們抬起雙手,然後握拳,拳背向自己,除了大拇指外,讓左右八指間的骨頭呈凹凸起伏狀。老師會教同學用右手食指從左手小指骨凸起處讀一月大,順序凹的二月小,到了七月及八月,就是左手無名指過渡到右手的食指,都是凸起,所以,兩個月都是月大,即有三十一天。就這樣,每當老師有月大月小的數學題要我們算時,就會馬上抬起手,握起拳,好似唸南無經般算月大月小。

   一直讀到高中一,有位外籍教師蒞校教英文,他為人非常風趣幽默,教法靈活,讓很多懼怕英文的同學都愛上英文。有一天,他嘲笑前述用握拳來記月大月小的方法很笨拙。他在黑板寫上「64119」五個數字,然後用「唔鹹唔淡」的廣東話說「淥死十一隻狗」。聽起來很殘暴,但英文老師解釋說,二月小是一定的,只要記住六月、四月、十一月及九月都是月小,其他都是月大,不是比握拳容易記住嗎?頓時,掌聲雷動,歡呼聲直上雲霄。幾十年來,我教孫兒們數月大月小,不用握拳,只教他們記住「淥死十一隻狗」,他們都會爆笑。

 

我們是如何記憶的呢?

    一九九六年,義大利腦神經科學團隊研究猴腦時,意外地發現了鏡像神經元系統,是一套能記錄影像與聲音的神經系統,淺白點說,就是一套模仿系統,把個體因為好奇,專注於眼前的影像與聲音,主動地攝錄下來。所以,這就能有效解釋我們為何言談舉止如斯肖似父母及兄弟姊妹。原來,許多動物都有這一套鏡像神經系統,但是,人的鏡像神經系統最為成熟,且能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學習,於是,我們就能進行比其他動物更高階的學習活動。

    要進行高階的學習活動,首要透過鏡像神經系統把要學的東西攝錄下來。幸好,我們的大腦兩側各有一塊內側顳葉,在這裡有大腦的海馬體,海馬體和其他鄰近區域一起工作,可以把我們所學到的東西轉化成長期記憶。但是,記憶不是儲存在海馬體內,而是儲存在新皮質內,即大腦充滿皺褶的外層,但海馬體能把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每次我們應付默書、測驗及考試,都要從海馬體內提取既有的知識,再搬字過紙,完成測評任務,但很快就遺忘了。要是不斷操練,就能把既有知識儲存到大腦皮質內,永久保存。問題是腦神經科學家認為,滿一歲的嬰兒其鏡像神經、海馬體與大腦皮質已經可以應付學習,但是,每一個人這三組學習工具的先天聰慧與否、成熟先後的時間表都不一樣,有人兒時已經記憶力強,有人卻要大器晚成。研究猴子與人類學習行為的專家說,猴子天生本能佔學習總能力的四分之三,有四分之一可以靠後天學習成功;人天生本能只佔學習總能力的四分之一,後天佔四分之三,甚至更多。所以,動物是透過本能就能生活,人必須透過後天努力學習才能生存。

 

記憶只是學習的起點

    美國教育目標分類學學者布魯姆B.S. Bloom於一九五六年發佈了教育目標分類,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意及技能三方面。雖然已經超過四分三個世紀,但歷久常新,仍由其後繼者發揚光大。布氏的認知目標分為記憶Remebering、理解Understanding、應用Applying、分析Analyzing、評鑑Evaluating)、創造Creating

    從布氏的目標分類而言,記憶只是所有有意義學習活動的起點,有了記憶,我們才可以順水推舟,慢慢進階到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及創造。惟是,學習真的是很弔詭的事情,古時蒙童只管背誦四書五經,簡直是囫圇吞棗,一直到了長大,才能翻過來,仔細玩味,了悟其中的意涵,然後又能夠好好記憶所背所誦的,好好儲存在新皮質內。其實,布氏的認知目標六個階梯是一個螺旋式的學習過程,上下螺旋,左右螺旋,要透過許許多多有意義、有趣、有體驗的教育活動,翻來覆去,短期的或中期的記憶才能牢固地過渡到長期記憶的大腦皮質內,終生不忘,且能隨時提取應變當前的挑戰。換言之,記憶要變成智慧才是徹底的高階學習。

 

學校沒有教學生怎樣把知識牢記

    世界知名記憶大師,亦是記憶復興運動發起,同時是教育工作者博贊Tony Buzan)曾經嚴厲批評學校教育的不足時說:「當今學校的教育模式令人憂心。學校傳授大量知識給學生,卻沒有教他們如何長久的儲存這些知識。學生也只是為了通過考試去記憶一些知識,在記憶時並沒有真的動腦去記,以致記憶被誤解成死記硬背。記憶本身沒有害處,倒是傳統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毀了教育的本質。記憶就如肌肉一樣需要鍛鍊,用對方法,普通人也能練出超強記憶。」

    記得讀小學時,手冊上總會寫上每天要背的書,我們這群無班務在身的同學向行長背書,行長到班長背書,班長到班主任背書。凡是不會背書的同學,放學要留堂,在值日老師那裡背好才能放學。多少個晚上,夕陽西下前,我才背完書回家。可是,背書有一個好處,每當默書測驗時都會寫。但是,這一代讀書的小學生,手冊上已經沒有背書了,只有溫習。到底怎樣才算溫習好,無人知曉,總之到默書測驗時就必須會寫。

    小時候都有一個背書留堂制度強迫大家讀好書,但是當前的學校,卻沒有一套從上課到測驗之間的方法程序敦促學生記憶好自己的課業,而這些責任就落在有能力的家長,或補習社,甚或是很自覺讀書而又記性好的學生身上了。

記性好的學生,就是讀書勝利組。

 

記憶如同運動是要有方法操練

    古代沒有印刷術,人人讀書的同時,都要學會某一種記憶方法,如筆者讀高中時,學校有教速記,就像前述學月大月小的例子,透過簡單的符號,如E生(醫生)、茄蛋反(飯)等。又或是透過有趣及聯想方式去記憶,如大學的英文是university,讀音是「由你玩四年」。

    美國記憶比賽冠軍喬許•弗爾(Joshua Foer)寫了一本教導記憶的好書,名為大腦這樣記憶,什麼都學得會:精通所有技能的最高學習法,比爾蓋茲、記憶冠軍、高績效人士一生受用的記憶習慣》。介紹了很多簡易的記憶術,從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到刻意練習法等,林林總總,各適其適。

    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為何改革不斷加重教師及學生的課業負擔為何越改越填鴉為何越改越以教為中心而不能以學為中心?為何不從小教一些基本有效的記憶術給學生,好能適應填鴨式教育呢?

    今天的學生,要記的實在太多,被逼遺忘的亦不少,所以,今天的學生正陷於大文豪米蘭昆德拉在《笑忘書》中的名言說:「人與政權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掌持教育政權的人啊!救救孩子!免於那麼沉重的背誦。請教孩子一招半式,好讓他們的記憶能戰勝遺忘,在學校有立足之地。

耶穌禁食三退魔誘的兩難

     聖經新約,瑪竇和路加兩部福音都記載了「耶穌禁食三退魔誘」的故事。其實,這兩個故事不僅僅顯示耶穌的大能,擊退無惡不作的魔鬼,更顯露出耶穌的解難高深造詣。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魔鬼誘人的高超伎倆:

一、乘人之危也是兩難設局:古往今來,禁食或斷食是為了空虛自己,神智更清明的方法,就如學生去參加一個重大的考試,不會覺得餓,反而饑餓更能專注考試,這已經得到科學的論證。當時,耶穌亦奉行禁時,讓退修更有成果,更能充盈擊退惡勢力的力量,是耶穌預設面對兩難陷阱的應對之策。膚淺的魔鬼以為趁耶穌極度饑餓之時,前去試探一定成功。魔鬼的確很狡猾,知道饑餓難耐時,人很容易就範的。但是,魔鬼低估了耶穌有天主聖神的護佑。所以,我們要記住,越是在脆弱難當、艱難困苦的時候,越是很容易掉進兩難的誘惑中而不能自拔,越是要時刻仰賴天主聖神,時刻警惕及應對魔鬼侵入!

二、迷惑也是兩難設局魔鬼狡猾得很,見耶穌用聖經上的話來抵制它,遂師夷制夷,將計就計,斑門弄斧,也學著引用聖經上的話。那知道這又是耶穌預設應對其兩難設局之策,並用聖經上的話反擊魔鬼說:「你不可以試探上主,你的天主。我們也要學會分辨,魔鬼常常隱藏在充滿信仰氣氛的細節中,一旦我們陷入軟弱中,魔鬼總會在我們防不勝防的遭遇中反間設下兩難的局面。

三、利誘也是兩難設局魔鬼真是絞盡腦汁啊!乘危、迷惑不成,遂改利誘。金錢權勢、榮華富貴,對人心多具誘惑力呀!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因抵受不了世俗物欲的誘惑而出賣自己的靈魂給魔鬼!試看很想跟隨耶穌的富貴少年就是擺脫不了地上財富的誘惑,最終在進退兩難中選擇放棄跟隨耶穌,連耶穌都覺得非常可惜。

四、潛伏等待也是兩難設局:經上說:「魔鬼用盡了各種試探後,就離開了他,再等時機。(路413)大家等著瞧,魔鬼很執著,很有耐性,你不就範,它會暫時離開,躲在遠處窺視著你,等待下一個兩難的時機捲土重來。

    魔鬼其實是墮落的天使,總能抓住人性的弱點,誠如聖經告訴我們:「每個人受誘惑,都是為自己的私欲所勾引,所餌誘。(雅114-15)我們生而為人,肯定會受私欲偏情左右,既有左右,必然出現左右做人難的兩難局面,耶穌給我們樹立了榜樣。面對魔鬼的各種試探誘惑,耶穌先空虛自己,無論是身體上還是靈性上,始能鎮定自若,厲聲斥退魔鬼。為甚麼他能做到這一點?不要說耶穌是神,他跟我們人不一樣。的確,耶穌是神,但他和你我一樣是人,一樣軟弱,一樣有血有肉,他善用其芳表,即克己苦身、獨自祈禱,心懷大愛,還能引用聖經上的話來對抗魔鬼。

    原來,耶穌比我們對聖經更熟稔於胸!聖經是甚麼?聖經就是天主的話語啊!我們要想抵抗魔鬼,必須認真研讀聖經,謹記聖經,按照聖經的教導去生活!聖伯多祿告訴我們:「要節制,要醒寤,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巡遊,尋找可吞食的人。(伯前58)若我們日常多做克己,不貪享樂,不圖虛榮,恒常讀經自省,時時醒寤祈禱,相信我們的心也能經得住試煉,破解來自現實生活,甚至魔鬼設下的兩難設局。天主聖神也會相幫我們,賜給我們勇氣、智慧和膽量,戰勝魔鬼的誘惑,在成聖的道路上向前邁進!

耶穌十二歲離家出走的兩難


 

    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就道德兩難(Moral Dilemmas)論題的公開講學在網路上有上億人觀看,尤其那經典的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設想你眼前有列失控的電車,以時速六十英里迎面衝來,你卻看到電車不遠的前方分別有五個鐵路工人,以及一個鐵路工人在兩條軌道上專心工作,將來不及逃離險境。正好在你的面前是可以令電車轉轍軌道的控桿,如果你不操控轉轍軌道,便即有五位工人被撞死,假如你及時轉轍,便有一個工人被撞死;面對這個緊急情況,你將如何抉擇?

     從功利主義以損失最低作考慮,當然是馬上轉轍到只撞死一個人這邊。但是,我們看看德國哲學家理察大衛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如何將這問題發揚光大。他把握機會在德國四處訪問人對電車難題如何抉擇,發現四分之三的德國人都會轉轍軌道,選擇撞死一個人。接著,他相當「鬼馬」地調整設問,問人們如果那站在軌道的一人是你的子女呢?結果,「沒有任何受訪者」會選擇令電車轉軌,寧願去犧牲那五個工人。

    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人們回答調整後的難題是否違反道德,而是點出了電車難題最弔詭的地方:只要輕輕把軌道上的幾個人填上生命內容,例如子女、某國總統、殺人犯、情人、某市長候選人等等,選擇的困難便翻天覆地改變。假如我們對對象一無所知,不過就是抉擇 ABC君」的生死,變成了抽象的數字遊戲,毫無「兩難」可言。然而,更有趣的是,回到普列希特作出的回答,他發現只要將電車軌道上的受害者,轉換成自己的親人,便成了理性思考的強烈阻礙。人們必定認為自己的親人比更多的生命來得重要,甚至比任何人都重要。

    電車難題如果出自有悲天憫人情懷的受眾,就一定是兩難;要是出自事不關己己不勞心者,則毫無難處可言;要是出自自家人,則兩難盡現。在福音中,耶穌的兩難讓母親瑪利亞非常難過痛心。當母親指摘耶穌時,耶穌卻有點不近人情地回應說:「你們為什麼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當中,相信是潛藏耶穌設局,耶穌亦相信母親能順利拆局。

    在路加福音第二章,講到非常聰慧的耶穌離開父母,獨自在聖殿講道。看似是一個不知父母擔心的鹵莽少年,實際上是透過精心設計置若瑟及瑪利亞於兩難的困局,從而教導世人該如何從信德角度看世情。

    我們一生有成功之時,有碰壁之時,有生病之時,有遇上生離死別之時,特別是在兩難並存時,我們都會問為甚麼但是,瑪利亞卻沒有問耶穌為甚麼要離開為甚麼不孝順?耶穌失蹤三天才被父母在聖誕找到,若瑟及瑪利亞本可以怒斥,甚至強行帶耶穌離開,實行禁足。但是,雙親並沒有選擇世人容易掉進兩難的困局裡,卻選擇順從天主的旨意去接受不明所以的痛苦。更是世人典範的是,若瑟及瑪利亞深知耶穌非一般等閒之輩,明白耶穌有其特殊的使命,信任在世間的一切行為,必須以奉行天主旨意為最優先,其他的工作都應放置其後。

    路加福音曾兩次以「默存在心中」來形容聖母瑪利亞的信德;一次是牧羊人朝拜耶穌聖嬰時,一次是耶穌十二歲在聖殿講道,反映出聖母的「默存」靈修了,成為基督徒面對世俗生活與信仰兩難的典範,即先把一切默存心中,反復思量,兩難就迎刃而解了。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