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5日 星期一

一念之轉救救意欲輕生的孩子

     有一次,去參加一個親子講座,講者是一位卓越的親子溝通學者。坐在現場的,估計多數是中產家長,有穩定收入,有較高學歷,渴望透過講座增進自己的教養能力,從而使孩子更勝一籌。講座開始,講者展示了一幅很髒亂的少年寢室圖,請現場家長發表意見。許多家長都擺出一副很民主自由的管教態度,說時下青少年總是如此,應該好好同情理解及包容他們。講者話鋒一轉,詢問剛剛發表過意見的家長,如果這個髒亂的寢室是你們家的孩子又如何?結果差不多所有的家長都三百六十度改口說,人家的孩子可以接受,自家的孩子就絕不能這樣胡作非為。

    這就是人性,一念之執,人都不經意地陷入雙重標準;但是,一念之轉,皆大歡喜。三個月內,連續三個少年跳樓輕生,教青局、學校、教師、甚至家長,與莘莘學子就像生活在兩個不同的平衡時空,堅離地的包容非常了得,然後還是按本子辦事,行禮如儀。

 

教育的成敗繫於教師的教育愛

    筆者讀高中時,有一位穿長衫拿扇子上課的語文教師,自言很推崇魯迅,視其名言為自己的工作座右銘,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語文教師生活儉樸,但對學生就很慷慨。每年,都私下資助學生升讀大學,絕不要求回報;對必須就業的學生,就打盡所有人情牌,到處奔走,直到學生找到工作,一切安頓才放手。這位老師的行實推動了不少同學立志成為教師,我亦是其中一個深受他的教育愛感動的學生。

    筆者當老師後,有一次,帶一群初一學生參觀少年感化院。院長帶領我們經過院生上課的教室。走廊上,有獄警及社工隨時支援教師。可是,其中一個教室的走廊卻空無一人,而且,凝視教室內,師生非常自在地進行各種教育活動。筆者感到非常訝異,遂請教院長為何如此?院長說,教室裡是一位剛剛在教育學院畢業的新入職教師,院生就是以為她年輕好欺負,就在她第一天入室時肆意整蠱她。一桶水照頭淋,還踩到蕉皮滑倒,非常尷尬。正當一眾院生哄堂大笑之際,女教師很從容的慢慢爬起來,沒有哭鬧,沒有懲罰,亦沒有呼叫獄警及社工,只是稍作深呼吸,然後,很氣定神閒地跟院生們說:「人跌倒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懂得在原地慢慢站起來。」瞬間,整個教室變得鴉雀無聲,所有院生都低頭不言不笑。自此,師生關係非常融洽,院生亦很努力跟女老師學習。

    筆者的高中語文老師,感化院的新老師,他們都是常人一個,有別於一般教師,是他們擁有無比崇高及包容的教育愛。有了愛雖然不能用來發電,卻能推動教師專注教學,設計各種以人為本的教學方法及評核方法,讓師生經常在一念之轉中充滿幸福感地學習。

 

不是人人都適合當老師

    古往今來,我們都有很多不同的人性學說,從孔孟主張人性本善,抑或是荀子韓非倡議的人性本惡,到洛克說的人性如白紙一張。雖然,腦神經科學對人性的研究已經有長足的進步,惟是,人們還是很按照自己一套人性學說去生活及工作。

    筆者任教教育學院道德教育及教育社會學多年,經常在課堂與師範生討論誰適合當老師,誰不適合當老師。當老師亦要講究材質情操,首要是對人感興趣,敏感別人的處境,願意隨時回應別人的需要。換言之,持人性本善的朋友比較適合當老師。持人性一張白紙的朋友,很容易就掉進教育萬能說的陷阱中,以為不斷灌輸訓練就能使學生成才。持人性本惡的朋友,也許比較適合當會計核數法醫等工作。善用其事事存疑的態度於上述工作很對口,用於教育工作,不停懷疑學生就很不對口了。持亦善亦惡的朋友,雖然是一個很中立持平的教師,但就永遠為了持守中立,事事皆以觀點與角度不同為由,模糊了自己該有的立場與教育愛,變得溫溫吞吞,成為只教書不教人的教書匠。

   

多念之轉救救意欲輕生的孩子

    不管你持守的人性觀如何,只要你願意一念之轉,甚至是多念之轉,都可以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面對背景及心境日益複雜的學生,教育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學校、教師、家長都誤以為自己那套一定對。假如上述的教育持份者都願意一念之轉,甚至多念之轉,成為學生的轉念楷模,那麼,學生在生死邊緣時刻,就能轉念,就能懸崖勒馬,執番條命仔。

    在成千上萬的教師培訓中,筆者認為,能增潤教師的教育愛的培訓最為重要且逼切。再來,教師要懂得課程生本化,誠如裁縫師傅必定度身訂造一樣。再者,教師培訓中的說話藝術更少不了。許多時候,教師會依仗教師的權威而經常嘲諷學生。須知道,言語都可以是暴力,不如學非暴力語言,如佛教中人常教導眾生時說:「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與其用譏諷的言語激勵學生,不如用窩心的勵志語言成就學生。

 

齊來學點一念之轉的技巧

    最新的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說,每個人都能夠把一切外在訊息轉譯成我們耳熟能詳的內在故事,形成我們的「自我感」。這股頗具理智的自我感親手將自己推入痛苦的深淵裡。

    我們來想一想,對於同樣一件事,有人就會非常氣憤,而有人毫不在乎。其實,真正讓我們痛苦的不是別人具體做了什麼或者說了什麼,而是別人做的和說的與自己的自我感」形成強烈的衝突。換句話說,當自己相信事情應該怎樣而實際並沒有按照自己認為的方向發展時,自己就會感到痛苦。古希臘哲學家,比克泰德曾說:「真正困擾我們的,並非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而是我們對那件事的想法」。

    《一念之轉》,作者拜倫凱蒂亦曾遭此苦多年,萌生過無數輕生的念頭,弄到長期臥床不起。後來,她大徹大悟,憑一念之轉,扭轉一生。掌教育大權者、掌教室大權者、掌家庭大權者,更應謙遜學習轉念,更要帶頭轉念。正所謂一念地獄,可以轉成一念天堂;一念譏諷,可以轉成一念包容關愛;一念冷酷教書,可以轉成一念熱愛教人。

    該書的副標題叫做——四句話改變你的人生。這四句話分別是:第一句、那是真的嗎?第二句、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嗎?第三句、當你持有那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第四句、沒有那個想法,你會是怎樣的人呢?這四句話就是作者受多年自我感」蹂躪創傷後的轉念成果。這四個問句能幫助我們審視自己的內心,挖掘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從而善渡新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