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報告中指出:「精神健康指的是一種健康狀態,在這種的狀態中,每個人能夠認識自己的潛力,應付正常的生活壓力,有成效地工作,並對社區作貢獻。」無疑,澳門雖然抗疫成功,無死亡、無新增個案,但是,整體經濟下行,尤其賭收大跌,實在已經重創了澳門人的鬥志,甚至是精神健康。精神健康問題不僅直接左右個體的身心,影響親友生活,更會窒礙社會發展。《2018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顯示,香港市民精神健康平均分為50.20分,遠低於2017年的59.75分,也未達到52分的及格線。受訪者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的比例也由2017年的26.5%飆升至47.9%。澳門雖然沒有香港的反修例風波及港版國安法對港人構成的精神健康那麼嚴重,但是,疫情導致經濟低迷,賭收受政經關係拖累,都在在影響澳門市民的精神健康,尤其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家庭及個人,都必須得到好好的關懷,其所處境亦應好好正視及改善。
《一念無明》(Mad World)揭示一種極大的悲哀讓我們喘不過氣來
《一念無明》說的是一個無力的故事,明明付出一切,卻一無所得,且在失控的精神狀態讓生活崩潰。父母親(曾志偉及金燕玲飾)一早離異,父親搵朝唔得晚,吊兒郎當;東的弟弟長年在外國,全不顧家;阿東本來在一所證券公司的工作,前途一片光明,亦快要結婚。為了照顧患精神病的媽媽,阿東不惜辭掉,無業要繳付母親的醫藥費而欠債纍纍,更因為挺而走險借錢投資失敗,長期承受母親負面的情緒,連帶自顧不下漸漸將自己捲進生活的死胡同,不能自拔。在雙重打擊之下,終於失去理智將母親給殺了。但是,因為患有躁鬱症,免去法律制裁,只需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療一年即可。
《一念無明》一開始講飾演父親的曾志偉從醫院接阿東回家,是典型的香港劏房,父親還自嘲且安慰兒子說:「我這挺好的呀,還有窗呢…」。言下之意,香港有許多住在沒有窗的劏房租客,過著身心都無光的灰色日子。
阿東很努力找工作,很想融入社會,快與女朋友結婚。但是,天意弄人,事與願違,阿東總是處處碰壁。有一次,女朋友勸阿東到教會敘會,認為此舉可以讓阿東充滿神的力量,亦可以得到教會弟兄的鼓勵,卻迎來冷冰冰的關懷,電影中那位教會牧師的一句話——「我們繼續祈禱」,出現在最後的眾禱中,那時阿東崩潰了,他離開會堂,跑到陌生的街上。牧師卻冷靜地說「我們繼續祈禱」,企圖用禱告去無視正發生的問題,用神聖的行動把一切回復「正常」。這次心靈的重創,亦讓阿東決定與他生活兩個不同世界的女朋友分手,寧願回家與父親一起面對種種困境。
回到劏房的家,父親不懂得怎樣跟一個精神病初癒的兒子相處及溝通,難免在關懷中藏著對精神疾病的偏見,父親說:「這世界的人都是瘋子,不讓你出去是為了保護你」,阿東對父親說:「你們才不正常,哪有一個爸爸,會把槌子放床下來防兒子」,一語點出,連至親都無法對生病的人無條件的關心。相對的,電影中有些對白,也讓我看見人性的力量。父親對鄰居說:「我沒有要你們幫忙,只是希望你們不要落井下石。」
兩父子相處久了,越來越能看清對方,所以都會說:「只有用心看,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也許,當阿東最後主動給父親一個擁抱,父親回抱,揭示了我們對精神病人該有的親切關懷。
《幻愛》相愛很難,但願酣夢不用醒
電影足足播了半小時,小學體育教師阿樂(劉俊謙飾),在屯門輕鐵月台上發現清純戀人欣欣(蔡思韵飾),原來只是某一兩次在輕鐵車廂凝視,然後是自己思覺失調病發後的虛構夢中情人,酣夢乍醒,傷心欲絕,《幻愛》的片名字幕才搖曳飄浮出來。
在阿樂的幻覺中,欣欣住在他家的樓上,受盡父親歧視與虐待,楚楚可憐。阿樂被欣欣父親譴責,一個精神病人沒資格談戀愛。真實的欣欣,從青少年時就放蕩不羈,亂搞男女關係。到了大學,身為臨牀心理學研究生葉嵐,為了順利畢業可以出賣自己的身體,亦不惜假情假義與阿樂談戀愛,其實只是為了視他為研究對象。慢慢,阿樂與葉嵐及欣欣弄出微妙的三角戀,無形中置身在真實與虛幻之間徘徊與掙扎。葉嵐自己都始料不及,對研究對像阿樂發展出逾越專業操守的感情,戀情病情糾纏;葉嵐的敗壞私德和良心譴責亦在相互交戰。一面是純愛的幻想:欣欣,一面是殘酷的現實:葉嵐,孰真孰假,哪一端才是夢?難怪結局一場行人隧道戲,將欣欣和葉嵐合二為一,真實和幻象刻意模糊起來,像浪漫甜蜜高潮,骨子裏是創作人最悲苦的反諷註腳。
學會放過別人,等於學會放過自己
兩齣電影都在講在繁榮都會中無名精神病人的絕處逢生故事。一個靠與父親的深入交往拯救自己,另一個靠與如幻似真的戀愛掙扎求存。在整個掙扎的過程中,阿東被要撐起整個家庭的責任吞噬,阿樂被社會歧視滅視了自己的存在價值。看看阿東與阿樂,經過多番的深層思索,始發現要放低過去,放低已死的家人,放低自己曾經是個精神病人的羈絆,才能真正的釋放自己。於是,才明瞭惟有放過別人及過去的種種,才能活在當下,從新出發。
今天,我們深受疫情衍生的種種困境蹂躪,許多朋友都因此而弄致與家人、朋友及周遭人士的關係陷於低谷,亦有不少人難以啟齒,一切都啞忍,形成更危險的精神病炸彈,隨時爆發。
耶穌早在福音中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諷刺的是,我們從小就被嚴格要求如何去愛人,卻在我們的家庭生活及學校生活裡從沒有學過怎樣好好愛自己,甚至如何善待自己。愛人如己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只懂愛人如阿東就被滅頂,只懂愛自己的葉嵐原來一直走進自利的胡同裡。
愛自己就是允許自己有個人的生活空間,有充裕的獨處時刻,有發展自己愛好的自由及權利,當然亦有放過自己的權利。
學會放過自己,才能有空間接納別人,又或是拒絕別人,勇於向愛等於全然犧牲的謬論說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