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澳門高中課程多元化的初步思維

 

 

 

    筆者於二○○二年擔任中學校長,當時,澳門普通高中只有傳統的文理兩組課程,眼巴巴看著都不善於就讀這兩個組別的學生被埋沒其才華。時值教育行政當局鼓勵在普通高中開辦職業高中課程。於是,經過整個教學團隊的搜集資料、與學生多番對話、與家長溝通、作通盤理性學術的深入探討,決定籌辦美術與設計與「社會服務」兩個職業課程,造就了本來在傳統課程低表現的學生,竟能突圍而出。之後,再開辦培養教師的「教育服務」及培養紀律部隊的「保民菁英」兩門課程。換言之,整個高中除了文理以外,還有另外四個職技課程給學生選擇,形成高中課程多元化的格局。

    綜觀中等教育的國際發展趨勢,初中課程除了基本學科教育外,亦滲透了職業陶冶課程。到了高中,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之間,由過去壁壘分明,到現在互相滲透融通,已成為必然的發展路向。話說,職業高中已成為普通高中課程多元化的一股新力量。

    傳統以來,普通高中開設文法課程,即文組、理組及商組課程,甚或有國家地區加入通識科做補充。職業高中是另種教育體制,旨在培養中層職業技術人員,兩者間涇渭分明的歷史由來已久。隨著社會不斷進步,資訊爆炸,傳統文理商的高中分流已滿足不了莘莘學子的需要,更回應不了時代發展對人才供求的挑戰,亦符合不了高等育對大學一年級學生的術科始點要求。更重要的是掃除讀書不成讀職技的錯誤觀念,讓不同潛能的學生都能得到充份適性發展的機會。

 

三個高中生的奮鬥故事

1.設計奇才宣仔:宣仔讀小學時已逢二進一,讀到初中時更陷於被開除的邊緣,好不容易熬到初中畢業,幸好學校開設美術與設計專業的高中課程。報讀成功後,雖然,仍然非常吃力去應付文法科的課程及評核,但在職技科的表現卻非常卓越。許多任教職技科的老師都鼓勵宣仔參與比賽,意外地屢獲佳績。宣仔高中畢業後,旋即入讀大學的設計系,在校內、校外及國際不斷得獎,晉身全球最年輕的藝術家。畢業後,很快創業,自創品牌,事業有成。宣仔常接受媒體訪問都說,如果沒有入讀職業高中,絕對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2.及時上車的小英:小英念小學時,英文數學兩科總是不及格,曾多次留級。好不容易以一個超齡生上初中,又因為正值青春期,愛打扮,衣著入時,熱愛美術及設計,尤其時裝設計。幸好,有家人扶持,碰到好的補習老師,跌跌撞撞,終於初中畢業。本來,小英打算白天當時裝推銷員,晚上念夜高中。剛好,學校開辦美術及設計職業高中課程,面試筆試通過後,小英帶著非常雀躍的心情讀職業高中,很喜歡上專業課程,而且這些科目成績彪炳。但是,英數仍然不及格,仍然會導致她留級。經過多番掙扎取捨,小英深知要上本地大學,必須考好中英數,要上外國大學必須念好英文。小英調整其讀書策略,加緊努力念好數學,課後到英語中心念好英文。中學畢業了,她遠赴英倫讀大學預科。一年後,某一天,小英寫了一個電郵回來,提到英國University of St. Martin錄取她,入讀時裝設計。據瞭解,這所世界著名的大學,每年有超過二十萬人爭著要進,可是,時裝設計系就只有寥寥無幾的二十五個名額。小英衝破英文的困難,能擠身頂級大學,全因為高中三年,確立了個人在美術與設計方面的志趣,獲得全面的專業技職培育,強化人文精神教育,孕育出往國外升讀大學的大志,才有這樣豐厚的成果。今天,小英已是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她說幸好當年能搭上職業高中的火車,順順利利地往心儀的目標進發。

3.臉盆照見未來的小麗:小麗一向跟母親關係惡劣,讀書成績尚可。初中畢業,在一場高中課程說明會裡,找到自己想念的課程。小麗對文理組都沒興趣,但就對社會心理學很感興趣,努力尋找如何改善跟母親關係的出路。最終,小麗報讀社會服務職業高中。就讀期間,她非常投入念專業科目,還經常有機會透過外出實習,增進自我瞭解與改善人際關係。高一下學年,小麗參加學校安排的中國大陸偏遠地區的社會服務,被安排住在一個窯洞。在甘肅,水資源非常珍貴,可是,住在窯洞裡的媽媽,很慷慨地用一盆珍貴的水給小麗洗手,小麗面對著一盆有點混濁的水,一時間淚如雨下,感受一個素未謀面的媽媽的溫情,頃刻間變作一股願意化解母女恩怨的動力。回澳門後,小麗努力念書,致力改善母女關係,最後考上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立志當一名卓越的特教老師。

    上述三個真實故事,旨在描述職業高中課程在澳門的發展軌跡,亦是學生謀求出路的歷程。近年,國內外大學,尤其牽涉到有術科要求的學系,投考學生必然要通過技術性考試才入學。第一個故事裡的宣仔,文法中學讀書時很吃力,但就因為入讀職中專業課程而扭轉命運。小英是一個清楚自己志向及能力的學生,剛好有相關配合的課程,才得以充份展現其潛能,考上世界頂級大學。而小麗的故事告訴我們,文法教育的重點科目仍然是物理、化學、生物及史地,就是對自我瞭解及適性發展欠奉。據此,有必要透過高中課程多元化,尤其多開辦職業高中課程,更能充份體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精神。

 

教育的旨趣以受教者的最大福祉為依歸

    不用置疑,萬世師表孔夫子提倡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已經成為普世公認的教育旨趣。「有教無類」指出教育的對象絕對公平與均等,任何個體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且有受其最高程度教育的權利。與此同時,「因材施教」更具體指出教育是度身訂造的工程,尤如裁縫師傅必須度身才能造出合身的衣服。教育必然提供多元且適性的學習經驗,才能有效發展個體的潛能。進一步而言,唯有貫徹實行孔夫子的教導,才能增進學生的學習福祉。

    國際知名教育學者程介明博士,一一年六月十六日蒞澳,主持校長培訓班時開講,清晰指出「學習應該是教育的核心業務,教師的職責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的專業是一個學習的專業,教師本身應該是學習的表率。」傳統以來,校園內外壁壘分明,絕大部份的教育任務就在校園裡完成,史地課在教室裡完成,近年,多了少許的史地考察,又或是口述歷史及世界遺產流覽等活動配合教學。物理化學生物課當然都在實驗室進行。讓職業高中課程走進文法中學,起了高中課程多元化的催化作用,有利於創造更多校內外多元學習的經驗給學生。

    據此,有教無類是指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及機會,適切的多元化教育才能達成因材施教的效能。教育不再高舉教師「教學」,而應適切地傾斜于學生「學習」,好好安排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經驗給學生,就能完成課程促使人自我瞭解及自我實現的目標。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傳統的士、農、工、商觀念根深柢固。儘管願意就讀職業高中的學生人數不斷攀升,課程種類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畢業生升大學率已經很不錯,但是,澳門職業高中與普通高中的融通仍任重道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