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博」與「約」的博弈

 

    一個高爾夫球高手,生下兒子後,發現兒子亦很有天份打高爾夫球,於是,順著兒子的優勢好好栽培。兒子三歲時,以四十八桿完成九個洞,高於標準桿十一桿。兒子滿四歲,父親從早上九點把他放在高爾夫球場,八小時後再接回他。兒子八歲時已打贏父親。兒子長大後,還沒有進史丹福大學唸書前,已經威名遠播,他是誰,就是老虎活士Tiger Woods)。

    一個小男孩,甚麼球都愛打,興趣非常廣泛。作為他的父親,沒有刻意栽培打那一種球,就讓他的童年在各種球類活動中享受與浸淫。長大後,這個男生才慢慢發現自己非常喜愛打網球,一頭栽進網球的世界,最終,成為世界冠軍。他是誰,他就是羅拔費達拿Robert Federer)。

    一個是贏在起跑點的天才,一個是贏在後頭的大冒險家,兩人都經過千錘百鍊才獲最後的成功。但是,費達拿走博而約的路,而活士走的是熟能生巧的窄路。尋常百姓家,到底誰是金庸小說裡天生異品的黃蓉,誰是將勤補拙的郭靖,且看古聖先賢及當今心理學家的剖析。

 

古聖先賢搖頭擺腦如是說  

    《禮記中庸》篇就有記載為學之道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學即廣泛的學習,這是為學的起步與過程;審問是深入地追問與質疑,這是求學的存疑解惑過程;慎思即謹慎周密地思索,這是去蕪存菁的求學過程;明辨即明確判別,這是知性求學的終極旅程;篤行是指堅定地執行,這是踐行所學所知的過程。
    到了孟子,就簡化成「博而能約」的主張,即是「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宋朝大儒朱熹亦曾提出讀書要由博入約的步驟,對此做了很多補充論述。清代學者章學誠又提出「博而能約」時說:「讀書求學應當注重博學,進而把廣博的知識,蘊釀統整為精要而有系統的心得。章氏補充說:「讀書求學有功力學問這兩個層次或階段,功力是指知識的累積,學問是指個人基於學識而形成的思想。讀書求學應從功力出發,由努力成為習慣性的努力不懈,所學自然基礎穩固,功力增進。但功力並不等於學問,必須把功力統整、內化為個人的思想,才成為學問。把功力內化為學問的方法,關鍵在於所學必須符合個人性情,合乎性情,能樂在其中,浸潤深沈,所獲心得亦切近而實在,化為個人思想內容。由這點來看,所謂博學,並非漫無方向的胡亂學習,而是以自己的能力和興趣為基準,盡可能多接觸與自己資質與性格相近的學說及知識,效法與自己性格相近的先哲,藉此把學術思想融進自己的心靈,才成為自己的學問」。

    百度關於由博返約的論述是:在教育學中,主要是解決學習的廣度和深度的矛盾或者說解決知識的廣博與專一的矛盾,知識要廣,但必須有一個中心加以統帥』。博學以獲得較多具體知識,返約在具體的事物分析基礎上進行綜合、歸納,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則、觀點。博與約兩者是辯證的統一,學生在掌握知識的時候就是要把複雜的知識系統化,把握住知識的核心。孟子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學問之道,必須知識淵博,不走淵博的路線不行。要在淵博以後,再求專精;就是各種知識都懂了,然後再在專門的學識上做深入的研究。

    在非高等教育或普及基礎教育範圍裡,通常都施以博的教育,即透過各個領域的學習,慢慢探求不同學生的興趣、能力及需要,進而找出其專注發展的亮點,成為投考大學或發展個人專長的最有力準備。在大學教育時,最初一兩年,除了學系的必修科外,亦必修許多的通識科,以便在博的範疇內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然後在大三大四才集中修習專業的科目,最後培養出專精的人才。近年,美國的大學教育更趨通識化,即大學以多領域的學程為主,而不再以學系為主,換句話說,未來的大學宗旨是培養廣泛通識的人才,即是博的教育。至於要約的話,可能就要進碩士甚至博士課程才達到了。同樣,在職業生涯,許多成功人士都從事過很多龐雜的行業,到最後才找到自己的亮點,努力工作,最後有所成就。

 

跨能致勝的時代已經到了 

    小時候,我們會讀很多像鐵柱磨成針愚公移山》等勵志故事,慢慢,我們都深信,沒聰明才智不要緊,只要肯努力,一定會熟能生巧,巧會換來成就。美國暢銷作家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在其新著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一書中,就顛覆我們的傳統努力就有成就的想法。換言之,鐵柱會磨成針,但是,成就卻不一定因為努力而必然出現。

    中學時,讀過魯迅寫過一篇雜文,諷刺學問非常淵約的物理學家。話說有一天,物理學家正在屋裡苦思一道力學問題,突然下著大雨,物理學家連忙跑出庭院,要把掛在晾衣桿的衣服收到屋裡。可是,物理學家拿下晾衣桿,上下左右都無法把衣桿捅進屋裡,最後,還是鄰居幫忙,把晾衣桿直捅就行了。當年,覺得很可笑,今天看來,就是一個專業的物理學家深懂力學,卻脫離現實,連捅晾衣桿都不會。即是艾波斯坦說的先培養孩子的廣泛興趣,然後到孩子長大後才讓其選擇專精所長。艾波斯坦在書中引用蘋果電腦創始者喬布斯的一場著名演說時講道:「我們設計第一部麥金塔電腦的時候,我回想起,如果我沒有在大學旁聽書法課,麥金塔電腦就不會有各種字體和勻稱字型。」也就是說,提供廣泛興趣,就能同時創造觸類旁通的機遇。試看許多偉大的發明,甚至是感人肺腑的文學作品,都是從博而約,觸類旁通的匯集成果。

    艾波斯坦鄭重警告世人,一萬小時,即是千錘百鍊的法則的確可以練就許多技藝,如國際象棋,但就會被AI輕而易舉打敗;環境變化多端,越專精的人越不懂得應變,再專業亦派不上用場;單一專業,成了嚴重的盲點。

    所以,不要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反而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讓他們在廣泛的興趣中學會承受挫折,懂得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今天的成敗得失,會真的換來將來切切實實的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