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疫情催生學校教育的知識管理變革



 
    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奇蹟男孩》裡,男主角奧吉的班主任教導孩子的一句格言:「當面對正確與仁慈的抉擇時,請選擇仁慈。」同樣叫好又叫座的日本真人真事改編電影《墊底辣妹》中,讀高二的女主角沙耶加被老師發現有香煙,校長親自見家長,威脅沙母如果女兒不供認其他同黨,會被無限期停學。沒料到,母親沒有就範,反而跟校長說女兒的作法正確,而正確的理由正是仁慈及不能出賣同窗好友。最後,沙母寧願帶著女兒轉校,女兒亦被母親的種種仁慈舉措打動而發奮讀書,奇蹟地考上名牌私立慶應大學。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知識即道德。知與德是同等,換言之,德即知亦成立。很奇怪,如果知識等於道德,那麼,知識越豐富的人道德水準越高,知識越淺薄的人道德水準越低嗎抑或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及學歷越高的人道德水準越高。現實是知識水準高的人可能道德很惡劣,甚至利用豐富的知識去犯大罪。同樣,知識水準低的人道德水準未必低,很多無接受過教育的父母都是非常稱職的好父母。其實,蘇格拉底所說的知識不是自然萬物的知識,而是指對人性的認識,即認識你自己。於是這裡的知識就不同於我們現代社會所理解的那種知識,如物理、化學及生物等,而是關於整個世界的理念的、善的、即一切知識皆應為能促進自我認識及成長的知識,一切知識都是應為促進所有善行的知識。一言以敝之,正確的知識一定要以個人的善行為本,亦應以次促進社會的善治為果。

學校與善良的知識越行越遠
    學當老師的必然要修教學法,而教學目標的認識與功能是每一位稱職應具備的能力。當老師在備課時,除了根據教科書的內容外,還應該盤算如何能達成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分類學專家布魯姆(Bloom)的理論,認知學習教學目標按低到高、具體到抽象及簡到繁的分類依序為:知識(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應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綜合(Synthesis)與評鑑(Evaluation),其中知識的基本要求是記憶,而評鑑的最高要求是批判與創見。
    目下一般小幼的課堂教學,老師都過度依賴教科書、教師用書及出版社提供的練習及測驗配套。這些材料為了張就公平易辦的目的,都只要求達到記憶及初步理解,連應用都不到。結果,學生在測驗與考試後很快就忘得一乾二淨。
    初中及高中情況好一點,因為教材比較深奧,所以,必須透過分析、綜合,甚至帶有批判評核的學習,才能把如物理、化學、代數等屬於自然科學的科目學好。當然,仍然有很多教師只教課本的標準知識,亦只要求學生能背誦默寫所教的定理及題目,遠離更高更具整合要求的教學目標。
    課程是學校的靈魂,課程不等於教材,更不能窄化成教科書。可是,今天,無論是在職前或在職的教育專業課程,教師或學員只能修習過幾個科目很皮毛的教學法,但對於學校知識管理層面的課程領導可能就一知半解。雖然,澳門大學教育學院一直有開辦課程與教學碩士課程,但就看不到畢業生是否能學以致用,亦沒有看到學校行政當局有心有力的要發展學校知識管理。
    中國人說一本通書睇到老,在教育界,一本高等代數可以教五十年,亦不必因施教。有教學法專家自嘲說,連裁縫師傅都比教師專業,因為每次客人來試身,裁縫師傅例必重新再度身一次,怕是肥瘦有所變異。可笑的是學校竟然如工廠般,倒模照造就算了事,削足就履的歪教育制度行之多年卻從不受到質疑。
    今天,疫情停課不停學,行政當局要求學校堅持溫故知新的原則,變相只是在死人堆裡撿骨頭。因此,教育界一直被批評只教書教人,教書只為成績及升學,教書不再是培育善良的人為主旨。就算只談教書,教育界最為人詬病的是:「教過時的知識給現代的學生,但要求他們能應對明天的挑戰。
    只要稍為檢視學校的課程,一旦進入教室的成為科目時,就以知識的教授為主,知性的科目如科學是這樣,就算是德性的科目如中國語文、歷史、公民、甚至聖經,都被知性化處理,一概掏空了其中培養善良的德性內涵,只訓練學生具備工具理性的現實功利本事。許多學校不斷把知識窄化,不斷教很刁難,與日常生活無關的知識,學校的知識管理悖離教育,一直往精英特訓邁進。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目前澳門眾多學校,尤其名校知識管理的真相。學生成為很會考試的機器,但就不懂得甚麼是為善服務的好知識。
    還好,疫情期間,許多很聰明的家長及學生躍過政府及學校的僵化思維,透過網絡不斷從記憶開始,拾級而上,不單懂得理解,更上層樓至分析、綜合及批判,當中亦有不少家長把一直失焦的教學目標從讀書重返育人正軌。
   
新政府理應視學校知識管理為當務之急
    教育專家常常慨嘆說,為政者皆喜歡說非常重視教育,但就一直沒有提出良策。引進學校知識管理,好好運用及推廣,一直都比其他施政範疇落後。Hargreaves2000年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布的《學習社會中的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Learning Society)指出,知識傳播與應用程度在公共機構(包括學校)較低,未能發揮學習型社會應有的功能。
 須知道,知識工作者是學校的最大資源,知識管理是學校領導及教師的基本職責。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簡稱 KM )一詞,也逐漸受到教育學術研究的重視。
    澳門學校仍然很古老兼保守,幼稚生帶著過剩浪費兼無用的知識上小學,小學照版煮碗上中學,從不好好考慮如何從教科書與現實生活取材之間作專業合理的平衡,好讓學生獲得符合教育經濟學效益的善知識。澳門幾乎所有學校都有教務主任,但就很少開設課程主任一職。筆者十多年前初任校長時,就設立課程主任,統籌及管理整個學校的知識管理任務,然後再交給教務主任帶領各科組長及組員去執行。換句話說,學校的知識管理上升至課程管理的層級,教科書只是課程管理的其中一個部份。如此,就可以制定學科裡的每一課,或者是每一個單元的教學目標,不會只停滯在記憶等如此低的層次,經過具課程管理意義與價值的知識管理,整個學校的課程就可以重返教育初衷,與生活結合,達致知識即道德的要求,可以同時照顧補底與拔尖的任務,達致全人發展的教育理想。
    教青局有資助學校聘請資訊科技專職人員、圖書管及推廣閱讀推廣人員,亦有投入不市資源開辦上述的中高層人員及校長培訓班。下學年更有私立大學開辦教學研究碩士課程,專職培養本澳現職中小幼教師成為課程與資訊管理人才。再者,不久將來,高教局拼入教青局,更應好好整合學校知識管理的資源,務求善治學校的知識管理,達致學校知識管理塑造善良的公民及社會。

看電影說人生 從《出埃及記》到《七宗罪》看新冠狀人禍


    無論是凡夫俗子,抑或是政經財金要員,一碰到處事失當,總得要盡快「甩鍋」。試看武漢肺炎到新命名新冠狀病毒COVID-19從中國隱瞞疫情,到美國總統反應太慢,都導致死傷慘重,經濟一蹶不振,一個為保永續帝制之尊,一個為連任總統寶座,只好不斷「甩鍋」;從野味天災到P4病毒人禍,從病毒來源自中國武漢,還是美軍艦隊,總之就要推得一乾二淨。曾幾何時,原祖安居伊甸園,但就為了一顆蘋果,亞當就「甩鍋」到厄娃身上,高聲向天主指控說:「是你給我作伴的那個女人給了我樹上的果子,我才吃了。」厄娃都不甘示弱說:「是蛇哄騙了我,我才吃了。」自始,原祖背負原罪,而罪就是驕傲及貪婪
    武漢肺炎不管是來自野味還是人工實驗,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都逃不掉驕傲及貪婪引發出的罪惡,創世紀如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亦如是。一旦罪成,又千方百計「甩鍋」

《出埃及記:天地王者》的十災禍
    以聖經出谷記為藍本的史詩片《出埃及記:天地王者》(英語:Exodus: Gods and ings2014年上映,票房高收。講世居以色列的猶太人,淪為埃及奴隸長達四百年。梅瑟本是殿下,與太子辣默色斯是表兄弟,辣默色斯視若無睹,縱容總督好大喜功,為了修建神像、金字塔與自己居住的宮殿,大肆奴役且屠殺猶太人,造成猶太人屢屢暴動,只好派梅瑟去處理。豈料,猶太長老私下告訴他:「梅瑟,你不是埃及貴族,你不是公主的親生子,你是她的養子,你真正的身份是猶太人。」
    辣默色斯早就聽到總督的線報,繼位後諸多刁難梅瑟,甚至要放逐他。梅瑟困居沙漠,輾轉來到西乃山,邂逅了猶太籍的美貌少女漆頗辣,並娶她為妻,亦過著九年美滿的家庭生活。
    一日梅瑟上山,見到天主化身孩童,要他離鄉去救希伯來的同胞。梅瑟親自訓練游擊隊,每天偷襲埃及軍隊,儘管小勝多場,卻也遭遇大規模血腥鎮壓、甚至開始了無差別滅村、對同胞的壓迫和屠殺變本加厲。面對同胞慘遭屠戮而無能為力之時,孩童表示:「這樣的作為乃是事倍功半,你應該放棄作戰。雅威會親自出馬,降下十災禍,懲罰埃及人,你要以先知身份,救出被奴役數百年的希伯來同胞離開埃及,到達天主應許之地迦南!」之後,非常殘忍可怕的十災禍,包括水變血、蝦蟆、蚊子、狗蠅、獸疫、膿瘡、冰雹、蝗蟲、黑暗及殺害埃及人的長子。辣默色斯喪子之痛,仍想要追殺梅瑟,但天顯奇蹟,讓梅瑟及同胞橫過紅海,而辣默色斯潰不成軍,只好讓梅瑟帶領同胞出走,梅瑟再次回到妻子身邊。但辣默色斯絕不承認失敗,亦不同意是上主的懲罰,只把失敗歸咎「甩鍋」於天災,拒絕承認是他因驕傲與貪婪攪出的人禍。

七宗罪我們在每一個街角都看到原罪
   《七宗罪》Seven)講述七宗教以儀式「七宗罪」布局之連環謀殺案。在這個被視為罪惡滔天的骯髒城市,充斥著貧困和冷漠,亦有驕傲與貪婪。老差骨威廉再過一個星期便退休。這個時候,從大城市調來一個驕傲且沒有經驗的新搭檔密爾斯,兩人好不容易才建立默契查案。在調查過程中,他們試圖在兇手謀殺他的七名受害者前緝拿歸案,但每次都慢兇手一步。
    第一宗案是暴食(Gluttony),一名極度肥胖的男子僵死在他面前裝滿義大利麵的碗中。威廉在冰箱後的牆壁上發現了用脂肪寫下的Gluttony一字。第二宗是貪婪(Greed),一名富有的辯護律師被殺害,地板上則有用血跡寫成的Greed(貪婪)一詞,經調查後發現室內一幅顛倒的畫背後,藏有用指紋拼出的「救我」字樣,發現指紋並非來自被害者。第三宗是怠惰(Sloth),原來是一名被綁在床上整整一年,看起來好像是已經腐化的男子,床頭上方的牆壁上寫有sloth(懶惰)一詞。接著,恐怖的地方是這個人還沒有死,但送到醫院後已無力回天,經過醫生的解釋,這期間沒有吃過任何食物,完全是用抗生素等藥物來維持其生命,很顯然,兇手是要讓受害者吃盡苦頭。
    威廉從圖書館發現有關七宗罪的資料,兇手亦透過不同方式表示對他們的聰明睿智致敬,第四宗是淫慾(Lust),威廉未能及時阻止,兇手在一間娛樂場所的房間內用槍指嚇一名男人,令他穿上一條特製的,胯下處為尖利金屬刀刃的性虐道具褲,再強迫其與一名妓女發生性關係並直接導致她的死亡。第五宗是傲慢(Pride),一位年輕女模特兒在其住所內被害,其臉部被強酸毀容,鼻子被割掉,並且一隻手上用強力膠水粘有一瓶安眠藥,另一手則拿著電話。大家推斷這是兇手設計的場景,其意思為:你可以打電話求救,但容貌已毀。而這樣一個曾經為自己的容貌而「驕傲」的女人是寧可死去,也不願意活在世上的。第六宗及第七宗分別是嫉妒(Envy)及憤怒(Wrath),兇手原來一大早就去過密爾斯家,見到大衛美麗的妻子翠茜後,強姦未遂就殺死了她,並砍下了她的頭。親自向密爾斯說自己犯了嫉妒(envy)的罪,「很抱歉」令他失去了妻子和孩子。這時密爾斯終於趕到,非常憤怒,儘管威廉在旁勸說,如果密爾斯殺死嫌犯,那麼嫌犯的目的就已達到,密爾斯終究都無法遏止自己的憤怒,私了兇手,犯下七罪中最後的一項憤怒後,也將受到法律的懲罰。
    兇手行兇是為了向全世界人說:「我樹立了典範,我們在每一個街角都看到原罪。但是,老練的威廉卻引用了海明威的巨著《戰地鐘聲》的名句:「世界是一個美好的地方,且值得為它奮鬥。」威廉說他只同意後半句。
    這個殘酷的兇手自稱替天行道,其實就是驕傲與貪婪的美麗「甩鍋」。

驕傲與貪婪就是原罪,就是一切人禍的根源
    出埃及記》中,辣默色斯的埃及皇朝就是一個只管滿足一己私慾的皇朝,置人民的安危福祉於不顧。到了七宗罪》,更是驕傲與貪婪派生出來的種種罪惡。
    有記者採訪武漢疫情,曾問過當地居民已經有充足的豬、牛、羊、雞、鴨、鵝及魚蝦蟹,為何還要吃野味,答案是驕傲與貪婪,滿足高人一等及無窮吃慾,再來當然是男士以為可以壯陽,比吃補品及偉哥要好。如果這是在P4實驗室合成的生化武器就更可怕,為了統領世界不惜視人命如草芥,也是驕傲及貪婪的原罪。
    早在古希臘,已經有追隨蘇格拉底的學者自立哲學門戶,稱為斯多噶學派,他們奉行順其自然「世界公民」「無關緊要」。「順其自然」就是遵行自然規則,不要強求,更不能驕傲貪婪地控制自然。「世界公民」是要告訴我們應該趕上普世價值的步伐,即奉行仁愛、民主、文明及公義。「無關緊要」就是所謂的錢財乃身外之物,其實,口腹之慾都是身外之物,完全無關緊要。緊要的是我們是否心存謙讓,履行正義,愛好和平,虛心與我們的上主來往,如此就是快樂富足的人生,驕傲與貪婪將離世界遠去。

2020年4月18日 星期六

停課潮釀「創造性破壞」:教育再也回不去了


    手機盛行時,一人一台Nokia,佔絕大部份市場佔有率,少數人用Motorola,也許名字諧音是冇得撈啦,唔好意頭。喬布斯創制蘋果輕觸式手機,以大衛姿態一舉大敗手機品牌大佬Nokia,自此,Nokia一蹶不振。
如果說喬布斯是創新大師,那麼,描述這種創新的經濟學大師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首先提出經濟學上對創新最有名的詮釋:把原來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改變其產業功能,以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創造利潤。創新固然可能會創造利潤,但創新同時亦在搞破壞,因為創新會破壞現有的經濟規則及模式,但成功破壞之後會以新替舊,成果更美好,這就是熊彼得著名的「創造性破壞」理論。

停課潮釀「創造性破壞」:教育再也回不去了
    前文已說過,停課已是全球化現象,讓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及政府都措手不及,但同時,全球具前瞻視野的教育領袖卻找到了學校教育改變的契機。OECD教育和技能主席、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負責人安德烈・史萊賀認為這次停學挑戰,顯然是學校教育的「創造性破壞」,就算疫情真的退卻,這股教育思潮帶來巨大的轉變,傳統教育「再也回不去了」。
    武漢肺炎燃燒整個地球,為了保命,防疫措施如七傷拳,重創了人類經濟生活、工作與學習、消費與娛樂。面對史無前例的十五億學生停課潮,全球教育組織和領袖都站出來。芬蘭非營利組織教育創新機構HundrED在三月初號召全球銳樂意創新的教師,徵集了一百多個創新可行停課不停學方案,並於四月頭完成「疫情下的聚光燈」報告,分享其中最好的三十個學習平台和資源。   
     HundrED也專訪安德烈・史萊賀,深入剖析疫情將如何改變人類對於教育型態的期待與想像,呼籲全球教師要正面看待疫情,不要守株待兔,空等正常生活再度來臨。世界眾多知名的病毒專家咸認為,病毒不但不會消失,還會不斷變種突襲人類社會。疫情揭示,學生對學習個人化的需求會提升,可以選擇全世界最適合自己學習方式的老師。整個教育界將轉變「再也回不去了」。史萊賀認為停課但不停學的唯一解方是線上教學,惟是,全球仍然有十分之一的學生連書桌都沒有,更遑論電腦及網絡設施。另外,全球只有一半的老師能輕鬆自在地使用線上教學,許多老師只是複製傳統課程到電腦上,這顯示出他們只是線上教學的新移民。中國內地地政府在停課短短一個月內,成功幫助五千萬學生上網。現在就鼓勵老師改變,不能等恢復正常再說。各國需要塑造一個開放的環境,培養一種鼓勵老師創新的文化和制度,推動老師成為教育的領導者、創新環境的設計師、促進學習的人,同時也是學生遠距學習的教練。經過這次不停學的歷程,我們會學到如何去符合學習者更多元化的需要,避開傳統課堂的侷限,減少學校存在的種種學習不平等。學生不必向站在面前的老師學習,可以選擇完全適合個人學習風格的老師學習。

一刀切全部升班就等於解決了評核的問題嗎?
   四月十日澳門日報報導:「鑑於本澳持續有新增輸入個案,疫情正處發展中,教青局昨表示,現階段與衛生部門、教育界未有共識復課,將繼續關注疫情發展,研判具體復課日子。因應停課期間學生學習內容與正式課堂有區別,局方建議教育界盡可能讓學生升班,本學年不適宜安排留班。誠如前文所論,因為行政當局一直處於被動狀態,導致只能用佛系方法處理評核,而走到這一步,全體學生升班勢所難免。
  關於評量,在OECD討論的結果是:資訊科技提供哪些「整合性評量」與「學習」的可能性。未來兩者也許不再區分,而變成「好的評量就是好的學習」。換言之,疫情一旦發生,學生必然要在家學習,顯然,整合性評量一定視家庭為另一個校園,在家的學習表現與成績亦應該納入多元實作評量裡。如道德公民課,孩子在家踐行父慈子孝及兄友弟恭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評量項目。
家校的藩籬及界線只會日益模糊,教學功能只會日趨整合。

停課不停學 全球教育大流行
    「停課不停學」(suspending classes without suspending learning)瞬間成為全球教育大流行,創造性破壞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啟新時代的學習實驗,迎來新社會的種種衝擊。無法面對面教學,自然而然把腦筋動到在家學習與網路學習兼容並蓄。筆者在大學任教碩士班,預錄教學影片,放在現成的各種網絡學習平台,方便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時間上課、補課、重複觀看。與此同時,透過社交群組與學生即時互動,無論是個人抑或是小組。整個課程都在線上進行,無筆試,卻有出席、備課閱讀、課堂討論及小組報告,同樣達到接近現場教學的效果。

家長變身全方位老師及行政人員
    長遠來說,傳染病會成為我們生活不可分割的部份,所以,家長也要有心理準備,除了為口奔馳外,亦要變身成全方位的老師。現在很多學科都可以在網絡上邊學邊教小孩。家長亦要同時擔當行政管理人員,當現實要把教室從學校搬回家,幫助孩子安排學習時間及空間,還要整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培養家校身心靈發展一致的健全孩子。
    世界總以鐘擺行態運行,工業革命以前,教育本來就是千家萬戶的平常事,亦是一眾家長的天職。工業革命後,許多本來屬於家庭的功能被外判出去,從托兒到老人,無所不包,教育亦不例外。換言之,我們在家只是吃喝拉睡,學校反而成為我們賴以成長及競爭的基地。家庭功能日漸積弱,甚至有不少的家庭陷於失能狀態。也許,在疫情肆虐期間,許多外判的功能要重返家園,教育的鐘擺又再次迴盪到家庭這一邊了。

創造性破壞的兩種改變模式
    停課不停學的運作要徹底整合家校合作的教育場景,教育生態產生更統整的結構與穩定。本來,停課不停學,是一場沒有藍圖、願景的劇變,全人類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只能邊走邊學邊應變。
    重返熊比得的創造性破壞,實在是一種變革的歷程,心理學家Watziawick,Ph.D等合著《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就指出改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群論,另一種是邏輯類型論。群論就是允許在群之內產生無數變化,但任何成員或成員的組合,都無法置身於系統之外,就如Nokia手機不斷在變,但仍然要在既定的框架變,所以無法變成iPhone的輕觸多元模式。邏輯類型理論就是不限於既定的框框,而是有需要時,打破傳統,迎向更高層次的模式,就像踩單車,群論的變革頂多只是更換更好的輪及腳踏,但邏輯類型論卻要把汽車的排擋裝置植入單車裡,才能爬坡及快手加速。iPhone如是,有排擋的單車亦如是。
    停課不停學如果只是等於溫故知新,不准算分數,全數升班或留班,都只是群論的模式。但是,如果用到翻轉教室,家校共學,這顯然就是邏輯類型論的新模式。
    看來,這學年莘莘學子都會在家完成本學年的學習,與其還在苦苦思量如何評量學生的最後成績,倒不如給全數升班。趁這段日子,想想澳門該如何走創造性破壞的新教育之道。

「 Don’t升班」定「都升班」進退失


    受武漢肺炎肆虐影響, 本學年非高等教育各教育階段學生共八萬多人自一月底農曆年假至今,都因停課在家學習,中國內地多個省市亦於二月十日開始推行「停課不停學」政策,超過一千一百萬中小學老師、約二點七億在校學生遷移至線上教學。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球超過十五億逾九成學生受疫情影響、逾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停課,線上教學或溫故知新已成為全球化現象。但是,仍有許多國家沒有足夠資源,尤其偏遠及窮困的地區;又因為仍然有國家地區尚未發展在線教育市場,無法迅速把實體課堂遷移到線上平台。

全民都很「擔心」
   最關心疫情且希望快點結束應該是家長,受疫情打擊,不少家長變成驚弓之鳥,滿腦子都是「擔心」,擔心只有「溫故」,沒有「知新」,即是說趕不上應學而未學的「進度」;擔心放假太久,孩子變得好逸惡勞,不思進取,喪失鬥心,就算不是輸在起跑點,亦會一定輸在終點;擔心學年成績如何計算,尤其擔心孩子屬於上智與下愚的那群,或是留班,或是成績不達理想指標;最後,才會看到自己已經非常疲憊,何時才能結束「亦親亦師」的角色衝突。
    為人師表都有一大堆「擔心」,擔心學生浪費時間上網、打機或睡覺;擔心一旦復課後要非常費力才能讓學生的原神歸位;擔心復課後要拼命追趕進度,累己累人;擔心學校祭出無理的政策與別校競逐來年的生源;原來,有許多教師最擔心是自己,一直過勞才保持顛峰狀態,疫情見不到學生,經營不了師生情,又不能計算學生作業成績,顯然令老師士氣重創。不少老師說,很想疫情快點結束,快點上學,尤如久休的戰士期盼再度披甲上陣。
    學校亦有一籃子的擔心,擔心疫情過後,學生狀態是否能應付密集的課程與考核,成績是否能保持一貫;擔心學年結束如何公平處理沒有作業、測驗及考試的成績。聽說已有學校召開會議,向教職員宣佈全校學生都升班。關心校園衛生安全的學校更擔心,雖然做足所有防疫措施,一旦發生校園裡的交叉感染,就會造成生源流失、甚至短缺的危機。
    政府該是最主要持份者,最擔心被指摘應付疫情不力,效果不彰,所以,自特首到各級官員,無不提議庫房大開,無論是應對疫情、重建經濟民生及補貼學校教育經費;擔心疫情由個別輸入變成本地感染大爆發,無相應的醫療資源去應對;關愛市民的有為政府更擔心大家的生命是否受到威脅,朝思暮想疫情早點退卻,早點研製出高效疫苗。
    好學生尤其是應屆畢業生,最擔心的是沒有最後的成績如何以優秀的成績進入心儀的大學呢;在家悶到發荒的學生,最擔心是仍然要悶在家,頭頂上都長滿了磨菇,疫情還沒結束;遊手好閒的學生擔心一旦復課,又要重度比在家更苦悶的日子;最不擔心的是佛系學生,管他Don’t升班定都升班,時間到了,自然有個兩全其美的結決方案。

停課復課各國各出奇謀,惟澳門佛系應對
    澳門與香港同氣連枝,本來都定於四月二十日有序復課。但是,因為不敢冒險,選擇佛系復課,一而再,再而三把復課日程無限期延後。台灣只是農曆新年假過後,停課兩週,中小學二月二十五日開始全部復課。明令只要有一名學生確診,整個班就要停課十四天;假如一所學校有兩名學生確診,就要封校十四天。到筆者行文時,台北只有一所學校有學生確診,停課三十日後復課。
    新加坡一身是膽,採取進可攻退可守的政策,從不停課,理由是學校停課,會對整個社會順利運作造成很大的干擾,亦會導致經濟民生重創。自四月一日開始,逢星期三所有學生都要在家學習(Home-based Learning)。
    中國內地疫情「暫時」受控,爭取盡快復課,目前內地共有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二十一個已確定復課日期;其餘十個還未明確復課日程表出台。在中國,復課之聲甚囂塵上,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是高考及中考。教育部宣布高考延期一個月,發言人說:「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071萬,疫情發生後,各地延期開學並安排高三學生居家學習,學生複習備考普遍受到影響,特別是由於城鄉網絡學習條件等差異,部分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複習備考受到的影響更大。高考延期舉行,可使考生有更多時間按教學計劃在校集中學習,從而最大限度保障教育公平。」高三之後到初三,復課是為了「中考」,務要考上心儀的高中。中國自從隋朝設立科舉以來,考試就成為大中小學生的學習指揮棒,亦成為學生擺脫不了的緊箍咒。

Don’t升班」定「都升班」進退失據
    停課不停學雖為權宜之策,雖有失亦有得。但特區政府卻失之交臂,高呼十五年免費教育,不爭朝夕;高唱「溫故」,卻從不過問「知新」;更可惡兼腦殘的是要求學校不要算作業分數。頓時,澳門教育一股佛系氣流濃籠罩著,學校教育如墮五里霧中,不知何去何從,自然進退失據。看來,沒有學校夠膽全校留級,都升班大勢所趨。
    多年以來,特區政府投資教育可謂不惜公本,尤其帶領學校領導考察教育先進大國,但就從沒做過任何衡工量值。周遊列國後,一眾校長依然佛系治校。在中國,線上上課已經實行多年,所以,武漢肺炎實在對學生學習沒造長致命的打擊。反觀澳門,疫情至今,教育官員在每日下午的記者會,依然佛家口吻,說甚麼復課與否,要視乎疫情,有進一步消息,一定會提早通知大家。
  面對疫情,特區政府常以過尤不及去處理停課,所以,造成復課無期,進退兩難。多年以來,政府謹小慎微於如何制定評核制度,從為落實「對學生的評核」規定,達到《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審視和完善學校評核和升留班制度,促進所有學生學習成功,減低留級率」的目標,教育暨青年局就《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學生評核制度》立法,自於20161031日起進行為期六十天公開諮詢,完成《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學生評核制度》諮詢總結報告,到如今2020年,還沒有送審。當中有許多具體建議,如容許小一至小四學生重讀(留級),條件是由校方申請,教青局審批。另外,文本建議小五至小六則設4%留級率、初中設8%留級率等。教育界對升留級意見紛紜,莫衷一是,各走極端所致。

Don’t升班」定「都升班」以外的中庸之道
  留班與升班,一試定終生,還有多元評核,只是治標。治本之道,在於建立健全的自學能力及態度。早年由哈佛大學創設,日本教育家佐籐學發揚光大的翻轉教室,就是其中一個中庸治本之道。翻轉的意思是把學校要進行的活動帶回家做,而本來在家做的卻留到學校來做,如要學生備課,老師邊教邊學,學生自學為本,教師教學為輔。許多國家都已實行,而且亦沒有明文規定要留班,到最後,還不是很有國際競爭力。反觀澳門是留級之都,汰弱留強後,又是否具有一流的競爭力呢 

從「蕩子的比喻」看「下半場」及「陽光普照」失序父兄弟情


其實,這篇文章有三個故事,第一個是耶穌在福音中講的著名故事,也許,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是,如果觀賞過後面介紹的兩齣戲,很會讓你「耳目一新」。儘管大家對這段經文背誦如流,主的福音仍然與時並進,歷久彌新,總能予人永恆的靈感去面對當下的困惑。

浪子回頭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那小的向父親說:父親,l請把我應得的一份家產給我罷! 父親遂把產業給他們分開了。過了不多幾天,小兒子把所有的一切都收拾起來,就往遠方去了。他在那裏荒淫度日,耗費他的資財;當他把所有的都揮霍盡了以後,那地方正遇著大荒年,他便開始窮困起來。他去投靠當地的一個居民;那人打發他到自己的莊田去放豬。他恨不能拿豬吃的豆莢來果腹,可是沒有人給他。他反躬自問:我父親有多少傭工,都口糧豐盛,我在這裏反要餓死 我要起身到我父親那裏去,並且要給他說:父親我得罪了,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做你的兒子,把我當做你的一個傭工罷他便起身到他父親那裏去了;他離得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見了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兒子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做你的兒子了父親卻吩咐自己的僕人說:你們快拿出上等的袍子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給他腳上穿上鞋,再把那隻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應吃喝歡宴;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他們就歡宴起來。那時,他的長子正在田地裏;當他回來,快到家的時候,聽見有奏樂及歌舞的歡聲,遂叫一個僕人過來,問他這是什麼事。僕人向他說:你弟弟回來了;你父親因為見他無恙歸來,便為他宰了那隻肥牛犢。
長子就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遂出來勸解他。他回答父親說:你看,這些年來,我服事你,從未違背過你的命令,而你從未給過我一隻小山羊,讓我同我的朋友歡宴;但你這兒子同娼妓耗盡了你的財產,他一回來,你倒為他宰了那隻肥牛犢。父親給他說:孩子 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只因為你這個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應當歡宴喜樂 路十五11 ~ 32
   
「下半場」的都市父兄弟情
    《下半場》也是講三父子,父親在台南地盤工作,拜託弟弟照顧兩個兒子。哥哥秀宇心思細膩、內向自卑,習慣要當一個會照顧弟弟好哥哥,為此不斷自我壓抑;弟弟桐豪坦率熱情、剛烈好勝,喜怒易形於色。秀宇為了弟弟努力打工,希望能帶著弟弟離開叔叔家;桐豪為了哥哥,壓抑自己加入球隊的慾望。兩兄弟棲身那個窄小的房間是安適的居所,也是牢房。
    不像蕩子故事中兄弟生活在富裕的家庭。桐豪被選上入讀育英高中並加入籃球校隊,弟弟請求教練收錄哥哥但被一口拒絕,原因不在於球技,是因為耳朵受傷,會影響勝負。秀宇要戴助聽器,只能進光誠中學讀高一及加入其籃球校隊,校董會決定只允許參加最後一年的校際比賽,翌年就要解散。
    兩兄弟本來感情很好,都愛打球,但上場分屬不同的球隊,而兩隊的教練訓練作風亦很不同。光誠高中的籃球教練要求學生不准拍拖,一旦發現會被罰停賽,秀宇就是與同校游泳隊女將拍拖被罰停賽一場,險些就進不了決賽。亦是因為秀宇被嘲笑而與隊友打架,結果要罰手拖手一天,連如廁都要一起。相反,桐豪的教練只管提昇隊員的作戰能力,要蟬聯冠軍。
    決賽正式開打前,秀宇接到電話,父親工傷入院要動手術,要求弟弟放棄比賽跟自己去醫院,桐豪拒絕哥哥堅持上場。桐豪重勝利甚於親情,而秀宇重家甚於比賽。習慣自我壓抑的秀宇被弟弟拒絕情緒潰堤、暴打弟弟,弟弟亦只好強忍被揍,因腳受傷不能上場。
    其實,父親早在他們初賽時,已偷偷進場看兩兄弟比賽,慈父心中百般滋味在心頭。到了決賽,父親康復成為觀眾。下半場,兩兄弟在地板上的爭球,明示絕不退讓的信念;桐豪為了爭球採取粗暴的撞擊,秀宇則為了救球而讓自己撞上護欄,也隱喻了兩人雖然都想求勝,但願意採取的手段不同,這也讓桐豪態度開始軟化。秀宇因傷暫時下場休息,弟弟站在球場上望著哥哥。好了,弟弟在情感上傳球了,哥哥怎麼回應呢?秀宇對弟弟比了大拇指,表示認同,在這一瞬間,兄弟終於和解。
    即使在球場上只會有一個最後的贏家,但在人生中,每一個人都可以贏下自己的榮譽。你是我對手,更是我兄弟。就因為你是我兄弟,所以我才無法在球場上放水讓步。這個和解的儀式,雙方都沒有放棄各自的信念,但同時又包容了對方,連在場觀看的父親亦喜極而泣。

《陽光普照》的都市父兄弟情
    這是一齣有很多金句的悲涼電影。如開場就說:有「陽光」的地方,「陰影」必然也隨之而來。《陽光普照》也是講一家三父子的故事,當然媽媽亦佔很重的份量。戲中飾演充滿父權色彩的寡言父親阿文是位教車師傅,除了每天提醒自己的學員 「把握時間,掌握方向」,也沒忘記將這人生金句傳授給優秀的大兒子阿豪。
    父親常說被問結婚未及有幾個兒子時,總會說只有一個兒子,就是阿豪,其實,還有一個小兒子阿和,但就自小學壞,既沒有把握時間,亦迷失了作人的方向。本來,如果父親上庭時向法官求情,也許阿和就可以免於關進少年輔育院。可是,父親竟然公開說「關到老,關到死」。
    在酒店幫忙女孩們弄造型、整頓妝髮的母親,在小兒子阿和跟好友菜頭砍傷人被關進少年輔育院後,成為了家中的精神支柱及溝通橋樑,也擔任起阿和的女友小玉意外懷孕後的照顧角色。
    剛進少年輔育院的阿和因為同房室友的不斷挑釁而大打出手,但是,阿和知道要在裡頭生存,就要懂得與人為善。雖然,室友拒絕阿和母親為他買的幾道小菜,但卻彷彿在彼此心中種下了什麼,等待發芽。阿和主動講爛gag「按照乘數口訣,向一個砍五乘以八刀會怎麼樣」笨笨的室友說是四十八刀,阿和回敬說「白痴,五刀你就沒命了。」自此,阿和就與室友相安無事。
    阿和從輔育院出來之後便改過自新,既想當一個好丈夫,亦想當一個好父親兼好兒子。最後,阿和順利找到洗車店工作,下班後晚上去便利商店兼職多賺點錢。但是,當年出手砍斷人家一隻手的菜頭父親多次見阿文,希望他能給一百五十萬元賠錢給對方,但阿文都一一拒絕。沒想到,菜頭出獄後,卻一天到晚到阿和工作的洗車場找他麻煩,包括要他帶毒品及槍械作贖價。
    阿和出獄回家,與阿玉、及剛出生的嬰兒與母親同住,阿文就躲到教練場睡。原來,阿文一直有遙遠看阿和出獄後的生活,知道菜頭一直咬著兒子不放。趁一個深夜,菜頭要阿和幫他帶貨去深山時,藉機開車撞死菜頭兼埋屍。
    阿文一直很低調,把所有事情默存心中獨自承受。可是,哥哥阿豪的自殺亦讓身為父親的阿文有所啟發。阿豪是個乖孩子,用功讀書,甚至重讀,上補習班都要考進醫學系。有一天,國文老師講司馬光,發現阿豪發呆,就當眾趕他出教室,暗暗地重創了阿豪的自尊。
    一夜,阿豪與補習班女同學去等公車,講了一個阿豪創作的司馬光破缸救友故事。最後,缸破了,原來缸裡沒水,卻坐著一個在暗處的人,就是司馬光自己。原來,阿豪認為陽光普照很公平,但一直在陽光下有誰受得了!有光本來就有影,阿豪慨嘆自己一直沒有遮蔽的地方可以透透氣。身為父親的阿文當然不知道大兒子的內裡如此脆弱,直到一夜,阿豪從家裡一躍而下,阿文及妻子才恍然大悟,一直忽略了大兒子阿豪。於是,阿文又同人說自己只有一個兒子,因為大兒子自尋短見死了,小兒子阿和死而復生,過著新生活。
    但是,這背後的代價是作為父親的要撞死阿菜換來的,而這個秘密亦只有與妻子和解時才吐露出來。阿文抱著妻子說:「你知道,我是一個駕訓班教練,我不是那麼聰明。我只知道告誡別人:把握時間,掌握方向,原來,一直不懂得把握時間及掌握方向的是自己。」

三個父親及四個孩子的世界
    耶穌在福音裡所講的父親,是個一擲千金的富豪,不單是錢財上的富,還有是擁有廣闊無邊的父愛。《下半場》的父親是個窮工人,為口奔馳被逼與孩子分開,卻依然發揮父愛,從偷看球賽到光明正大的成為座上客。《陽光普照》的父親是個不茍言笑,斤斤計較的悶蛋。但就為了彌補給阿和的父愛,竟能從一個文弱教車師傅,一變成為開車撞死敵人的莽夫,雖是匹夫,但仍存留著巨量的父愛。
    耶穌講的小兒子任性莽撞,《下半場》及《陽光普照》的弟弟都有其縮影,可幸,三個小兒子都覺醒了,都有一片讓他們棲息及躲避陽光的遮蔭。耶穌講的大兒子以為自己很能犧牲,大條道理向父親聲討,但就是聽不明白父親說的。同樣,《下半場》及《陽光普照》的大兒子犯了同樣的錯誤,卻一直沒有注意到父親的默默耕耘及默默無言,背後藏著多少辛酸。
    阿文的明言,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看似簡單,但在繁囂的都市,實在是一門很不容易但又非常重要的生活藝術。

2020年4月4日 星期六

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初中時,讀到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學者顧憲成的名言:「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互聯網信息時代,尤其當下武漢肺炎肆虐,大人小孩悶在家裡,足不出門絕對能知天下事。在家自學除了與課業有關,亦可以透過風聲、雨聲及讀書聲學習,亦可以走出過去讀書的框框,家事、國事及天下事盡收眼底,既可關心亦可出力。
    同樣在初中,亦讀到劉蓉的名著文章《習慣說》,這位謹言慎行的桐城派古文學者,生員出身,參與平定太平軍之戰,後任陝西巡撫《習慣說》裡有一句名言:「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也許連他自己都沒想到,今天溫故知新好,抑或學新事物也好,總要讓孩子有機會參與建設一個整齊衛生的家。       
    近年,因為氣候、壓力、情緒、電子奶嘴等因素影響,更多的孩子罹患注意力缺失症,專家學者重拾宗教傳承瑰寶,就是冥想Medatation),基督教說成默想,或者古老的說法是靜觀。疫情在家,只要上網,就找到很多親子學習冥想的好教材,讓孩子重拾專注、慢活及身心靈健康。

腹有」書氣自華
    不是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時也會偷嗎?讀詩能讓孩子充滿詩意,也能讓孩子用最簡單的語跟文表達,更重要是能陶冶孩子的右腦性情。
   少年時,父親要筆者天天幫買報紙,早有澳門日報,晚有星島晚報,慢慢,筆者又跟著一起看。那個時代的大報副刊,許多文人雅士都會用文言文寫專欄,又或是在文末賦詩一首以明志,我都「看在眼裡且記在心裡」。大哥喜歡訂閱《紅旗》、《讀者文摘》,最愛讀 《毛澤東詩文選集》,筆者又跟著讀,尤其愛讀其名詩《泌園春》中非常豪氣的詩句:「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鵰。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沒料到,父親靠讀報識字,後來會寫信。從未考過三甲的筆者,高中畢業考,總成績排全班第三,興高彩烈的拿著成績表回家給父親看,父親竟默不作聲,過一會,幽我一默吟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腹有詩氣自華
    滋養了右腦的才情,鍛鍊左腦的理性思考與獨立批判亦不可輕忽。所以,風聲、雨聲伴隨著讀書聲,聲聲不單入耳,更要入腦,人與環境互動學習才更有效。心理學家說,要好好讀書,就要一個簡潔樸素的環境,絕對不能出現電子奶嘴及零食,古人真有詩意,好好教導孩子聆聽風聲與雨聲的優美,更有助於吸收書的內容與價值。
    不是說開卷有益嗎?所以,凡是與家事、國事、甚至天下事的書都要看。多年前,喜歡看香港大台的婦女新姿節目,學會作菜,但最大的收穫是看過曾近榮的如何清潔家居,甚至頑固的污跡,之後,就買了他的家事百科看,非常實用。
    據正報報導,文化局於二零一六年委託澳門大學研究中心進行的「二零一五年澳門公共圖書館研究」中發現,二零一五年,澳門居民平均共閱讀六點六本書,即平均兩個月才完成閱讀一本書。接受該調查的約二千零五十一名受訪者中(包括一千零二十四名文化局轄下圖書館使用者及一千零二十七名澳門居民),僅百分之二十九受訪者過去三個月有去用過公共圖書館。二零一四年進行的「澳門中學生閱讀習慣調查」中,(二千零四十七份有效問卷、遍及十七間中學的中學生)發現,中學生的課外閱讀中,三成半的受訪者很少進行紙本閱讀,有三成本學生會進行電子閲讀,多以快餐式閲讀爲主。同時,本澳中學生對閱讀的熱衷程度有兩級化趨勢,三成四六的受訪者每天抽空便會閱讀,三成八二受訪者偶爾想起來才會閱讀。六成多受訪中學生認為自己的課外閱讀不足。過半中學生最近一年閱讀課外書籍的數量不超過五本,閱讀數量為零的受訪者佔總受訪人數的一成。受訪者歸咎於學業繁重沒時間及找不到感興趣書籍。
    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IEA二零一七年公佈的《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2016中,澳門以五百四十六分名列第十九。雖然得分高高於國際水平,及一半學生達高水平基準,只有百分之二的學生低於低水平,澳門低閱讀能力的學生人數不多,但澳門家庭有豐富教育資源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十一,當中家有藏書、兒童圖書和電子閱讀裝置的數量均低於國際平均數,顯示家庭的教育資源待充實。
    近年,世界各國為提升其軟實力,都大力推廣孩子閱讀,惟是,據筆者走訪澳門書店,店長異口同聲說單靠買書實在難以經營,要靠教科書及文具補貼。歸根究底,要小孩子喜歡閱讀,家長必須身先士卒。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筆者更愛腹有詩書氣自華。這首詩是宋朝蘇軾罷官鳳翔簽判赴汴京,途經長安時,寫給朋友董傳的。蘇軾在鳳翔府當判官時,董傳隨行,董傳當時窮困潦倒,正準備參加科舉考試,這首詩就是表達對董傳的勉勵之情,期望他能以當一個有氣質才情的人甚於求官進爵。精神分析大師佛洛姆說,一個人的品質才情不在於其擁有to have),而在於他的是否能活出有愛的自我(to be)。蘇格拉底說,知識即道德,越是滿腹經綸,就越有氣質自華的才與情。

腹有詩書自華
    近年,呼吸成為健康熱點話題,原來,我們一般人都不懂得呼吸,換句話說,我們只會用胸式作淺層呼吸,但就不會深層的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可以吸進更多的氧氣,有效進行氣體交換,讓身體含氧量提升,亦能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達到改善或保養身體的效果。當然,懂得腹式呼吸的人更能把新鮮充沛的氧氣送進大腦,讓我們更聰明,更能作精準的決策。
    除了吸氣,還要養氣,要養氣就要好好學千古以來的吐納之道。沒有比懂得冥想更能養氣。我們不是更高僧或修道院的神職人員,不必盤腿面壁,亦不必下跪,只要找一個舒適的空間,空氣流通、光線適當,可以伴隨喜歡的、聽起來能寧神放鬆的歌曲。放下手上的一切,安靜的沉靜的閉目坐著。
    也許,開始會有很多雜唸,沒關係,就把這一大堆煩惱視作飛過頭頂的鳥兒,但切忌把頭頂變作鳥巢,給鳥兒都停住,讓煩惱盤踞。慢慢,鳥兒一隻飛來,一隻飛走。有序呼吸,有序安靜,有序專注,冥想就能產生如此多的好處。
   
    疫情不斷變化,看下去能復課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在家自學實在大有可為,從做家務到讀詩文,再進步到寧靜致遠的冥想,都不是紙上談兵,旨在於是否願意身體力行,持之以恆。善哉美哉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