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盛行時,一人一台Nokia,佔絕大部份市場佔有率,少數人用Motorola,也許名字諧音是「冇得撈啦」,唔好意頭。喬布斯創制蘋果輕觸式手機,以大衛姿態一舉大敗手機品牌大佬Nokia,自此,Nokia一蹶不振。
如果說喬布斯是創新大師,那麼,描述這種創新的經濟學大師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首先提出經濟學上對創新最有名的詮釋:把原來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改變其產業功能,以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創造利潤。創新固然可能會創造利潤,但創新同時亦在搞破壞,因為創新會破壞現有的經濟規則及模式,但成功破壞之後會以新替舊,成果更美好,這就是熊彼得著名的「創造性破壞」理論。
停課潮釀「創造性破壞」:教育再也回不去了
前文已說過,停課已是全球化現象,讓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及政府都措手不及,但同時,全球具前瞻視野的教育領袖卻找到了學校教育改變的契機。OECD教育和技能主席、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負責人安德烈・史萊賀認為這次停學挑戰,顯然是學校教育的「創造性破壞」,就算疫情真的退卻,這股教育思潮帶來巨大的轉變,傳統教育「再也回不去了」。
武漢肺炎燃燒整個地球,為了保命,防疫措施如七傷拳,重創了人類經濟生活、工作與學習、消費與娛樂。面對史無前例的十五億學生停課潮,全球教育組織和領袖都站出來。芬蘭非營利組織教育創新機構HundrED在三月初號召全球銳樂意創新的教師,徵集了一百多個創新可行停課不停學方案,並於四月頭完成「疫情下的聚光燈」報告,分享其中最好的三十個學習平台和資源。
HundrED也專訪安德烈・史萊賀,深入剖析疫情將如何改變人類對於教育型態的期待與想像,呼籲全球教師要正面看待疫情,不要守株待兔,空等正常生活再度來臨。世界眾多知名的病毒專家咸認為,病毒不但不會消失,還會不斷變種突襲人類社會。疫情揭示,學生對學習個人化的需求會提升,可以選擇全世界最適合自己學習方式的老師。整個教育界將轉變「再也回不去了」。史萊賀認為停課但不停學的唯一解方是線上教學,惟是,全球仍然有十分之一的學生連書桌都沒有,更遑論電腦及網絡設施。另外,全球只有一半的老師能輕鬆自在地使用線上教學,許多老師只是複製傳統課程到電腦上,這顯示出他們只是線上教學的新移民。中國內地地政府在停課短短一個月內,成功幫助五千萬學生上網。現在就鼓勵老師改變,不能等恢復正常再說。各國需要塑造一個開放的環境,培養一種鼓勵老師創新的文化和制度,推動老師成為教育的領導者、創新環境的設計師、促進學習的人,同時也是學生遠距學習的教練。經過這次不停學的歷程,我們會學到如何去符合學習者更多元化的需要,避開傳統課堂的侷限,減少學校存在的種種學習不平等。學生不必向站在面前的老師學習,可以選擇完全適合個人學習風格的老師學習。
一刀切全部升班就等於解決了評核的問題嗎?
四月十日澳門日報報導:「鑑於本澳持續有新增輸入個案,疫情正處發展中,教青局昨表示,現階段與衛生部門、教育界未有共識復課,將繼續關注疫情發展,研判具體復課日子。因應停課期間學生學習內容與正式課堂有區別,局方建議教育界盡可能讓學生升班,本學年不適宜安排留班。」誠如前文所論,因為行政當局一直處於被動狀態,導致只能用佛系方法處理評核,而走到這一步,全體學生升班勢所難免。
關於評量,在OECD討論的結果是:資訊科技提供哪些「整合性評量」與「學習」的可能性。未來兩者也許不再區分,而變成「好的評量就是好的學習」。換言之,疫情一旦發生,學生必然要在家學習,顯然,整合性評量一定視家庭為另一個校園,在家的學習表現與成績亦應該納入多元實作評量裡。如道德公民課,孩子在家踐行父慈子孝及兄友弟恭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評量項目。
家校的藩籬及界線只會日益模糊,教學功能只會日趨整合。
停課不停學 全球教育大流行
「停課不停學」(suspending
classes without suspending learning)瞬間成為全球教育大流行,創造性破壞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啟新時代的學習實驗,迎來新社會的種種衝擊。無法面對面教學,自然而然把腦筋動到在家學習與網路學習兼容並蓄。筆者在大學任教碩士班,預錄教學影片,放在現成的各種網絡學習平台,方便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時間上課、補課、重複觀看。與此同時,透過社交群組與學生即時互動,無論是個人抑或是小組。整個課程都在線上進行,無筆試,卻有出席、備課閱讀、課堂討論及小組報告,同樣達到接近現場教學的效果。
家長變身全方位老師及行政人員
長遠來說,傳染病會成為我們生活不可分割的部份,所以,家長也要有心理準備,除了為口奔馳外,亦要變身成全方位的老師。現在很多學科都可以在網絡上邊學邊教小孩。家長亦要同時擔當行政管理人員,當現實要把教室從學校搬回家,幫助孩子安排學習時間及空間,還要整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培養家校身心靈發展一致的健全孩子。
世界總以鐘擺行態運行,工業革命以前,教育本來就是千家萬戶的平常事,亦是一眾家長的天職。工業革命後,許多本來屬於家庭的功能被外判出去,從托兒到老人,無所不包,教育亦不例外。換言之,我們在家只是吃喝拉睡,學校反而成為我們賴以成長及競爭的基地。家庭功能日漸積弱,甚至有不少的家庭陷於失能狀態。也許,在疫情肆虐期間,許多外判的功能要重返家園,教育的鐘擺又再次迴盪到家庭這一邊了。
創造性破壞的兩種改變模式
停課不停學的運作要徹底整合家校合作的教育場景,教育生態產生更統整的結構與穩定。本來,停課不停學,是一場沒有藍圖、願景的劇變,全人類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只能邊走邊學邊應變。
重返熊比得的創造性破壞,實在是一種變革的歷程,心理學家Watziawick,Ph.D等合著《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就指出改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群論,另一種是邏輯類型論。群論就是允許在群之內產生無數變化,但任何成員或成員的組合,都無法置身於系統之外,就如Nokia手機不斷在變,但仍然要在既定的框架變,所以無法變成iPhone的輕觸多元模式。邏輯類型理論就是不限於既定的框框,而是有需要時,打破傳統,迎向更高層次的模式,就像踩單車,群論的變革頂多只是更換更好的輪及腳踏,但邏輯類型論卻要把汽車的排擋裝置植入單車裡,才能爬坡及快手加速。iPhone如是,有排擋的單車亦如是。
停課不停學如果只是等於溫故知新,不准算分數,全數升班或留班,都只是群論的模式。但是,如果用到翻轉教室,家校共學,這顯然就是邏輯類型論的新模式。
看來,這學年莘莘學子都會在家完成本學年的學習,與其還在苦苦思量如何評量學生的最後成績,倒不如給全數升班。趁這段日子,想想澳門該如何走創造性破壞的新教育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