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再談「另眼相看教育藍天工程」


    一年前,本欄就特區政府加快「教育藍天工程」撰文,非常關注「離開裙樓,走進偌大的空間學習的藍天工程固然重要,另眼相看,心靈與思考的藍天工程亦是值得努力建設。」十一月一日,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率領教育暨青年局領導、主管及社文司辦公室團隊探訪德明學校,宣佈德明學校是十五個群樓校舍中最後一個落實搬遷計劃的學校,特區政府將於短期內與校方簽署參與藍天工程意向書,屆時本澳所有裙樓學校正式成為歷史,意味著所有正規教育學校師生均能享受在藍天下教與學。

想起藍天就想起洞穴比喻外的陽光藍天
    古希臘偉大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說了一個傳頌千古的洞穴比喻。比喻說到有一群囚犯在地下洞穴裡,囚犯的雙手被縛,背對洞穴出口,只能看著洞穴外射進裡面牆上的幻影。後來,站在最後的一人終於掙脫了枷鎖,重獲自由。剛走出洞穴外,很不習慣強烈的光線,使他無法分辨事物的真假,於是,只好先從影子、水中倒影開始,然後,慢慢適應,才看到真實的世界,藍天、白雲及湖光山色等,恍然大悟過去誤把幻象視作真實。所以,他急不及待重返洞穴來解救他的同胞,很想把他們帶到真實美麗的世界。但是,令他意外的是,人們半信半疑,後來,人們嘗試跟著他到外面一看究竟,還沒有看清美麗的風光,就已受不了強光照射,憤怒的囚徒們活活將先行者打死,馬上回到安穩的洞穴,繼續暗無天日的歲月。
    一九八九年,笑匠影帝羅賓威廉斯在《暴雨驕陽》一戲中,就飾演一位特立獨行的英文老師,重返母校,就是要帶領學弟們擺脫傳統僵化的菁英教育,邁向自由獨立的新世界。可是,一人之力怎能對抗頑強的保守勢力,最後,只能黯然離開。
    今天,我們慶幸莘莘學子享有藍天,這是應有基本的硬體教育建設;我們更關注教育的藍天工程,能讓每一個孩子走上自由、獨立及快樂的人生康莊大道。

我們的教育出了甚麼問題
    在臉書上偶爾發現一個視頻,講的就是我們的教育出了甚麼問題」。內容撮要如下我們為甚麼要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是讓他們學會面對現實世界的快速變化。然而,過去幾百年來,我們的學校卻沒甚麼改變。當今的卓越教育領導者皆認為,我們的教育制度是因應工業時代所設計,目的就是為生產大量工人,這種大規模生產和高度控制的思維,依然深植於校園裡,其中包括第一是工業時代的價值觀,把孩子分批教育,運用上下課鈴聲管控他們的生活,學生整天要作的就是遵守指令,乖乖聽課及做作業,凡事聽從就會被嘉獎,這是很典型的工業時代的作法。但是,活在現今社會,如果只能聽從指令,孩子會有甚麼成就可言現代社會推崇有創意,能表達自己的意見,具備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但是,我們的孩子,在植根於工業時代的價值觀所建立的制度裡,沒有機會發展該有的創意能力。第二是學校孩子完全缺乏自主權及控制權,在教室裡的每一分鐘都被制度緊緊掌控著。惟是,在現今社會,當你被交辦重要工作,你必須作好個人的時間管理,你要決定甚麼時候要做好甚麼事。但學校制度卻背道而馳,且傳遞危險訊息,他們沒有自主權,必須照單全收。然而,教育學者認為自主權對孩子終生都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力,所以,不難發現孩子在學校感到消極無聊。第三是不切實際的學習,因為都是死記硬背,限制所有孩子都必須學習同樣的知識,然後透過測驗考試去衡量學生吸收了多少。現實是,大多數知識都會在考試過後忘記。第四是無從發展興趣與熱情,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具備不同的興趣與熱情,而要成就人生就必須依靠興趣及熱情。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教育制度有培養學生他們的擅長能力嗎?有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媽嗎?有全力以赴幫助學生融入當前的信息社會嗎?第五是學習方式的差異,如果學生趕不上進度就被視為失敗者。第六是老師照本宣講,學生只能聽不能講,更遑論是交流討論,程度好的學生會感到枯燥,程度不好的學生顯得非常焦慮,這套制度仍然大行其道但違反人性。

引爆對學習的好奇心及對人的敏感度就是教育藍天工程
    無庸置疑,我們已經進入後工業時期,更好說是信息時代,傳統的工業式上課模式已應付不了社會的挑戰。一向以知識為火車頭的教育制度正受到史無前例的衝擊。惟是,縱然我們有不少學校已經在藍天底下,但實際上仍困在傳授過時知識的籠牢裡,坐井觀天仍夜郎自大。
    近年,教育現象學大行其道,就是要為師生打破傳統僵化教育的陰霾籠罩,引領師生重見天日。世界著名教育現象學家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與其門生李樹英現任澳門城市大學教務長兼教育學院院長合著的教育的情調》(The Tone of Teaching)就清楚揭示如何擺脫守舊教育的羈絆。在這本小書裡說,教育現象學是一種獨特的人文視野,一門探究生活現象及其體驗的學問。它以日常生活為原點,讓我們始終對教育的生活世界和生活體驗保持一種敏感,保持一顆好奇之心,更關注生活體驗的追問,像剝洋蔥皮一樣,促使我們對一層層包裹在我們體驗之上的文化、歷史、觀念和思想進行質疑和反思,幫助我們擺脫理論和預設的概念,將我們的成見和已有看法、觀點先擱置起來。按照現象學鼻祖胡賽爾的說法,就是將其存而不論。如果我們能直接面對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體驗,並對它們做有益的反思,從而形成一種對教育具體情況的敏感性和果斷性,我們的教育生活就會變得容易了。
    當前,我們的師生仍然在無形的教育裙樓裡兜兜轉轉,惟有打掉既定的聽說默寫的舊制度,以人為本,引發學生的人文視野,從種種的歷史、文化的鎖鏈中解脫,引爆師生的好奇之心,對人及世界保有敏感的人文關懷,教與學才會成為快樂的活動,才會讓學生學而不忘,且終生受用無窮。

不要做現代的薛西弗斯
    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繆(Albert Camus)寫了一本小說薛西弗斯的神話,講孔武有力的小神薛西弗斯得罪了宙斯及眾神,換來的懲罰是命他不停地推著一塊巨石上山,到了山頂,巨石又因為山尖而滾落下來,這樣週而復始的永罰下去。卡繆藉此神話諷刺現代人生活刻板,營營役役。當前的師生在無形裙樓的待遇與薛西弗斯大同小異。不想這樣,只能學習走進生活,開發好奇與人文視野,才能見真藍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