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竊聽大陰謀》與《竊聽風雲123》的監控人生


      艾子是春秋戰國時代人。有一次,他的朋友毛空告訴他說:「有一個戶人的鴨子一次生了一百個蛋!」艾子不相信,毛空於是改口說:「可能是兩隻鴨子生的蛋。」艾子說:「不可能!」毛空又改口說:「那一定是三隻鴨子生的蛋。」但是,艾子仍不相信,毛空就一直把鴨子的數目往上加。艾子說:「你為什麼不減少蛋的數目呢?」毛空啞口無言。一會兒,毛空換了個話題說:「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來,有三十丈長,十丈寬。」艾子說:「不可能。」毛空改口說:「那就二十丈長。」艾子反問說:「天下那有十丈長十丈寬的肉?又那有一隻鴨子可以一次生一百個蛋呢?」毛空只好老老實實的說:「我是道聽途說的,自己根本也沒見過。」艾子聽了,馬上轉過頭來,對學生們說:「傳聞的事往往沒有事實的根據,不可隨便相信。你們一定要記得,千萬不要像毛空這樣道聽塗說才好!」
    道聽途說當然不可輕信,但是,竊聽很可能真實不過。隨著AI科技發達,世界已經由裝偷聽器到天眼處處,私家偵探也好,政府為了公共利益而濫用也好,我們已經被Big Brother瞪著,赤裸裸被監控。過去,我們只以為是特殊人士才會被竊聽監控,今天,在中國社會信用系統底下也好,或者說在澳門公共地方錄像監視法律制度》(俗稱天眼法)也好,無人幸免。

    一九七四年,哥普拉繼《教父》後,再次執導,由真赫曼主演的懸疑電影《竊聽大陰謀》上映,票房依然高收。該片通過描述竊聽專家哈里是竊聽界的老行專,名鎮四方,為人沉著,不喜歡別人問長問短。哈里是私家偵探,擅長偷聽,閒來喜歡吹爵士樂,家居極為簡,但同時要開四把鎖才能入屋,為的就是不容易約被裝竊聽器。多年來,哈里一直受一宗案而連累一家人性命不保而耿耿於懷。所以,矛盾的哈里,一方面專注理性幾近冷酷的偷聽工作,另一方面卻記情與感性的爵士樂。哈里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經常為鎖碎的小事去辦告解。這就是哈里的人生。
    有一次,哈里應邀去參觀一個竊聽儀器的展銷會,趾高氣揚的哈里發現自製的竊聽器遠比展銷會的高端多了。不過,萬萬想不到,哈里一直被監控,後來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家早已被安裝竊聽器。頓時,哈里覺得自己完全赤裸裸的匍匐在自家中,於是,按捺不住,一怒之下把全家的的牆壁及地板全毀掉,然後,坐在如廢墟中的廳堂,又拿著他的小號在吹爵士樂。

《竊聽風雲123》裡監視人與同時被監視的監控人生
    一向擅長拍港產特色片的麥兆輝和莊文強,連續寫了三個關於竊聽的故事,叫好又叫座,反映人皆喜歡道聽塗說。《竊聽風雲1內容很簡單,就是描述一個竊聽小組被委派調查一宗股票公司貪污黑幕。主演便是小組裡的其中三人,老楊(古天樂飾)、小祥吳彥祖飾,還有組長劉青雲飾)。老楊兒子患有先天白血病,自己也身患絕症,只有一年的時間了,為其治病需要花費大量的醫藥費,決定把竊聽得來的股票升值消息用來投資,希望能為家存點錢。小祥為人溫和,個性沉穩,與富家女子定下婚約,但就受不了未來岳父的白眼。組長做事不溫不火,為人鐵面無私,卻與摯好同事的妻子相好,同時背負著信任與背叛朋友與情敵等精神壓力。就是這樣的三個男人命運把他們糾結在一起。一個在朋友和愛情面前經受著選擇,另一個在責任和友情之間選擇了後者,最後一個在死神和重重壓力的折磨下選擇了極端。
    《竊聽風雲2》講香港證券黑幕,證券商人羅敏生劉青雲飾驅車上班途中遭遇車禍,這起看似平平常常的車禍卻引來反恐隊的關注。原來,警方在羅的車內發現軍用竊聽器,反恐隊長何智強古天樂飾懷疑有人正在策劃恐怖襲擊。隨著何的調查,始終藏在暗處監視竊聽的退伍軍人司馬念祖吳彥祖飾也漸漸浮出水面。羅將被竊聽的消息告訴了有錢有勢,控制著香港金融起伏的地主會元老。地主會遭人竊聽,無疑預示著他們的各種黑幕將大白於天下。原以為只會是普通的勒索案,卻將羅、何、司馬等人捲入了萬劫不復的漩渦之中。最後,只是司馬為了父親討回公道,為老人院的永續經營付出了自己的性命亦在所不計。
    《竊聽風雲》拍了三集,每集都是不同的故事,不過起用相同的演員。第一集的吃重的角色是隊長劉青雲,第二集換了要代父報仇的吳彥祖,第三集終輪到古天樂擔正。無可否認,新界收地,起丁權大廈,地產霸權都是很爆的電影題材。講的是劉青雲、方中信、林嘉華飾演的新界丁權後人自組公司巧取豪奪的內鬥故事。當然,利益分不均,籠裏雞作反,就成為劇情主線。鄉下人傳男不傳女的傳統思想,太子女不惜代價要讓集團上市,好用財技把身家從老父身上轉移到自已名下,最後,心狠下白白看著父親病發而袖手旁觀。最終,還是無人成為贏家。

活在老大哥在看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時代
    一九八四》的作者歐威爾是個從事監聽的工作,沒想到自己都一直被監聽,最後,有感而發寫下預言成真的巨著。《竊聽大陰謀》的主角哈里以為自己的竊聽工具獨霸,最後,才發現自己一直在接近家徒四壁的家全天候被竊聽,一時嬲到拆掉家園。《竊聽風雲》為何連開三集,除了投觀眾所好,亦是因為竊聽越來越容易,竊聽亦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貼身。
    《網絡安全法》十二月實施,相關的設施如具人面識別功能無處不在,還有無監管的截聽法規亦出台,一時間,我們的隱私徹底暴露而無權說不。政府一句為了維護公眾及被監控者的安全及利益,就可以無限制地收集大數據,每一個人將被老大哥隨時隨地牢牢被監視著。
    已故科學家霍金說,不是我們控制AI,而是AI控制著我們。最近,有新聞報導中國浙江有小學要學生上課戴AI頭環,這個類似孫悟空的緊箍,能收集兒童上課情緒的所有數據,包括是否專注及學習動機強弱等,除了能即時傳送到任課老師的電腦外,亦能即時傳送到父母的手機,讓父母隨時了解孩子是否好好學習。
    天眼在高處瞪著我們,AI在腦袋深處監視著我們,換言之,我們活在裡裡外外都徹底被看清光的時代。我們的自由盪然無存,我們如同在網絡視頻中被權打腳踢的yellow object
    歐威爾在《一九八四》一書中有很多警世語錄。其中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就是當前竊聽世界的景觀。要是仍然抱著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心態,明哲自保只會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戰爭、奴役及無知。

   


《桃李滿門》與《春風化雨》的精彩人生


    小時候,三哥讀英文中學,喜歡歐西流行曲,亦愛上看西片,如奇連伊士活的《獨行俠》。那個年代,除非三級片,其他片種都可以大人免費帶小孩進去看,所以,三哥經常帶我去看西片。有一次,三哥竟然帶我去看一齣文藝片,名叫《桃李滿門》,當時我只有六歲,一定看不懂,但是,三哥跟我說這是一齣講好老師教壞學生的電影。其實,最讓我記得是電影主題曲To sir with love非常好聽,教我一直對這齣戲念念不忘。
    前兩個星期,回大學教育學院聽一個質性研究講座,主講者一開頭就播了電影《春風化雨》主角上第一堂課的片段,非常感動,我回家立可刻上線看了。一邊看,一邊想起《桃李滿門》的黑人男主角,發現兩齣戲的主角都在教育領域中享受精彩人生。

《桃李滿門》的壞學生用改過來回報老師的教化
    《桃李滿門》(To Sir with Love),由黑人影帝薜尼波特(Sidney Poitier)主演,他是一位幕前幕後皆受人尊崇的人物,亦為黑人爭取社會平等發光發熱,2002 年美國電影藝術及科學學院頒發他一項終身成就獎,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向他頒發了總統自由勳章。1967年,我只有六歲,雖然不懂得看,但率先給薜尼波特的親和形象吸引,記憶猶新。再者,那首繞樑三日的主題曲To Sir with Love到今天仍然是我的飲歌。後來,有機會在線上重看,依然感人肺腑。
    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薜尼波特飾演一名黑人教師,在英國一所低下階層街區的中學當老師。六十年代的倫敦仍然具有濃厚的種族歧視,身為黑人的薜尼波特卻表現得勇敢灑脫,一舉手一投足都充滿了學識與涵養,被人羞辱的忍耐能力十分到家,他的堅忍在學生面前更具有說服力,在被人歧視的世界裡,在貧窮的家庭中,人仍可以選擇正直,選擇勇氣去面對。憑著這一份果敢修養,奮力去教一群被視為頑劣不堪的高中生。薜尼波特先尊重學生,讓他們在學校裡有大人般的自由,但他們要付出代價,守大人的規矩。這是非常睿智的教育方法,教會學生享權利同時必須要盡義務,如此,學生慢慢在他的薰陶下,懂得分辨對錯,成為真正有用的大人。
    電影主題曲(To Sir with Love)由露露(Lulu)主唱,歌詞非常美麗,大家很容易在網絡上搜尋到,翻譯成中文仍然動人:「那些女學生充積著說故事和咬指甲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但在我心中,我知道對你日增憶念……但我又如何能道謝一個對我盡心盡力的人,但我會盡力而為,如果你想得到遼闊的天空,我會給天空寫一封信,能抵達天際,縱使有千萬尺那麼長,祇為向老師獻上愛……時間已到了,我要把書本闔上讓我來回顧自己的過去,一位摯友教導我很多知識,更將我由弱轉強,如何能答謝你呢?如果你想得到月亮,我也想盡力而為,但我寧可把我的愛呈獻給你,向老師致愛意。」
    薜尼波特在戲裡本來是一名讀工程的大學畢業生,但在偶然的機會中誤闖一所專收差學生的學校。本身是黑人,在英國以白人為主的生活圈,能夠憑著言教、身教及境教感化學生,薜尼波特亦被學生的真情打動,決意終身從事教育工作。薜尼波特這傳奇人物,不單把底層的白人孩子教好,還能成功融入白人社會,打破族群的隔閡。換言之,許多時候,族群的歧視及衝突皆源自道德品質的不足所引起,薜尼波特所演繹的真人故事,顯然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真理,就是真情待人,以理服人,身先士卒,族群的樊籬自然不攻自破。

《春風化雨》的名校生用獨立思考來回報老師的教化
    《春風化雨》本名《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又名《暴雨驕陽》,是著名笑匠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ns)1989年最得意的電影。他飾演基廷,回到母校教授他所喜愛的英國文學,這所高中是傳統名校,畢業生多數能上名牌大學讀醫或法律,前途一定非常光明。第一堂課,他發現學生不愛上英文課,主要原因是課本宣揚的是脫離現實的教條,於是,他語出驚人,號召學生把課本毒教條的那一頁撕掉,學生非常錯愕,有的高興跟著撕,有的則不以為然。基廷厭棄照本宣科方式,因為這樣只會訓練出順民。他活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以不同的角度重新體驗文學的樂趣,同學們開始追尋自己的天空,甚至效法自己前前前學長,重組「死亡詩社」,摸黑出去山洞朗詩、寫詩、抽煙等。校方一直對基廷的教學方式很不滿,認為會動搖學校的傳統價值。後來,基廷班上的一位同學尼爾受到他的自由獨立思考影響,很想成為演員,但是,強權的父親不許,甚至以退學作為要脅。但是,尼爾寧死不屈,甚至拿著父親的手槍自殺。基廷對於自己的愛徒自殺,也感到非常傷心難過,也促使校方找到解聘他的藉口,他最後決定難開學校,可是愛戴他的學生卻非常捨不得他走。最後,基廷回到教室拿東西,竟然一個又一個學生站在桌上歡送他,暗喻認同基廷老師的教育信念。

走一條與世界不合拍的道路
    兩齣電影的主角都是老師,都願意按著教育的崇高理念去培育學生,薜尼波特耗盡其教育愛去拯救每一個邊緣學生,讓他們從宿命走向自決;羅賓威廉斯決志扭轉母校的傳統不合時宜的教學傳統,要培養學生成為熱愛生命及獨立自決的個體。有趣的是,薜尼波特在社會底層的學校拯救學生,沒想到,在貴族名校的尖子群中,亦不乏需要老師指引人生方向的北斗教師,而且都渴求自由甚於一切。
    兩位老師另外一個共通點,就是選擇走一條與世界不合拍的道路,薜尼波特放棄優渥的工程師生活,跳進地獄般的貧民窟學校,完全是反其道而行。同樣,羅賓威廉斯任教的學校是他的母校,當然完全知道在名校的生存之道。但是,正正因為時代已經變了,總不能用當年的那一套教現在的學生。於是,決心走一條與世界不合拍的道路。
    蘇格拉底說過,沒有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薜尼波特及羅賓威廉斯都經過深思熟慮才跳進火海,把每一個深受社會及教育禍害的學生救拔出來。甚且,兩位老師都不願過著人云亦云,營營役役的悶蛋生活。他們深知,要活得精彩,必須創新,要創新就要敢走一條與別人很可能不合拍的路,是要付出無比的勇氣及堅毅才能成事。
    今天,澳門是一個安逸窩,失業率低,許多還沒有社會重大歷練的後生仔,已經急不及待的要考公務員,要過很安逸的生活。假如我們身邊幸運地出現一個敢走不一樣的路的小伙子,請給他多一點鼓勵與支持。

以「工作」理念統整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改革 蔡梓瑜   


  十一月十四日,澳門力報報導,廣東新城技工學校被揭發安排上百名學生往速遞公司「實習」,日做十多個小時,一週七日沒有休止,還要經常加班,部分學生更是未滿十六歲的童工。據學生表示,工作所得的薪酬,則只有每小時十二至十三元人民幣,早、晚兩餐均要自己貼錢,而速遞公司的午飯僅有白飯和青菜提供。有學生家長質疑,這是學校將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但學校則回應指搬包裹是學生社會實踐的一部分。
    在內地,無論是中專還是大專,學生淪為廉價勞工已司空見慣。事件反映國內職業技術教育漠視實習的莊嚴,更遑論實習蘊涵教導學生工作的崇高意義與價值。
    澳門是個二十四小時不停運作的過勞城市,人幾近淪為工作的奴隸,而不是主人,特區政府要是果敢改革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就應該劍指核心,讓學生從職技教育中領會工作的意義與價值。

實習是職技教育的核心任務
    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第9/2006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第十一條
規定:「職業技術教育旨在培養中等程度的技術人員,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兼具職業導向,使學生擁有從事某一職業所需的基本知識、能力及專業精神;職業技術教育須兼顧學生升學的需要。54/96/M號法令技術及職業教育之指導性制度關於第十六條說培訓內容之課時規定:「為期九百至一千二百小時之上款所指課程之第三年,包括在實際工作環境中進行專業實習,專為欲投入勞動力市場之學生而設,如有需要,亦得包括實踐性質之科目。
    二零一八年六月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澳門特別行政區就《職業技術教育制度》修法展開諮詢,其文本有明言:「要提高專業實習的成效。推動學校與實習機構按共同制定的專業實習計劃,並在確保實習成效的前提下,為專業實習時間的安排創設靈活性,並為加強實習協調和指導的功能設置專責人員,以提高實習的品質和成效。為學生收取實習機構自願給付的實習津貼訂定規範,增加吸引力並使實習活動有效開展。
    今年一月,《職業技術教育制度》諮詢總結報告完成,在3.6.處提及要提高專業實習的成效方面,專業實習的設置內容及方式之意見佔多數約佔 52%,可見實習仍然是大眾關心的議題。
    實習就是提前工作,把在校學習的理論及知識運用到實際職場環境裡。惟是,一般的職業中學很少會提供學生關於工作的歷史、意義與價值;實際的工作場所更不會有導師教導學生如何在實踐中進行工作價值的反思。汲取教訓,在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檢討過程中,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當局、甚至學生本人及家長,乃至社會人士,都必須教育學生工作在成長及生涯規劃造成的正負面影響,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及切中核心價值的工作教育。無論是正式課堂,抑或是實習指導,再可能是社區教育,各持份者都責無旁貸。近年,工作學已成為促進個體身心靈成長的顯學。
  
認識工作價值是職技教育實習的核心任務
    至二一八年度,澳門只有九所中學開三十五門職業課程,共八十三個班,就讀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的學生共一千二百九十一人。而就讀普通高中文理課程的學生共有十三萬三千三百七十九人,共開設五百二十六個班。文理高中學生在非文即理的選擇下,入讀人數竟然比職業教育共三十五門課程的人高出一百倍多,充份顯示就讀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的學生及家長意願非常低。
    來得正好的職業技術教育修法,正好要扭轉頹勢。日前,教青局中學暨技術職業教育處處長梁怡安接受傳媒訪問時,強調未來,所有開辦職業課程的學校必須重新申請開辦的課程,必須有大學合作,無論是指導還是銜接。無疑,這些想望都是要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認受性,試圖令職中是高中課程多元化的另一種不錯的選擇,消弭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傳統觀念。不過,如果能夠與時並進,將工作的崇高美好價值傾力注入正式課程,尤其是實習,將對提升職中的認受及價值帶來長遠正面的效應。

我們是工作的主人不是工作的奴隸
    美國著名詩人梭羅在他的知名演說沒有原則的生活》(Life without Principle中說:「浪擲大半輩子的時間來謀生,沒有比這更無腦的事情了。為了奉行道德生活,其中不包括為了賺錢而生活。根據梭羅的理想說法,工作是有價值的,但應包括有薪及無薪。一般職中實習是無薪,就算有薪,亦應該視工作為享受,而不應誤導學生淪為工作的奴隸是宿命。
    從字源探討,工作的法文是travail,有受苦被折磨的意思。從歷史來看,古希臘羅馬時期,柏諾斯Ponos)是掌管勞役之神,亦是工作的意思。希臘人推崇藝術、娛樂、運動及思考,工作是低等活動。古羅馬視工作為奴隸的職責。舊約時代,聖經創世紀第三章說: 你必須汗流滿面,才有飯吃,直到你歸於土中,因為你是由土來的。」又舊越約伯傳裡多災多難的主角約伯的英文job就是工作意思。到了十八世紀,天主教聖多瑪斯•阿奎納替所有職位分等級,最底層的是農民,然後是工匠,之後是商人,最頂層當然是專職祈禱默想的修道人。為教會而言,工作只有養妻活兒的工具作用,但又開始發展為教會服務的義工。到了馬丁•路德,才把工作定義為服侍上主。文藝復興以後,工作才被視為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工業革命後,天主教又重新帶領世界開拓工作的新視野,教宗利奧十三世在《新事通諭》中調和了雇主與工人的階級矛盾,他說:「要互相支持以達成完美平衡。他們非常需要彼此:不能只有資本而沒有工人,也不能沒有工人只有資本。」到了若望保祿二世發表了《工作通諭》,強調人是工作的主人。隨著後物質主義的來臨,工作呈現兩極化的態度,一是工作就是為了賺取豐厚物質報酬,一是為了自我實現,包括知性、藝術及自尊等價值。

寓工作於實習
    當然,在都市社會裡,工作實在客觀存在許許多多必要的惡,如侵蝕私人生活,過勞損害身心健康等等。所以,必須在高中階段,透過正規課堂教學,讓學生充份認識工作的本質、意義與價值。透過具潛移默化的實習,把工作的正面價值傾注在實習的過程中,奠定良好的工作價值觀及優良的工作態度,為升學也好,為就業也好,透過「工作學」的學習,建構學生美好的人生觀是職業技術教育改革必經之路。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突破螞蟻或蟋蟀的教育刻板範式


   曾經聽過一個積極思考與消極思考的故事。話說一家大型的球鞋企業意欲開發非洲市場,於是,指派兩位經理作實地市場探索。一段時間後,兩人回來向老闆匯報,其中一個搖頭嘆息說,非洲人根本不喜歡穿鞋,難以開拓市場。另一個興致勃勃說,非洲幾乎都不穿鞋,只要提供穿鞋的誘因,未來的市場非常龐大,一定大有可為。傳統以來,我們都習慣用二分法思考,即非此即彼」(OR的邏輯範式,古今中外皆如是。如孔子就很喜歡用君子與小人教導學生為人之道,孟子就很喜歡用魚與熊掌論述生與義不可得兼的道理,耶穌亦很愛用富人與窮人去教導群眾天國的道理。的確,二分法方便論述,也起凸顯論點差異的作用。惟是,當各走極端時,會造長難以解決的零和衝突,不利於全局雙贏思維去解決問題。

螞蟻或蟋蟀的兩極教學思維
    一天,進了一個幼高教室,要視導一名實習老師的常識課。老師一開始,就問小朋友想不想聽故事,得來標準答案是,老師要求每一個小朋友坐好,然後開始講伊索寓言的螞蟻與蟋蟀。一天到晚只顧玩樂的蟋蟀對勤奮工作的螞蟻說:「螞蟻,螞蟻,為什麼要那麼拚命工作,偶爾休息一下,像我這樣唱唱歌不好嗎?」螞蟻邊忙邊說:「夏天儲備好食物,冬天才能有東西吃啊,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用來唱歌。」蟋蟀聽完就不再理會螞蟻,心想真是傻瓜,現在只是夏天,幹嘛老想那麼久以後的事呢?
    炎熱的夏天過去,秋天亦轉瞬即逝,寒冷的冬天終於來了。北風呼呼的吹著,漫天風雪,蟋蟀倒在雪地上,眼睛快要睜不開。正在這時,善良的螞蟻們把蟋蟀搬到巢裡,給蟋蟀送上食物和水。蟋蟀感到十分感動,也對自己的懶惰感到十分後悔,面對善良親切的螞蟻們,蟋蟀忍不住流下了眼淚,蟋蟀決定以後再也不貪玩啦,以後一定要好好地勤奮工作。
    講完這個故事後,老師問小朋友要當勤奮的螞蟻好,還是當一隻只顧玩樂的蟋蟀好呢當然,眾口一詞說要當勤勞的螞蟻,可是,突然有一小朋友說喜歡當蟋蟀,因為我只想玩樂不想讀書寫字。實習老師一時語塞,腦子裡馬上挖出一大堆教訓,直斥那小朋友只愛玩,就是不聽話的小朋友,然後問所有小朋友說,我們要不要跟不聽話不努力的小朋友做朋友啊又是眾口一詞說不要。頓時,我只把目光放在那可憐兮兮的小朋友身上,慨嘆講真心話的小朋友竟會飽受被割席」的苦果 
    許多家長、老師,甚至社會大眾都標籤螞蟻與蟋蟀的隱喻,即螞蟻是好人,蟋蟀是廢人;螞蟻懂得為未來籌謀,蟋蟀只會今朝有酒今朝醉。這樣的刻板思維一直盤據在群眾的腦袋瓜裡,且深受其害而不察覺。

揭開螞蟻或蟋蟀各有鞦韆的教學思維面紗
    基本上,無論官方或學校作了多大的所謂教育及課程改革,總是逃不出螞蟻範式這個框框。想想,國內多年來高喊減負,台灣說教育鬆綁,港澳兩地說要給學生更多的創意空間,最後,我們的孩子天天像螞蟻般勤勞,透過仍然傳統的讀寫背默這四大工具,把既定老舊的知識搬進腦家,好好存放,但亦不斷折舊。彷彿,我們的教育制度被一隻所謂教育預備說的幽靈控制。
   教育預備說主張教育應當為人的未來生活做準備的學說,從十九世紀風行到現在,代表人物是英國教育家斯賓塞,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完滿的生活做準備。斯氏深受西方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認為社會發展如同生物進化,其基本原則就是生存競爭、適者生存;斯氏同時把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思維與範式套進教育系統內,這股教育思潮席捲到今天仍然幽魂不散。
    螞蟻範式就是精英教育,視孩子為小大人,奉行先苦後甜的金科玉律,培養他們將來成為專業人士,一定要成為有產階級方能對得起自己及家人,甚至祖宗十八代,是典型的農耕思維,即春耕、夏耘、秋收,然後冬藏。十年苦讀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知,士大夫心態揮之不去。從信息學而言,螞蟻範式非常著重存量,為了確保存量充裕,惟終身學習不可,亦惟有成為工作奴隸不可。
    我們畢竟已經生活在信息時代,我們不僅僅要講「存量」,更要講「流量」。孫中山先生當年曾上書李鴻章,裡面提到救國四大綱領,亦即「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就是徹底展示「流量」的思維範式。
    其實,蟋蟀範式就是講究「流量」思維,活在當下,就是還小孩該有的童真,而不是揠苗助長,強求他們當個小大人。追求當下快樂學習實在是小孩的基本教育權利。螞蟻範式認為苦學才有成,為何不能像蟋蟀樂學,試看今天歐美諸國皆以培養樂活的孩子為教育職志。再者,如果說螞蟻範式是農耕型,那麼,蟋蟀範式是狩獵型;如果說螞蟻範式是有產階級,那麼,蟋蟀範式是無產階級;如果說螞蟻範式是建制精英,那麼,蟋蟀範式是在野異見者。
    今天,資訊隨手可得,我們還要用工業時代的生產倉儲模式去折騰孩子,要他們將歲月蹉跎耗費於讀寫背默嗎?今天,厭學席捲全球,學齡孩子因為抵受不了課業的壓力而自殺的數字不斷攀升。救救孩子,掌控教育改革大權的成人必須揚棄精英教育的心態,還孩快樂學習的權利。

魚與熊掌為何不可得兼
    零和遊戲已玩弄了我們多少代人,博弈競逐已淘汰了多少孩子。致力創建魚與熊掌得兼不是天方夜譚,更不是緣木求魚。我們既要螞蟻的勤奮不懈,亦要蟋蟀的及時行樂。不要忘記,勤奮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快樂才是目的。要孩子一直在奮鬥的過程中受苦,苦盡甘來又如何
    樂中學習是當代教育的重大發展趨勢,要是老師、家長、社會重拾好奇心,敏感孩子的一切,樂意走進孩子的世界。當孩子充滿快樂的能量,苦學都會變成樂學。只有調動流量」的積極性,才能使「存量」有意義與價值,就讓我們與孩子同行,讓他們可以是螞蟻,亦可以是蟋蟀。

《花椒之味》與《我和父親的Final Fantasy XIV》父親在那裡


      童年時,父親是在荷蘭園一家洗衣店工作,早出晚歸,甚少放假,毫無接觸。每逢週一,我都可以穿上經過父親在洗衣店清洗漿熨挺直的校服上課,要花上一兩天適應,校服才柔軟下來,僵硬的感覺才消失。原來,我跟父親的關係就像起漿熨校服一樣,幾近全新,但很陌生生硬。過年前,父親總會握著我手去十月初五街國貨公司買新衣新鞋過年,父親長期幹活的手顯得非常粗糙,與我稚嫩小手碰觸,不適應的生硬感湧上心頭,很不自在。直到父親離世,我除了對他毫不認識外,那份生硬疏離感仍然經常縈迴不絕。
    其實,大多數的東方人,父子關係本就很疏離,就算換了多少代人,關係依然。還好,花椒之味我和父親的Final Fantasy XIV》試圖告訴我們,三個同父異母的女孩,如何透過經營火鍋店找尋去世的父親;一個兒子如何透過玩遊戲機從新認識父親。

《花椒之味》端上五味雜陳的父女之愛
    這齣電影改編自張小嫻的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由許鞍華朱嘉懿監製,由麥曦茵執導及編劇,鄭秀文賴雅妍李曉峰任賢齊主演。這是一個愛與傷害,闊別多年,渴望解答與學會原諒放下的故事。片子以分居香港、台北與重慶的三姐妹,在父親的喪禮上相遇,在爬梳她們父親走過的愛情足跡後,彼此相識;在不斷埋怨、不解與破碎的家庭遭遇過程中彼此相連;在共同努力下尋回父親獨創火鍋之味的過程中學會原諒及放下父親。
    身為大姐的如樹(鄭秀文飾)本來很討厭父親夏亮(鍾鎮濤飾),其實是對於認識父親一點動機都沒有。自從認識了麻醉科醫生蔡浩生(任賢齊飾)後,透過他敘述與父親的交往,及其人生哲學,慢慢學會從新認識自己的父親。蔡浩山說,人生經常是用一種痛覺去壓抑另外一種痛覺,就像用麻辣鍋麻醉自己。麻醉什麼呢?可能是你人生無法面對的事、無法解決的苦、或者麻醉那個「面對一個可能永遠不會原諒你的人,所產生的那種罪惡感」。其實,夏亮很能夠鼓勵蔡浩生,所以,蔡才毅然辭職去敘利亞當無國界醫生,表面上很偉大,要去一個需要自己的地方,說穿了,其實是去「我需要一個需要我的地方」。最後,蔡浩生鼓勵如樹從新學開車,因為,當你坐上一個人的車,某種程度就是把自己交付給對方;而當你自己開車時,意味著你正在掌控自己的人生。聽過蔡浩生的話,如樹猛然醒悟。
    透過認識父親經營火鍋店的員工,如樹才知道父親是個有情有義的好老板。「一家火鍋」裡的員工都是市井之徒及耆老之輩。當樓面的蘿蔔曾經犯事進過感化院,出院後幸得夏亮接濟;蕃薯則是一個過氣香港足球代表,因為尾椎受傷被逼退下火線,沒有人收留,就到夏亮的火鍋店裡工作;還有的是夏亮夜夜蹲下幫年邁的洗碗婆婆多於婆婆自己洗。三人異口同聲說老板很客氣請他們來幫忙,其實是老板幫忙照顧這些被社會邊緣的弱勢人士。蘿蔔說,我們都在等一個原諒自己的人出現,我等到了,就是老板,但是老板一直在等會原諒他的人出現。如樹來了,但父親走了,怎能親自說原諒呢
    透過與解除婚約的郭天恩劉德華飾)的最後對話,如樹才明白到過去執著與一個一個一起,而討厭天恩說可以」同一個人一起,天恩說關鍵不是「比較理想滿意,而可以」比較遷就,重點反而是一起」,當下,如樹才如釋重負
    如樹決定完成最後一年的租約,三姊妹共同經營「一家火鍋」,最後,才知道父親的火鍋加了如枝母親最愛喝的酒,始創造出獨特的口味。租約期滿,店亦結束,三姊妹各自在自己的人生中都藉著父親的過去安頓下來,都放下對父親的怨懟,且能從新起步。

我和父親的Final Fantasy XIV》揭示打機可再續親情
    人們皆指責打機讓親子關係疏離,這齣電影卻顛倒這個傳統說法,反其道而行,打機原來可以重拾親情。所以荀子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有道理的。
   《我和父親的Final Fantasy XIV》是一部令人笑得開懷亦窩心感動的暖流電影,故事是真人真事改編,以日本遊戲博客Maidy為第一身。自小他與父親關係甚為疏離,亦是傳統日本家庭文化延伸的問題,父親總是有著嚴肅沉重的形象包袱。兒子不敢靠近父親,但其實彼此亦是有暗中關懷對方的,但礙於面子問題,永遠不會將關懷說出口,令雙方也不知道對方的真正心意。父親本來會升總經理,意外變成失業,因為面子一句都沒向家人交代為何失業。父親賦閒在家,無所事事,兒子推薦父親玩網路遊戲,並以假身份來接近父親,幫父親在遊戲上合力對付怪獸。透過網路遊戲的合作形式,以及訊息溝通,兩父子在虛擬網絡中得到毫無掩飾的心靈交流。有些時候,還是需要卸下真實的面具,才能暢所欲言。
    電影用了不少篇幅來描寫父親如何從一個完全不玩遊戲的中年人一步步沉浸遊戲,成為《FF XIV》超級粉絲。有一天,女兒帶了當棟篤笑演員的男朋友回家,卻被父親指罵無用,且即時把他趕走,豈料女兒亦跟著離家出走。一向非常溫順的妻子突然發難,一天只允許丈夫玩一小個小時遊戲機,直到女兒回家為止。於是,為人父亦為夫的只好放下身段,免為其難走去觀看未來女婿的棟篤笑,異外地發現有很多觀眾,同時亦發現他是一個很認真的男生,女兒亦看到父親來了很欣慰,願意回家。
    飾演兒子的男主角化身父親不認識的悍將Maidy,父親亦化身另一個勇武戰士,共同去打怪獸。在整個過程中,父親才吐露出因為生病,過不了體檢,所以不但沒能升職,而且被勒令退休。一生人只是個工作狂,退休等於再沒有用處,既然沒有用處,為何要去動術呢慢慢,父親發現本來就擁有一個快樂的家,只是因為父親的權威驅使,硬要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卻換來疏離的親子關係,真是得不償失。想到可以與兒子天天一起打機,有講有笑,於是,馬上決定去接受手術。轉眼,痊癒的父親更能夠在一家人面展露出有血有肉的個性,更能彼此融入對方的世界。

病有時候看不出來,但是老是看得出來的
    中國人有句老話就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追悔與莫及都是無用的。花椒之味》中有一場戲,蔡浩生醫生跟病重的夏亮說:「病有時候看不出來,但是老是看得出來的。」或許可以延續說,老有時候亦可以看得出來,但是,僵化了的親子關係卻只能感受出來,當中的滋味實在難以言說。如樹帶著許多偏見與執著面對父親及未婚夫,還好,卻帶著開放與接納的態度重新認識父親,原來認識父親等於認識自己,為自己打了一口強心針。在《我和父親的Final Fantasy XIV》一戲中,原來我們就欠缺了一個中間媒介,可以是打機,可以是
一起吃火鍋,都可以讓我們暫時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在親子同行路上享受另一份輕鬆自在。




政治進校該視如細水長流


        很多年前,筆者擔任一個婚姻及家庭生活教育團體的主席時,曾拜訪學校,想跟青少年談愛滋病,卻多次遭到校方強烈反對說,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潔身自愛,點會有愛滋病,既然沒有愛滋病,根本就不必認識愛滋病。多年來,未婚婚懷孕中學生都會非常徬徨,因為學校知道後一定會勸令退學。要一個十五六歲的女孩子勇敢生下孩子已經很難能可貴,更可貴的是當他們願意一邊當媽媽,一邊讀書想扭轉命運,多年為這些未婚媽媽奔走找學位,成功率是零。筆者擔任中學校長時,幫助多個未婚媽媽重返校園,但通常都只能透過入讀晚上的回歸教育,學生亦好不容易熬到畢業。
    曾幾何時,愛滋病進校是洪水猛獸,今天已經是學校性教育必修的課題;根據統計普查局數據,二○一六年,母親介乎十五至十九歲的新生嬰兒有三十一個,二一七年共二十九個,二○一八年共十九個。眾所週知,除了這些既勇敢又得得相應支援的未婚懷孕少女之外,相信有更多嬰兒命喪在澳門無牌或內地庸醫手上。雖然,社會已經變得開明進步,但是,要學校接受未婚媽媽重返校園,似是比讓愛滋病進校園討論更難上加難。要說愛滋病進校難,原來,政治進校實在比未婚媽媽重返校園更難,更談虎色變。孫中山先生說,政治乃眾人之事,如此平常的事情,為何比洪水猛獸更可怕呢?

我是怎樣讓學生快樂地學習眾人之事
    多年前,筆者剛從大學教職轉到一所中學擔任校長,一開學就組織一人一票選出來的學生會,容讓學生會參與更多學校事務。沒想到一向傳統保守的校風,迎來激盪人心的改變。首先,有學生提出女生制服與時代脫節,要求換制服,其實,最好的換制服方法是舉辦校服設制比賽,承諾冠軍設計成為女生制服,一年後,全校女生就穿起票選冠軍的制服。
    學生會定期舉辦與學校領導層對話,但事前必須遞交相關議題給雙方準備,對話會公開進行。第一次對話會,學生最關心的是學校小賣部的魚蛋為甚麼比校外的貴?很勤奮的學生會代表搜集了學校附近食肆的魚蛋售價,的確學校小賣部賣的要貴。在對話會上,學生會找來不同食肆魚蛋的樣本,學校小賣部亦有。雙方陳詞後,學生會始發現在外面買的魚蛋沒有產地來源標籤,而學校小賣部售賣的就有,而且都定期送交政府有關部門抽檢,確保安全。經過對話後,學生會明白學校小賣部的魚蛋品質較外面的要好,又有產地來源,且經過政府抽驗,成本自然比較高,賣貴一點亦屬合理。
    除此外,學校積極推動餘暇活動,邀請知名立法議員吳國昌逢週三下午來學校教時政評論。學校的校園電台,校園記者經常報導學校實況,且印製有評論文章的刊物。       

政治進入校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德國「U18選舉」
    德國那納粹獨裁無道的希特勒時代過去了,他們深深了解文明政治是要透過良好政治教育才能達成的。盲從聽信政治人物的結果,就是國家最大的災難。德國的政治教育的重點,不在於你要聽從誰的指令,不是你是誰的粉絲,而是要擁有獨立思想與思辨的能力。而這是他們認為杜絕獨裁、不再重蹈歷史覆轍最好的辦法。
    德國重視政治教育,不是紙上談兵。為了營造健康的政治文化,德國總動員投入政治教育工作,希望學童提早接觸政治,視政治為生活的日常。而他們的政治教育不是公民與道德的書本教材,也不是把大家帶去國民教育營洗腦,而是讓未來的公民嫻熟公民事務,舉辦模擬選舉,討論公共事務。
    德國要年滿十八歲才可以有資格選舉,德國政府為了讓未成年人能提早了解公眾事務,熟悉選舉的程序與目的,提昇青少年對公共事務的志趣及能力,政府特地在正式選舉的前九天,舉行年紀小於十八歲的孩童與青少年選舉,讓未成年人可以提早參與政治、了解政治,候選人也藉此了解潛在選舉人的需求。這個活動就叫U18unter 18)選舉。
    這個未成年卻毫不兒戲的模擬選舉始於一九九六年,無論國會議員選舉、地方邦政府以及歐洲議會選舉,都會在選舉日之前九天舉辦一場給十八歲以下孩童與青少年的模擬選舉。在模擬籌辦選舉活動中,政府選務單位只是擔任輔導的角色。模擬選舉的活動可以有多樣化的規劃。籌辦的單位會邀請不同政黨理念的政治人物來參談討論與交換意見,讓模擬選民有機會了解候選人的意見,並與他們做直接的交流,原來這才是整個選舉活動的政治教育目的所在。參與選舉的青少年必須要學會勇於表達自己的政見,政治人物必須認真關注與回應。二一七年的國會選舉,全德國有二十一萬五千個青少年參加模擬選舉,選務主管機構獎勵學童青少年自製創意隔離投票間及投票箱,讓孩子持續保持對政治的關切態度。

學校是政治中立的鎮地嗎
    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第9/2006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第二章
教育制度的原則和目標第三條的基本原則規定:「不得以任何哲學、美學、政治、意識形態或宗教信仰的方針規範教育內容。根據常識,所謂的不得只是形同具文,很不現實,那會有宗教辦校的、有愛國主義辦學的,不會把宗教信仰價及意識形態帶進學校的呢?教會學校不傳教即不是教會學校,愛國學校不教愛國就不是愛國學校。
    筆者倒想反過來問,「校園內真的可能沒有政治嗎?」那討論「政治」的公民課及德育課,要不要刪掉呢?公民教育課程中,政治本來就是不可缺的一堂,如何教導孩子正確認識政治及政黨運作,顯得非常重要。其實,辦校者也好,家長也好,都知道政治就是這麼無孔不入、這麼全面的影響我們的生活,那麼,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應該是:「政治應該如何進入校園?」

讓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是不切現實的
    所謂政治不介入校園究竟是認為學生的政治判斷力不足,還是學校有既定政治立場,從而得出我校不喜歡的政治立場就不能進入校園?所謂學校政治中立往往指行政中立、政治不介入校園指的是校方不得用公家機關的資源去鼓吹某種特定立場,政黨或政治社團不應該介入學校的行政及日常教學運作中。至於學生,理所當然可以有自我意識形態,無論在學校發表任何政治理念也不該被禁止、干涉。
    開學伊始,教青局就邀請校長開會,希望學校就近三個月香港的政治狀況,在校園裡給學生展開多元理性的討論,這不就是善意地讓政治進入校園的好舉措嗎真理越辯越明,政治立場越辯越應該學會彼此尊重,無論是無立場的,又或是黃絲抑或是藍絲,都學會透過文明對話化解彼此的對立。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