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四日,澳門力報報導,廣東新城技工學校被揭發安排上百名學生往速遞公司「實習」,日做十多個小時,一週七日沒有休止,還要經常加班,部分學生更是未滿十六歲的童工。據學生表示,工作所得的薪酬,則只有每小時十二至十三元人民幣,早、晚兩餐均要自己貼錢,而速遞公司的午飯僅有白飯和青菜提供。有學生家長質疑,這是學校將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但學校則回應指搬包裹是學生社會實踐的一部分。
在內地,無論是中專還是大專,學生淪為廉價勞工已司空見慣。事件反映國內職業技術教育漠視實習的莊嚴,更遑論實習蘊涵教導學生「工作」的崇高意義與價值。
澳門是個二十四小時不停運作的過勞城市,人幾近淪為工作的奴隸,而不是主人,特區政府要是果敢改革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就應該劍指核心,讓學生從職技教育中領會工作的意義與價值。
實習是職技教育的核心任務
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第9/2006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第十一條
規定:「職業技術教育旨在培養中等程度的技術人員,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兼具職業導向,使學生擁有從事某一職業所需的基本知識、能力及專業精神;職業技術教育須兼顧學生升學的需要。」第54/96/M號法令《技術及職業教育之指導性制度》關於第十六條說培訓內容之課時規定:「為期九百至一千二百小時之上款所指課程之第三年,包括在實際工作環境中進行專業實習,專為欲投入勞動力市場之學生而設,如有需要,亦得包括實踐性質之科目。」
二零一八年六月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澳門特別行政區就《職業技術教育制度》修法展開諮詢,其文本有明言:「要提高專業實習的成效。推動學校與實習機構按共同制定的專業實習計劃,並在確保實習成效的前提下,為專業實習時間的安排創設靈活性,並為加強實習協調和指導的功能設置專責人員,以提高實習的品質和成效。為學生收取實習機構自願給付的實習津貼訂定規範,增加吸引力並使實習活動有效開展。」
今年一月,《職業技術教育制度》諮詢總結報告完成,在3.6.處提及要提高專業實習的成效方面,專業實習的設置內容及方式之意見佔多數約佔 52%,可見實習仍然是大眾關心的議題。
實習就是提前工作,把在校學習的理論及知識運用到實際職場環境裡。惟是,一般的職業中學很少會提供學生關於工作的歷史、意義與價值;實際的工作場所更不會有導師教導學生如何在實踐中進行工作價值的反思。汲取教訓,在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檢討過程中,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當局、甚至學生本人及家長,乃至社會人士,都必須教育學生工作在成長及生涯規劃造成的正負面影響,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及切中核心價值的工作教育。無論是正式課堂,抑或是實習指導,再可能是社區教育,各持份者都責無旁貸。近年,「工作學」已成為促進個體身心靈成長的顯學。
認識工作價值是職技教育實習的核心任務
至二○一八年度,澳門只有九所中學開三十五門職業課程,共八十三個班,就讀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的學生共一千二百九十一人。而就讀普通高中文理課程的學生共有十三萬三千三百七十九人,共開設五百二十六個班。文理高中學生在非文即理的選擇下,入讀人數竟然比職業教育共三十五門課程的人高出一百倍多,充份顯示就讀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的學生及家長意願非常低。
來得正好的職業技術教育修法,正好要扭轉頹勢。日前,教青局中學暨技術職業教育處處長梁怡安接受傳媒訪問時,強調未來,所有開辦職業課程的學校必須重新申請開辦的課程,必須有大學合作,無論是指導還是銜接。無疑,這些想望都是要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認受性,試圖令職中是高中課程多元化的另一種不錯的選擇,消弭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傳統觀念。不過,如果能夠與時並進,將工作的崇高美好價值傾力注入正式課程,尤其是實習,將對提升職中的認受及價值帶來長遠正面的效應。
我們是工作的主人不是工作的奴隸
美國著名詩人梭羅在他的知名演說《沒有原則的生活》(Life
without Principle)中說:「浪擲大半輩子的時間來謀生,沒有比這更無腦的事情了。為了奉行道德生活,其中不包括為了賺錢而生活。」根據梭羅的理想說法,工作是有價值的,但應包括有薪及無薪。一般職中實習是無薪,就算有薪,亦應該視工作為享受,而不應誤導學生淪為工作的奴隸是宿命。
從字源探討,工作的法文是travail,有受苦被折磨的意思。從歷史來看,古希臘羅馬時期,柏諾斯(Ponos)是掌管勞役之神,亦是工作的意思。希臘人推崇藝術、娛樂、運動及思考,工作是低等活動。古羅馬視工作為奴隸的職責。舊約時代,聖經創世紀第三章說:「 你必須汗流滿面,才有飯吃,直到你歸於土中,因為你是由土來的。」又舊越約伯傳裡多災多難的主角約伯的英文job就是工作意思。到了十八世紀,天主教聖多瑪斯•阿奎納替所有職位分等級,最底層的是農民,然後是工匠,之後是商人,最頂層當然是專職祈禱默想的修道人。為教會而言,工作只有養妻活兒的工具作用,但又開始發展為教會服務的義工。到了馬丁•路德,才把工作定義為服侍上主。文藝復興以後,工作才被視為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工業革命後,天主教又重新帶領世界開拓工作的新視野,教宗利奧十三世在《新事通諭》中調和了雇主與工人的階級矛盾,他說:「要互相支持以達成完美平衡。他們非常需要彼此:不能只有資本而沒有工人,也不能沒有工人只有資本。」到了若望保祿二世發表了《工作通諭》,強調人是工作的主人。隨著後物質主義的來臨,工作呈現兩極化的態度,一是工作就是為了賺取豐厚物質報酬,一是為了自我實現,包括知性、藝術及自尊等價值。
寓工作於實習
當然,在都市社會裡,工作實在客觀存在許許多多必要的惡,如侵蝕私人生活,過勞損害身心健康等等。所以,必須在高中階段,透過正規課堂教學,讓學生充份認識工作的本質、意義與價值。透過具潛移默化的實習,把工作的正面價值傾注在實習的過程中,奠定良好的工作價值觀及優良的工作態度,為升學也好,為就業也好,透過「工作學」的學習,建構學生美好的人生觀是職業技術教育改革必經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