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過一個積極思考與消極思考的故事。話說一家大型的球鞋企業意欲開發非洲市場,於是,指派兩位經理作實地市場探索。一段時間後,兩人回來向老闆匯報,其中一個搖頭嘆息說,非洲人根本不喜歡穿鞋,難以開拓市場。另一個興致勃勃說,非洲幾乎都不穿鞋,只要提供穿鞋的誘因,未來的市場非常龐大,一定大有可為。傳統以來,我們都習慣用二分法思考,即「非此即彼」(OR)的邏輯範式,古今中外皆如是。如孔子就很喜歡用君子與小人教導學生為人之道,孟子就很喜歡用魚與熊掌論述生與義不可得兼的道理,耶穌亦很愛用富人與窮人去教導群眾天國的道理。的確,二分法方便論述,也起凸顯論點差異的作用。惟是,當各走極端時,會造長難以解決的零和衝突,不利於全局雙贏思維去解決問題。
螞蟻或蟋蟀的兩極教學思維
一天,進了一個幼高教室,要視導一名實習老師的常識課。老師一開始,就問小朋友想不想聽故事,得來標準答案是,老師要求每一個小朋友坐好,然後開始講伊索寓言的《螞蟻與蟋蟀》。一天到晚只顧玩樂的蟋蟀對勤奮工作的螞蟻說:「螞蟻,螞蟻,為什麼要那麼拚命工作,偶爾休息一下,像我這樣唱唱歌不好嗎?」螞蟻邊忙邊說:「夏天儲備好食物,冬天才能有東西吃啊,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用來唱歌。」蟋蟀聽完就不再理會螞蟻,心想真是傻瓜,現在只是夏天,幹嘛老想那麼久以後的事呢?
炎熱的夏天過去,秋天亦轉瞬即逝,寒冷的冬天終於來了。北風呼呼的吹著,漫天風雪,蟋蟀倒在雪地上,眼睛快要睜不開。正在這時,善良的螞蟻們把蟋蟀搬到巢裡,給蟋蟀送上食物和水。蟋蟀感到十分感動,也對自己的懶惰感到十分後悔,面對善良親切的螞蟻們,蟋蟀忍不住流下了眼淚,蟋蟀決定以後再也不貪玩啦,以後一定要好好地勤奮工作。
講完這個故事後,老師問小朋友要當勤奮的螞蟻好,還是當一隻只顧玩樂的蟋蟀好呢?當然,眾口一詞說要當勤勞的螞蟻,可是,突然有一小朋友說喜歡當蟋蟀,因為我只想玩樂不想讀書寫字。實習老師一時語塞,腦子裡馬上挖出一大堆教訓,直斥那小朋友只愛玩,就是不聽話的小朋友,然後問所有小朋友說,我們要不要跟不聽話不努力的小朋友做朋友啊!又是眾口一詞說不要。頓時,我只把目光放在那可憐兮兮的小朋友身上,慨嘆講真心話的小朋友竟會飽受被「割席」的苦果。
許多家長、老師,甚至社會大眾都標籤螞蟻與蟋蟀的隱喻,即螞蟻是好人,蟋蟀是廢人;螞蟻懂得為未來籌謀,蟋蟀只會今朝有酒今朝醉。這樣的刻板思維一直盤據在群眾的腦袋瓜裡,且深受其害而不察覺。
揭開螞蟻或蟋蟀各有鞦韆的教學思維面紗
基本上,無論官方或學校作了多大的所謂教育及課程改革,總是逃不出螞蟻範式這個框框。想想,國內多年來高喊減負,台灣說教育鬆綁,港澳兩地說要給學生更多的創意空間,最後,我們的孩子天天像螞蟻般勤勞,透過仍然傳統的讀寫背默這四大工具,把既定老舊的知識搬進腦家,好好存放,但亦不斷折舊。彷彿,我們的教育制度被一隻所謂「教育預備說」的幽靈控制。
教育預備說主張教育應當為人的未來生活做準備的學說,從十九世紀風行到現在,代表人物是英國教育家斯賓塞,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完滿的生活做準備。斯氏深受西方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認為社會發展如同生物進化,其基本原則就是生存競爭、適者生存;斯氏同時把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思維與範式套進教育系統內,這股教育思潮席捲到今天仍然幽魂不散。
螞蟻範式就是精英教育,視孩子為小大人,奉行先苦後甜的金科玉律,培養他們將來成為專業人士,一定要成為有產階級方能對得起自己及家人,甚至祖宗十八代,是典型的農耕思維,即春耕、夏耘、秋收,然後冬藏。十年苦讀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知,士大夫心態揮之不去。從信息學而言,螞蟻範式非常著重「存量」,為了確保存量充裕,惟終身學習不可,亦惟有成為工作奴隸不可。
對!我們畢竟已經生活在信息時代,我們不僅僅要講「存量」,更要講「流量」。孫中山先生當年曾上書李鴻章,裡面提到救國四大綱領,亦即「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就是徹底展示「流量」的思維範式。
其實,蟋蟀範式就是講究「流量」思維,活在當下,就是還小孩該有的童真,而不是揠苗助長,強求他們當個小大人。追求當下快樂學習實在是小孩的基本教育權利。螞蟻範式認為苦學才有成,為何不能像蟋蟀樂學,試看今天歐美諸國皆以培養樂活的孩子為教育職志。再者,如果說螞蟻範式是農耕型,那麼,蟋蟀範式是狩獵型;如果說螞蟻範式是有產階級,那麼,蟋蟀範式是無產階級;如果說螞蟻範式是建制精英,那麼,蟋蟀範式是在野異見者。
今天,資訊隨手可得,我們還要用工業時代的生產倉儲模式去折騰孩子,要他們將歲月蹉跎耗費於讀寫背默嗎?今天,厭學席捲全球,學齡孩子因為抵受不了課業的壓力而自殺的數字不斷攀升。救救孩子,掌控教育改革大權的成人必須揚棄精英教育的心態,還孩快樂學習的權利。
魚與熊掌為何不可得兼
零和遊戲已玩弄了我們多少代人,博弈競逐已淘汰了多少孩子。致力創建魚與熊掌得兼不是天方夜譚,更不是緣木求魚。我們既要螞蟻的勤奮不懈,亦要蟋蟀的及時行樂。不要忘記,勤奮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快樂才是目的。要孩子一直在奮鬥的過程中受苦,苦盡甘來又如何?
樂中學習是當代教育的重大發展趨勢,要是老師、家長、社會重拾好奇心,敏感孩子的一切,樂意走進孩子的世界。當孩子充滿快樂的能量,苦學都會變成樂學。只有調動「流量」的積極性,才能使「存量」有意義與價值,就讓我們與孩子同行,讓他們可以是螞蟻,亦可以是蟋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