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教育之父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曾於1919年4月至1921年7月,應弟子胡適來華訪問考察和做教育講演,並致力宣揚其創立的進步主義。杜威在北京、天津、山西、山東等處講學,胡適都隨侍在側,兼擔任口譯。通過一系列活動,杜威加深了對中國社會和傳統文化的了解,而中國教育界和學術界,則進一步了解了杜威的思想和美國的文化教育。有趣的是,一向木納嚴肅的杜威竟在一次演講時,曲線批評中國人光說不練的習性時說:「原來,在中國可以開函授游泳班都會大受歡迎。」
1920年10月,英國著名哲學家兼數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應北京大學教授梁啟超等人的邀請來華講學。為了歡迎他,有人組織了羅素研究會,有人甚至創辦了羅素月刊,倡議羅素的科學哲學精神。從上海、杭州、南京,到長沙,各處的教育機構和學術團體熱情邀請羅素講演且反響熱烈,有語言學大師之稱的趙元任出任羅素的口譯。羅素除了在北京大學講學外,亦有到清華大學講課,校長金邦正的設宴接待。1924年英國政府決定組建一個專門委員會管理庚子賠款,羅素向英國政府提交了一份備忘錄,力陳將英國所得賠款全數用於中國教育的理由,清華大學之所以能夠擁有豐厚的資源開展各項科學教學及研究,羅素實在功不可沒。
陳獨秀高呼「民主」與「科學」
陳獨秀高呼「民主」與「科學」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了「民主」與「科學」兩大口號,舉起了新文化運動的大旗,向傳統的封建思想文化挑戰。他在文中還要求青年建立新的人生觀,提出六項希望:1.自主的而非奴隸的;2.進步的而非保守的;3.進取的而非退隱的;4.世界的而非鎖國的;5.實利的而非虛文的;6.科學的而非想象的。所謂民主,就是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反對專制和獨裁,反對封建的倫理道德。所謂科學,就是指自然科學和科學觀點,提倡積極進取的科學精神,反對迷信、盲從和武斷。
杜威怎麼解說民主教育
一般見識,民主不外是「少數服從多數」,如果如此簡單,難怪愛因斯坦曾戲謔說:「最愚昧平庸的民主就像一群猴子舉手選領袖。」倒不如由一個精明能幹的獨裁者來統治好。今天,有加拿大政治學者倡議的賢能政治在北京大受歡迎。
一般見識,民主不外是「少數服從多數」,如果如此簡單,難怪愛因斯坦曾戲謔說:「最愚昧平庸的民主就像一群猴子舉手選領袖。」倒不如由一個精明能幹的獨裁者來統治好。今天,有加拿大政治學者倡議的賢能政治在北京大受歡迎。
杜威在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一書的解說民主有四個不同的含義,但四者都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缺一不可。
民主的首要意義是一種政治體制,由全體公民選出代表參與政治,所有的政治決定,先採用公開討論方式,然後由投票多數決定。政府的機關首長,有一定任期。人民除了擁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外,還有彈力權及罷免權。
民主的第二意義是一種社會理想,如美國總統林肯倡議的「民治」、「民有」和「民享」。除了杜威大力倡議的民主政治外,亦有如巴金等推動的無政府主義,所以,才會用兩位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Mikhail Bakunin)和克魯泡特金(Peter Kropotkin)的名字用作自己的筆名。
杜威倡議的民主第三意義是指一種教育方法,這個方法的特性是鼓勵公開討論和批評,從而促進學術、文化、社會、教育及政治的進步。反過來說,要是不參與公開討論或不接受批評的人就是反民主。但是,要有效展開具建設性討論,實有賴全體人民受過相當不錯的教育才可以辦到。據此,教育的普及實為推動民主進步的先決條件。
杜威倡議的民主第四意義是一種共同的生活方式,在這種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大家交換彼此的經驗,討論甚至激烈辯論都視作平常事,以此推動社會文化進步。在這種民主生活式之下,每一個市民的生命都不會受到任何壓抑和阻礙,而能暢所欲言,言無不盡。
今天,我們在家、在校及在職,甚至團體社會,果真願意認同一百年前杜威倡議的民主教育,家有民主自然會教出愛家的孩子,校有民主自然能教出具獨立人格的學生,社有民主自然能造就出健全公民及樂意服務的人才。
羅素怎麼解說科學精神
所謂科學,其中心思想在於以「理性」思維為基礎,「實證」 的經驗為依據,來探索宇宙世界及萬事萬物中蘊含的「真理」。所謂科技是指以科學作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應用技術,如工業革命的蒸氣機、造船技術、甚至當前的基因編輯等,都只能算是科技而不能稱為科學。
所謂科學,其中心思想在於以「理性」思維為基礎,「實證」 的經驗為依據,來探索宇宙世界及萬事萬物中蘊含的「真理」。所謂科技是指以科學作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應用技術,如工業革命的蒸氣機、造船技術、甚至當前的基因編輯等,都只能算是科技而不能稱為科學。
1950年,78歲的羅素憑藉《西方哲學史》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一個數理邏輯學家,羅素竟然以一本哲學書拿文學獎,真耐人尋味。更有趣是在書中,羅素大談科學精神,引起當代人的廣泛推崇與思考。
羅素說科學首要在於科學範圍,即他說的「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於科學。」所謂確切的知識,就是合乎理性的知識,有事實根據並能由科學方法證明的知識,否則就不是科學,而是神學或哲學。二是科學的精神。首先,羅素認為科學並不具有絕對的權威。他說:「科學的威信不是統治的威信,而是理智上的威信。」
三是科學的方法。羅素說:「創立近代科學的那些人有兩種不一定並存的長處,作觀察時萬分耐心,設假說時有大無畏精神,而在體制上鼓勵這樣的精神,在科學實踐中隨時保持這樣的精神至關重要。」
羅素的確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哲學家兼科學家,尤其對科技的危害。他在《西方哲學史》書中說:「科學,對於應用科學(科學技術)預見到了它在現代生活中的力量,科技可能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各種『“病狂』。」
「民主」與「科學」的是一體兩面的教育
民主與科學都極力以理性求真,不畏強權。今天的民選代表如果經不起民意的支持,明天就要下台。同樣,今天視為鐵一般的真理如果經不起科學的反覆驗證,都會被揚棄。今天,比任何時代,更需要「民主」與「科學」的教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