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當教科書只剩下生財工具的價值時

 


    暑假最擠滿家長及孩子的地方要算是書局,直升機家長會搶先去買新一學年的教科書,提早給孩子預習,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近日,發現教科書又加價了。一套小學教科書都要幾千元,初高中教科書接近五千元,真的很聳人聽聞。近年澳門少子化情況嚴重,教科書市場利益必然受到猛烈衝擊,改版、改編、加插電子配套,又可以變新書,遏阻舊書的生存空間。

    上週,行政長官岑浩輝主持科技委員會二二五年第一次全體會議,高喊澳門亦必須抓緊國際科技革命與數字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特區政府聲稱大力發展AI教育,到頭來,推行多年的十五年免費教育,為何仍然要家長背負沉重的經濟壓力為何莘莘學子仍然要天天背著裝滿教科書的沉重書包上學去呢

教科書的內容本來就純屬公共財

    從教育經濟學說,已經沒有專利產權的知識通常被視為一種準公共財,甚至是純公共財,打個比方空氣就是,人人都可有權呼吸,不存在空氣是誰的專享權益。當語文老師拿起教科書教李白的《靜夜思》時,這首詩已經不再屬於李白或其後人的專利。換句話說,教科書的內容完全屬於   所有人,人人都可以學習。這些知識屬於   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一個人使用知識不會減少他人使用該知識的可能性。

    教科書內容只是已有的共享知識,例如科學原理、數學定理、歷史事件、文學作品、語言規則等的整理與詮釋,本身並不屬於出版商的原創知識。出版商只是編輯排版,再透過精美印刷後推出市場。儘管教科書內容多數為共享知識,但一旦經由編輯與出版,被賦予了版權保護,就產生了排他性,成為商品後,價格當然由出版社主導,這就形成公共財的市場失靈,成為書商及代理書局的生財工具,價格高企加重家庭負擔。再者,   不同出版商編輯重複內容,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在遊說學校使用,一切成本順理成章都會轉嫁給家長。可惜,無論是辦學團體及政府,一直沒有認真展開「治本」作為。

少子化教科書為何更貴的「反常態」?

    在全球教育改革風起雲湧的今天,我們仍不時見到一幅荒謬的景觀:一個又一個家長付出昂貴的金錢後,無奈地將教科書放在「拖喼」推回家;孩子則滿臉迷茫地翻看越來越艱深的內容,同時慨嘆教科書總是與生活完全脫節,但又要苦苦讀進腦袋裡,還要應付壓力沉重又沒完沒了的測驗考試。顯然,我輩兒時知識來源匱乏,教科書的確有存在的價值,可是,今天是AI發達的資訊時代,教科書彷彿只剩下一項價目表上的編號,成為出版商與市場操控下的「必需品」,脫離了教育的初衷。

    當教科書被經濟利益綁架,只剩生財價值時,不僅扭曲了教育目的,更將教科書的公共財變成私利。許多教育先進國家,教科書的地位早已淡化甚至被邊緣化。他們以更彈性、更自由、更開放的方式設計課程與教學內容,反觀我們的制度,還死守著「一本書決定一門課」的思維,形成強烈對比。

    教科書原本是教學工具,理應隨課程發展與教學需要而變化,然而,教科書產業已演變成龐大的商業市場,不難發現多個令人憂心的趨勢:1.出版社每年推出新版本,理由是「因應課程改革」,實則往往僅微調排版、替換幾頁插圖,卻強制學校全面換書,致使舊書無法再利用。2.紙本教科書綁定電子學習平台,家長不但無法選擇只購買其中一項,還被迫支付雙重成本。電子資源本應降低學習成本,卻反成加價藉口。3.教科書與測驗出版社密切合作,學校與教師往往為了配合考試而依賴某一版本,導致教學目標傾斜,學生學習動機降低,內容與評量掛勾,壓制創意思維。

    近年,政府著力參與教科書的編輯與出版,當然可以透過補貼下調價格。可是,在人文、歷史、語文、品德與公民等科目的統一教材過程中,便利塑造國民認同、價值觀與歷史觀的教育目標,甚至帶由濃厚的政治與民族情緒教育色彩。當然,就算公私立學校教師每週上課節數,他們的非教學工作極為沉重,教師無暇自編教材,專業自主程度低,更需要高度依賴教材。家長與社會對教學透明度的了解亦只能依賴教科書的內容,所以,教科書橫行教育界經年,並未有受到AI資訊時代挑戰的種種考驗。

他山之石:哪些國家拋棄「教科書依賴症」

    先進國家已採用「大綱主導、教材自由」模式。與其感嘆市場主導,不如借鏡他國經驗,看看那些真正走在教育前線的國家,如何重建教學與教材的關係。

    眾所周知,芬蘭是全球最幸福的國家,亦是教育強國,歷年以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舉辦的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芬蘭都是名列前茅,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強國。芬蘭教育最大特色是「教學自主」,教育部只提供課程大綱(Syllabus),由各地市教育局與學校自由決定如何達成課程目標。教師可自由選擇教材或自編教材,不受指定教科書限制。學生使用的學習材料大多數由學校或教師自行準備,根據班級需求調整。學校大量使用電子教材與開放資源,政府提供統一平台支援。芬蘭的教育政策簡單卻徹底:「教育核心在於學習,而不是在教科書。」

    荷蘭政府不強制使用任何教科書,學校擁有極高的教學自主權。多數教師根據課綱結合各種數碼教材、自編資料與活動設計課程。教師可選擇不同出版社的教材自由拼接使用。荷蘭大力投資「數碼學習平台」如Digitale Leermiddelen,鼓勵教師使用電子教學資源與互動工具。學生評估以素養為主,教材不再主導學習進程。

    近年,新加坡在PISA測試有領先芬蘭的勢頭,皆因多年來進行了很多教育改革,包括取消很多校內考試等。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政府出版免費教材,推行電子學習,並逐步推行全國數碼教學平台,如Student Learning Space, SLS。政府主導出版,避免商業利益干擾教材內容,鼓勵各校進行自主教材開發,尤其在人文與科學領域。電子教學比例逐年上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加拿大近年大力推動教育改革,主張開放資源為主,支持校本教材。加拿大各省教育制度獨立,許多省份如卑詩省明確支持開放教材與校本編寫。政府資助大學與教師團隊開發免費可下載教材。在中學階段,各學校教師常使用網上資源、自製講義與多媒體作教學工具。 學校可完全不使用商業出版的教科書,依課程大綱自行設計課程內容。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建立思維、創造力與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是「複製知識、記熟答案」。當別的國家早已跳出教科書框架,回歸教育本質,澳門以及亞洲地區,卻仍把教科書當成學習的全部。這背後有以下幾點制度性問題:1.過度依賴標準化考試,限制教學彈性,也許是教師擔心教材不夠「應試」,家長也追求「考試對應練習」,於是選擇綁定考評標準的商業教科書。2.教師培訓不足,無法靈活使用教材資源。教師若未受過專業教材整合與課程設計訓練,很難完全放棄教科書,進行更彈性教學。3.政策缺乏長遠教材發展規劃,政府往往只管審批教科書,卻未真正投資「教材平台」、「開放教材」、「校本教材支援」等基礎建設。

    當教科書成為出版社的「搖錢樹」,我們就該問一句:教育是為誰而設的?是為學生學習,還是為市場盈利?若我們繼續讓教材市場化、商品化,不僅壓垮基層家庭的經濟,也將孩子的學習自由、教師的專業尊嚴與教育的公共價值一同埋葬。

    政府不斷完善基礎教育的課程框架,且與時並進作適切修訂,理應大力資助學校開發符合課程框架要求的校本教材。而未來的教材,應該是開放的、彈性的、因應學生需要及社會發展而生的工具,而不是「強制購買、無法選擇」的商品。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教科書,而是更好的教學自由與教育公平,能促進孩子身心社靈健康成長的教材。

    政府除了要學校遞交教科書書單外,試問又有何良政策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又有何良策讓孩子獲得創意學習減輕脊椎受精美厚重的教科書負擔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填鴨式教育」到真正的理解力培養(一)

      韓劇《夢想成為律師的律師們》第三集〈破繭之痛〉,說到女主角 姜孝敏 讀高中時,有一天,發現窗台有一個繭,仔細查看,發現蝴蝶正要破繭而出,姜孝敏不忍心蝴蝶承受破繭之痛,於是,拿剪刀小心翼翼地從破口處剪出一個大開口。瞬間,蝴蝶輕而易舉地爬出繭外,而且振翅高飛。那一刻,...